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革開放30年民主路線圖(下)

2009-08-27 09:27
人大研究 2009年8期
關鍵詞:民意網民公民

阿 計

30年來,在中國社會先后出現(xiàn)的“法治”、“人權”、“依法治國”、“政治文明”、“以人為本”、“保護私產”、“和諧社會”、“公民社會”等流行話語,莫不源自“民主”這一普世價值的精神滋養(yǎng),它們支撐著政治變革的漸行漸深,也見證了執(zhí)政理念和國家價值觀的不斷成熟。

路線7:網絡風云,開啟“互聯(lián)網政治”時代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親赴人民網,首次與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這一天,被無數(shù)網民視為“網民的節(jié)日”,亦被海外輿論視為中國執(zhí)政風格更加民主、開放的標志。

僅僅10多年前,這番最高領導人與平民百姓網上對話的景象,還是不可想象的。自上世紀90年代起,互聯(lián)網開始在中國普及,至今已擁有2.2億多網民,成為全球第一“網民大國”。更重要的變化是,信息開放、獨立表達、平等互動等網絡特質,天然地具有民主精神,促使中國的互聯(lián)網由最初的娛樂、通訊等功能很快轉向民主的平臺。

1997年,中國出現(xiàn)第一個政府網站。2006年1月,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時至今日,從中央到地方全面布局的約5萬個政府網站,已成為政府了解民意、匯集民智的便捷通道。2003年,北京市政府通過“首都之窗”網站邀請市民給政府部門打分,吸引了10多萬市民踴躍投票;2005年,重慶市政府制定有關行政執(zhí)法的政府規(guī)章時,舉行了全國首次網上立法聽證會;2006年,湖南啟動的“尋計問策”活動收到1.1萬多件民間建議,約有半數(shù)來自網絡……近年來,諸如此類的網上征集民意、網上官民對話、網上聽證會等等已成長為一種新的政治溝通機制,網絡民意亦成為政府日益重視的執(zhí)政資源。

借助網絡,越來越多的官員與平民百姓有了零距離親密“接觸”。海南省臨高縣縣長符永以真實姓名和身份上網,成為“不穿馬甲的官員”;湖南省株洲市紀委書記楊平同樣實名上網,通過網絡收集舉報線索,被網民昵稱為“楊平同學”;廣東省衛(wèi)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的博客因敢于直言而人氣極旺,卻因張貼了一張下屬為其撐傘的照片而遭網民“拍磚”,引發(fā)其真誠反思;江蘇省常州市市長王偉成被不明真相的網民指責“以權謀私”,并沒有動用公權進行追查,而是公開回帖進行反駁……這些極具個性魅力的網絡傳奇,不斷顛覆著傳統(tǒng)的官員形象,架構起更為平等、民主的官民關系。

近年來急劇升溫的高官“觸網”現(xiàn)象更加引人注目。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數(shù)度上網發(fā)帖,向積極建言的網民們拜年、致謝,贏得“網絡紅人”的雅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主政重慶時,就被重慶網民推舉為“2007年度網絡知識分子”。履新廣東后,又與省長黃華華一起邀請網民“灌水”、“拍磚”,并約見20多名網民代表當面“華山論劍”。而最近幾年“兩會”期間,網民給溫家寶總理的留言動輒超過上百萬條,溫總理亦年年強調其上網經歷,對網民關心國事、參政議政的熱情表示真誠感謝。網民與總理的良性互動,已構成“兩會”政治的一道獨特風景。

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的“兩會博客”亦已形成一種政治現(xiàn)象。據統(tǒng)計,2006年至今,僅在人民網開設“兩會博客”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就有107位,溫州等地還為代表、委員開設了集體博客。一些長期開設的代表、委員博客,更是成為發(fā)表政見、采集民意的重要管道。

