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發(fā)展,給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用最少的時間,最精辟、精練的語言,給學生最大限度的知識容量和思維空間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內容要精要
歷史教學的精講不是數量上的“少講”,而是質量上的精要。講課時言之無物、不得要領的少講絕不是精講;而言之有理,揭示了教材的精華,雖講的洋洋萬言又未必不是精講。因此,“精講”首先應依據教學目的,從內容上做文章,力求使自身的講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緊扣熱點。
1.突出教學重點。歷史教學的重點不僅包括基本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歷史概念、歷史制度,而且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方法,還有訓練學生智力活動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教師只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地講,才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指導整個教學活動,把課上得立體化。否則,事無巨細,貪多求全地講,其結果只能是浮光掠影,適得其反。
2.突破教學難點。一般而言,教學的難點是由于學生原有的思維結構不適應建立新知識結構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形式的思維障礙,把難點教學作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大好時機。難點的突破有多種策略和手段,僅就教師的講解而言,一是可以化整為零分步解釋;二是可以化繁為簡,提要講解。
3.緊扣教學熱點。歷史既是過去事實的描述和分析,又為現實生活提供了借鑒?,F實生活五彩繽紛,既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了新的信息。今天的熱點,常常蘊涵著復雜的歷史因素,或是過去歷史的繼續(xù),或是過去歷史對今天的影響,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借助時政熱點,追本溯源,執(zhí)果導因,進行逆向推理,既加深了對熱點問題的正確認識,又加強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分析要精辟
“論如析薪,貴能破理?!逼湟馑际钦f,論述一個問題就好像劈柴一樣,可貴的是準確地劈在紋理上。只有這樣順勢運行,視理而析,才能勢如破竹,充分顯露客觀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中學歷史教師的精講,也莫不如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精辟的分析不僅僅使學生掌握課程教材的知識或結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老師精辟的分析,了解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三、語言要精練
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迫切要求教師在講授時做到語言精練。
1.文約而事豐。以簡潔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是課堂教學語言精練最基本的條件和前提。
2.辭切而意明。就是用詞準確,合乎邏輯,表意明確,通俗易懂。只有辭切,才能意明。古人言:文貴約而指通,言尚省而趨明。文約、言省都必須在通與明的前提下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精練。歷史的概念和術語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不能有半點隨意性。
3.言簡而情真。對活潑好動、反應靈敏、感情豐富的青少年形式授課,使他們聽得清、聽得懂只是最起碼的要求,教師還需要運用情感的獨特作用,讓自身的語言發(fā)出真情,感人肺腑。
四、試題要精選
面對多如牛毛的資料和良莠不齊的檢測題,老師務必親自過目,精心把關,力求讓學生所做的每一道訓練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或精心挑選的。一定要堅持啟迪思維,舉一反三的原則和方法,教師重點講解的例題,必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題目。訓練的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讓其所學知識能在相關試題的解答中得到靈活的應用。因此,教師務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有的放矢地實施檢測或訓練。教師可以選一些典型的例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和基本的解題思路;也可以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例題,讓學生自己審題和解答,并且寫出解題思路和答案提要進行交流。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友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