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第二人稱敘事 界定 詩歌 敘事模式
摘 要:本文簡要評述了一些敘事學(xué)專家對第二人稱敘事的定義,探討了第二人稱敘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決定文本敘述人稱的三大因素:敘述者、受述者和主人公,并指出第二人稱的界定是基于受述者為選擇軸的。本文還列出了早期文學(xué)作品中運用第二人稱的例子,說明第二人稱敘事絕非現(xiàn)代小說的專利。本文還以《詩經(jīng)》為例提出了第二人稱在詩歌敘事中的三大模式:完全一致型、部分一致型和混合人稱型。最后得出結(jié)論,《詩經(jīng)》雖然使用了第二人稱敘事,但話語多于故事。
一、引言
在許多敘事學(xué)的著作中,第二人稱敘事的研究似乎被人遺忘,多數(shù)研究者致力于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二人稱的敘事功能。韋恩·布斯和熱拉爾·熱奈特對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只是略有論涉,而對第二人稱則完全沒有提及(黃希云,1996)。1994年,美國《文體》雜志出版了一本專輯,專門探討第二人稱敘事的理論及其在文本分析中的應(yīng)用,并掀起了第二人稱敘事研究的一個小高潮。德國著名的敘事學(xué)研究專家弗魯?shù)履峥藶樵搶]嬜珜懥艘?Fludernik,1994),一些世界知名的敘事學(xué)研究者,如:理查森(Richardson,1994),費倫(Phelan, 1994),赫曼(Herman,1994)等人也紛紛撰文,為第二人稱的界定和敘事模式發(fā)表評論和看法。本文首先評述了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第二人稱的定義,從而對第二人稱加以界定,然后簡要回顧了第二人稱敘事的早期創(chuàng)作實踐,最后以《詩經(jīng)》為例分析了第二人稱在詩歌中的敘事模式。
二、第二人稱敘事的界定
在界定第二人稱敘事之前,先要弄清敘事作品涉及的三個基本因素:敘述者(narrator)、受述者(narratee)和主人公(protagonist)。敘述者是話語的講述者,他可以是真實的作者,也可以是隱含作者。在第一人稱敘事中,敘述者會以主人公或旁觀者的身份參與進敘事之中。受述者是故事的聽者,是話語的接受者,在第二人稱敘事之中,他常常擔(dān)當故事的主人公。主人公則是故事中被敘述的對象,是主角,是行動元(actant)。沿著敘述者的選擇軸線,我們可以識別出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事,但不能識別出第二人稱,所以研究第二人稱敘事就要沿著受述者的選擇軸線?!暗诙朔Q敘事是一種敘事模式,敘述者向(有時不明確的,轉(zhuǎn)換著的或假定的)受述者——描述為‘你——講述一個故事,受述者同時是該故事的(有時不明確的,轉(zhuǎn)換著的或假定的)主要行動元?!?Matt Delconte,2000)
德爾康特的定義從受述者的選擇軸出發(fā),指定了描述對象“你”,“你”可能是泛指的,不明確的,轉(zhuǎn)換著的或者是假定的某個人,而且還是故事的主要行動元。黃希云的定義強調(diào)了第二人稱敘事的本質(zhì)特征,即“敘述接受者與被敘述者由同一個人物擔(dān)任,敘述接受者同時又成為被敘述者”。他沒有用“主人公”一詞,而是使用了“被敘述者”,而被敘述者既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以是事件的旁觀者。在嚴格的第二人稱敘事中,敘述者不出現(xiàn)在話語之中,這樣就有別于第一人稱敘事。受述者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主要聚焦者,這樣就有別于第三人稱敘事。
三、《詩經(jīng)》的第二人稱敘事模式
早在2500多年前產(chǎn)生的《詩經(jīng)》中就有第二人稱敘事的篇目。在全部305首詩中,第二人稱代詞“子”、“爾”、“女”、“而”、“戎、“乃”共使用了268次。當然,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并不意味著該文本就是第二人稱敘事,有的代詞被用在直接引語中,有的不具體指代某個人,不充當故事中的任何角色。《詩經(jīng)》中有5首運用了第二人稱敘事,它們分別是《魏風(fēng)·伐檀》《唐風(fēng)·山有樞》《唐風(fēng)·綢繆》《小雅·天?!泛汀洞笱拧ぞ戆ⅰ?。另外還有5首涉及到了第二人稱敘事,它們分別是《魏風(fēng)·碩鼠》《小雅·無羊》《大雅·鳧鹥》《大雅·抑》和《大雅·瞻卬》。
