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忠
一、學生最怕什么
案例1:我上英語課,最怕老師的啰嗦。老師喋喋不休地講語法煩得我都快瘋了。——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如是說
老師的嘮叨對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心理折磨。
案例2:影片中的男賊王薄長得很帥,他沖門衛(wèi)喊的時候特別酷,他說:“好車里坐的就一定是好人嗎?”我看他不像賊,倒像我們老師,總是喋喋不休的。——一小學生看《天下無賊》寫的觀后感
小學老師留給學生最深刻的負面印象好像就是嘮叨。
案例3:中國新聞網(wǎng)報道了一項針對盧灣區(qū)中小學的調(diào)查,在同學們眼中,“喋喋不體”的老師上課最不受歡迎。
喋喋不休是影響教師被喜歡系數(shù)的致命傷。
從此可見,處于相對弱勢的學生成為老師嘮叨的最大受害者。
二、你我都可能患有教師職業(yè)嘮叨綜合癥
如果一件事情你要說上好幾次,經(jīng)常超過三次;兩三個星期之前,甚至是一學期前的舊賬,還搬出來“曬太陽”,并且情緒激動到不依不饒的地步;如果上課期間沒有特殊情況,每隔四五分鐘就要習慣性地停下來訓人;如果和學生談話,不論問題大小,每次都超過五分鐘,一人次的問題,都要談上三四次才能終結(jié)。如此,你很可能患上了“教師職業(yè)嘮叨綜合癥”?!皣Z叨”病的主要癥狀是話特多、羅哩羅嗦,并經(jīng)常不分場合、事無巨細地指責學生,還認為自己一直在“誨人不倦”。
加拿大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曾指出:許多教師都患有一種可以稱為“嘮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資深的教師越感覺不到這種病癥。資深教師或者責任感特別強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教學壓力大。為了保證他們在班級管理和教學質(zhì)量方面名列前茅,總是時時處處防微杜漸,所以對學生的關(guān)照更是無微不至。認為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的事情他都有管的義務。學生動一動,教師就要說一說。為了續(xù)寫自己的教育神話,“金牌教師”往往要轉(zhuǎn)嫁壓力,對學生有過度期望,嘮叨也就在所難免。
每一個班上都會有特殊學生。這些特殊學生,肯定會有“習慣性違規(guī)行為”?;蛘呤峭侠鳂I(yè),或者是上課時頻繁走神,屢教不改,成為頑癥。這些學生是保持班級品牌和教師品牌的最大障礙,教師總有恨鐵不成鋼之感。一旦學生犯了錯誤或沒有達到教師的教育要求,就會引來狂風暴雨般的批評。更嚴重的是,過了一會兒,教師仍覺得意猶未盡,再重復批評一次,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批評,自然就達到高度嘮叨的程度了。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苦口婆心是褒義的。中國人歷來傾向于把誨人不倦視為良師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這無形當中更助長了嘮叨之風。
三、教師職業(yè)嘮叨綜合癥的危害
1引發(fā)“馬氏超時效應”,導致教育效果衰減、逆轉(zhuǎn)
教師喋喋不休,可效果如何呢?只會導致學生更加厭煩你,師生的心理距離拉得更大。教育就在無意與偏執(zhí)之中走向了反面。這讓我們想起馬克吐溫的一個故事。他年輕時有一次到教堂去聽牧師的演講,牧師關(guān)于捐款的演講很有鼓動性,馬克‘吐溫十分激動,決心多捐一點錢。但過了好長一會兒,牧師還在不厭其煩地羅嗦,馬克·吐溫不耐煩了,他決定少捐一點;繼而生氣了,決定一個子兒也不給:最后忍無可忍,還偷走了2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甚至逆反心理——“超限效應”。同樣,教師愛嘮叨,引發(fā)馬氏超時效應,不僅不會出現(xiàn)教師期望的效果,有時反而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心理逆反,可謂適得其反。
2引發(fā)“童年恐慌”現(xiàn)象,導致學生心理持續(xù)焦慮
教師羅嗦,必定導致兒童壓力過大。當兒童面臨巨大壓力不能承受時,就會導致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tài)——“童年恐慌”。令人不安的是,這種現(xiàn)象正呈愈演愈烈之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相當多的兒童因考試或?qū)W業(yè)壓力而心情不好(76.2%)、郁悶(55.4%)和煩躁(54.2%),部分兒童因此睡不著(38.2%)、不想學習(25.1%)、自卑(24.5%),還有少數(shù)兒童甚至對生活絕望(9.1%)。教師經(jīng)常嘮叨“小學學不好就不能上重點中學,不能上重點中學就不能上重點大學,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這被教師看來“合情合理”,卻會讓兒童對未來產(chǎn)生恐懼心理。教師這些過度的羅嗦是誘發(fā)“童年恐慌”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為教師職業(yè)嘮叨綜合癥開處方
要治愈教師職業(yè)嘮叨綜合癥需要標本兼治,以內(nèi)養(yǎng)外,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關(guān)鍵要以防為主,及時治療。
1秉持自然化哲學,“慢拍”自我心態(tài)——從源頭上將嘮叨之火熄滅
