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維洪
摘要:《文選》詩目分類中出現(xiàn)的體例不純、兼類等現(xiàn)象。其原因是作品的分類以實用為目的,便于作者屬辭取則的主觀編輯思想是一個因素;此外,作品本身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和內(nèi)涵的豐富性也是一種客觀因素。其分類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關鍵詞:《文選》詩目分類二級分類實用目的
在選本的編輯中,所謂分類就是確定作品的類別歸屬。這種方法由來已久。漢代劉歆所編的《七略》就把所選詩賦作品分為:屈原賦、陸賈賦、茍卿賦、雜賦和歌詩等五類。由于《七略》已佚,班固在征引時又刪除了它下面各類的小序,致使我們無從知道《七略》分詩賦為五類的依據(jù)。但劉氏對作品的分類方法極大地影響了后代的編輯家。魏晉至南朝齊梁以來出現(xiàn)的《典論·論文》、《文賦》、《文章流別論》、《翰林論》、《文心雕龍》、《詩品》等系列的文論著作和《文章流別集》、《樂府詩集》、《歷代賦》等選本的編輯體例,都上承《七略》下啟《文選》。但對文體分類的研究多數(shù)局限于文體間的相互區(qū)別,對文體的二級分類要么未論,要么語焉不詳。蕭統(tǒng)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文體的分類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文選·序》云:“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本C觀蕭氏的編輯分類方法,其方式有二:一是根據(jù)作品體裁的不同,把所選作品區(qū)分為不同的文體;二是根據(jù)已區(qū)分出的文體,對文體所選作品進行再次分類?!霸娰x體既不一,又以類分”,就是我們常說的二級分類。蕭統(tǒng)在《文選》中實踐了這種分類方法?!段倪x》的文體分賦、騷、詩、頌、箴、銘、史論等三十九種。其中對詩、賦兩類文體又進行了二級分類。賦體分京都、郊祀、耕籍、畋獵、紀行、游覽、宮殿、江海、物色、鳥獸、志、哀傷、論文、音樂、情等十五個子類;詩體分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宴、祖餞、詠史、百一、游仙、招隱、反招隱、游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郊廟、樂府、挽歌、雜歌、雜詩、雜擬等二十三個子類。在《文選》中,蕭氏對二級分類的依據(jù)并未作說明,這就引起了后人的種種猜測。在此,我們僅以《文選》詩目為對象,對文體的二級分類進行簡單的探討。
從現(xiàn)存的文獻看,比較早的文體二級分類是劉歆把賦分為四類。但劉氏把四類賦與歌詩并列相稱,顯然是把這四類賦作為文體來看待,當然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級分類,充其量不過是二級分類的端倪初露。《文選》前的文論著作或選本,要么散佚不可考,要么語焉不詳,致使我們對文體的二級分類的標準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只能根據(jù)詩歌外在的結構形態(tài)以及內(nèi)部的主題、思想等因素,參照后人“以題分類”、“以體分類”的文體二級分類標準,嘗試對《文選》詩目進行分類,以把握其規(guī)律性和特征。
所謂以題分類就是依據(jù)作品描繪的題材、主題等內(nèi)在結構要素對作品進行分類的方法。根據(jù)這一標準,《文選》詩目二十三個子類中,可以分出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宴、祖餞、詠史、百一、游仙、招隱、反招隱、游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郊廟、挽歌、雜詩等二十類,另有樂府、雜歌、雜擬三類不能用此標準分出。我們進行仔細分析,在以題分類所得的這二十類中,根據(jù)科學分類的排他性原則,即在每次分類中只能使用同一個分類標準來看,上述分類仍然出現(xiàn)了子項相容的錯誤。以題分類,要么依據(jù)題材、主題的外在功能(即“為什么而寫”)來分;要么依據(jù)題材、主題的內(nèi)在意義(即“寫的是什么”)來分。二者只能選一,不能同時使用。上述二十類,依題材的外在功能,以題材適應的場合為標準來分,計有:補亡、勸勵、獻詩、公宴、祖餞、郊廟六類;依題材的內(nèi)容意旨為標準來分,有述德、勸勵、詠史、百一、游仙、招隱、反招隱、游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挽歌、雜詩等十四類。
以體分類就是依據(jù)體制、語體等文體外在結構要素進行分類。《文選》詩目中,根據(jù)這一標準只能分出樂府、雜歌、雜擬三類,二十類不能用此標準分出。且詩自古為詩體名稱,再沒加以細分。劉氏《七略》僅列“歌詩”,而“歌詩”是漢人對樂府機關采編作品的概稱,到晉、宋才開始稱為樂府。由是觀之,《文選》把樂府、雜歌、雜擬作為“詩”的子目,這種分類法已顯示出詩體分類的征兆,在此,“詩”已喪失了它作為文體意義的特征,而是詩體類名的泛稱。