根據(jù)敘事作品中敘述者、受述者和主人公在話語中的功能,可以將第二人稱敘事模式分為三類:完全一致型敘述(complete-coincidence narration)、部分一致型敘述(partial-coincidence narration)和混合人稱型敘述(mixed-person narration)。
1.完全一致型敘述
在完全一致型敘述中,敘述者、受述者和主人公是同一個人,存在于同一個敘述層面上。如某些戲劇獨白和內(nèi)心獨白的敘述者將自己稱呼為第二人稱,對自己說自己的故事,就好像一個人指著鏡子中的自己述說一樣。《詩經(jīng)》中沒有一首采取了這種敘事模式,因此,不在此詳述此模式。
2.部分一致型敘述
第二人稱的多數(shù)敘事作品采用部分一致型敘述,即受述者和主人公存在于同一敘事層面上,屬于同一個人。敘述者則存在于另一個層面上,一般不參與故事情節(jié)之中,他以有限全知視角向受述者“你”講述“你”的故事,他可能會用編輯性全知(editorial omniscience)來對“你”的行為做出評價,因此他比受述者和主人公高出一個層面。這種敘述模式經(jīng)常被用在祈禱文、頌辭和書信體小說之中?!对娊?jīng)》中的《唐風(fēng)·山有樞》《唐風(fēng)·綢繆》《小雅·天?!贰缎⊙拧o羊》和《大雅·卷阿》都屬于這種類型的敘述。其表現(xiàn)形式有呼語式、贊美式(eulogy)和禱告式。
(1)呼語式
呼語既可以是感嘆句,也可以是問句。呼語常常有一種移情作用,將話語聽者的情感轉(zhuǎn)移到讀者的心里,并打動讀者?!对娊?jīng)》中經(jīng)常使用問句來表達敘述者的情感。《伐檀》是伐木工對統(tǒng)治者的責(zé)問。全詩共三節(jié),每節(jié)都有兩個問句,如:“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兮?”三節(jié)的問句層層遞進,責(zé)備統(tǒng)治者不勞動反而比勞動者獲得更多的勞動果實。
(2)贊美式
贊美也是《詩經(jīng)》的一大主題。在以第二人稱為敘述模式的頌詩中,敘述者好像是在面對面地對受述者贊美?!毒戆ⅰ肪褪沁@么一首詩,敘述者召康公隨從周成王出游于卷阿,進獻贊美詩一首。詩中寫道:“伴奐爾游矣,優(yōu)游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薄澳北M情地游吧,悠閑自得地休息。和氣近人的君王啊,終生辛勞何所求?像“您”的先王一樣完成大業(yè)?!澳钡拇髽I(yè)得自天命,“爾受命長矣”,有賢才良士的輔佐,“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睌⑹稣咴谫澝赖耐瑫r還勸勉成王“言求賢用吉士也”(程俊英,蔣見元,2000:281-282)。
(3)禱告式
在《詩經(jīng)》中,敘述者向“天”、“神”或“祖先”為“你”祈禱,而“你”是祈禱文中的主人公?!短毂!肥且皇壮甲幼m灳鞯脑??!疤毂6?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睌⑹稣咂砬笊咸毂S泳?使其政權(quán)鞏固,國家強大,物產(chǎn)豐富,國富民強?!疤毂6?俾爾戩。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維日不足?!鄙咸毂S泳靼矘沸腋?、萬事如意,享受眾多福祿,福祉降臨,唯恐一天不足。此詩還向祖先祈禱,“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一年四季,祭祀先王,祖先開口說話,?!澳恪比f壽無疆。詩的最后一節(jié)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敘述者拿日月、星辰、山川、樹木來祝福君主。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敬天保民”的思想,認為“君主”的福壽乃百姓之福。
3.混合人稱敘事
《詩經(jīng)》中還存在著人稱混用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首詩中“你”、“我”、“他”三種或兩種人稱兼用,在這一敘述形式中,“你”為在場的“你”;二是使用“你”的物主代詞形式,以受述者“你”為中心進行敘述,而在這一復(fù)合人稱形式中,“你”則為缺席的“你”。
(1)多人稱并用
《碩鼠》、《抑》和《瞻卬》都使用了多種人稱并用的敘述方式?!澳恪笔窃趫龅?在場的“你”指“你”是話語中的人物,擔(dān)任主人公或聚焦者,在故事中起著行動元的作用,推動故事的發(fā)展。但“你”并不是唯一的主人公或聚焦者,“你”與第一或第三人稱共同擔(dān)當故事的主角。
