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高考作文在“基礎(chǔ)等級”中對語言表達提出的要求是“通順”,在“發(fā)展等級”中的要求是“有文采”(具體包括“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需要明確的是,詞句漂亮,行文華麗,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況下,“有文采”指內(nèi)含一種韻味、一種氣派、一種光澤,它以自然流露為主。怎樣讓文章語言出彩呢?應(yīng)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化抽象為形象
請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開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歡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顏文靜《尋人啟事》)
以上兩句話雖然都表達“女孩想家了”,但前一句只是一般性的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后一句是通過女孩“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的意象,蘊蓄思念縈懷、感傷別離的孤獨感、凄涼感,容易使人想起“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之類的詩句,所以給人的印象特別深。
又如,一位同學(xué)在寫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效果時,說“琴聲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傾聽”。這句話沒有寫出小提琴的演奏內(nèi)容和旋律之美,也沒寫出聽眾的沉醉之態(tài),體現(xiàn)不出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效果,顯得枯燥無味,缺乏應(yīng)有的藝術(shù)美感。不妨改寫為:“優(yōu)美的《梁山伯和祝英臺》小提琴協(xié)奏曲,輕輕地飄出小樓的窗口,穿過蒙蒙細雨,散落在林間的小路上。許多行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腳步,聽得如癡如醉?!?/p>
二、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
萊辛在《拉奧孔》中說,動態(tài)之美是一縱即逝卻令人百看不厭的美,比一般的美能產(chǎn)生更強烈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對那些靜態(tài)的事物我們要善于“化靜為動”,使之富有生氣,充滿活力。比如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寫“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染”字,鮮活地畫出岳麓山一帶的楓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般壯美。又如孔孚的《千佛山龍泉洞某佛前即景》,是這樣描寫佛像和綠苔的:
他微笑著,看苔爬上腳趾;他微笑著,聽苔躍上雙膝;他微笑著,任苔侵佛頭……
佛像本是靜態(tài)的,就是生長著的苔在我們看到的一剎那也是靜止的,作者卻用“微笑、看、聽”“爬、躍、侵”等動詞,使兩者動態(tài)化了,仿佛佛像有了生命似的。山水名勝,多為靜物,靜則無勢,無勢則不能動人,所以要善于讓靜物動起來,讓無生命的東西活起來。
三、繪形繪聲繪色
所謂“繪形繪聲繪色”,就是把自然界的聲響、物體的形狀與色彩等具體描寫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舉過一個例子,他說“有個小銀圓落在地上”,這個句子不夠好,應(yīng)該寫成“有個小銀圓,從桌上滾了下來,在地上丁當當?shù)靥?轉(zhuǎn)引自秦牧《語林采英》)。這樣一來,就有聲有色了。又如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構(gòu)成色調(diào)和諧、意境開闊的畫面,充滿對春天的憧憬。
四、幽默俏皮活潑
表達過于嚴肅,不免給人沉重感、壓抑感;來一點幽默,講一點俏皮話,能使文章形象生動,活潑有趣。請看高考滿分作文《跟時代一起改變》的收尾部分:
我們并不一定要追趕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需要一味地學(xué)著人家的樣兒,完全可以做更“高級”的事。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愛國的情操,而不是“愛大米”。
