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生
古人講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又說“君子比德于玉”,將人們的品德與光潔溫潤的玉聯(lián)系在一起。
說到“美玉不琢”,一開始我很不以為然,世上哪有不琢的美玉呢?人們所說的玉文化,這里的“化”是熏陶,是感染,實質上也就是琢,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琢,是千百年來承傳嬗遞的感染與積淀。如果說玉是華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則是華夏文明的脊梁?!扒к娍梢詩Z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正是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就玉這個載體而言,從史前的凌家灘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諸多其它文化遺存的玉器上看,鮮有不琢者。它們可以是女性,是動物,是神器。大家所熟知的中華第一龍,史記中完璧歸趙的璧,始皇帝的璽,以及士大夫們佩戴的璜、環(huán)、珮等,萬千玉器,可以說是無玉不琢。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寫到這幡然有覺。“美玉不琢”在這里指的是一種理念。即屬美玉何須添足。從巧奪天工,到造化無工。我輩在此穿鑿,無的放矢。然覆水難收,一吐為樂。
是的,凡事做作,穿鑿,刻意雕琢往往弄巧成拙,反成蛇足。從藝術風格上講,唐代韓干畫馬發(fā)展到徐悲鴻畫馬;從宋代馬遠、夏圭、范寬的工筆山水發(fā)展到明清的文人寫意。所謂筆愈簡,而理愈出。曾見過一個用毛筆寫成的碩大無朋的“一”字。彎頭曲尾,如同一游動的太極龍。隱含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無窮哲理,藝而至此,方成妙境。今天我們這令世人稱道的奧運會會徽,正是傳統(tǒng)玉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與承傳。這件簡潔靈動的玉雕,蘊涵著人物、地點、內容、感情豐富的意境。
說到“美玉不琢”不禁讓我們想起人類賴以生存棲息的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她何嘗不是造化饋贈給人類一塊精美珍貴的寶玉。她又何須由我們人類去處心積慮地去穿鑿雕琢。這幾年大氣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異常,以及海面上大片赤潮海藻的形成,使人類不止一次嘗到了過分雕琢的苦果。
自然也好,人類社會也好,她們都有各自發(fā)生發(fā)展的軌跡和歷程??茖W家、政治家只能發(fā)現(xiàn)她們的規(guī)律,利用她們的規(guī)律,而絕不能改變規(guī)律?!芭c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絕不是其樂無窮,而是實實在在的其害無窮。揠苗助長的后果,我們年長一些的記憶猶新。
玉者,寓也;玉者,遇也;玉者,預祝也。如能把玩一件溫潤光潔的美玉,養(yǎng)心、養(yǎng)眼,固是一樂。然而并不一定非要人人都懷瑾握瑜。我們無法讓古人為我們生產(chǎn)遺存數(shù)量豐富的精美玉器,達到按需分配。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眼中無玉,心中有玉。人們可以沒玉,但不能沒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質。
(選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