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主要依據(jù)《清實錄》等官方資料,運用文獻分析方法,深入討論了乾隆收撤兵弁婚喪恩賞生息帑本的時間、條件及其善后諸問題。認為經(jīng)過乾隆有計劃有步驟地收撤和調(diào)整,奠定了嗣后百余年生息銀兩制度管理運行的大體風貌。
關鍵詞:乾??;收撤;恩賞銀兩;生息銀兩
中圖分類號:K24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09)05-0041-06
筆者曾就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課題發(fā)表了兩篇文章,探討了4個方面的問題,茲再討論剩余的兩個方面的問題:(1)乾隆在何時、何種條件下,又是何種原因促使他決定收撤八旗、內(nèi)務府、各地駐防與綠營兵丁“恩賞銀兩”的?(2)該收撤工作“遷延歲月”的原因何在?收撤“恩賞銀兩”以后,兵丁婚喪恩賞從何項資金開支?生息銀兩制度還繼續(xù)存在嗎?
一、乾隆收撤生息帑本的時間和步驟
確鑿的資料顯示:1750年(乾隆十五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分別收撤八旗和內(nèi)府三旗的恩賞生息帑銀。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3月,又諭令收撤各省駐防和綠營恩賞生息銀:“營運生息之名,本非政體所應有,是以直省營伍雖藉以賞恤兵丁而終為權宜。徒以事屬久行,欲罷不能,非朕本意。前已降旨,將八旗生息銀兩即行停罷,以鹽務余款充賞。至綠營兵眾用繁,倘一概議停生息而不籌一經(jīng)久充賞之策,或致因噎廢食。著傳諭該督撫等各就本省情形,悉心籌劃,詳議具奏。至書院義學諸費,地方官自行交商生息,乃其節(jié)目之小者。然有司陋習相仍,其中不無藉肥私橐情弊,即應一并定議飭禁,以防濫觴?!敝I旨下后各省遵旨議奏;多數(shù)省份仍主張保留該項生息銀兩。如陜甘總督楊應琚奏:陜甘恩賞生息銀采用“發(fā)商生息”辦法,“每年各商應交息銀系計本輸將,相安已久;分之各邑為數(shù)無多,無由即起官商結納之漸。且陜甘各商恒以三分取息,今(帑息)極重者不過二分,商有余利,無不樂于領運,應毋庸議?!薄G≈炫骸熬谷缢h,咨部存案可也?!钡灿凶h停者。如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奏:江南、江西營運銀15萬余兩生息備賞,“乾隆二十四年奉圣諭:‘營運生息,本非政體所宜有。臣查兩江內(nèi)地與沿邊情形不同,分防兵可酌裁,以兵丁空名余糧惠濟兵丁之用,無庸另籌公帑。”兵部議準:于該省將軍標、督標、漕標、贛州鎮(zhèn)標麾下步兵、守兵各300到50名不等,“遇缺出即裁扣??圩闳眨按驺y撤回司庫。江西省所扣數(shù)不敷,準于江南撥給?!敝炫骸皬闹?。”
不過,議停者并非立刻停止,而是如同兩江遵旨“籌得經(jīng)久充賞之策”后,又經(jīng)奏準繼續(xù)生息改為他項用費。1765年(乾隆三十年)正月,尹繼善奏:“所有賞恤兵丁生息銀兩一項,前經(jīng)奏準俟裁扣(兵丁空名余糧)完日撤回司庫?,F(xiàn)在各處裁汰兵丁將次完竣,請將此項銀兩照舊營運,以濟修城工用?!鼻≈炫骸八k甚好!已降旨如所議行矣”;并詢問:“直隸裁汰兵丁曾否完竣?所有滋生銀兩是否照舊營運?抑或(已)撤回司庫?”他建議直隸也可仿此修葺城工:“著傳諭(直隸總督)方官承,將前項生息銀兩現(xiàn)在作何辦理及如何籌劃以濟城工之處,一并詳悉查明具奏?!?/p>
