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莊是否具有仁道觀?

2009-09-29 08:16呂錫琛
道德與文明 2009年4期
關(guān)鍵詞:老莊仁義道家

呂錫琛 陳 明

[摘要]仁義是儒家思想體系的基本綱領(lǐng)和核心范疇,從表面上看,老莊反對仁義,但事實上,老莊反對的只是有名無實、流于形式的仁義,反對將仁義作為謀利的工具,而追求超越血緣關(guān)系、不分親疏、無所偏愛的?!ぶ寥省薄Ec儒家相比,老莊的仁道觀更有很多超越之處。

[關(guān)鍵詞]儒家老莊仁道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文童編號]1007-1539(2009)04-0050-04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老莊思想是參天地、贊化育的大學問,大智慧。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千百年來,人們對這樣的一種大智慧卻有著很多的誤解和歪曲。本文旨在論述老莊的仁道思想。儒家仁義為眾人所皆知,而普遍認為老莊無仁道思想。我想探討的問題是:老莊是否具有仁道觀?如果有,他們的仁道觀又是什么?他們與儒家的仁道又有什么異同?

仁道思想一直在道家的研究當中沒有引起太多關(guān)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是人們普遍認為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相反,儒家是提倡仁義的,而道家卻是反對仁義的。因此,可能認為道家學說無仁道思想。實際上,這種對道家的詮釋是片面的,是停留在對道家思想表面的理解。這樣的理解無疑有礙于全面而深入地把握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與儒家一樣,也有著很豐富的仁道思想。仁道思想蘊含在道家學說之中,并貫穿道家學說,可以說,仁道思想是道家學說體系的精髓之一。在老子的三寶之一的“慈”的理念中,就蘊含著豐富的仁道的思想,莊子更是提出了“至仁”思想。因此,老莊在反對“仁義”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仁道觀,甚至比儒家的仁道觀更勝一籌。

一、老莊所反對的“仁義”

道家反對仁義,乃為學術(shù)界所普遍接受。首先,我們來關(guān)注一下老莊所反對的仁義。老子在其著作中確實提出過反對仁義: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19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38章);“大道廢,有仁義”(《老子》18章)。

莊子更是認為仁義乃“攖人之心”(《在宥》)。僅從這些字面來看,很明顯,老莊是倡“道”而反仁義。然而,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老子同時主張“與善仁”(《老子》8章),強調(diào)人與人間的相互交往要重視“仁”;并且道家的核心思想“道”本身也蘊含著仁愛、公平、公正和正義思想。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5章);“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77章);“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32章)。

既然老莊思想的核心“道”有著仁愛、公平、公正和正義的一面,那為什么老莊又反對仁義呢?這豈不矛盾嗎?既然矛盾,那么老莊所反對的仁義又是什么呢?

1老莊反對有名無實的仁義,并認為這種仁義本身就是道德的墮落。自春秋以降,由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造成了奴隸制的土崩瓦解,在上層建筑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兄弟相殘,父子相篡,君臣易位,上下錯亂,以血緣為自然紐帶的宗法等級體制日趨解體。因此,在老莊看來,儒家所倡導的仁義孝慈等一套道德規(guī)范,只是道德之名,而無道德之實,名與實兩者有著嚴格的界限,這是他的“無名”論思想在道德觀中的貫徹。以孝、慈為例,老子一方面認為“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18章),一方面又主張“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19章)。這上下兩章所說的“孝慈”,其含義顯然有別,前者為“名”,后者為“實”。魏源曾引陸希聲注:

“上云‘六親不和,有孝慈,而又言‘民復孝慈,蓋人孝慈則無孝慈之名,此名實文質(zhì)之辨也。”《老子本義》

這是切合老子原意的。老莊所要反對的就是仁義一類的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之名。老莊針對有名無實的仁道提出了“大道廢,有仁義”的道德蛻化論。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18章)

