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玲 鄧茹秀
摘要:現代性問題是我們時代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F代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隱憂。如何克服隱憂,為現代性尋找出路是我們的重大任務。
關鍵詞:現代性;隱憂;超越
中圖分類號:B08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007—02
當今的現代性論述,一方面揭示現代性內涵的豐寓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又把現代性看成充滿危險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思維。從總體上來說,現代性論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具有自由主義立場的政治學、左翼陣營的社會學領域以及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這幾種現代性論述都對“現代性”持懷疑批判態(tài)度,在反思現代性時來探究現代性問題。像大政治學家列奧.斯特勞斯就把“現代性”看成問題重重,在他看來,現代性最大的問題在于,從此以后,人們就分不清什么東西是好的,什么東西是壞的,一切都失去了標準。現代性最得力的論述者吉登斯也對現代性相當悲觀,他說道:“即使是韋伯,也沒預見到現代性更為黑暗的一面究竟有多嚴重”。為什么眾多思想家對現代性如此憂心忡忡呢?要解答這些疑問的前提是弄清現代性的基本內涵。
一、現代性的基本內涵
西文文獻中的“現代”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5世紀,它的基本含義是指當前的歷史時期或時代,“現代性”的字面意思就是與這個歷史時期的本質、樣態(tài)和特征相關的。盡管人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普遍認同的定義,但是我們大體可以在三個層面上來討論現代性這一概念:一是作為歷史意識的現代性;二是作為社會形態(tài)的現代性;三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或??扑^的“精神氣質”的現代性。其中,歷史學的概念規(guī)定了現代性的歷史范圍與時代特質;社會學的概念明確了現代性的實體;而意識形態(tài)的現代性揭示的是現代性的精神維度。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講,現代性的核心包括主體性、理性化與世俗化三個主要方面。
1.主體性原則。由于確立了主體性原則,現代人的主體或主人地位、人的理性、精神性及其自我決定個人的自由意志才得到證明。也就是說,由于自我意識的自明性,人不但肯定了個體性的存在,也肯定了自身的理智,從而不必祈求上天的啟示或神圣的意志,而由自身給出行動的理由。從自我意識到自我決定和自我實現,就是對現代性的自我確證。現代性在面向未來開放的不確定性中,是通過反思自身而確立自身的地位、調整自身的姿態(tài)的。這種反思性質是理解現代性的關鍵,現代性的種種現象都充斥著自我結構主體性的確立,實現了道德自律與政治自由的意識哲學的論證。現代的道德觀念是以肯定個體的主體自由為前提的。人既然是自然的最后目的,就應當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档滤f的目的王國還僅僅是一個形式的、即應然狀態(tài)的共同體。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自由和尊嚴要想得到保障,就要承認促使自由得以實現的生命的權利、財產的權利和思想的自由。
2.理性化策略?,F代性根據主體性原則發(fā)展出的操作手段或策略就是理性。啟蒙的理性要求人們不再以神的意志來指導言行,而是借助各自自然的理智能力來理解世界和改變生活。從自我意識哲學發(fā)展出來的理性首先是具有批判性的,它必須符合邏輯的無矛盾性和普遍有效的客觀性,因而允許在任何條件下的公開檢驗。這樣一種批判理性將古代的求真意志發(fā)揚光大,最終成就了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在科學面前,一切奇跡都被否認了,因為自然乃是若干個已經知道和認識了的法則的一個體系;人類在自然中感到自得,而且只有他感覺自得的東西他才承認是有價值的東西,他因為認識了自然,所以他自由了。知識就是力量,作為一種解放的力量,科學是現代性方案得到設計和成功展開的理智基礎與框架??茖W由此也獲得了話語的霸權,導致現代人將理性歸結為“算計”的生活秩序、功利主義的道德論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形成了科層的管理體制和有效的制度鐵屋。
3.世俗化后果?,F代性的后果首先表現為世界的祛魅化。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神性的空間隱退,教會及各種傳統(tǒng)的權威不再具有往日的威風,一切都恢復了事情本來的自然面貌,在自然的意義上,萬物是同質的。人的感性幸福得到了肯定和鼓勵。
宗教圖景的瓦解促使政治與宗教、政治與經濟、經濟與道德的相互獨立,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政治及文化與教育掙脫了教會的控制,市場原則成為生活的準則,收入、財富與物質的繁榮占據了生活的中心。昔日來自出身的高貴消失了,等級和身份已經失去了意義,傳統(tǒng)的德性本身無法成為評價人的地位的標準,金錢是唯一的尺度。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在利益杠桿的操縱下通過權利與義務來加以平衡的。每個社會成員由臣民成為與他人擁有同樣權利的公民,民主制成為無法逆轉的潮流。政治上的善不再是柏拉圖式的等級制的正義,而是作為公平的正義。文學藝術不再是教會或貴族的特權與奢侈品,而成為普通大眾日常的文化消費。從流行音樂到名牌裝,從大眾傳媒到好萊塢大片,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文化時空中享受商品,消費藝術。不難看出,作為精神現象的現代性在各種現代化模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硬核”。