從以上分類可以看出,《文選》詩目列了二十三類題名,如果我們用現(xiàn)代科學分類的方法就無法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分類,故只能混用不同的標準來進行分類。而不同分類標準的混用。必然出現(xiàn)分類后的篇章相互雜糅,導致“體例不純”。例如雜擬類作品,便可并入游仙、游覽、詠懷、樂府、哀傷、贈答等各類。如陸機的《擬古詩十二首》即可并“樂府”類中。祖餞類部分作品也可并人贈答類。這種雜糅的“體例不純”現(xiàn)象不僅表現(xiàn)在二級分類中,同時也表現(xiàn)在《文選》文體的分類中,如文體分類中已列出賦體,爾后又有“七”體。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看,“七”體顯示的均是“賦”體的特征,理應歸入賦類。
為什么會出現(xiàn)篇章雜糅,導致“體例不純”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我國古代選本以實用為目的分類法這個突出特點所決定的。
首先,從總集編纂的目的和方式看,以實用為目的的編輯觀是其分類的根源。蕭氏在《文選·序》云:余監(jiān)撫余閑,居多暇日,歷觀文同,泛覽辭林,未嘗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shù)逾千祀。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自非略其蕪穢,集其精英,蓋欲兼功,太半難矣!
因為作品繁多,難于兼功,蕭統(tǒng)編輯時考慮到選本的目的,才“略其蕪穢,集其精英”,編為總集,作為當世作文的范式?!端鍟そ?jīng)籍志》亦云:
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zhuǎn)繁,眾家之集,日以減少,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之《流別》。是后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今次其前后,并解釋評論,總于此篇。
這是說,建安以后,文學有了新的發(fā)展,作品繁多。晉代摯虞為免讀者翻檢之勞,便于作文者屬辭取則,就選編《文章流別集》,總集就此產(chǎn)生。后來文士紛紛效法??偧簿痛罅砍霈F(xiàn)?!端鍟そ?jīng)籍志》以實用為目的總集編輯觀和蕭氏的觀點基本一致??梢?,總集生成的原始動因,不是為了保存典籍,而是為了讀者和作者的實用。以實用為目的的編輯觀,貫徹到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就要求編者在對文體進行分類時,所分文體不僅要區(qū)別其同,更要于同中區(qū)別其異。劉勰《文心雕龍·雜文》中說:及枚乘摘艷,首制《七發(fā)》,腴辭云構,夸麗風駭。蓋七竅所發(fā),發(fā)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作為七體代表的《七發(fā)》,與賦相比,不僅具有賦體“腴辭云構,夸麗風駭”的鋪陳揚厲之態(tài),也有賦體“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的曲終奏雅之勸,這是“七體”與“賦體”的同?!白浴镀甙l(fā)》以下,
作者繼踵”,有傅毅《七激》、崔駟《七依》、曹植《七啟》、左思《七諷》等,形成了“七竅所發(fā)”的以“七”為鮮明特征的系列作品?!捌摺钡奶卣饔质瞧渌x類作品中所沒有的,這是二者同中的異?!镀甙l(fā)》這一典范作品問世后,多人仿效,在文壇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方便其他作者對這一作品形式的模寫,故不惜其同,于賦體外又單列七體。同理,《文選》編者為了方便作者在寫作時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寫作需求,參考不同類別或是同一類別中不同表達方式的詩歌作品,故而在編選作品時有同一類別作品出現(xiàn)在不同分類中的現(xiàn)象。如雜擬中陸機的《擬古詩十二首》,其內(nèi)容和形式均表現(xiàn)出了與樂府類詩歌和雜詩類極大的相似性,故其既可并入樂府類詩歌,也可并入雜詩類。但為了突出“擬”作的特點,編者把它歸入雜擬類。
簡而言之,不論是在《文選》文體的分類中,抑或是在對文體的二級分類中,導致“體例不純”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是以實用為目的,“同中求異”利于彰顯文體特征,便于作者屬辭取則造成的。因此,在具體的作品歸類中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當然,其分類方法也就不適用現(xiàn)代的分類原則。同理,文體分類中的雜糅也可能是出此原因。
其次,從分類對象看,蕭統(tǒng)的“泛文學觀”是其分類方法產(chǎn)生的基礎。《文選》選文的范圍,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明確把經(jīng)、史、子、集中的言辭、記事之文,排斥于“文”外;第二,詩、文兼收,所謂“文”,不僅包括散體、韻體的“文”,也包括韻體的“詩”;第三,因“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兼采史籍中的史論和史述贊;第四,大量收錄詔、策、令、表、啟等朝廷實用性文體和碑文、墓志等民間實用性文體。這些實用性文體的大量選錄,體現(xiàn)了蕭統(tǒng)的“泛文學觀”。在這種文學觀觀照下的文本,進行文體分類時,必然要求構建一個盡可能大的彈性框架來容納不斷滋生的文體和文本。如《明文在》的序類就分為史序、應制序、文集序、詩集序、樂府序、志譜序、忠孝序、紀游序、贈賀序、送行序、壽序、節(jié)壽序等十二類。