這是說,大道之世,無為自然,六親和合,國家安治,在這種情況下,人無邪惡,社會也就不需要制定道德規(guī)范來制約人們的行為,因而也就不知仁義、孝慈、忠臣為何物。而一旦廢棄了無為之道,社會關(guān)系就會產(chǎn)生混亂,各種邪惡行為也就發(fā)生了,于是就有圣賢、智者出來制定并提倡道德規(guī)范作為人們行為的準則,于是就有了仁義、孝慈、忠臣之名,正如王弼所注:

“甚美之名生于大惡……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于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老子道德經(jīng)注》)

蘇軾也說:“六親自和,孰非孝慈?國家方治,孰非忠臣?堯非不孝也,而獨稱舜,無瞽瞍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獨稱龍逢、比干,無桀、紂也。”(《道德真經(jīng)注》)這就是說,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之名的產(chǎn)生,正是社會風尚衰敗的表現(xiàn)。

在老莊看來,某種德行的表彰,正是由于它們特別欠缺的緣故。魚在水中,不覺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氣中,不覺得空氣的重要;大道興隆,仁義行于其中,自然不覺得有倡導仁義的必要,等到崇尚仁義的時候,社會已經(jīng)是不淳厚了。因此,在老莊看來,一個有道的社會,人們本性淳樸、天真、彼此友好、關(guān)愛,互不傷害。因此,在有道的社會中,人們沒有必要去提倡仁義。當一個社會提倡仁義的時候,這并不是個值得贊揚的現(xiàn)象,而是說明這個社會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道德的墮落。

據(jù)此,老子根據(jù)“無為”與“有為”的對立,把德分為“上德”和“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38章)

“上德”正體現(xiàn)了“無為”原則,它不自恃有德,所以有德;“下德”則體現(xiàn)了“有為”,它以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而“為之”,處處表現(xiàn)自己有德,唯恐失去得到的“善”名,這樣的德,只是形式上的,實即無德,由此,老子把崇尚仁、義、禮的行為都歸于下德的范疇,因為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為之”,是對“無為”之德的廢棄。在這里,老子實感于人際關(guān)系愈來愈外在化,而自發(fā)自主的精神已逐漸消失,僅靠一些規(guī)范把人的思想行為定格在固定的形式中。因此,老子又主張道德的“復歸”,提出“復歸于樸”,即從道德之名復歸到未經(jīng)人為制作的“無名”之樸的道德原始狀態(tài)。

2老莊反對形而上的帶有功利性質(zhì)的仁,并認為“仁”已異化成為桎梏人性的枷鎖。儒家倡導仁義,并以此作為人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讓人們?nèi)プ袷亍H欢?,當仁義成為了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的工具后,一方面,統(tǒng)治者利用仁義規(guī)范來統(tǒng)治百姓,將百姓陷于仁義綱常的規(guī)范之下;而在另一方面卻又以仁義為幌子為自己獲取利益。因此,人們行仁義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仁義之外的利益。道家正是看到了仁的功利性質(zhì):那些賢才圣士提倡仁義的目的不在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而是提倡仁義來獲得更多的好處。這樣行仁義導致的結(jié)果是引起人們無休止的名利爭奪。老子尤其對從仁義中演化出來的禮

進行了猛烈抨擊: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38章)

意思是說,禮的產(chǎn)生,是人們忠信之薄的結(jié)果,名目繁多的禮儀,就是以外在法制的形式,強迫人們服從上下的等級秩序,將人陷于這種仁義的框架之中,從而成為了桎梏人的枷鎖,其結(jié)果是,猶如治絲愈紋,反而造成了社會關(guān)系的更大混亂。因此,老莊看到了仁義禮在他們那個時代的實質(zhì)意義,仁義禮已經(jīng)演化成為了繁文縟節(jié),拘鎖人心,同時又為爭權(quán)者所盜用,成為竊取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抨擊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一方面批評禮對于人性的拘束,另一方面向往于道的境地——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約的境地。這在莊子那里也得到了明確的表述:

