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摘要)人格尊嚴是人的社會性在道德和法律上的承認和體現(xiàn),是人作為社會成員必不可少的社會權利。侵犯他人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僅應受到社會道義的譴責,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我國在該領域仍存有許多缺漏和不足,極大地影響著個體品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亟待完善與提升。
[關鍵詞)人格尊嚴
道德基礎
法律保障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4-0108-04
人格尊嚴是人的社會性在道德和法律上的承認和體現(xiàn),是人作為社會成員必不可少的社會權利。人的各方面潛能的發(fā)展、生活方式的實現(xiàn)及各種生命意義的開拓都須建立在尊嚴生存的基礎之上。人既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一、人格尊嚴及其價值
(一)人格尊嚴釋義
“人格”涵蓋了心理、道德、法律等多個領域,在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側重,甚至在同一學科也有歧義。心理學上的“人格”側重探討個體與個體的差異。倫理學上的“人格”多與道德連用形成“道德人格”一詞,指道德主體在道德生活中,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道德義務和人生價值,樹立起理想目標,參與道德生活,從而具有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法學上的“人格”亦有多種含義。當其與“法律”連用構成“法律人格”時,指的是人的法律主體資格,即人可以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并承擔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的資格。當其表達為“人格關系”或“人格權”時則指人作為自然的存在及社會的主體,其自身所包含的、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條件下受法律保護的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因素。無論在社會倫理或法律觀念上,任何公民都具有相同的法律人格和相同的人格因素,并且都受法律的同等保護。
雖然不同學科對“人格”各有側重,但當其與“尊嚴”連用形成“人格尊嚴”時較少歧義。大家都承認個體的地位或身份是獨立而不容侵犯的,這種每個個體擁有自己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并且應得到他人和社會尊重的權利就是人格尊嚴。但由于在立法和司法上并沒有對“人格尊嚴”的具體規(guī)定或解釋,并且因為人格尊嚴本身的抽象性,人們對人格尊嚴的具體表述卻又莫衷一是。
表述一:強調(diào)人格尊嚴的客觀基礎及其觀念性,例如有學者認為,“人格尊嚴是指公民因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及其他客觀條件的不同而對自己的社會價值的自我感知和評價”。
表述二:強調(diào)主體對自身的認同,具有主觀性。有學者認為,人格尊嚴是指“人人所具有的自尊心與自愛心不受傷害,個人價值不遭貶低的權利”。
表述三:強調(diào)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有學者認為,人格尊嚴是“指公民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并且應當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
本文認為,人格尊嚴首先是一種觀念性的存在,離不開特定主體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肯定;是主體對自己人格價值的認識,是公民個體的自尊和自愛,具有主觀性。但是不應過分或僅僅強調(diào)它的主觀性,那樣容易導致自我、自大或妄自菲薄的自卑。其次,人格尊嚴具有客觀性,是自尊與他尊的統(tǒng)一,是自尊和尊人的統(tǒng)一。公民個體的自尊與自愛要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不能把人格尊嚴等同于名譽權或自尊權,也不能把人格尊嚴僅僅視為一種法律權利,它還有著個人品德的價值蘊涵。最后,人格尊嚴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人格尊嚴是“作為一個人所必須享有的,任何人也不能剝奪的最起碼的尊嚴”?!八蟀讶苏嬲敵扇?,承認人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并且保證每個人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p>
總之,所謂人格尊嚴是指公民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應當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的權利。從道德上講,人格尊嚴是指人的自尊心與自愛心,并且這種自尊與自愛不允許他人污辱和誹謗。從法律上講,人格尊嚴指公民、法人作為獨立的社會主體的資格應受人尊重,并且不受他人侵犯,它集中表現(xiàn)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其他人格權如生命健康權、自由權等均從不同側面維護、保證人的尊嚴。
(二)人格尊嚴的價值
1人格尊嚴的法律價值。主體依法專屬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法定權利,在法律上稱之為人格權。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姓名權等均屬于人格權。這些均是為實現(xiàn)主體的人格平等、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以及人格尊嚴等根本人格利益而設的權利??梢哉f,權利人的各項具體人格權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格尊嚴的要求。人格尊嚴就是具體人格權立法的基礎,是權利人最基本的精神權利。
2人格尊嚴的倫理價值。人的完善和全面發(fā)展需要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一方面,人格尊嚴是人作為萬物之靈所具有的精神需要,是人超越自然狀態(tài)進入社會狀態(tài)并不斷超越社會現(xiàn)狀而進入理想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也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實現(xiàn)了人的尊嚴,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的靈魂與人格,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完善、整體素質(zhì)得以提高,從而滿足社會主體自我生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需要,進而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3人格尊嚴的政治價值。人格尊嚴的保障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最低限度人權的標志。尊嚴權作為人權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互尊互愛,文明禮貌。當前,我國正致力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格尊嚴。
