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孔子的教育之道(六)

2009-09-27 07:07韋志成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09年6期
關鍵詞:曾皙子夏志向

韋志成

六 啟發(fā)教學

孔子對學生誨人不倦,那么他是怎樣傳道的呢?《論語》里記載了許多孔子教學的實例,這里我們看一個實例: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8》)

這是一堂孔子教學《詩經(jīng)》的課。他的教學過程,有三個步驟:

先是指點學生動腦筋??鬃右髮W生學習《詩經(jīng)》要動腦筋,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子夏學習《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后,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等詩句不懂,想說也說不清楚,就問孔子“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子夏動腦筋提出了問題。

然后指導學生動口。針對子夏的問題,孔子抓住“素以為絢”這一關鍵句,給予點撥:素,白色的意思;絢,色彩鮮艷奪目。卜商(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對學生一般稱名以示尊重。)啊,你知道嗎?繪事后素,繪畫要先有白底子,后用彩色顏料畫畫,這畫才鮮艷美麗。詩中所寫的姑娘笑得真美,眼睛看人真漂亮,天生麗質(zhì)本來就美,再打扮就更美呀。你想一想,這繪畫的美和姑娘打扮的美,不都隱含著先與后的關系嗎?那姑娘原先就美,打扮后就更美;繪畫,先有白底子后用彩色顏料畫畫。子夏豁然開朗:先生,我知道了,禮后乎?施行禮儀不是在仁義的后面嗎?它意在比喻說明,對于治理社會來說,施行仁義在先,施行禮儀在后。子夏迅速理解了隱藏在詩句背后的深刻用意。他思路清晰,理解正確,語言流暢地把自己的看法談了出來。仁和禮,是孔子追求的道,孔子就是通過啟發(fā)教學來給學生傳道的。

最后對學生及時評價。聽到子夏的看法,孔子由衷地感到高興:“卜商啊,你才是啟發(fā)我的人。現(xiàn)在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詩經(jīng)》了!”這贊許有加的賞識,猶如伯樂相中了千里馬,和氏璧遇到了識寶人,給子夏莫大的鼓舞。這種教學氛圍,寬松和諧,師生互惠,“教學相長”。正因為孔子對子夏進行啟發(fā)教育,他進步很快,對研究歷史文化很有成績,后來成為魏文侯的老師,譽為孔門“十哲”之一。

那么,啟發(fā)教學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呢?孔子是一個教育改革家,對此作了認真的探索和實踐,在總結(jié)無數(shù)次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概括表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8》)

這是孔子對啟發(fā)教學最權(quán)威的理論闡釋,也是研究啟發(fā)教學最珍貴的文獻。對這段話的理解,歷代注家見仁見智,其中朱熹《論語集注》的解釋最為詳盡:“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詞。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p>

據(jù)此,“憤”,指學生學習的思維活動、心理狀態(tài),即對某個問題想弄通而沒有弄通的為難心態(tài)。“悱”,指學生的言語表達,即想說出來而又語塞的情貌。所謂啟發(fā),就是教師針對學生的“憤”去“啟”,打開學生閉塞的思路,使其豁然開朗,把問題想清楚,弄明白;針對學生“悱”去“發(f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運用恰當?shù)?、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

可見,教師的啟發(fā)針對學生的“憤”“悱”狀態(tài),點撥一下,指點一下,提示一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從孔子啟發(fā)子夏學習《詩經(jīng)》的過程中,看到他在啟發(fā)中抓住了兩個矛盾:

一是學生思維的矛盾。他們想弄明白又無法解決,想把問題弄清楚又感到為難,想學習又不知怎樣學,左右為難,欲明又暗,深入不下去,前進不了。對此,教師去“啟”,引導他們動腦筋,找竅門,讓他們茅塞頓開,心里敞亮,思路清晰。

二是學生表達的矛盾。學生對有關學習的問題思考后,想說又說不出來,想表達又找不到恰當?shù)恼Z言,張口欲說又不知從何說起。對此,教師去“發(fā)”,又點撥一下,引導他們動口,使學生語言表達有序,條理清楚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抓住學生的思維矛盾和表達矛盾,指導他們動腦、動口,這兩個矛盾解決了,教師的啟發(fā)就到位了,啟發(fā)教學就成功了。這兩個矛盾的解決,非常符合現(xiàn)代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有著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對于沒有弄懂的問題就說不出來,只有理解后說出來才算真正弄懂,足見孔子啟發(fā)教學蘊含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和教育理論根基。那么,怎樣啟發(fā)呢?具體說來,有五個步驟:

第一,明確啟發(fā)的前提。啟發(fā)必須以教材、學生、教師三要素為基本構(gòu)架,缺少任何一個因素就不能實現(xiàn)。教材是啟發(fā)的源頭,學生的“憤”“悱”就產(chǎn)生于教材,啟發(fā)就是為了增進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沒有教材,啟發(fā)就沒有依據(jù),離開了教材,啟發(fā)便是放空炮;離開了學生,啟發(fā)便沒有對象;離開了教師,便沒有啟發(fā)??梢?,啟發(fā)的前提必須以教材學習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啟發(fā)包含著就是以教材為學習內(nèi)容的教與學的雙邊關系。否則,課堂上東問西問,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怎么行?

第二,創(chuàng)設啟發(fā)的情境。啟發(fā)要有情境,就是學生對教材的某個問題,想弄通、未弄通、未想到、說不出的為難狀態(tài),依此可創(chuàng)設四種情境:

針對學生“想弄通”的求知欲望——教師就創(chuàng)設興趣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未弄通”的實際——教師就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或者讓學生提問,組織學生討論;或者教師提問,挑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或者制造懸念,引導學生思考;等等。

針對學生“未想到”的困惑——教師就創(chuàng)設知識情境,給他們提供相關信息,補充相關的課程資源,讓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中展開。

針對學生“說不出”的窘態(tài)——教師就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幫助學生組織語言,或者遞一遞話,或者提供一個相關信息,或者說個開頭,讓學生接著說下去,等等,讓學生順理成章地表達出來。啟發(fā)中,造成一種寬松和諧的快樂氛圍,體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登高望遠的人文關懷。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先進·26》)是《論語》中唯一的篇幅最長的語錄體文章,有314個字,它完整地記敘了孔子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各言其志”的過程,有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創(chuàng)設興趣情境,啟發(fā)學生談論自己的志向??鬃釉谧勇贰⒃人膫€學生的陪坐中說:“弟子們,我比你們年紀大,沒人用我了。你們平常總是說,別人不了解我啊,那么,現(xiàn)在有人要了解你們,要用你們,你們該怎樣表達自己的志向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孔子創(chuàng)設的這個情境很有現(xiàn)實性,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論自己的志向,相當于今天的人才市場招聘會上推銷自己。啟發(fā)親切自然,貼近學生生活,學生當然有話可說。

繼而學生談論自己的志向。子路率先發(fā)言,愿治理“千乘之國”,三年見效果,顯出他的雄心壯志,孔子聽后微微一笑。接著,他點名冉有發(fā)言,冉有謙虛地說,愿治理“五六十里地”的小國,但禮樂方面要等待賢人君子來治理。然后他又點名公西華發(fā)言,公西華則更謹慎,說自己還需要學習,只愿在國家的祭祀和與外國盟會中做個“小相”(小司儀者)。最后輪到曾皙發(fā)言,曾皙年紀較大,是曾參的父親,他站起來說自己的志向與眾不同,顯出一種成熟與老練。他愿在暮春時節(jié),穿著春裝,帶著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到大自然中去,在沂水旁洗澡,在祈求神靈的高臺上迎著風跳舞,唱歌,朗誦詩,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四個學生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各自講述著自己的志向,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志向和性格。

最后孔子熱情評價,賞識學生的志向。聽完曾皙的發(fā)言后,孔子當即表示:“吾與點也?!边@不僅表明他對曾皙志向的賞識,也表達了他向往詩意地生活的美好情懷。然后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志向作了熱情洋溢的評價,如知音在傾訴,像慈父在鼓勵,言語間跳蕩著一個教師對學生的拳拳愛心??鬃友普T,學生熙熙而樂,整堂課情與境相生,課堂氣氛生動活躍,體現(xiàn)了啟發(fā)教學的魅力。

