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輝
摘要: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誕生了一個叫《南京零距離》的新欄目,自此,拉開了中國電視媒體民生新聞大躍進的序幕,各個級別的電視媒體都開辦起了自己的民生新聞。除了以《新聞聯(lián)播》為代表的時政新聞和法制新聞以外大都數(shù)社會新聞節(jié)目都被賦予了民生新聞的光環(huán)。然而,就是在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致后蘊藏也引發(fā)了中國電視新聞人的思考:民生新聞的繁榮源自何方?又將走向哪里?
關鍵詞:民生 民生新聞思考
“民生”一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中將其闡釋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蓖ㄋ渍f來,“民生”既“人民的生計”,是萬千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內涵的豐富性和外延的廣泛性使得民生新聞幾乎包容了信息資訊的全部類型。借助民生這個概念的模糊性,電視媒體至少在外表上完成了從政治宣傳功能向提供資訊功能的轉變。在形式上,完成了對新聞本質的回歸(即真實性、時效性,貼近性和重要性的新聞價值取向,以及趣味性、知識性和服務性等內化因素)。這是新聞規(guī)律本身的魅力展現(xiàn),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和民本取向所彰顯的個性與品質。
現(xiàn)今中國的整體政治理念,無不體現(xiàn)出濃厚的民本色彩。無論是“三個代表”,還是“三貼近”,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民情、民意、民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以關注“普通百姓生計”為主體的“民生新聞”得到了廣大受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支持并不稀奇。一方面,民生新聞的本土化、人文化成為吸引受眾的利器;另一方面,民生新聞在我國新聞事業(yè)改革的前途上成為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新聞事業(yè)改革不斷走向深化,媒體逐步走上了市場化的發(fā)展軌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贏得受眾,占據市場,各媒體紛紛展開內部創(chuàng)新,欄目創(chuàng)作和制播機制成為重要突破口。民生新聞的出現(xiàn)因此成為了一種必然。社會尤其是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促生了民生新聞的繁榮。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聞欄目如雨后春筍般在神州大地大展異彩。其中,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安徽臺的《第一時間》、湖南經視的《都市時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各個地方臺無論大小,都有各色的民生新聞欄目應時上馬。民生新聞已經儼然成為了電視新聞創(chuàng)新的代名詞,公眾把它當作生活訴求的綠色通道,政府則把它當作聯(lián)系群眾的紐帶。一時之間,民生新聞成為中國電視發(fā)展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被學者稱為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然而,在民生新聞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越來越多的引起業(yè)界的關注和思考。
其一,在民生內容上的誤讀現(xiàn)象。一些民生類節(jié)目熱衷于報道停水停電、垃圾污染、車禍事故、鄰里糾紛等等。同一民生新聞節(jié)目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較多,容易使受眾產生模式化影響,弱化了觀眾的收視期待。而且,由于并沒有為受眾提供更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新聞信息服務,使得隨著類似報道次數(shù)的越來越多,新聞價值反而越來越弱了。民生新聞來源于民生百態(tài),應該有不拘一格的內容和形式。民生新聞前期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報道內容和方式脫離了原有的模板式新聞報道。如果剛從一中固態(tài)的報道方式便又走入到另外換一種固態(tài)的報道方式中,也就失去了民生新聞的存在價值,也就很難稱的上是真正的來源于民生的民生新聞了。
其二,民生概念理解上的狹隘化。民生新聞雖然來源于民生百態(tài),但是,作為一個新聞載體應該在選材和內容上體現(xiàn)“高出一籌”的甄別性。有些民生新聞一味追求內容的全面包容,忽視了思想的深邃。暴力、反常、奇聞怪事甚至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成了民生新聞的主角。內容上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思想上缺乏必要的引導。使得民生新聞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上越走越遠,不僅誤讀了民生新聞,更褻瀆了民本思想。
其三,民生新聞出現(xiàn)角色錯位。民生新聞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民生類節(jié)目的播報內容離不開百姓生活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一些問題進行曝光的目的既是替百姓說話,也是為政府提供準確的信息,最終還是要以解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然而,這一過程卻使部分受眾產生了一種媒體介入、上電視解決問題更有效的錯覺。一些媒體也因此沾沾自喜,出現(xiàn)角色錯位,熱衷于當“法官”,做“裁判”,做了一些超越職能范圍的事。在一些民生新聞,尤其是批評性報道中,記者常?;煜嗣浇榕c行政、司法和有關職能部門的區(qū)別,有意無意地擴大了媒介權力。而實際上,成熟的新聞媒體應該是一個信息傳輸和交流的平臺,它的作用不應該落在實現(xiàn)民意的層面上,而是引導與疏導。唯有如此,媒體才更具公信力。
四、節(jié)目流于世俗,娛樂化傾向抬頭。伴隨著民生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部分民生新聞及節(jié)目中逐漸出現(xiàn)了娛樂元素的加入。在民生新聞改革的初期,那種初始的小心翼翼的嘗試應該可以被認定為是有益的,得到了觀眾認可的。但是,隨著,部分媒體將挖掘新聞內涵的力量更多挪用來挖掘新聞的娛樂元素,這種娛樂化報道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帶來不良的影響逐漸顯現(xiàn)出來: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傳播中理性的缺失,進而削弱了電視新聞的文化批判意味,其次,它消解了新聞記錄社會真實的誠意性和客觀性,顛倒了信息傳播中真實與效果之間的主次關系。第三,夸大了信息資訊本身的娛樂功能,忽略了信息的其他價值。
如何修正民生新聞存在的這些問題呢? “第一需要”是新聞的生命線。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問題,抓住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才能吸引大多數(shù)觀眾的目光。通過滿足老百姓的“急時所需”,讓觀眾對民生新聞欄目建立一種信任感。如果,受眾只是抱著一種興趣去觀看民生新聞,那這種興趣總有一天會改變;當民生新聞滿足了觀眾的第一需要,觀看民生新聞才有可能成為觀眾的一種長期習慣。民生新聞真正的核心價值取向應該集中在關注百姓的人情冷暖這一生存狀態(tài)的層面,而不是只停留在百姓生活的重復堆砌上。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由“訴之以事”至“動之以情”再達“曉之以理”,從而吁求民間愛心與社會公正,進而實現(xiàn)“由個人的體驗與感悟啟發(fā)群體的思考與反省”。
健康的民生新聞應兼顧“國計”與“民生”,讓國家大政方針、國之大計有效地與民眾生活與工作結合,為民眾釋疑解惑、拾遺補缺,這就要求我們實現(xiàn)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理念的轉變,使民生新聞更加符合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范,從而使民生新聞擺脫零碎化、庸俗化的現(xiàn)象,從而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也唯有如此,它才能成為民眾發(fā)表意見、建言獻策的平臺,從而在非此即彼的兩極中,搭建一座政府與民眾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橋梁,這也是民生新聞需要不斷強化的角色定位。為此,媒體應更多地強調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媒體提供給公眾的不只是“資訊產品”,更多的是這些“產品”背后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商業(yè)利益和社會主流價值理念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媒體更應義無反顧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否則不僅自丟品味,更是背叛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