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野
1912年7月,日本的明治天皇病逝。同年9月,在天皇的葬禮之日,曾在日俄戰(zhàn)爭中名噪一時的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以切腹的方式殉死。這個事件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引起很大轟動。不少人將此事作為宣揚“武士道”精神的絕佳材料,而著名作家森鷗外先生卻通過自己的作品《阿部一族》對于當時在軍隊和武士遺族中仍有很大影響力的殉死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本作品中,造成阿部一族滅族悲劇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封建時期的殉死制度是重要原因,日本民族性中的“恥感文化”對此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梢哉f是日本社會心理中的“恥感文化”和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共同導(dǎo)演了這出悲劇。
一、《阿部一族》作品大意
故事開始于1641(寬永18年)年肥后藩主細川忠利彌留之際,主人公阿部彌一右衛(wèi)門自幼跟隨忠利左右,是忠利手下功勛最為卓著的家臣之一,還是享受千百石余俸祿的重臣。按照當時的習慣,殉死必須得到已故君主的允許,沒有得到允許的自發(fā)殉死,只有得到新君主的認可,才會得到承認,遺族也會得到優(yōu)厚的待遇。如果沒有得到新君主的認可便殉死,就不會受到任何的禮遇。忠利死前被允許殉死的家臣有18人之多,這18人幾乎都是經(jīng)過了在忠利病榻前的苦苦哀求才得到殉死許可。然而無論彌一右衛(wèi)門如何懇求,忠利卻始終說:“本想如你所愿,然而與此相比,你侍奉新主光尚更好?!庇捎趶浺挥倚l(wèi)門并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主人的托孤之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眾人的議論,無法忍受非議的情況下,他最終選擇了殉死。光尚繼位以后對殉死的家臣遺族都給予了優(yōu)厚的待遇,卻唯獨對阿部一族進行了特殊處置,將彌一右衛(wèi)門本來的一千五百石俸祿分別封給了他的幾個兒子,這樣阿部一族就由一個千石俸祿的大家變成了幾個百石俸祿的小家。彌一右衛(wèi)門的兒子權(quán)兵衛(wèi)感到恥辱難當,便在忠利一周年忌日將武士發(fā)鬃切下放到主人的祭壇上,表示放棄武士稱號。主人視他為大逆不道,將他絞死。阿部一族也被全部誅殺。
二、關(guān)于殉死
造成此悲劇的罪魁禍首無疑是殉死制度。自愿的殉死行為固然悲壯,然而將其作為一種制度保留下來就顯得過于殘酷了。中國有句古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庇捎谘乘涝斐尚轮鞴ゴ罅坑胁拍艿募页?以及出于功利想為子孫謀求榮譽的殉死者不斷增加,江戶幕府于1663年禁止了殉死。但此后殉死事件仍然屢有發(fā)生。在武士社會中,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當政者本身都將這種行為作為榮耀進行頌揚,為殉死披上了華麗的外衣。但這件華麗外衣下不斷滲出的鮮血卻顯現(xiàn)出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虛偽、偏執(zhí)和殘忍的一面。
三、解讀悲劇成因
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阿部一族滅族悲劇的發(fā)生原因,除了殉死這一封建的制度之外,還有更加深層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忠利本身對彌一右衛(wèi)門的排斥和偽善的態(tài)度
雖然彌一右衛(wèi)門對主人很忠心,但忠利對他始終有一種抵觸感,他始終感覺彌一右衛(wèi)門就像一個從遙遠外國來的人一樣。這是人的一種心理習慣,把與自己不同的東西視為惡,對于與自己不同的東西會產(chǎn)生一種排斥感。忠利以自己的好惡進行善惡判斷的做法就是比較典型的表現(xiàn)。森鷗外先生對此認為:“忠利不喜歡彌一右衛(wèi)門是沒有原因的。誰都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人,然而為什么喜歡?為什么不喜歡?卻是沒有根據(jù)的?!睆浺挥倚l(wèi)門是一位受所有人尊敬的出色的武士,然而卻沒有人愿意去接近他。忠利對于彌一右衛(wèi)門的排斥,僅僅源于性格的不同,這種源自內(nèi)心的抵抗致使忠利至死也沒有接納彌一右衛(wèi)門。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作為最有資格為主殉死的重臣彌一右衛(wèi)門卻沒有被允許殉死了。
2.民族性格中的“恥感文化”
闡釋日本文化性格的著名著作《菊與刀》中對這一特點曾經(jīng)有如下的評論:“恥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據(jù)首要的位置,就像任何具有深刻恥辱感的部族或國家一樣,這意味著每個人都非常重視公眾對其行為的評價。”這樣,當日本人得到公眾輿論的支持的時候會活得輕松愜意,反之則會感到難以承受的壓力。彌一右衛(wèi)門的主公死后,18位殉死者先后殉死,周圍對彌一右衛(wèi)門的議論越來越強烈,“沒得到殉死許可的阿部可真是幸運啊,沒有許可也應(yīng)該追隨殉死吧,阿部的肚皮和別人的不太一樣啊,像涂了油的葫蘆一樣?!狈N種非議傳到了主人公的耳朵里,使他產(chǎn)生強烈的羞恥感。由于不能擺脫輿論的壓力,作為一個個體的他,最終只能選擇按照他人的反應(yīng)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之下,死是他唯一的選擇。
西方人認為與習俗抗爭或者沖破種種障礙獲得幸福是一種力量的象征。但根據(jù)日本人的觀念,所謂強者就是那些能為了履行職責而置自己幸福于不顧的人。他們認為,性格的堅韌不在于反抗,而是對自身地位和職責的順從。在義務(wù)和情理二者之間,日本人會習慣性地選擇義務(wù)。彌一右衛(wèi)門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的殉死已經(jīng)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了,因此只要他沒有隨主殉死就是貪生怕死,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在這樣的民族性格之下,悲劇的發(fā)生成為了一種必然。