網絡引發(fā)的最大政治效應,還數(shù)網民這一新公民群體的崛起。網絡空前的言論自由度,開創(chuàng)了一個“人人發(fā)言”的時代。表達訴求、針砭時弊、激昂文字、指點江山成為無數(shù)網民的基本姿態(tài),理性議政的“政治博客”與日俱增,振臂一呼的“網絡英雄”層出不窮。2003年,深圳網民“我為伊狂”發(fā)表網文《深圳,你被誰拋棄》,引發(fā)全城反思;2004年,西安網民“秦透社”在網上發(fā)起“2004年西安發(fā)展十大教訓”評選,當?shù)鼐W友踴躍投票,最終評出西安寶馬彩票案等十大教訓,并促使政府部門制訂了整改措施;2008年,記者孫春龍在博客中勇敢披露山西婁煩事故被遮蔽的真相,推動案情峰回路轉……有報告稱,中國網民政治參與的興趣名列全球第一。而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積極參與,事實上也在不斷培育網民的民主意識和公民精神。

更深刻的變化是,最近五六年來,從孫志剛事件、黃靜裸死案到佘祥林冤案、許霆惡意取款案,從重慶“最牛釘子戶”風波、廈門PX風波到山西黑磚窯事件、陜西“虎照門”事件等等,網絡在大大小小的公共事件中無不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網上公共討論所形成的民間輿論場,不斷生產出能量驚人的“網絡民意”,或敦促事件的公正解決,或“倒逼”制度的重大變革,進而捍衛(wèi)了社會正義、推動了社會進步。

經由網絡這一民主平臺,居廟堂之高的官員與處江湖之遠的百姓開始了平等對話,公民擁有了空前的言論自由和參政空間,民意對公共政治、社會治理產生了更直接、更有效的影響力……網絡民主孕育了與傳統(tǒng)民主完全不同的民主生態(tài),以此為節(jié)點,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進程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開啟了“互聯(lián)網政治”時代。

需要清醒的是,網絡民主在中國的興起尚不足10 年,整體而言尚處于初級階段?!坝|網”雖然已成官場時尚,卻不能排除個別政府部門與官員借網絡大搞“民意秀”、“親民秀”,少數(shù)官員對網絡民主的恐懼和敵視,也封堵了網絡民主的生長空間。另一方面,網絡上渲泄情緒性“民意”的哄客現(xiàn)象,以“愛國”旗號發(fā)動語言暴力的民粹主義,道德激情淹沒規(guī)則理性的“人肉搜索”等等,也暴露出反智、反民主甚至淪為“多數(shù)人暴政”的危險。要擺脫這些現(xiàn)實威脅,需要執(zhí)政者對網絡抱以更多的真誠和寬容,也需要網民向理性建言、更負責任的“網絡公民”轉型。要真正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政治”的理想圖景,除了好好珍惜、維護、發(fā)展網絡民主,別無選擇。

路線8:公民意識,孕育民主社會成年禮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最偉大的變革是什么?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有一個答案能形成最大的共識,那就是——公民意識的覺醒!

遙想30年前,經歷了10年專制主義浩劫的中國,法律制度一片荒蕪,民主空氣消失殆盡,國人基本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和言論自由空間,對官員權力畏若神明,亦不知公民權利為何物,牢牢植根內心的臣民意識,釀成了極為嚴重的國民精神危機。

改革開放后,最為緊迫的任務莫過于“人的覺醒”。伴隨著不斷深化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及以基層自治、民告官、公共參與、政府信息公開等等為標志的一系列民主法治制度的重構,激活了以各種權利訴求為表征的民主實踐。從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草根民主”的自我突破,到80年代末期第一個將縣長告上法庭的農民包鄭照,從90年代后風起云涌的小區(qū)維權運動,再到近期以強力的民意表達扭轉不當決策的廈門市民群體……30年來,無數(shù)載入公共記憶的人和事,在權利的沃野上開疆辟土,見證了公民意識的茁壯成長。