“及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懸政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懸政好知,爭功于利,不可止也?!薄肚f子·馬蹄》

在私有制社會中,道德的“善”名又往往直接影響著個人的名譽、地位的享受。正因為這樣,無意于實踐道德義務,僅以求得形式上的“善”名為目的,甚至欺世盜名,借道德規(guī)范之名掩飾自己的丑惡的行徑和靈魂,就成了剝削階級道德生活的普遍現(xiàn)象。仁義道德的全部歷史,正充滿了這種離異、真?zhèn)尾粍e的例證。所以莊子指出:

“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乎禽貪者器?!?《莊子·徐無鬼》)

許多人無誠意于仁義之行,反而利用它們作為竊取名利的工具,名“為之仁義以矯之”,實則并與仁義而竊之,造成“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眥篋》),仁義道德規(guī)范在貪利者那里完全成為了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的道德軀殼。正因為行仁義是如此虛偽和功利,所以老子又主張: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化?!?《老子》38章)

老莊正是看到了人們行仁義的虛偽,預設的種種規(guī)范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存心篤實,而不居于虛華。所以要舍棄薄華而采取厚實。

二、老莊的仁道思想

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老莊反對功利性質(zhì)的仁義,反對異化了的仁義。然而,老莊在批評、揚棄這種仁義的同時,又在提倡和維護著真正的仁道。老莊認為,一個大道流行的自然狀態(tài)中,仁義本就蘊含在大道里。老子所謂三寶之一的“慈”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仁”的體現(xiàn)?!按取笔抢献铀枷氲闹匾懂?,也是老子倫理世界的道德范疇之一。它體現(xiàn)著關(guān)愛世界、關(guān)愛萬物、關(guān)愛他人以及關(guān)愛自身的寬廣胸懷,強調(diào)以博愛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善待他人、善待他物。老子慈的理念充分體現(xiàn)著他的仁道思想。

1“慈”作為“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在倫理觀上的體現(xiàn),首先體現(xiàn)為愛人、愛物,并視萬物平等,無所偏愛?!皭廴恕奔词侨实囊粋€主要內(nèi)容。在政治上,老莊都希望統(tǒng)治者能“愛民治國”,而不要任意妄為,不要“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老子》72章),而要使老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80章)。希望統(tǒng)治者能讓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老莊不僅愛人,而且提倡要愛一切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老子》27章)。愛“善者”或“善物”我們可能能做到,而要去愛“不善者”或“不善之物”,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和胸懷,故日:“慈故能勇。”

老子的“慈”不僅表現(xiàn)為愛人,還表現(xiàn)為愛物。比如: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荊而可矣?!崩像趼勚唬骸叭テ洹丝梢??!惫世像鮿t至公矣。(《呂氏春秋·至公》)

引文中楚國有個人遺失了弓箭,但不愿去尋找,認為楚國人遺失了弓箭一定是楚國人拾到了它,可以看出,楚國人是愛人的,但他所愛的人僅僅局限于楚人;孔子也愛人,他愛整個天下的人;而老子不僅愛人,而且愛物。老子才屬于真正的博愛者。

同時,老莊又打破了儒家的“親親,仁也”的推恩法,提倡仁愛思想是不分等級、不分親疏的。這一內(nèi)涵的理論依據(jù)就是“道”。道創(chuàng)生萬物,而視萬物平等,無所偏愛?!疤斓罒o親”(《老子》79章)即是也。體現(xiàn)“道”的“慈”也同樣視萬物平等,無所偏愛?!吧普?,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49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5章)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圣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

莊子也提出了“至仁”的思想,認為至仁是沒有偏私的,對所有的人、甚至所有的物都一視同仁。如:

“碾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故日: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莊子·庚桑楚》)

