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靜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段話深刻地闡釋了音樂欣賞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而在我們的教科書中,音樂欣賞確實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做為一名音樂教師一定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激勵學生對所聽音樂發(fā)表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盡可能地為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的目標奠定基礎。
音樂隨處可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賞音樂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音樂作為藝術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中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等的限制,他們對于音樂的認識相對膚淺,常常受社會環(huán)境所左右。在當今通俗歌曲,搖滾樂的沖擊下,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在中學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強引導,培養(yǎng)良好的欣賞習慣,以造就全面發(fā)展的合格新人勢在必行。
本人在教學中就遇到這種情形,每當讓學生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學生大多會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有的甚至會說,這首曲子一點兒也不好聽,還不如放幾首流行歌曲來勁呢?;谶@一點,本人淺談一下在音樂欣賞課的幾點體會。
1.初步感知階段要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
這一階段以“官能欣賞為主”,它是音樂欣賞的初級過程。讓學生在經過引導的情感中能體會作品的意境,就更易產生情景感應效果。俗語說:“觸景生情”。說明了氛圍對人的情感的重要,營造什么樣的氛圍,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需要決定。設想教師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調講解,客觀上就起到了營造氛圍的作用,使學生在“音樂心理”中去感受作品。
初中學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學習音樂的動機會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想當歌星、有的想當舞蹈家、有的想做音樂大師;有的是自己愛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應的影響、有的則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褒獎和同學的稱贊……面對學生的如此多層次的音樂學習動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輕松活潑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想學愛學并會學。
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啟思。例如在講授欣賞課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選曲時,為了使學生在欣賞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鼓勵學生模仿天鵝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態(tài),仿效惡魔詭秘、奸詐和不懷好意的神情,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天鵝湖》的音樂特質以及所包含的豐富意境。在這種邊聽邊唱邊舞的活動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動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2.情感體驗階段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等能力
情感體驗階段是音樂欣賞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音樂之長處在于傳情,但這種傳情不象文學作品和繪畫那樣能產生直觀和具體形象。再好的音樂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釋周圍的事物,不可能明確地表現物體的形象。教師必須運用音樂的各種要素巧妙地引導,讓學生參與到音樂當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現音樂形象。
由于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審美經驗等的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具體做法是:既不允許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聯想,也不要求學生按圖數驥地從音樂中衍化出一段情節(jié)或一個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啟發(fā)學生,在不脫離音樂的前提下,感受音樂,展開想象與聯想,最終達到自主地理解音樂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我先簡要介紹其創(chuàng)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義,端正學生的審美態(tài)度,然后從音樂的曲調開始,由淺入深地進行分析、欣賞。那一聲聲時而低沉、時而雄壯的音樂,像是一聲聲憤怒的吼聲;那如訴如泣的曲調像是對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訴……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然后啟發(fā)學生逐漸由低層次的知覺欣賞轉入感情欣賞,再發(fā)展升華到理性的審美想象。有的學生說:“此時我好像看見烏云密布、在驚濤拍岸的黃河激流中,幾十個船夫萬眾一心與驚濤駭浪搏斗著?!庇械膶W生說:“我好像聽到了一段舒展開闊的歌聲,船夫們在艱難的斗爭中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庇械膶W生說:“隨著保衛(wèi)黃河的歌聲,我仿佛看到革命隊伍千軍萬馬勢不可擋,像黃河滾滾洪流,把侵略者淹沒在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笨?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學生腦海里的情與景在不斷地變幻.想象也不斷地升華。這些既有聽覺轉化為視覺的通感,更有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升華。但教師要特別注意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獨創(chuàng)與奇特的想象,對學生所顯露的“突發(fā)奇想”和“智慧火花”都應及時地進行“引思”和“助燃”。
3.理解提高階段要重體驗式,輕講解式
這個階段是對作品深層次的認識理解,也是音樂審美進入自由王國的境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有關知識、作曲家的世界觀、作品的歷史背景、思想內涵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動機等,以求更加準確、完整、深層地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的意蘊和內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觀眾(聽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對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而作繁瑣冗長的講述,因為如果講述過多,必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fā)性,目的在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jié)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己的聯想去想象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后,我給學生提供鑼、鼓、镲、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并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積極的同學,平時積極的同學用各種樂器的打擊動作和模仿各種樂器音響來表現,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后,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
有位教育學家說:“學生永遠是新的,如果教師停滯不前,必會遭到歷史的淘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發(fā)展,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需要專業(yè)技能強,而且更要有能力靈活地駕馭課堂。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研究、發(fā)現、探索、創(chuàng)新出一些新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修海林、羅小平的《中國音樂美學通論》,1999年4月,上海音樂出版社。
[2] 彭劍飛的《音樂心育藝術》,2005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3] 《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收稿日期: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