二、我國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狀況
(一)我國關于人格尊嚴的積極思想及立法成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強調(diào)人格尊嚴。可以說,尊嚴的價值早在古代就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對人格尊嚴的維護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甚至成為了中華人文精神的一大亮點。從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錚錚鐵骨,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從伯夷、叔齊恥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從《禮記·檀弓下》記載的齊國人寧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到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等,均可見人格尊嚴思想的閃光和典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人格尊嚴的思想和理念日益增強。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大發(fā)展給我國公民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提供了強大的物質(zhì)和精神支持,現(xiàn)有立法為公民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提供了法律保障?!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987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
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也相繼規(guī)定了對這些特殊群體的人格尊嚴的保護條款。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格尊嚴權的概念。
(二)影響我國公民人格尊嚴實現(xiàn)的原因
由于多種原因,現(xiàn)代社會肆意侵犯人格尊嚴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該領域仍存有許多缺漏和不足,亟待法律保障的完善與道德品質(zhì)的提升。
1傳統(tǒng)觀念的不良影響是導致目前問題的思想根源。在人格尊嚴的權利觀念方面,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主張克己復禮、重義輕利,導致民眾權利觀念淡薄,容易出現(xiàn)公民自取其辱、自損尊嚴的現(xiàn)象,也容易出現(xiàn)權利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人格尊嚴被嚴重侵害,不知道自己有權向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shù)默F(xiàn)象;同時,侵權人也可能因缺乏尊嚴觀念而意識不到自己的某種行為會導致對他人人格尊嚴的侵害。更為嚴重的是,媒體在報道嚴重侵害人格尊嚴事件時,不能夠真切地說明問題的實質(zhì)。人格尊嚴在現(xiàn)實中幾乎成了一個“盲區(qū)”。
在人格尊嚴的享有方面,缺乏平等觀念與意識。人格尊嚴應在人格獨立、人格平等、人格自由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人的內(nèi)在的與生俱來的個體價值,獲得個體自身的尊重。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很強調(diào)人格尊嚴,但是強調(diào)的僅僅是所謂尊者享有的特權。如歷史上一直講的是“九五之尊”、“一門之尊”、“長者之尊”、“尊者威儀”?,F(xiàn)代社會雖然遠離了多如牛毛的繁文縟節(jié)、尊卑貴賤的宗法制度,但是人們的等級、身份觀念并未徹底消除。這一點,從關于人格尊嚴概念的界定多有學者將之與身份、地位等相連便可窺見一斑。
在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目的方面,有本末倒置之嫌。人格尊嚴的享有與實現(xiàn)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要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社會為公民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提供條件與保障也是人之組成社會的基本要求,是一個國家各項活動的首要與基本理念。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diào)的人格尊嚴大多主張憑借人格的力量立身、立功、立說和感化他人,去實現(xiàn)個體的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格尊嚴的基點應該是個人和個體,缺少了個人地位的文化理念是很難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尊嚴的。
2公權力的運行缺乏必要規(guī)制成為實現(xiàn)人格尊嚴的嚴重阻礙。政治上,公權力在運用過程中導致公民人格尊嚴受侵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多起襲警案件的發(fā)生,城管與市民的糾紛、刑訊逼供案件的屢被披露等均反映了相關司法、執(zhí)法和管理過程中的理性缺失。如整治摩托車非法運營、小攤小販違法經(jīng)營等現(xiàn)象,本應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但有關部門在執(zhí)法過程中,由于對工作方式、方法的注意不夠,也由于國家在相關領域缺乏嚴密的措施來制約執(zhí)法與管理人員的權力,導致執(zhí)法部門缺乏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不注意維護行政相對人的人格尊嚴,引發(fā)了公權力對私權的屢屢侵犯。
3法律對公民人格尊嚴的維護不力使之缺乏制度保障。關于人格尊嚴的理論定位一直存有爭議。思想的迷惑導致了實踐中的困擾和沖突不斷。
首先,關于物質(zhì)性人格要素中的人格尊嚴問題。所謂物質(zhì)性人格尊嚴權指公民基于物質(zhì)性的人格要素所產(chǎn)生的尊嚴權利。具體包括在生命權、身體權方面產(chǎn)生的人格尊嚴問題。在生命權方面,存在著生命利益支配權與安樂死無法得到法律確認的矛盾與沖突。我國發(fā)生的幾起幫助他人實施安樂死而獲法律追究的案例反映了現(xiàn)實的需求與法律規(guī)定的沖突。多種原因?qū)е掳矘匪涝谖覈t遲不能獲得法律的允許。那么,走人生命盡頭的人該如何在生命垂危之際實現(xiàn)自己的人格尊嚴呢?另外,在身體、胎兒、尸體、器官移植以及現(xiàn)代生殖技術領域同樣存在著諸多的人格尊嚴的理論困擾與實踐困惑。
其次,關于精神性人格要素中的人格尊嚴問題。所謂精神性人格尊嚴權指公民基于其精神性的人格利益所產(chǎn)生的尊嚴權利。具體包括在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貞操權、信用權、婚姻自主權以及其他人格權方面產(chǎn)生的人格尊嚴問題。上述權利均具有證明和體現(xiàn)公民獨立人格的功能,只有上述權利的順利實現(xiàn)才能顯示出公民的人格利益和人格尊嚴。目前,我國存在著諸如雖然未經(jīng)當事人同意但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肖像是否構成對肖像權的侵權,對隱私權的保護是否應放在名譽權的保護概念之下,對性騷擾、對名譽感的保護如何操作,死者有無人格尊嚴,貞操權是否存在等問題的爭議與困擾。