踩了街道上陌生人的腳,就賠罪說自己放肆,兄長踩了弟弟就憐惜撫慰,父母至親踩了就無須謝過了。在這里,老莊提出了“至仁”,即不對任何事物和人表示偏愛。

2老子的“慈”不僅體現(xiàn)出愛人,愛物,一視同仁,無所偏愛,還進一步體現(xiàn)為胸懷仁愛,做到報怨以德,善下無私,盡量地去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老莊不僅要人善待他人,無私地幫助別人,在更高的層面上他還提出要善待異己,要善待不善者?!吧普?,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49章)在政治上,老莊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以仁德待百姓。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徽?!?《老子》79章)

在古代,凡貸人者執(zhí)左契,貸于人者執(zhí)右契。圣人持有左契,但并不向人索取,要人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左契的人那樣寬裕,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在老子看來,有道的圣人對老百姓是有仁德之心的,即使持有左契也不向他們索取。老子希望統(tǒng)治者能像有道的圣人那樣胸懷仁愛,以仁德治天下,做到和怨行善。

老莊在提出要善待他人、報怨以德的同時,還要求所有的這些行為動機必須是大公無私的。因此,善下在“慈”中更體現(xiàn)為“甘為人下,甘為人后”的博大胸懷?!吧先蕿橹鵁o以為?!币簿褪钦f,遵道而行的“上仁”之人在做仁義之事時,是完全沒有任何的私心和功利目的的,完全是遵道而行的,是自然的純道德行為。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

道創(chuàng)生萬物,并不含有意識性,也不帶有目的性,萬物興起而不造作事端,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已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yè)成就而不自我夸耀。在這里,老子讓人要像有道之圣人,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成就別人的時候,不可伸展占有的沖動和私心?!安挥小薄ⅰ安皇选?、“弗居”,即是要消解一己之私欲,倡導“有而不居”的精神,從而進一步做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學說有著豐富的仁道思想,老莊不僅不反對仁義,而且對仁有比儒

家更高的標準和更理想化的追求。老莊的仁道思想不僅主張要愛人、愛物,還主張要愛一切的人和物?!暗婪ㄗ匀弧?,要求對人,對物一視同仁,無所偏愛,更要達到報怨以德,善下無私。道家之心,乃大慈之心,大善之心,大忍之心,大公之心??梢姡兰抑誓耸侨俗竦蓝械淖匀缓捅菊娴奶煨粤髀?,不具有任何強迫和虛偽的成分,也不帶有任何的世俗的功利色彩,是人的自覺的、本真的、天性的流露,是“仁而不以為仁”。

三、道、儒仁道思想之差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和儒家一樣具有仁道思想,老莊主張“興善仁”,仁義禮蘊含于大道之中,如“明珠在蚌中”。既然如此,那么二者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或是說,道家之仁道思想比儒家之仁道思想是否更高明呢?

1就其動機而言,道家的仁道思想比儒家的仁道思想要高?!叭省笔强鬃蛹叭寮宜枷氲木V領(lǐng)和核心范疇,毋庸置疑,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是治國之本,是社會所有成員必須遵循的倫理法則,有力地維持了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一,維護了宗族國家的穩(wěn)定。但是仁義綱常卻又常常為統(tǒng)治者所利用,成為他們統(tǒng)治人民和獲取利益的工具,從倫理的角度上看,它完全喪失了其本身的性質(zhì)。因此,人們行仁義是虛,而以此為幌子來獲取功利乃實。因此,行仁義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如《莊子·日出篋》說:“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辈⒄J為:“諸侯之門,仁義存焉?!薄爸T侯之門,義士存焉。”誰有權(quán),誰就是仁義的代表,誰就可以把仁義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成為獲取利益的工具,從而使仁義成為極端虛偽的東西。另一方面,儒家又把“仁”看作是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是對人的外在的約束和規(guī)范,需要人不斷地反省自己,從而達到為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笨酥谱约旱挠?,嚴格按照禮制行事,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約束自己,反省自己,故儒家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老莊對此卻大不以為然,認為勉強自己去行仁,這本身就算不上什么真正的仁義行為,因為當你勉強自己去做仁義之事時,這種仁義還屬于外在的東西,并未同你融合為一體,這種仁義并非是人的本真的流露。因此,老子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老子》38章)