韋慶遠先生僅根據(jù)《黑圖檔·部來檔》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冊籍所載上年(1767年)十一月三十日諭旨,認為該諭“明確無誤地表明”:乾隆對停辦生息銀兩的態(tài)度雖然堅決卻遷延歲月,原因是“乾隆并不準備……另行指撥國帑的款以代替余剩利銀的開支,他要求各省、旗、營自辟財源,或采用扣發(fā)馬價、或收納鹽當商規(guī)禮的收入等以頂充支項;對大部分省旗來說,不啻是以弊易弊,而且是難以在短期內(nèi)辦到的”;遲至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前后“以利息收入充當福利和部分公項開支的生息銀兩制度才基本收撤完畢”。
筆者認為:韋先生所據(jù)材料有限,結論未必完全符合實際,且是以乾隆沒有自己的生息理論和指導方針為立論基礎:初政時“雍規(guī)乾隨”,“僅采取了一些堵漏除弊措施”;繼而“目睹此制已經(jīng)弊重難返,已經(jīng)嚴重損害到大清王朝的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才毅然宣布‘收撤”。但事實上,乾隆也像他的先輩一樣,是大有作為的一代君主。他登基初期就有頗具特色的生息銀兩理論和指導方針。他對生息銀兩不是辦一陣收一陣地毫無章本,而是按照既定方針推廣普及和整頓收撤。從表1所列各例看,“裁扣名糧”、“朋扣馬價”等原本都屬兵丁糧餉范疇,其資金來源也屬于“國帑的款”,只是現(xiàn)在用之于支付兵丁紅白恩賞而已。至于用收納鹽當商人“規(guī)禮”充為兵丁紅白恩賞開支,這在當時清政府看來很正常——即所謂“雖亦出自商人,久經(jīng)充公,既與公帑無異”。雍正建立養(yǎng)廉制度以征收“羨余”和收納“規(guī)禮”充為養(yǎng)廉費,則乾隆用之于兵丁婚喪恩賞開支亦屬“順理成章”,大可不必厚非。這一切又怎么能算作乾隆“不指撥國帑的款”而要求各地“白辟財源”,“以弊易弊”呢?
各地“收撤”恩賞生息銀兩其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乾隆的政策本身未要求速停生息,而且許多地方是旨準,甚至鼓勵原有生息資金改為他用。如前述陜西、江蘇、直隸等省就有將“恩賞生息”改為“城工生息”者。即使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已經(jīng)諭令加速“蠲除”、“永?!薄按说壬⒚俊保』实廴砸蚯遘娺h征滇緬,于三十三年諭令推遲收撤荊州、云貴等地駐防和綠營恩賞生息銀。到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滇緬戰(zhàn)事結束,云貴等地兵丁婚喪恩賞生息銀兩罷停,改由裁扣兵丁名糧充。全國駐防和綠營兵弁恩賞生息銀這才基本收撤完畢。個別地方則有延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的。其相關詳情可參閱表1。
二、乾隆收撤生息帑本的原因、善后及其對生息銀兩制的保持
乾隆出臺實施收撤兵丁恩賞生息銀兩,這與其生息銀兩理論及指導方針有關,體現(xiàn)著乾隆的施政風格;還與乾隆時期財政狀況及其他軍政措施有關,表現(xiàn)了生息銀兩政策規(guī)制的復雜性。恩賞生息銀兩收撤完畢以后,并非如韋先生所謂生息銀兩制度已“名存實亡”、“衰敗”、“結束”,而是繼續(xù)存在和運轉。
第一,從乾隆對生息銀兩的理論思想和指導方針來看,他主要是認為本不應由生息銀兩支付兵丁紅白恩賞,而應由“正項”國帑來承擔;但在庫帑財政緊張時用以充賞雖不是“為政之體”,卻屬“權宜之道”,尚符合“義”的規(guī)范;而在庫帑“充盈”時仍用以充賞,就既不合“國體”,亦不算“權宜”,完全為“義”所不容。所以,乾隆收撤八旗兵丁紅白恩賞是在1750年(乾隆十五年)財政相對不寬裕情況下出臺實施外,其余如收撤內(nèi)府三旗(乾隆二十一年)和各地駐防、綠營(乾隆二十四年以后)兵丁紅白恩賞生息銀兩,都是在“國帑充盈”時期陸續(xù)實施的。對此,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上諭說:“方今國家正當全盛之時,左藏所儲日以充積。乾隆初年,戶部銀庫止三千四百萬,則今已多至七千八百余萬,奚翅計倍而贏?此并非有加派重征之事。因平定西陲以
