富豪階層的大門當然還向貧民出身者開放,但門檻已經大大提高。在80年代,身無分文、大字不認一個、毫無背景的人因為風云際會而跨入宮人階層者比比皆是,只要膽子夠大、腦子夠活。90年代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逐漸穩(wěn)定化,出身、知識、人脈關系、創(chuàng)業(yè)資本已是踏入富人階層必須跨越的門檻。
學者孫立平對比了90年代初期與最近幾年的兩次官員下海潮,他說,在90年代初那次下海潮中,下海的人們,包括官員也包括知識分子,往往是直接當老板。最近幾年,在一些地方,伴隨機構改革,又出現(xiàn)了一輪官員下海經商的浪潮。但這次下海的官員往往不是直接去做老板,而是做職業(yè)經理,成為高級打工族。在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實際上是商場中的門檻已經開始形成。這可以從一個側面使我們看到社會結構定型化的趨勢。
清華大學研究社會流動的李強教授用教育機制的變遷來解釋向上流動停滯不前的原因;20年前,中國的教育機會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資源,在社會里分布較廣泛,家庭所承擔的教育支出較少,主要由國家買單。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及本世紀初,像當初劉家四兄弟那樣可以通過高等教育,在社會里獲得上升的通道的貧寒子弟已經急劇減少,中國高校的農村學生比例明顯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
在中國短短30年創(chuàng)富游戲中,中國草莽完成了從粉墨登場到英雄輩出再到漸次退場的過程。
英雄奠問出處,在成熟的階層社會,知識與個人努力才是人們進入富人階層的最公正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