從歷史的角度看,改革開放前20年,國人更多的是學會了用民主與法治的手段維護個人權益,并由此更新了權利觀念和訴訟觀念,培育了初級的公民意識。隨著政治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環(huán)境的日趨開放,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一些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己任的公民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成為從個體維權走向公益維權的先行者。律師喬占祥以鐵路春運漲價未舉行聽證為由,將鐵道部告上法庭,最終促成2002年的鐵路春運召開了首次全國性價格聽證會;公益人士黃志宏數(shù)年間向武漢市各政府部門提出了近百個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并持續(xù)不斷地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發(fā)起了政府信息公開的“啟蒙”活動;深圳市民李紅光女士自費1萬多元,在媒體以廣告形式發(fā)布政策建言,引發(fā)了全社會對于公民表達權、民意溝通機制等問題的深層思考;公益訴訟斗士郝勁松數(shù)年間更是打了10多場公益訴訟,僅僅與“鐵老大”就叫板了6次,盡管敗多勝少,卻依然堅持不懈……這些可歌可泣的公民行動,推動了“賦權性”民主向“爭取型”民主挺進,也標志著公民意識發(fā)生了質的提升。

自2003年起,進入公民意識的加速爆發(fā)期,其標志性拐點是這一年發(fā)生的“孫志剛事件”。3位法學博士和5位學者的兩起上書行動,促成了收容遣送制度的謝幕,這是中國民主法治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提供了公民呼吁推動制度變遷的成功樣本。此后,一些知識分子、公益人士、律師乃至普通公民,通過提交公民建議書、發(fā)表公開信等方式,對養(yǎng)路費、春運漲價、暫住證制度、戶籍制度、勞動教養(yǎng)制度、“同命不同價”現(xiàn)象、邱興華殺人案、李麗云事件、政府信息公開等一系列重大議題不斷發(fā)聲,掀起了一波波建言獻策、參政議政熱潮,開啟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意見時代”,成為公民意識、公民社會迅速成長的歷史性標記。

隨著言論環(huán)境的日趨寬松、尤其是網絡民主的快速生長,在“孫志剛事件”前后已經出現(xiàn)了大量的公共討論,逐步形成了公民自由表達、凝聚民意和共識的社會生活領域。從2007年起,不斷升溫的公共輿論和民意表達,推動一系列個案轉型成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的概念正式浮出水面。

2007年,由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引發(fā)的社會激辯,吁請的并不僅僅是個案的公正,更在于探究拆遷制度的深刻變革;在山西黑磚窯事件中,沸騰的民間表達對受害者寄予深切同情的同時,也讓黑心窯主和瀆職官員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陜西“虎照門”風波中,“民間打假行動”的指向,亦未局限于虎照的真?zhèn)?而是直刺事件背后的利益鏈條,拷問著政府公信力等大命題。步入多事之秋的2008年,民間輿情對三鹿“問題奶粉”的口誅筆伐,推動了“問責風暴”的迅速啟動;而公共輿論對甕安事件、孟連事件、出租車罷運等風波的深刻反思,又促使這些危機在尊重民權的基礎上得到了合理解決……正是經由這些洶涌的表達、激情的參與,原先由個別“意見公民”擔當?shù)墓褚庾R出現(xiàn)了集體性井噴,一大批富于責任和理想、熱心公益和民權、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現(xiàn)代公民迅速崛起。

改革開放30年后,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已逐漸滲入國人的精神血脈;“依法行政”、“制約公權”、“保障人權”、“公平正義”、“公眾參與”等30年前聞所未聞的概念,已成為民眾普遍知曉和信仰的政治常識;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等,亦已成為國人積極追求的公民權利。

如今,中國人曾經集體缺失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公民意識已全面覺醒,基本完成了從傳統(tǒng)臣民到現(xiàn)代公民的根本轉型。這是改革開放30年最富歷史意義的變遷,它標志著,民主已成為一種國家價值觀,成為公民的生活方式,并加速孕育著民主社會的成年禮。誰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只有這一事實能改變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作者系《民主與法制》雜志主任記者)

猜你喜歡
民意網民公民
論公民美育
建議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直接民意、間接民意及司法應對——分類學視角下對司法與民意關系的再審視
公民選舉權的平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