來,摘減沿邊防守兵馬及酌裁各省駐防漢軍糧餉、馬乾等項,除抵補新疆經(jīng)費外,每年節(jié)省銀九十余萬兩。歷今十有余載,歲需出數(shù)較少,(又)約積存千有余萬。庫帑之增,大率因此。憶乾隆二十四年以前內(nèi)務府存?zhèn)渲?,或因支給不敷,奏撥部帑數(shù)十萬協(xié)用者有之;今已歲會溢于舊額,尚將內(nèi)務府余銀撥貯部庫?!鼻∷^“無加派重征”而庫帑增至7 800余萬兩或許是帝王的自我溢美,但他確實道出了裁扣兵額糧餉、馬乾等措施與庫帑積增間的關系。由此可見,“裁扣名糧”、“朋扣馬價”等措施為清政府帶來的財政好處。乾隆運用生息銀兩規(guī)制走出了全國政局上的一著好棋——促進落實裁兵扣餉政策。乾隆在此問題上很像其父雍正。不同的是,雍正當年承諾“國用充饒”時“周遍加恩”(將生息恩賞遍及各地駐防和綠旗協(xié)營);而乾隆初政即完成其父遺留的恩賞生息銀推廣普及任務,而在庫帑充盈后予以收撤??梢?,康熙、雍正、乾隆諸帝既用生息銀兩解決兵弁人等的福利津貼問題,也用以解決其他重大的政務、軍務、財務等問題。該制度的興辦推廣如此,對其整頓收撤也如此。
第二,乾隆收撤恩賞生息基金以后,改由庫帑正項開支兵丁婚喪恩賞。
乾隆在收撤恩賞生息銀兩過程中遇到很大阻力,收撤后要求恢復的聲浪也很高。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上諭已略見端倪。在乾隆后期,國內(nèi)民族和階級矛盾逐漸激化,清廷決定改變“裁減兵額糧餉”政策,轉而實行“核實營伍”政策以加強軍力。按照“添兵自當添賞恤”的邏輯,各省紛紛要求“酌復惠濟銀兩”。乾隆君臣為應否恢復該生息項目展開了較長時間的爭論。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上諭終于確定了方案:“兵丁紅白(恩賞)銀兩原系加惠營伍,格外施恩。若因此裁扣名糧致兵額不足,殊非核實營伍之道。況今戶部帑項豐盈,各省藩庫積存充裕。即現(xiàn)在京營添兵四千九百名,陜甘二省各添兵一萬二千九百余名,其馬步糧餉合各省兵丁賞恤紅白銀兩,合算歲支不及百萬,國家何靳(勒)此費不令開銷正帑?而各省紛紛裁扣名糧,又且復請生息,甚無謂也。所有各省營伍賞恤兵丁紅白銀兩,自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始,俱于正項支給,造冊報部核銷?!钡疆斈昃旁陆?jīng)仔細核算:“京營及陜甘添補滿漢兵約二萬名,又各省填補綠營兵糧實額亦不下數(shù)萬名,加以(武職)改給養(yǎng)廉、(兵弁)紅白賞恤等項,每歲所需不過三百萬兩;現(xiàn)在府庫豐裕,盡足供支”,“武職既得養(yǎng)廉,營伍元虛存名目,更無須藉商生息為贍恤兵丁之用”。于是,各地“裁扣名糧”、“朋扣馬價”、“旗營房地租息”及“鹽當商規(guī)禮”等“雜帑”開支兵弁婚喪賞恤,從此就改由“正項支給”。
第三,對于其他用項的生息銀兩,乾隆的做法是留、撤不一。
大致說來,諸如書院、義學、常平倉谷變價,官兵勞異獎賞與差旅公費,貧窮和傷亡兵弁及其家屬的救濟贍恤,社會災貧救濟,內(nèi)務府、宗人府與八旗官員人等的某些特殊借貸資助、太監(jiān)人等的紅白恩賞與生活福利津貼,修筑城墻、河塘堤壩、橋梁道路等公共工程,修造水師巡(戰(zhàn))船等軍事設施,凡此種種用項的生息銀兩,或諭令保留,或裁撤后又重予恢復,或經(jīng)奏準創(chuàng)辦。如乾隆三十五年,收撤全國兵丁婚喪恩賞生息銀兩正處于關鍵階段,江西巡撫海明奏:“江西僅有十二州縣設有普濟堂,仍請于各府州附廓、城內(nèi)各設一所;照省城例,約歲需四千兩。司庫現(xiàn)有倉谷糶賣盈余銀,請動四萬兩交商生息,責成守牧經(jīng)理,該部稽查?!敝炫骸皬闹?。
