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國
常德漢劇有關呂布的主要劇目有《三英戰(zhàn)呂布》、《鳳儀亭》和《白門樓》三曲大戲?!而P儀亭》中的折子戲《小宴》、《亭中約會》與《白門樓》中的折子戲《擒布》、《斬布》,是表現(xiàn)呂布這一藝術人物的重頭戲。
本人從事舞臺藝術工作二十多年,在前輩的指導、舞臺的歷練以及自我感悟中,對三國戲中周瑜、陸遜、呂布三個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的歷史人物有了較深的認識。周瑜者,東吳都督,一步三計,是大戰(zhàn)赤壁運籌帷幄的水軍元帥。陸遜者,少年拜將,文韜武略,是火燒連營的三軍司令。呂布者,卻是一個貪色又貪生,屈膝又卑躬,徒有匹夫勇,莽漢一小人,乃三國時期曇花一現(xiàn)的人物。
就戲劇人物著裝而言,呂布的穿戴并不特殊,水紅莽、褶子,紫金冠、翎子。但在表演中,常德漢劇小生則有著獨特之處。《鳳儀亭》中,呂布與王允對坐飲酒時的大段唱腔,和貂嬋調情時大段的“流水板式”唱腔,以至手舞足蹈的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及色眼、醉眼的運用,極見演員功力。王允為除奸臣董卓,維護漢室江山,必須擁有和利用武藝超群的呂布。于是用計先為呂布獻金冠一頂,再邀呂布府內飲宴。最后獻上美女貂蟬,離間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關系。我演呂布時,出場就突出一個“傲”字。王允率眾人府外迎接,呂布雙眼平視,一臉傲氣,目中無人。王允拜見呂布時,呂的回應是似笑非笑,傲然處之,全無禮儀之態(tài)。當見到貂嬋時,則猶如電擊,騰身而起,一身傲氣頓消,雙目癡直。若非王允有意提醒,手中扇兒險些落地。王允見獻美計成,有意抽身離去。此時的呂布則淫心大發(fā),色眼直視貂嬋,情不自禁地與貂嬋翩翩起舞。這時我用細步小園場,攜美人如墜云霧,雙手翹翎分開,步入貂嬋后側,將翎尖舉過貂嬋頭頂,呈“鳳凰展翅”狀開唱,魂不守舍地傾吐出對貂嬋的一片癡情。整段唱做表演雖短促,但難度極大。一段調情后,此時的呂布忘乎所以。貂嬋要呂布盟誓以表忠誠時,我運用了常德漢劇“掃臺翎子”功的獨特表現(xiàn)手法,即單膝跪地,紫金冠所插雙翎以“太極”式繞成弧線戲弄貂嬋下腭,對美人兒似表蒼天可鑒,愛慕情深。下場戲回府,此時的呂布心喜若狂,片腿上馬,然后反搓步,右手系馬鞭反蓋頭部雙翎,左手迅速將飛起的褶子抓住成勒馬姿態(tài),雙眼貪婪地緊盯貂嬋,然后右單腿“云步”下場。這一連串的舞臺動作,既要演員在舞臺上具備嫻熟的基本功,又表現(xiàn)出呂布“心猿意馬貪多嬌”的丑態(tài)。我的已故恩師劉文鵬,扮相俊美,嗓音宏亮,他將呂布渾身的傲氣,滿臉的色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動作干凈利落,人物刻劃恰到好處,使我至今不忘。
《白門樓》又名《擒呂布》。取材于《三國演義》第十九回。故事敘述呂布自得貂嬋后,成天摟美女,醉美酒以為樂,所有軍機大事渾然忘卻。曹操會合劉備、關羽、張飛圍攻呂布于下邳。臨戰(zhàn)前,呂布扎大靠,頭戴紫金冠,插翎子。出場行碎步,起霸時帶酒氣,展現(xiàn)醉態(tài),雙眼以“二黃眼”(即朦朦朧朧的眼神態(tài))觀察四周與對方,以表現(xiàn)呂布沉迷酒色骨軟心麻。呂布的下屬,盜呂布赤兔馬降曹,開關獻城,致使呂布被俘獲。全劇以漢劇高昂激越的北路唱腔貫串始終。特別是呂布被斬時大段“反北路”唱腔尤為突出,展示出呂布被擒驚恐不安,淪為階下囚時的懊喪變態(tài),問斬時的骨氣全無,三次跪地仰天長嘆“某死后漢室中英雄有誰”,千悔萬悔也道不盡呂布此時胸中的一片悲哀。
《白門樓》一劇是常德漢劇小生行文唱武打,做功扎實的重頭戲。常德漢劇歷來要求小生演員必須文武兼?zhèn)?演唱以小嗓(即假嗓)為主體兼用本嗓。常德漢劇有一句行語叫“眉毛胡子一把抓”,即要求演員對本行劇目的角色,不論文武,要做到能演能唱。
1999年,全省第三屆青年戲曲演員折子戲電視大獎賽,我在《斬布》一折中飾演呂布。當一聲炸雷般吼聲——“帶呂布”,旋律突起,呂布以心驚凄厲悲鳴的內倒板演唱出“有豪杰出世來初敗一仗”,緊接著四刀斧手押布出場,此時的呂布,穿箭袍,雙手帶銬,頭頂打發(fā)(即水發(fā)),一段二十多句的大段唱腔抒發(fā)出呂布對過去的風光,眼前的處境,進帳的忐忑以及如何保全性命的內心世界。我較為準確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特征。又如進帳時,為表現(xiàn)呂布貪生怕死,毫無骨氣的神態(tài),我運用了“水發(fā)”功,旋轉搖擺,以表現(xiàn)恐懼之心。之后,突然單腿跪地,水發(fā)由后頸前甩,直叩臺板,以示求饒。當曹操問及呂布“昔日威風何在”時,我以背后戲曉以觀眾,雙肩突彈、渾身顫抖,以示貪生的窘境。一聲干笑,伸出帶銬的雙手大拇指,討好地稱道:“天下英雄怎比得漢大丞相?”而結束。
常德漢劇前輩們有一句名言“老戲要新演”。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傳統(tǒng)戲中各類人物,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不能一味簡單地照搬“程式”,必須使劇中人物外在形體動作與內在情感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才能獲得演出的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常德漢劇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