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音樂感的培養(yǎng)對學習音樂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是一種感性的培養(yǎng),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是對一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在各種比賽中,常有同一首樂曲被很多人演奏,大家都能準確無誤地完成樂譜的要求,然而,最終的獲獎者卻一定是在音樂上略勝一籌的。初學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涂的哪種顏色多,他就會多吸收哪種。人們常說:“音樂感都是爹媽給的” ,在教學中是有一部分孩子接受能力較慢,但這并不代表先天音樂感不好的孩子就永遠只能無味地彈奏,其實后天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引導,對此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那么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如何把一個條件一般的孩子引進音樂之門,使他們逐步提高音樂理解和音樂表現的能力,而逐步達到有樂感的演奏呢?我認為:
一、技巧的培養(yǎng)應與音樂感覺的挖掘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
技巧是表現音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情感更重要。如果沒有思想,沒有情感,音樂就是死的。就像一句很美的臺詞,雖然很多人都說得十分清楚,只有賦予這句臺詞以適當的、恰如其分的感情,才能將其中的美充分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彈琴時味同嚼蠟,這與其教師初期就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有著直接的原因。教師和家長從一開始就只關心孩子彈奏的完整性,而音樂性被忽視了。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在孩子上第一節(jié)琴課,第一次接觸到音樂時太多強調了技巧,反而使他日后養(yǎng)成只管手型和節(jié)奏的習慣。如果從第一節(jié)琴課開時,我們從樂感方面也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鋼琴的啟蒙教材“小湯姆森”的第一條曲子,很簡單,一共有四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都一樣,都是全音符的中央“C”,老師通常要求手型正確、拍子正確就算完成。我有一個設想,如果把這四小節(jié),處理成各種場景,如模仿大狗熊從遠處森林走過來了;模仿媽媽去上班時,越走越遠的腳步聲等。這時我們要求孩子把提供的場景,通過鋼琴表現出來,然后適時地加以表揚。這樣孩子的興趣會很高。當然不僅僅在課堂上,回家每天練琴時,家長也要啟發(fā)孩子,每個音符都要唱,而且要有表情地唱。在彈奏每個小曲子前,最好根據音樂的內容給孩子編一首動聽的小故事,然后再讓他去彈,這樣孩子彈奏出來的曲子就不會沒有表情了。拿到新曲子時,教師可以先用孩子身邊熟悉的事物去啟發(fā)他,而后還可以讓孩子談談自己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并按照自己的處理彈奏出來。長期訓練,對開發(fā)孩子用耳朵的意識和對音樂的想象力都有好處。
二、全面地、完整地學習新曲子
在練習一首新曲子時,有不少孩子只偏重于練習音符,忽略了樂譜上其他的要求。他們可以準確地奏出每一個音,但卻不知道在音樂上有什么要求,甚至不知道這首曲子的速度。其實,在大部分規(guī)范化的樂譜上,除了音符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標記,它是樂譜的很重要的部分。如速度標記,不同的速度有時可以使同一首曲子產生極其不同的效果。還有諸如強弱標記和一些表情術語等,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些往往是樂曲音樂表現上的提示。如果不去注意樂譜的這一部分,而是只看音的高低長短,那也就失去了正確理解、表達這首樂曲的機會。因此,在開始演奏一首曲子之前,讓孩子先看清楚譜子上作曲家所標識的所有表情記號,要盡量做到位,哪怕是夸張一些,這樣,經過長期的練習,孩子心理上才會有音樂句子的走向感覺,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漸漸地溶到作品里,這種能力是在家長和教師的慢慢誘導下,漸漸地培養(yǎng)出來的。
三、傾聽琴聲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沒有聽覺,音樂就不存在。從孩子學琴的這一天起,就應該教他們有意識地用聽覺來檢驗、欣賞自己的演奏,千萬不能把聽覺游離于自己的演奏之外。如果孩子從來不欺騙自己的耳朵,那他的演奏也一定不會欺騙別人;如果孩子一直都以很高的要求去聽的話,那他的演奏水平一定會越來越高。以智慧、心靈去要求,以手、身體去演奏,并以聽覺去檢驗、去欣賞、傾聽,把自己的內心和注意力完全貫注在聽上。沒有良好的技術,孩子無法去傾聽,沒有充分的練習,同樣無法去傾聽,因為心神常常會被按錯的音打擾。只有在完完全全把握住一首樂曲并把它的一切印在腦海里,把情感與演奏緊緊交融在一起,孩子才有可能去傾聽,才有可能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四、音樂感的培養(yǎng)還要多聽CD、音樂會
隨著演奏技巧的進一步提高,越來越要求孩子對所演奏樂曲的了解。對獨奏曲,要了解它們所屬的音樂風格;要體會古典作品與浪漫主義作品表現上的差異;研究怎么演奏好某一位音樂家的作品;區(qū)別名家各自不同的風格。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演奏在音樂表現上是否準確、完整。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是逐步地能從量變到質變,因為聽多了,就會把所有聽到、看到的感覺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中去,這是很自然的感情的流露。
總之,音樂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需要我們耐心地去誘發(fā)、引導孩子,漸漸地,這種感覺就培養(yǎng)出來了。當然家長和教師還要灌輸孩子其他的理論知識,因為鋼琴是一門綜合藝術。例如,在文學方面讓孩子多看書,多了解音樂史,要了解作曲家的時代背景,了解他寫這首作品的意圖,讓孩子用理性的思維去很好地分析和演奏作品。當孩子真正成熟之后,感性和理性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那么他演奏出來的作品,就會更動人,就能把演奏者的二次創(chuàng)作表現出來,演奏的作品也會更有內容和感染力。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