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俠
在《諾貝爾》一課備課時,我引入課文的主線問題是:“諾貝爾是一個怎樣的人,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來?”但這個問題總喚不起我的激情,又怎么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晚上,看著諾貝爾的傳記,感受著他對科學研究的瘋狂,心中很受觸動,如何才能把這種觸動在一節(jié)課內(nèi)傳達給每一個學生?“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科學瘋子!”我將目光鎖定在《諾貝爾傳》中的這句話上,多么貼切的比喻,何不用這一綽號引入,想到這兒我內(nèi)心有種難以抑制的激動。
在第二天的課堂上,當我說出人們都稱他為“科學瘋子”時,同學們滿臉的驚異,我順勢利導:“課文中諾貝爾的哪些行為會讓人們覺得他是個‘科學瘋子?”學生讀書的興趣大增,個個迫不及待,凝神聚力,仿佛那一雙雙銳利的目光足以在課文中挖出寶藏。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就連平時最不善于發(fā)言的孩子胡兵也舉起手發(fā)表自己的一番見解,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那么現(xiàn)在,我們再來談談諾貝爾到底是不是一個‘科學瘋子?”在課結(jié)尾之前,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看看下面的學生回答:
“他不是‘科學瘋子,他是對科學的瘋狂和癡迷!”
“他就是個‘科學瘋子,為了科學研究他竟然什么都不顧了,連親人的生命都賠上了,對科學的熱愛竟然達到這種程度,真是不可思議!”
“他瘋得好,正是憑著這種瘋狂的勁,才能為人類作出這么大的貢獻!這是大智大瘋大愛!”
“很多為人類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都曾經(jīng)瘋狂過:牛頓、愛迪生……”
“要想真正把事情做好,就需要這種瘋勁,我愿做一個學習瘋子,將來報效祖國!”
沒想到學生對“科學瘋子”的理解如此深刻,思想伴隨著語言一起迸發(fā)。
《語文課程標準》下的簡約課堂倡導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上圍繞一個主線問題展開教學,但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jīng)陷入這樣的誤區(qū):有的問題大而空泛,學生一頭霧水,理解得似是而非,老師也是含糊其詞;有的問題過于深奧,學生似懂非懂,老師喋喋不休,卻出力不討好;有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很容易就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過程只是在循規(guī)蹈矩找答案,卻談不上思考探究。這樣的問題設(shè)計致使課堂平庸低效,我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尷尬與失落。自從有了這樣一次成功的嘗試后,我特別愛在一堂課的問題設(shè)計上下工夫,希望這樣做能對老師們有所啟發(fā)。
(作者單位:徐州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侯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