3.殘酷的“武士道”精神
對于武士來說,榮譽一向被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日本著名學者新渡戶稻造曾在《武士道》一書中明確指出,武士生來就把榮譽視為自己的職責與特權(quán),這是武士最為重要的特征。日本的武士階層由此形成了極強烈的恥辱感,失去榮譽對于武士來說生不如死。為了避免這種羞辱,他們可以做出任何瘋狂的舉動。“如此害怕受辱,以致于即便我們的文學沒有莎士比亞藉諾??酥诘莱龅哪欠N雄辯,它也會像達摩克利之劍那樣懸掛在每個武士頭上,并不時表現(xiàn)出病態(tài)的性質(zhì)。在武士的法則中,以榮譽的名義所進行的一切都無需辯護?!边@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彌一右衛(wèi)門的兒子權(quán)兵衛(wèi)為什么會在主公忌日做出削發(fā)并放棄武士稱號的舉動。這種舉動無非是在捍衛(wèi)所謂的武士榮譽。如果說彌一右衛(wèi)門的私自殉死只是讓新主光尚不悅的話,那么權(quán)兵衛(wèi)放棄武士稱號之舉就要被認為是大逆不道了。因為這種行為觸犯了武士榮譽準則中另一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信條——忠誠。在幕府時代,武士對于主人的忠誠是出于對主君個人的義務(wù)而非對國家的義務(wù),對主人的不敬就意味著背叛,必須受到最嚴厲的處罰,因此阿部一族被滿門誅滅。由阿部一族的滅族悲劇我們可以看出,一旦觸碰到武士那脆弱的榮譽體系,無論是上層的主君還是下層的侍衛(wèi),都會產(chǎn)生近乎瘋狂的反應(yīng)。彌一右衛(wèi)門選擇殉死是為了維護榮譽,權(quán)兵衛(wèi)的行為是因為失去榮譽而對新主人進行的抗議,而新主光尚的嚴厲責罰也是為了捍衛(wèi)武士榮譽至上的制度體系。在榮譽面前人性、生命都被視做草芥,阿部一族的悲劇可說是“武士道”殘酷性的直接體現(xiàn)。
由此可見,在日本封建文化的土壤下所開出的最美的花朵——武士道,雖然受日本人推崇,但卻依然擺脫不了虛偽、偏執(zhí)、殘酷的本質(zhì)特性。森鷗外先生通過這部《阿部一族》深刻地揭示出了殉死的荒誕殘酷以及“武士道”光環(huán)之下的陰暗角落,我們從中或許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參考文獻:
[1]新渡戶稲造.張俊彥譯.武士道[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2][美]魯斯·本尼迪科特.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菊與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3]小泉八云.閻敏譯.日本與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4]森鷗外.雁/阿部一族[M].東京:筑摩書房,1995.
[5]森鷗外.歴史其儘と歴史離れ[M].東京:筑摩書房,1996.
論美
培根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美麗。同樣,一位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內(nèi)在的美。因而造物似乎是吝嗇的,它給了一件天賦就不再賜予其他。所以許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卻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們過于追求形體之美而忽略了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但這不可絕對而論,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①,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勝于服飾之美,而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單純儀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xiàn)的,因為它并非人力所能創(chuàng)造。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jīng)有兩位畫家——阿波雷斯和丟勒②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表現(xiàn)了畫家本人的某種偏愛。美是很難制訂規(guī)范的(正如同音樂一樣),創(chuàng)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某一部分看并不優(yōu)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也會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yōu)雅而練達。有一句拉丁諺語說:“四季之美盡在晚秋?!倍M管有的年輕人少年俊秀,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舉止和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敗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麗之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應(yīng)該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①奧古斯都和菲斯帕都是古羅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國國王,1285—1314年在位。愛德華四世,英格蘭國王,1461—1483年在位。阿爾西巴底斯,古希臘著名美男子。伊斯梅爾,波斯國王,1461—1483年在位。
②阿波雷斯,古希臘畫家。丟勒(1471—1528),德國畫家、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