《碩鼠》是一首第二人稱與第一人稱共同擔(dān)當主人公的詩。被稱做“女”(你)的“碩鼠”和敘述者“我”一起組成了故事的行動元,“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敘述者先采用呼語的形式對“碩鼠”說:“你不要吃我種的黍!”“你”在這里是聚焦者。接著視角改變,“三歲貫女”,敘述者“我”變成了聚焦者?!澳铱项櫋?“你”又成了聚焦者?!笆艑⑷ヅ?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薄拔摇卑l(fā)誓要離開“你”,去那理想的新樂土,那里才是安居的好去處。在這短短的一節(jié)詩中,敘述視角轉(zhuǎn)換了四次,“你”和“我”輪流擔(dān)任聚焦者。
(2)復(fù)合人稱形式
在現(xiàn)代回憶性小說中,敘述者常常采用“我父親”、“我奶奶”等人稱形式敘述故事。如果簡單地將這種敘述歸類為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敘事,顯然有許多解釋不清的地方?!拔摇笨梢圆怀霈F(xiàn)在故事之中,而故事的敘述卻離不開“我”,然而,敘述者的感知范圍卻又不受“我”的限制,因此,祖國頌將這種敘述形式稱做“復(fù)合人稱敘述”(祖國頌,2003:210-16)?!对娊?jīng)》中有兩首詩——《無羊》和《鳧鹥》——是以第二人稱“你”為中心進行敘述的,而“你”又不在場,“你”不擔(dān)當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受述者。
四、結(jié) 語
綜上所述,第二人稱敘事是一種特殊的、使用頻率較低的敘事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敘述者向“你”講述“你”的故事或者“你”所參與的故事,而“你”具備三重身份:作為故事主人公或旁觀者的“你”、作為受述者的“你”和作為讀者的“你”?!对娊?jīng)》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人稱進行敘述的文學(xué)作品,然而,《詩經(jīng)》在強調(diào)美刺和教化作用時,卻忽略了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因而,我們從上面引述的詩篇中可以看出,《詩經(jīng)》并不強調(diào)故事的完整性,話語多于故事,這當然與“詩言志”理論是息息相關(guān)的。
此論文是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xué)人才項目的成果,項目代號:P0407005102
作者簡介:謝艷明,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詩歌及詩歌翻譯。
參考文獻:
[1] Delconte,Matt. Why you cant Speak: Second-person Narration, Voice, and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Narrative [J]. Style, 2000, (summer) .
[2] Fludernik, Monica. Introduction: Second-person Narra-tive and Related Issues [J]. Style, 1994, (special issue).
[3]Herman, David. Textual “You” and Double Deixis in Edna OBriens “A Pagan Place” [J]. Style, 1994, (special issue).
[4]Phelan, James. “Self-Help” for Narratee and Narrative Audience: how “I” —and “You”—Read “How”—Lorrie Moores Short Story “how” from the Collection “Self-Help” [J]. Style, 1994, (special issue).
[5]Richarson, Bria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Second Person [J]. Genre (Volume 24), 1991.
[6]程俊英,蔣見元注釋. 詩經(jīng)[A]. 長沙:岳麓書社,2000.
[7]黃希云.小說人稱的敘述功能[J].外國文學(xué)評論,1996. 4.
[8]祖國頌.敘事的詩學(xué)[M]. 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3.
(責(zé)任編輯:古衛(wèi)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