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摘 要:在各地中小學轟轟烈烈倡行“閱讀教育”的熱鬧之外,職業(yè)教育宛如一片“靜土”。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精神世界和心靈深處的空虛?!伴喿x教育”契合了職校生的年齡特點,契合了職校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品德狀態(tài)?!伴喿x教育”對于解決目前職業(yè)學校所面臨的德育困境是劃破黎明的那一道曙光。筆者指出,學校必須有完善的“閱讀教育”策略,要有“閱讀教育”的智力支持和資金保障,還要有一支對“閱讀教育”深有研究的師資力量。
關(guān)鍵詞:職業(yè)學校 閱讀教育 必要性
一、“閱讀教育”界說
“閱讀教育”,顧名思義即通過閱讀的手段達到教育的目的,這個詞在兒童早期教育領域被使用較多,但它同樣適用于其他教育階段。顯然,“閱讀教育”不同于“閱讀教學”,教育比教學的內(nèi)涵要豐富得多。從時空來說,教學重在學校,重在課堂,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從目標指向來看,教學是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完成某個具體的或階段性的教學目的,而教育是根據(jù)社會要求,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整體的、全面的、長遠的影響。從參與的對象來看,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閱讀實踐,而閱讀教育則既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珍視教師的主體投入,師生之間互為主體,他們共同立足于“人”這個大前提下?!伴喿x教育”是課內(nèi)與課外、學校與家庭、與社會的大閱讀活動,既是師生各自的閱讀實踐,也是師長示范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我修為的大教育;更是以人為本、關(guān)注人的身心發(fā)展、特別是人的精神發(fā)育的人文教育。
“閱讀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富于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促進學生精神不斷發(fā)育、不斷成長的過程。這與生本教育的理念一脈相承。郭思樂先生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生本教育所提倡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自我教育法。一個人的一生都受過兩種教育,一種受教于他人,一種受教于自己。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伴喿x教育”究其實質(zhì)就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
二、國際國內(nèi)推行“閱讀教育”的背景綜述
蘇霍姆林斯基在上個世紀就力倡并踐行“閱讀教育”,他在自己的學校建立了“思考之室”,并提出:“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并且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認識自己?!薄罢嬲拈喿x能夠吸引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激起他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認識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來?!?/p>
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強調(diào)閱讀,主張“營造書香校園”,他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zhì)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甚至意味著學校。”他通過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全世界的民族和國家,生命力最強的民族都是閱讀量非常大的民族。”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最快的民族也與閱讀有著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韓國就是如此。世界上讀書最多的民族是哪一個?是猶太人。猶太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65本,而中國人不到5本,包括教科書、教輔書在內(nèi)”。
2002年“新教育團隊”成立,全國普教系統(tǒng)的中小學校上百萬的師生加入了這個陣營,力倡和踐行“閱讀教育”,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美、英、芬蘭、日本、香港和臺灣等國家與地區(qū)也都很重視“閱讀教育”,2007至2008年,臺灣已連續(xù)兩年舉辦“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英、美國在第一線推動閱讀的老師及專家分享閱讀教育新策略、作法及趨勢,借鑒芬蘭、香港、日韓國際成功經(jīng)驗,探討“閱讀的改變力量”。
三、職業(yè)學校是“閱讀教育”的一塊旱地
在各地中小學搖旗吶喊、轟轟烈烈倡行“閱讀教育”的熱鬧之外,職業(yè)教育宛如一片“靜土”,依然我行我素地堅持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能力至上。作為職業(yè)學校,追求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能力本無可厚非,可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成人”,焉能真正“成才”?