最后,關于特殊群體的人格尊嚴實現(xiàn)問題。未成年人、殘疾人、生活無著落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及犯人等特殊群體的人格尊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也有其特殊之處。維護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在積極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每個人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應該給以同樣的待遇,但在現(xiàn)實中弱勢群體的人格尊嚴被漠視甚至被踐踏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造成了消極影響。服刑、勞教人員雖然由于違法犯罪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了人身自由,但其人格尊嚴仍在,如何保護他們正當?shù)娜烁褡饑罊嘁彩且粋€現(xiàn)實問題。
三、人格尊嚴實現(xiàn)的道德基礎和法律保障
(一)奠定人格尊嚴的思想道德基礎
1確立人格尊嚴在人們思想觀念中的崇高地位。我們要改變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人格尊嚴的重視和保護意識普遍不夠的狀況,真正建立人人平等的正確的尊嚴觀念。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剔除封建社會殘留的等級觀念,掃除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把人的尊嚴、良心、友誼等變成可以標價買賣和等價交換的商品的不良影響,強化公民自尊、自愛、自強的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
2全體民眾尤其是政府機關、國家官員要轉(zhuǎn)變某些傳統(tǒng)觀念,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以人為本就要尊重公民的個性自由與平等,尊重公民的人格權和民主權利,尊重公民的人格獨立和尊嚴。我國曾一度教條地奉行集體主義,片面強調(diào)道德個體對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單向的絕對服從和義務,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道德個體社會權益的分配和滿足。這種“集體至上”和“義務至上”的個體道德取向是有悖人格尊嚴理念的,在實踐中是非常有害的。我們不能只強調(diào)個體的義務,而無視個體的權利,也不能用集體、國家和整體來取代公民個人的主體地位。
3強化實現(xiàn)公民人格尊嚴的外在機制?!耙磺械赖麦w系都在教誨向別人行善……但問題在于如何做到這一點。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睂崿F(xiàn)自己的人格尊嚴是公民的道德權利,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是公民、社會、國家的道德義務。為了使這種尊嚴理念和行為模式能夠在社會中得以保護和推行,全社會應該建立相關的制度和保障機制,建立一系列的社會管理制度、道德評價機制和輿論監(jiān)督機制等,如切實避免超市保安隨意對顧客搜包搜身、教師隨意辱罵學生等嚴重侵犯公民人格尊嚴事件的屢屢發(fā)生。
(二)完善人格尊嚴的法律保護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對人格尊嚴的性質(zhì)和地位
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人格尊嚴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導致未能構建一個統(tǒng)一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的人格尊嚴法律保護制度。盡管憲法、民法通則、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都有涉及對人格尊嚴的保護條款,但均因過于抽象,導致了實施和認定的困難以及實踐中的困擾,影響了法律對人格尊嚴的保護力度和效果。法律規(guī)定的原則化以及相關立法科學性的缺乏,致使公民的人格權利比較容易受到侵犯,并且較難獲得及時、有效、充分的救濟,救濟渠道不夠通暢和有效。
有關人格尊嚴保護的立法和司法存在的不足,使完善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環(huán)節(jié)成為必要。首先,要完善立法,把人格尊嚴的保護作為所有法律的基本精神。在民法典的設計中強化和完善人格尊嚴的民法保護,同時完善憲法、刑法、國家賠償制度和相關程序法等,強化對人格尊嚴的公法保護,使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得到法律的強大保障。其次,要改變執(zhí)法觀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轉(zhuǎn)變工作作風,杜絕公權力對公民人格尊嚴的侵犯和破壞。
當然,人格尊嚴的真正實現(xiàn)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奠定思想道德基礎,完善法律保障,而且需要堅實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根基。相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和“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州”思想的指引下,我國人格尊嚴的實現(xiàn)將會得到空前的重視和發(fā)展。
(作者:劉
娟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河北石家莊050091)
參考文獻
[1]
宋希仁,道德觀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6
[2]趙萬一,民法的倫理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85
[3]徐顯明,公民權利義務通論[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161
[4]梁慧星,民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59
[5]徐崇德。張正制,人權思想與人權立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64
[6]王利明,揚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97
[7]李顯冬,人身權法案例重述[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t2007:294
[8]田秀云,社會道德與個體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
[9]朱允,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格尊嚴思想[J],寧夏社會科學,2008,(1)
[10][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M],馮克利,胡晉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
[11]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