此章節(jié)有兩層含義:一是在于描繪道家行仁為義要合乎人性之自然,如“鳥行而無彰”,不必大事喧嘩,如“擊鼓而求亡子”,二是作為世界本原的“道”蘊含著一切生機,“仁”、“義”、“禮”皆共同地根源于孕育它們的母體“道”之中,意即道德與仁義禮之間具有一種連鎖的關(guān)系。一旦根源的母體發(fā)生失離的情況,就會發(fā)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連鎖反應,這就是所謂“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老莊要求把愛人由有意識的、反復反省的行為變?yōu)樽匀坏?、本真的、無意識的行為,這就是《莊子·天地》所反復強調(diào)的“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因此,道家的仁是道的體現(xiàn),完全是圣人遵道而行的自然流露,是仁而不以為仁,完全是純道德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提出,應該是人們對自身道德生活的自覺,是人的本意如此。老莊對這一行仁義的看法,標志著人類道德生活由“自在”向“自為”轉(zhuǎn)換,反映了人類道德認識的升華。

2就其對象而言,道家的仁道思想打破了儒家以“親親,仁也”為基礎(chǔ)的局限,提出“至仁無親”的觀點。老莊認為至仁是不分等級、不分親疏的,沒有任何偏私的,對一切的人和物都一視同仁,而儒家的仁愛觀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所建立起來的親親倫理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p>

(《學而》)

而莊子對這種仁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這種“親親”也是一種仁的話,那么虎狼也是仁的。

“商太宰湯問仁于莊子,莊子日:‘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薄肚f子·天運》

莊子認為所謂“仁”,并不是人所獨有的社會性,而是動物界普遍共有的屬性。對自然本性的復歸,可以使人們從根本上逃離仁這一社會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桎梏,從而回歸“至仁無親”的本真境界。從為仁對象上看,道家的仁道思想是主張愛一切的人和一切的物,這是“道”在社會實踐生活中的落實和體現(xiàn)。它超越了儒家“親親,仁也”的仁道體系,達到了一種平等的、超越萬物的境界,老莊的仁道思想是秉道而行的博愛思想,是對“道”的視萬物平等、無所偏愛的體現(xiàn)。

(作者:呂錫琛中南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長沙410083;陳

中南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博士生,湖南長沙410083)

參考文獻

[1]朱始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1

[2]陳鼓應,老子夸注令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46

[3]吳瑾菁,樸素人道主義的歷史追問——關(guān)于老子“慈”的范疇的倫理思考[J],倫理學研究,2007,(3)

[4]張松輝,老子研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3

[5]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6

[6]黃梓根,張松輝,仁而不以為仁——論老子仁的境界[J],求索,2007,(6)

[7]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J],中國文化研充,2000,(2)

猜你喜歡
老莊仁義道家
大師道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仁義不過是“客?!??
漫畫道家思想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謊言
論孟子“居仁由義”的壯美意蘊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英勇不屈的“劉老莊連”
静海县| 靖远县| 金湖县| 桐乡市| 喀什市| 贺州市| 太谷县| 大城县| 福鼎市| 水富县| 卓尼县| 肇东市| 浠水县| 哈密市| 吉木萨尔县| 渑池县| 万州区| 西宁市| 隆德县| 九龙县| 中山市| 阜阳市| 博客| 重庆市| 湖北省| 江门市| 阿荣旗| 武威市| 崇左市| 浙江省| 葵青区| 修武县| 黄龙县| 德保县| 隆尧县| 阳信县| 开远市| 武胜县| 酒泉市| 平塘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