職業(yè)教育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忽視或輕視學生人性的培養(yǎng)和人格潛力的開發(fā),把人格教育導向功能置之一邊,學生的精神家園被拋擲一旁。不說“閱讀教育”,就連“閱讀教學”在職業(yè)學校都遭遇邊緣化,很多職校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就存在嚴重問題。筆者曾對一些職校學生的閱讀狀況做過調(diào)查,有些男生到畢業(yè)為止,沒有讀過一本名著,其他課外書籍也鮮有涉獵,較多的學生只看武打、愛情、偵探、兇殺等層次較低的圖書,女生多沉湎于郭敬明、饒雪曼、安意如等言情小說,而傳載人類文明、生命哲思的中外經(jīng)典名著卻被冷落。學生在閱讀的選擇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熱衷于趣味性、獵奇性、刺激性。因為缺乏閱讀的指導,他們帶著模糊的意識走進圖書館或網(wǎng)站,面對種類繁多的圖書,他們感到無從下手,閱讀無計劃、無目的,甚至一些學生一味追求感觀刺激,呈現(xiàn)不健康的閱讀心理。
在功利思想的驅(qū)使下,職業(yè)學校的語文等人文學科被削減,原本文化底蘊就不豐富的職校生人文知識繼續(xù)貧瘠,職校生似乎更崇尚消遣娛樂性的閱讀,而將高雅文化擠到了邊緣,閱讀輕松、愉快、解脫的感性成分重于理性的思考。凡此種種閱讀風氣,導致職校生眼界狹隘、知識單一。這種閱讀的失衡性必然造成了他們文化素質(zhì)的低下,也必然影響到他們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
四、“閱讀教育”契合了職業(yè)學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1.契合職校生的年齡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讀過哪些書,書籍對他意味著什么,這一點決定著他的精神豐富性,決定著他對生活目的的認識和體驗。這一點也決定著青年人的觀點和情感的形成,決定著他對自己的義務的態(tài)度?!?/p>
職校生(中職生和高職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正處于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并且就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言,這時的學生正處于精力非常旺盛時期。青春期的躁動,無處安放:求知欲望強烈,想了解社會,關(guān)心天下事,要求探討人生價值,開始有人生的煩悶,尋求解脫,還有提高修養(yǎng)、涵養(yǎng)、氣質(zhì)的要求。這正是獲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最佳時期。但說教式教育又常常會引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這個時候提供給他們豐富健康的精神生活,就會轉(zhuǎn)化他們的注意力。俗話說“無事生非”,很多學生學壞都是因為精神空虛、無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
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手段,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可以熏陶感染學生思想,陶冶學生心靈。朱永新認為,人的精神發(fā)育最重要的載體就是閱讀書籍,良好的閱讀教育可以點亮他們的人生。
青少年時期的內(nèi)在精神需求與閱讀所稟賦的教育良效的遇合必然是一種美麗的相遇,因此,“閱讀教育”也必然是職業(yè)學校德育所追尋的一條“人間正道”。
2.契合職校生的學習和品德狀態(tài)
職業(yè)學校的生源通常是中考成績相對偏低的學生,總體而言,他們無論在文化素養(yǎng)和品德素養(yǎng)方面都屬于同齡人群中的中等偏下者。一些職校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意識薄弱。一方面職校生的生源較差,另一方面職業(yè)學校的大多數(shù)教師相信: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教一些淺顯的知識就行了。多數(shù)職業(yè)學校重職業(yè)技能,輕文化教育,使得職業(yè)學校比普通高中或大學,學生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一直徘徊在是文化教育的邊區(qū),當他們的基本物質(zhì)需求得到滿足以后,他們的精神世界卻遭遇了迷惘,貧弱的文化基礎使他們找不到精神突圍的良途。
常言道“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解決職校學生“無事生非”的根本途徑還在于填補他們空虛的內(nèi)心,豐富他們貧窮的精神,使他們“久旱逢甘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辫b于以上之種種情境,“閱讀教育”對于解決目前職業(yè)學校所面臨的德育困境無疑是劃破黎明的那一道曙光。
五、在職業(yè)學校推行“閱讀教育”的保障策略
本文致力于論述“閱讀教育”在職業(yè)學校推行的必要性研究,至于如何在職業(yè)學校推行“閱讀教育”又是另一個命題,本文在此不予贅述。但鑒于閱讀內(nèi)容的優(yōu)劣、閱讀品位的高低、閱讀風氣的好壞,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職校生來說至關(guān)重要。針對職校生目前閱讀上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強調(diào)一點,即“閱讀教育”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必然是全校性的行為,這要求學校必須有一個完善的“閱讀教育”策略,同時也要有“閱讀教育”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契合學生需要的學校圖書館。另外,必不可少的是一批對“閱讀教育”深有研究的教師力量,他們通過推薦書目、專家輔導、共同討論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的閱讀方向,營造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改善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質(zhì)的目的,有朝一日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事例,初出茅廬的加州長堤威爾森高中老師艾琳·古薇爾,滿懷熱情與使命,面對150名來自社會底層,在街頭逞兇斗狠,自暴自棄幾乎被學校放棄的學生,她以閱讀教會他們尊重生命、勇于夢想,以寫作帶領他們擁抱世界、改變?nèi)松?讓他們寫下一篇篇動人的《街頭日記》……這個成功的教育案例,可作為職業(yè)教育的同行們在對職校生進行“閱讀教育”前的一劑精神鼓勵!
最后,用著名學者錢理群在《閱讀背后的精神貧困》中的一句話作結(jié),他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這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一個深刻揭示。我曾經(jīng)說過,學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就在于為學生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其主要途徑就是引導學生讀書。而讀書是這樣一種精神活動:一書在手,就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自由穿梭于古今中外,漫游于人類所創(chuàng)造、擁有的一切文化空間,在閱讀中重新經(jīng)歷、重新感受書本中的生活?!?/p>
參考文獻:
1.郭思樂.生本教育之路[M].香港偉達教育出版社,2002:178-180
2.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90,168-176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漓江出版社,2009:40-49,64-73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9-20,112-151
5.朱紅娟.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課外閱讀[J].時代教育,2008(6):223
6.酈偉豪.淺談中職語文的人格教育策略[J].語文研究,2009(4):53
7.江成子.閱讀教育的靈魂[J].四川理工學院報(電子版),(361)
8.閱讀教育——中學德育的一種新探索[J].德育在線,2004(4).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