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峰
學生是湖水,教師要讓他泛波;
學生是噴泉,教師要讓他噴涌;
學生是火山,教師要讓他噴發(fā)。
傾訴是人的本能需要。一個人從懵懂初開到越來越多的明曉事理,伴隨著生理成長的還有情感經(jīng)歷、心路歷程,愛與恨、樂與苦、喜與憂、崇拜與蔑視、向往與鄙棄……郁結于胸,一吐為快,這本是常理常情,但是,我們在作文教學時常常壓抑學生這種傾訴的快樂,而另設一些所謂有積極意義的、有正確道德價值觀的、與政治形勢相一致的作文題,逼著學生編造故事,說假話、大話。如何撩撥起學生的寫作激情,讓他們拿起筆來能“怦然心動”呢?
我認為,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法則。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涵:
一、命題:讓學生“似曾相識,怦然心動”
作文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效果。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改革開放以來還增加了一些新的節(jié)日,每當節(jié)日到來,學生都會產(chǎn)生一些感慨,而且每年的想法肯定也不一樣,可謂“年年歲歲節(jié)一樣,歲歲年年情不同”。據(jù)此,我設計了節(jié)日寫作系列。另外,對一些新近發(fā)生的“家事國事天下事”,我也及時抓住觸發(fā)點,引導學生寫作。
作文教學不能僅僅封閉在教室這個狹隘的空間里,而要經(jīng)常帶領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生活,讓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觀察、感悟、運思和寫作,直接與藍天對話、與白云對話,去聆聽涓涓的小溪、欣賞動人的野花、享受茂密的叢林,讓大山的褶皺撞擊他們年輕而善感的心靈,讓綠油油的麥浪激蕩他們靈感的詩行。
處于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自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秘密,我們在命題時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撥動學生的心弦。中學生的心理世界是異常豐富的,他們思維敏銳,情感活躍,易激動,易亢奮,命題時要善于捕捉他們喜怒哀樂的情感火花,開發(fā)他們靈感深處的寶藏,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他們在濃郁寫作欲望的催動下進行心靈的“燃燒”。
二、指導:讓學生“心靈自由,才思逸動”
作文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解放學生的精神和心靈,把寫作主體潛在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鮮活而旺盛的“生命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因此,在作文指導上,我們應該舒展學生的個性,放飛學生的思想,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和筆墨的自由,任他們的思想自由飛揚。讓學生“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筆,顯我的自在之趣”。
我對學生的要求是:放開喉嚨說話,敞開心靈作文。我明確告訴學生:“作文無禁區(qū)。”
首先,在內(nèi)容上,要求學生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表達,“我”手寫“我”心,“我”手表“我”心,大膽思考,放膽為文。
其次,在表達上,我提出“三化”:風格自由化;手法靈活多樣化;篇幅靈活化。
再次,在時間上,不強行規(guī)定學生當堂完成,課堂上的作文可以延續(xù)到課下,隨時寫好隨時交上,讓學生有一個思考醞釀和靈感生成的過程。由于放開了學生的手腳,學生獲得了充分的寫作自由,因此學生在寫作時精神飛揚,才思逸動,筆底生輝。
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筆下充滿了一道道獨具魅力的風景線、一幅幅別有情趣的生活畫面、一個個鮮活靈動的新穎觀點、一簇簇睿智閃亮的思想火花。我深深地感受,精神和心靈站立的學生,寫出的文章自然就有活力、有張力。
三、寫作:讓學生“寫真情實感,發(fā)真知灼見”
我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寫真情實感,發(fā)真知灼見?!敝灰钦鎸嵉?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重要的是要舉起“真實”這面作文大旗。在作文教學中,我時時提醒自己:鼓勵學生寫“真話文”,盡管格調(diào)不一定高雅,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實;鼓勵學生寫“時代文”,盡管觀察不一定敏銳,只要能融入時代的洪流。
學生的情感歷程越細膩越純真,學生的生活感悟越獨特越耐人尋味;學生的審美情趣越率真越健康,其作品就彰顯個性獨特而充滿閱讀沖擊力。
四、批改:讓學生“彈起自己心愛的土琵琶”
在作文批改上,我常以文學典故激發(fā)學生批改興趣,從而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確知名作家尚且如此熱衷文學修改,更何況初學者,自覺改變習作寫好后,決不第二次“過目”的不良傾向,養(yǎng)成自主批改的好習慣。首先,培養(yǎng)學生具有朗讀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練。其次,再從文章結構入手審視誦讀,如層次是否顛倒,條理是否清楚等。最后,重點復讀思想內(nèi)容。依據(jù)教師指導的評分標準及常用評改符號及方法,深入品評,點評習作不當之處,力求文通字順。這樣,就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了一種良好的自我修改和自我評價習慣,增強了其寫作的責任感。
立根先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提出了:作文將使你變得更成熟也更天真,更復雜也更單純。你將用自己坦誠的心去擁抱世界,將用更挑剔的眼光去審視世俗,也將更嚴厲地批判自己。作文應伴隨著自己心靈的顫動,關鍵是不要迷失自我。他希望我們能抖落頭上的光環(huán),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這樣,才有可能從學生的作文本上聆聽到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獨白,才能感學生之所感,悟?qū)W生之所悟,憂學生之所憂,樂學生之所樂,才能做到立根先生所說的:那嫩綠嫩綠的聲音告訴我,作文是跳動著的生命。
作者單位:廣西全州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