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忠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是學生接觸文本的起始階段,通常每一篇課文第一節(jié)新授課中,有經(jīng)驗的教師大多在學生熟悉文本以后,便著手檢驗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情況。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落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應著重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和能力,才能使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效果得到提高。
一、抓主題,換標題
標題是文眼,好的標題揭示了文本的主要事件、說明對象、論題等。有些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有些則有揭示文章內(nèi)涵的作用。在學生熟悉文本后通過讓學生給文章切換一個篇名,從而達到檢驗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目的。筆者有次聽到一位教師講授《恐龍無處不在》時,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大家閱讀完了這篇文章,你認為這是一篇介紹恐龍生存狀況的文章嗎?
生:不是,是通過各大陸存在恐龍化石的事實,引出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的說明文。
師:原來這篇文章的題目與內(nèi)容有些出入啊!甚至有些同學心底里會認為有些文不對題啊!如果讓你重擬一個題目,你會怎樣擬呢?
生:恐龍存活于每一個大陸的原因——大陸漂移說;恐龍化石——板塊結(jié)構(gòu)
師:大家可以對這兩個標題給點評價。
生:我認為這兩個標題擬得比較好,揭示了我們這一篇說明文的對象。
師:既然這樣,那文中的這一標題有可取之處嗎?
生:我認為這一題目擬得有趣味,能吸引讀者的興趣。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這位教師通過讓學生以切換標題的教學形式達到了檢驗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因為重擬新題的過程,既是學生全面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過程,同時又是高度概括,提取文章信息能力訓練的過程。學生在這
一教學活動中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概括,同時也學會了評判。
二、抓主干,敘情節(jié)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用概括文章主要情節(jié)(內(nèi)容)或是口頭復述故事情節(jié)等方式來進行。但是課堂上,學生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領(lǐng),在概括情節(jié)的過程中,未能牢牢抓住故事的主干,常為一些細節(jié)干擾,語言拖泥帶水,聽后讓人不甚了了。有的則遺漏重要情節(jié),丟三落四,敘述不完整。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傾聽,聽完后可請其他同學評價,指出不足和可取之處。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參加答案的修改,讓學生在熟悉文本后學會概括,學會去細節(jié)存主干,逐步提高自己對主要信息準確提煉的能力,同時也有效鍛煉自己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
三、抓線索,理思路
在反復閱讀的基礎(chǔ)上,抓住線索,理清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月亮上的足跡》,在研討與練習中編者設(shè)計練習一:快速讀課文,試把登月的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解說。通過這一練習,學生理順了以時間為線索的整個登月過程。還有《山市》中的研討與練習:山市從開始到最后是怎樣一步步變化的?這類思考題的設(shè)計,能較好幫助學生理順作者行文思路,逐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四、抓設(shè)計,巧設(shè)問
要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效果,教師要挖掘自己的教育智慧。精巧的設(shè)計和巧妙的設(shè)問,將會大大增進學生學習的趣味。有位教師在講授《濟南的冬天》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接下來,他提出了這些問題:假如要給一個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述濟南美麗的冬天,參照課文,你將分哪幾個方面講?著重講哪些精彩的片段?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仔細閱讀,這些問題設(shè)置無疑要讓學生認真反復閱讀片段,反復閱讀課文,從而理清文脈,抓住重點,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進而達到提高整體感知效果的目的。
我相信,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堅持不懈,靈活運用上述方法,對提高學生整體感知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