每個學生都是個體,都是不可復制的孤本?!敖逃锹乃囆g(shù)。”真正的教育需要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閑、優(yōu)雅、細節(jié)。這些都是我們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所要培養(yǎng)的姿態(tài)和心態(tài)。當我們應接不暇的時候,更要心平氣和,要想到每天實際可執(zhí)行的任務畢竟有限。不能讓焦慮與牽掛交織起來把自己壓垮。我們必須學會“沙漏哲學”,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著我們?nèi)プ?,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嘮叨也就隨之而來。當我們感到快要崩潰、想要嘮叨的時候,就要盡快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靈旋鈕,把心靈沙漏的漏口由最大處調(diào)至適中的位置,從容地應對各種繁雜的教育事務。一個差生一個差生地補,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讓壓力一點一滴而來,嘮叨自然就會慢慢消失。
2實施一次性操作,“單化”教育方式——從模式上將嘮叨之勢遏制
教師對待兒童,應是“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堅持“一次性處理”原則。沒有特殊需要,不進行第二次談話。我們必須洞悉,教育的效果和教育的次數(shù)常常成反向關(guān)聯(lián),教育談話要少而精。關(guān)鍵是提高一次性談話的質(zhì)量。我們要認真?zhèn)湔n,明確教育談話的目的,所有的教育步驟盡量圍繞單一的教育目的展開;還要確保教育的步驟高效科學,始終與教育目的關(guān)照。學生犯了錯,千萬不要抓住一件錯事重復批評,以免學生出現(xiàn)反抗心理。批評學生時,應點到為止,讓他們有自我反思的空間。至于表揚學生,也要防止出現(xiàn)“過度美化”現(xiàn)象——表揚也要適當有度。因此,教師應時刻銘記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有一點進步,只表揚一點”的鐵律。千萬不能讓學生有被“揪住不放”的感覺。
3凝固短平快機制,“鬧鈴”談話時間——從制度上將嘮叨之癮戒除
真正有效的教育其實是“短奇快”的方式,而不是馬拉松的狀態(tài);不要苦口婆心,而要言簡意賅。要預防嘮叨,我們就要完善教育談話制度。尤其是要規(guī)定和學生談話的時間。一般可設時限三到五分鐘。為此,教師一定要強化時間觀念,盡量做到準備充分,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談完問題。甚至可以設
置鬧鈴,時間一到立即結(jié)束談話。采取這樣的自我強制措施,對于改變教師喜歡嘮叨的習慣是具有一定的物理治療效果的。至于上課的時候,教師也應努力避免“超限效應”發(fā)生。不該重復的問題絕不重復,全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杜絕拖堂。而在上班會、展會的時候,教師要用學生愛聽的方式,不能滔滔不絕,讓學生度“課”如年。
4提倡原形化談話,“平息”蝴蝶效應——從內(nèi)容上將嘮叨之癢止住
某學生早晨喝完牛奶,隨手從窗戶扔下空盒,正巧打著了樓下的一位學生。事情鬧到了老師那里,亂扔盒子的學生被班主任叫到了辦公室。班主任連連質(zhì)問、斥責,由紙盒而鐵盒而磚塊而人命而……說了一大堆,越說越嚴重,似乎還不滿足,仍想繼續(xù)“發(fā)揮”。類似的,班主任太多、太隨意的“發(fā)揮”,就是羅嗦。這使得原本簡單的教育變得復雜起來,成為對學生的一種新的傷害。我們千萬不能忘記“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美洲幾個月后就有可能出現(xiàn)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guān)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一件很小的事情,很簡單的問題,處理不當,惡性循環(huán),也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批評學生時出現(xiàn),教師要就事論事,見好就收。自覺控制不良情緒,能少說的就不多說,留點精力給自己,多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
5施放最適度壓強,“疏化”教育密度——從數(shù)量上將嘮叨之癥控制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弊鳛檎嬲械懒x感的教師,我們必須心平氣和,必須時刻保持冷靜。審慎地考察自己所釋放的教育壓力與學生可承受力的適切性,考察教育壓強與密度的合理性。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控制教育壓強,減少單位時間的教育壓力。為了把教育談話的壓強和密度調(diào)試到安全值之內(nèi),我們在準備和學生作教育談話時,必須事先做好話題篩選。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一種“淘洗哲學”,即“精簡哲學”或“減法哲學”。先花五分鐘,把要作的談話梳理一下,然后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看一看哪些話至關(guān)重要——說;哪些話可說可不說——不說;哪些話說了反而有害——堅決不說。經(jīng)常做做減法,我們愛嘮叨的癥狀就會大大減輕。
當然,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具有反復性的。如果非要再次批評,我們也不能簡單地重復,而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是因為同樣的錯誤而被“揪住不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孩子需要的是教師,而不是馴獸師,更不是精神病科醫(yī)生或者警察。我們要禁絕強制的紀律和苛嚴的規(guī)訓,因為人的發(fā)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而寬容、寬松、寬厚更宜于個性自由全面地發(fā)展。
責任編輯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