第三,激勵學生提問。學問學問,只學不問是不行的。啟發(fā)的主要方式,就是激勵學生有“憤”有“悱”,說白了,就是引導學生對教材的疑難提問和發(fā)表意見??鬃诱f,學習中不能問個為什么的人,我對他也不知該怎么辦了(《衛(wèi)靈公·16》)。陶行知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睂Υ笄澜缍鄦枎讉€為什么,這樣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認識,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例如,有次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治理好國家要做到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及老百姓相信政府這三條。子貢接著問:如果不得不去掉一條,該先去哪一條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追問: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條,那么該去哪條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政府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成立了(《顏淵·7》)。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糧食、軍備、百姓的信任,而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失信于民,政府也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這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本思想。像子貢這樣就一個問題刨根問底,既表明子貢思考、探究的深度,也表明孔子啟發(fā)的高超水平。子貢這一問,就問出了知識,問出了理解,問出了收獲。所以,啟發(fā)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抓好提問。

當然,教師也可以提問學生,但必須要問在點子上。這點子就是“憤”和“悱”,就是教學的重點、難點。這樣,就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讓學生經(jīng)過努力能夠回答出來,就像摘桃子,跳一跳,夠得著。不跳,就摘到桃子,這提問太簡單了;跳了,還摘不到桃子,這提問太難了;只有跳一跳,夠得著的提問才是最好的提問。

第四,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一個東西有四個角,教師舉其中一個角,令學生用其他三個角加以證明,“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把學生帶到教學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思考、聯(lián)想、想象,把直觀感覺與抽象思維貫通起來,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取得學習的收獲。比如,有次仲弓問仁德,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2》)孔子通過舉例引導仲弓認識仁德,不外乎主體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要求自己:對外,出門工作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嚴肅認真,是為恭;役使百姓如同去承擔重大祭祀,小心謹慎,是為敬。這兩個類比揭示了踐行“忠”的態(tài)度。對內(nèi),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于人,推己及人,是為“恕”。外“忠”內(nèi)“恕”,就是仁德的風范。最后,強調(diào)無論在哪里工作都做得好,沒有反對意見??鬃泳屯ㄟ^舉一反三讓仲弓認識踐行仁德的要求。

第五,關注啟發(fā)的進程。視學情而定,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沒有弄懂,不能“舉一反三”“則不復也”,就不再教學新內(nèi)容了。那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學習、再認識,直到把所學內(nèi)容弄通弄懂,真正理解消化,思想更上一層樓。

以上五點,可見孔子的啟發(fā)教學體系非常嚴密,既有理論基礎,又有操作要領;師生對話互動互惠,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與古希臘晚生于孔子近一個世紀的蘇格拉底的問答法絕然不同,蘇格拉底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完全被教師的提問牽著鼻子走,學生是被動的。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高級認知能力的場合,問答法就不能運用。而且蘇格拉底沒有進行理論的概括和總結(jié),孔子有系統(tǒng)而嚴密的總結(jié),特別是“憤悱”啟發(fā)的認識,這是蘇格拉底永遠也無法達到的高度。啟發(fā)教學的首創(chuàng)權(quán)理所當然地應歸功于孔子,他的啟發(fā)教學思想,是人類教育理論的珍粹。即使在教育發(fā)達的今天,人們?nèi)匀粡娬{(diào)啟發(fā)式教學,就足見它輝耀千古的生命力與真理恒在的價值。僅此,孔子對人類教育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

[作者通聯(lián):武漢江漢大學]

猜你喜歡
曾皙子夏志向
解讀《論語》
以本為本緣本溯因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嗎
《論語》知多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腦洞超市 志向高遠的獼猴桃歸來
孔子借傘
曾皙,我心目中的詩人
孔子神算
天鵝de志向
资阳市| 宁河县| 延边| 木兰县| 常州市| 融水| 札达县| 漳州市| 江口县| 承德县| 田林县| 宁安市| 泾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丹阳市| 兖州市| 都安| 合水县| 基隆市| 高陵县| 宝坻区| 克什克腾旗| 临沂市| 平阴县| 昌邑市| 滦平县| 西安市| 宁陵县| 马边| 桂平市| 三门县| 涿州市| 兴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定西市| 宜黄县| 大埔区| 灵寿县| 财经| 修水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