最后,從分類實踐看,“選文立題”和“立題選文”是分類生成的方法。在進行選本編輯時,要么根據(jù)所立題名來選作品,要么根據(jù)已選作品來擬訂題名,至于在具體編輯時,或并用或單獨使用都可。所謂“選文立題”就是在選本的編輯過程中,不事先設定文類的邏輯體系,而是以所選作品自身形態(tài)或功能的相似程度進行合并歸類,然后確定類名的方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史中。類名的原初生成和應用二者不是同步出現(xiàn)的。就是當一部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出現(xiàn)后,經(jīng)多人仿效,不斷復制,從而形成一個形態(tài)相近、功能相似的篇章系列,選本就是能體現(xiàn)該系列作品共同的、慣例化的特征的集合體。如班固首制《詠史》,借史以抒懷。王粲、曹植、左思等紛至沓來,形成了一個綿延不絕的篇章系列。選本將該類以史事為題的作品進行歸類整理,賦予“詠史”之名,這種“選文立題”的方法是類名原初生成的基本方式。當一個類名形成后,其內(nèi)在的結構和外部的形態(tài)、功能也就相對得到了固定,久之而約定俗成。后人在編輯選本時,就可以直接使用這個已約定俗成的類名,根據(jù)此類名的內(nèi)在結構和外部形態(tài)、功能選擇符合條件的作品,這就是所謂的“立題選文”。換言之,“立題選文”就是在選本的編輯過程中使用已約定俗成的類名來設計文本編輯的邏輯體系,然后對所選作品進行“對號入座”式的歸類方法。
從上可見,《文選》在對文體進行分類時,基于實用的目的,對文體層級的區(qū)分并不是很嚴格。為了便于作者的取舍,往往將不同層級的類別互相并列,因此,在后人看來出現(xiàn)了篇章雜糅的現(xiàn)象,而這正是編者不拘泥于形而上的邏輯學的同一律的體現(xiàn),因為他們關注的只是豐富多彩的文學現(xiàn)象的存在方式。
對文學作品的文本分類,除了受編者編輯目的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到文本自身的客觀因素的制約。文學作品作為社會生活的承載和折射物,具有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表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等特點。首先,由于作品表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造成分類的兩“可”性。對于不同的內(nèi)容,可以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也可以用同樣的表現(xiàn)方式。對于同一內(nèi)容,可以用多種表現(xiàn)方式。如《文選》歸為雜擬類的江淹詩《潘黃門》,從寫作方式來看,屬于“擬古”;從表現(xiàn)方式來看,因其“述哀”,又可歸為哀傷類。作品表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在分類時就會出現(xiàn)上文江詩歸屬的兩可性,甚至多可性。兩可或多可性的出現(xiàn),在客觀上給作品的分類歸屬帶來了困難。其次,作品內(nèi)涵的多義性,造成分類的“兼類現(xiàn)象”。一部作品產(chǎn)生后,由于其內(nèi)涵的豐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所得結果也不盡相同,即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一個哈姆雷特”,從不同的分類角度看,也有不同的歸屬。如《文選》收為雜歌類的《大風歌》、《扶風歌》,在《樂府詩集》中,《大風歌》分入“琴曲歌辭”類,《扶風歌》歸為“雜歌謠辭”類。另如《文選》分為行旅類的陸機《赴洛道中作二首》,我們也可把它歸人游覽類,還可歸入詠懷類。由于《赴洛道中作二首》內(nèi)涵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其分類就可以“兼類”。
以上現(xiàn)象說明,在《文選》的編輯中,作品的分類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分類中的體例不純或是兼類現(xiàn)象,這是編者為便于屬辭取則的實用目的編輯思想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作品表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和內(nèi)涵豐富性的制約所致。編者在對文體進行辨析、分類時,不僅要注意作品形式內(nèi)容上的“異同”,更要注重作品的“同中求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