地方上的生息項目,只要經(jīng)營狀況良好,又無貪挪虧空等弊,乾隆也容許其繼續(xù)營運。如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3月,湖廣總督舒常奏:“湖南平糶谷價贏(盈)余銀兩,經(jīng)前撫臣顏希深奏請撥銀四萬兩交長沙府屬典商生息。又經(jīng)前撫臣劉墉奏(請),將此項銀兩仍應提回為采買之用,另將社谷息銀撥出四萬兩交商取息。但前項銀兩尚未提回,若有將社谷息銀交商,各商均有不欲承領之意;而經(jīng)手各員亦虞多發(fā)以致日后虧折,請將現(xiàn)存司庫社谷息銀停發(fā)典商。”乾隆并未急于決定準否.而是要求查明商人不愿借貸帑銀的真正原因:“各省公存款項交典商生息,名色本不應有,但聞商人向俱樂于承借官項,以其輕于民間之三分利息也”;湖南商人為何不愿承借官帑?經(jīng)手人員又何懼多發(fā)帑銀致虧帑本?究竟“實系商力疲乏不愿領銀”呢,還是“經(jīng)手人員意存挪借,是以詳(佯)請停發(fā)”?“著傳諭舒常等查核實在情形,逐一詳細復奏”。舒常查核的結論是:“商力單薄,不能兩項并運。社谷息銀現(xiàn)存司庫,無經(jīng)手挪移情弊。”湖南“社谷息銀奏停查核案”從一個側面表明:“各省公存款項交典生息”被相當普遍地保留下來繼續(xù)運轉。其詳情可參閱表
第四,就生息方法而言,乾隆最欣賞“發(fā)商生息”,比較反感“官開店鋪”,更討厭向官兵放貸帑銀。他認為前者可以“裕商”兼利兵民;后兩者則“官為貿(mào)易生息”,“定限坐扣,亦無養(yǎng)贍之資,甚至新陳相因而不能償還”,“亦非政體,久而弊生”。所以,乾隆中后期的生息銀兩以“發(fā)商生息”為主。
乾隆時期是清代各項規(guī)制的定型期,生息銀兩制度也是承前啟后,奠定了嗣后百余年管理運行的大體風貌:
1.生息銀兩不再支付旗營兵弁的婚喪恩賞,而主要用于書院義學等教育經(jīng)費、貧困與傷亡兵弁及其遺屬的撫恤救濟金、社會災貧救濟金、軍事和公共工程等修造葺補經(jīng)費、官兵勞異獎賞與內(nèi)務府和宗人府以及八旗兵丁太監(jiān)人等的某些特殊恩賞及福利貸借與津貼、一些軍政衙門官吏兵丁人等的差旅辦公用費等;
2.生息方法以“發(fā)商生息”為主,間或有些官辦工商典當業(yè)和房地產(chǎn)業(yè)的利潤租息經(jīng)營,嚴格控制向官員放貸程序,禁止向兵丁借貸取息。
參考文獻:
[1]張建輝.關于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一乾隆的生息銀兩理論和政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5):25-28.
[2]張建輝.關于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復行“公庫制”的失敗與清厘生息帑本的意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23-26.
[3]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韋慶遠.乾隆時期“生息銀兩”制度的衰敗和收撤——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三[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8,(3):8-17.
[5]董建中.耗羨歸公政策究竟是如何出臺的[J].清史研究,2002,(2):36-45.
[6]張建輝,關于雍正對生息銀兩制的整頓及其在全國軍隊的推廣——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三[J].清史研究,2004(1):84-93.
[責任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