二、現代性之隱憂
1.自我實現的個人主義或意義的失落。現代很多青年接受了一種淺顯的相對主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且不可能進行論證。這不僅是一種認識論立場,而且是一種道德立場——個人價值不應被挑戰(zhàn),個人的生活選擇應當受到尊重。這種相對主義是彌漫于我們時代的自我實現的個人主義的一種衍生品,其原則是:個人都擁有發(fā)展自己生活形式的權利,這種生活形式基于自身對何為重要或價值的理解。人們有責任真實對待自身,尋求自我實現。最終個體必須確定自我實現由何構成。任何他者都不能或不應該試圖規(guī)定其內容。這樣的一種個人主義實質是在賦予我們的生活世界以意義的傳統(tǒng)視界消失后的一種衰退現象,也是目前造成道德無政府主義狀態(tài)的根源所在。個人主義的陰暗面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使我們的生活既平庸又狹窄,使我們的生活更缺乏意義,更缺少對于他者和社會的關注。
2.工具理性的優(yōu)先性。宇宙秩序喪失了其存在論上的神圣意義后,成為我們作為主體對客體加以控制和利用的手段與工具。如何最充分地利用這種手段與工具,發(fā)揮對象化客體的功效,逐漸成為一種思考問題的固定模式,而這也就是所謂的工具理性。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日益明顯,生活進一步被狹隘化和平庸化,原有的意義深刻性和價值豐富性消失殆盡。工具理性的盛行,打破了社會的神圣結構,社會安排和行為模式不再立足于事物的秩序和正常意義,而是“可以嬗變人”,應對我們生活進行規(guī)導的那些獨立目的,被產出最大化的要求所遮蔽。
3.自由的喪失。這是個人主義和工具理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由的喪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業(yè)技術社會的制度和結構嚴重限制我們的選擇,惟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工具理性的邏輯,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近乎變成了一種循規(guī)蹈矩,我們日益成為了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二是個人利益至上主義引起的政治冷漠感會導致“政治自由”的喪失,從而對一個巨大的監(jiān)護權力日益依賴, 并形成溫和專制主義的惡性循環(huán),社會呈現一種“碎片化”的趨勢。真正的危險就是這種“碎片化”,也就是人們越來越難以形成一個共同目標加以落實?!耙粋€碎片化的社會是一個成員越來越難以將自己與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政治社會關聯(lián)起來的社會。這種認同的缺乏可能反映了一種個人利益至上的觀念,據此,人們最終將純粹工具性地看待社會。個體是一種自我規(guī)定、自我依賴的主體,個體之間存在的只是一種權利讓渡的契約關系,社會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要求和需要滿足的聚合體,而非一種充滿愛的依賴和歸屬意義的共同體。
三、現代性隱憂的克服與超越
哈貝馬斯曾將現代性視為一項有待完成的規(guī)劃,它雖然出了毛病,但并不是無藥可救,關鍵是找出病根來。哈貝馬斯認為,現代性的弊端源自于它從意識哲學出發(fā)進行自我辯護,個體性主體的膨脹最終造成了啟蒙的悖論狀態(tài)。走出困境的道路在于建立交往理性,通過有效的程序確立理性的規(guī)范,從而使現代性走上康莊大道。一方面,現代性的合理性論證是建立在人類的知識體系基礎之上的,歷史的發(fā)展越來越有力地證明了理智作用對于當代社會的重要性(知識經濟、信息產業(yè));另一方面,人類的知識體系是開放的和未完成,而非最終的和完善的,它需要不斷地擴展、加深和修正,現代性因而需要在不斷的自我理解中來論證其合理性。我們也可以從馬克思對現代性的批判中得到啟示。泰勒認為現代性隱憂的根源是在于一種對個體理解的原子主義傾向和對社會共同體理解的工具化趨勢,因而他對于現代性的拯救也主要是從對原子主義的自由觀的批判開始的。泰勒在其巨著《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中從自我或主體概念的發(fā)展角度對現代性進行了解讀,對現代性道德進行了重建。自我問題的核心就在于自由,自由是對自身主體性價值的追求。在泰勒看來,現代性的自我及其自由是無處境的,帶有非常強的原子化的傾向,強調權利概念對于確證政治結構和政治行動的作用的優(yōu)先性,主張維護個體優(yōu)先性和個體先于社會,而社會只是為滿足個體需要的一種工具性的聯(lián)合。現代性問題的根本在于“為自由尋找處境”。為了使自由變得更有內容、有意義,我們應視群體價值和共同體實踐為我們設定目的具有根本重要性的視域,這個視域是我們選擇有意義與否的標準。或許我們能從哈貝馬斯和泰勒的努力中得到啟發(fā)。我們必須記住的是:現代性本身蘊涵著危險,它只能在深入自我理解的過程中開辟前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吉登斯.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2]郭大為.現代性的普適性及其風險[J].河北學刊,2004,(06).
[3]陳曉明.現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06).
[4]衣俊卿.現代性的當代命運與中國語境[N].光明日報,2004-8-26.
[5]韓慶祥.現代性的建構與當代中國發(fā)展[J].天津社會科學,2004,(3).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