改變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養(yǎng),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變自己,讓自己有鶴立雞群的素質(zhì),如今個性也是潮流,像這種特點,無疑是最“in”的。
周圍的一切,正在對我們的成長形成影響,而它們常常是負面甚至頹廢的,真是“一點技術(shù)含量也沒有”。但只要改變自己,我們一樣可以擁有過人的氣質(zhì)。否則,“后果很嚴重”。
作者嫻熟地運用雜文筆法,寫得輕松自如,使文章具有特殊的情調(diào),讀之令人忍俊不禁。
五、善用修辭手法
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恰當?shù)剡\用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修辭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請看實例:
(1)蜘蛛也惜春歸去,網(wǎng)住殘紅不放飛。
以“殘紅”代落花,鮮明生動;用擬人手法,生動地表達出惜春之情。
(2)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用對偶,有音樂之美;用擬人,不僅表現(xiàn)出環(huán)境的優(yōu)美與幽靜,而且渲染了一種讓人心曠神怡的濃郁的書卷氣。
(3)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劉鶚《老殘游記》)
以博喻刻畫白妞的眼睛:“秋水”見其清澈純凈,“寒星”見其晶瑩明亮,“寶珠”見其圓潤光澤,“水銀”見其黑白分明、水靈生動。這雙眼睛真是顧盼傳情,美麗動人。
(4)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效乃聲,方不虛此生耳。(張潮《幽夢影》)
運用排比,列舉一連串悅耳之聲,令人心旌搖曳。
(5)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同上)
以賞“月”喻讀書,表達讀書所獲與閱歷相關(guān)的道理,深入淺出。
(6)這個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顏色全被女人占去;石頭是太少了,堅強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貧乏了,內(nèi)容全被棗兒占去;樹木是太枯瘦了,豐滿全被羊肉占去。(賈平凹《延川城》)
采用對比手法,凸現(xiàn)延川少花少石、土地貧瘠、樹木枯瘦和女人美麗、男人堅強、棗大羊肥的特點,造語十分新奇,讓人過目不忘。
(7)石墨黑不溜秋,稀松平常,價格低廉;而金剛石光彩熠熠,堅硬無比,價值連城。兩者相比,如同魚鰍與蛟龍,宛若毛蟲與彩蝶,好比麻雀與鳳凰,猶如地上的癩蛤蟆與碧霄的白天鵝……(《悅納壓力》)
鮮明的對比,生動的比喻,不僅突出石墨與金剛石之間的天壤之別,而且給人審美的享受。
(8)白生生、輕飄飄、軟綿綿的棉花糖,在風(fēng)中顫顫悠悠,好像一片潔白的云要從我手上飛走,我趕緊把它們往懷里靠一靠,攏一攏。我一跑,棉花糖似乎又要飛走,我趕緊把它們團一團,捏一捏……(王珂《甜絲絲的回憶》)
“潔白的云要從我手上飛走”的比喻形象、貼切,的確引人入勝。
六、注意句式變化
整句和散句、長句和短句靈活搭配,交替使用,語言就會變化多姿,產(chǎn)生特殊的美感。請看高考滿分作文《且息且行》中的一段話: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舉目遙望更險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寶,又雀躍于另一次奇異的冒險;策馬路過梅園,卻一心想著直奔邊關(guān),戍邊殺敵。
這樣的人不是癡頑,而是執(zhí)著,他們在奔波中沖擊生命的極限,在征服中體驗生命的快樂,在“無所息”里實現(xiàn)自己的終極意義……最偉大的戰(zhàn)士,都渴望戰(zhàn)死沙場,在死神帶來的永恒憩息面前,他們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駕一葉之扁舟,凌萬頃之茫然,卻不想到達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得,聽風(fēng)飲露。他們秉燭夜游,訪仙探鬼,只是感慨于歲月如寄,而風(fēng)光無限,不得遍賞。
這樣的人,不是放縱頹廢,而是瀟灑自如,他們在漫游、賞玩生命的細節(jié),在駐足遐思中紀念流逝的時間,在誠摯的詩篇里謳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問紅塵俗世,只在靜坐修行中獲得人格的圓滿,生命的休憩。
這幾段文字風(fēng)格典雅,詞語豐富,使用了許多成語、典故;從句式角度看,以整句為主,兼用散文的章法,注重整散、對稱與呼應(yīng),形成了一種整散結(jié)合的獨特的美。
七、引用、化用名句
閱讀面廣、知識面寬的同學(xué),在符合題意的前提下不妨多引用、化用名言警句,以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例如:
在我的印象中,漢語是多么美麗啊!“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漢樂府用她那獨特的婀娜帶著江南的清香,伴著燕語呢喃飄入人們夢中,使那夢境亦真亦幻,氤氬的水汽打濕人們易感動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的清新與明媚,如同春日的黃鶯穿柳,白鷺登天,將輕靈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獨上高樓的青澀的江南女子,將一眼隱隱的凄怨化為一汪美麗的池水,滋潤、迷醉了五千年的華夏古國!這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高考佳作《擁緊自己的靈魂》)
短短一段文字,接連引用詩詞名句,既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將作者的人文情懷展現(xiàn)得酣暢淋漓,使文章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八、整篇文章形成個性化的風(fēng)格
部分出類拔萃的考生,不但文字表達的基本功好,而且善于調(diào)控文氣、文勢,善于不拘一格地運用修辭,善于舉重若輕、以一當十。他們的作文,處處顯示出內(nèi)在的文采,語言或簡明老到,或詩意濃郁。閱讀此類佳作,如品香茗,如飲醇酒,簡直就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比如高考奪魁作文《同大自然親密接觸》,以詩化的表達見長。請品讀該文節(jié)選:
讀這樣的詩句需要靜下來,放下手中的俗務(wù),松開心靈的桎梏,然后,想象……如絲的細雨,輕輕地粘濕、穿透春日薄如蟬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潤肌膚。緩緩地。如松軟的雪地上一顆被擠碎的櫻桃,紅色的汁液滲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縷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個尖尖上。凝結(jié)成一個細小而飽滿的紅色珠子。而皮膚如泥土一般,以令人體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納著那柔滑的水滴,漸漸地,你身體的每個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那些雨水并非憑空生出的死水,它們有著自己的生命,或許曾搖擺過嫩綠的水草,或許曾有魚兒在水中吐過泡泡,或許是一泓清泉繞過巖石青白色的脊梁,它們蒸騰、凝結(jié),在天空中聽過鳥兒的歌聲,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躍的靈魂,便隨細雨浸入了你的身體。在這一刻,我們還只是一個個孤零零、硬邦邦的個體嗎?我們同大自然靈與肉的親密接觸。不就在不經(jīng)意間實現(xiàn)了嗎?
這讓我不禁想起兩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和梭羅。我注意到他們的詩文中,似乎特別強調(diào)農(nóng)耕之樂,強調(diào)自給自足——用自己的雙手去蓋房子、種糧食果蔬、飼養(yǎng)家禽家畜。而他們的偉大之處正在于此:他們超越了單純的懶漢閑夫式的隱士情結(jié),而構(gòu)建了一套更為淳樸、更為謙遜真誠的與大自然親近的人生哲學(xué)。因而,陶淵明擺脫了魏晉名士張狂不羈、折磨肉身、痛飲狂歌,最終服藥而死的悲慘結(jié)局。而梭羅則沒有像他的后輩那樣,或充滿“迷惘”,或身心“垮掉”,最終在仇恨、縱欲與郁郁寡歡中被粗糲的現(xiàn)實吞沒。是大自然,充滿善意、懷抱博大胸襟的母神,拯救了他們在人世間傷痕累累的身軀,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輕暖的撫摸,平息了他們內(nèi)心憤世嫉俗的怒火。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但如果不是聽從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地將自己的心臟貼在大地上,與山川同呼吸,與草木結(jié)友伴,他們又怎能在渾濁的世上,為后世留下一顆純白無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這里僅就前一段略作賞析:作者以細膩的文字,記錄了品味詩句“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時的種種“想象”:先寫雨人肌膚;再寫肌膚的吸納;接下來以大段筆墨表明浸入人體的不僅是水滴,更是自然的精靈——將思緒從對詩句的品味自然地推進一層,贊頌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滋養(yǎng)。全段想象豐富、文思飄逸。像這樣的佳作,真可謂考場作文中的陽春白雪、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