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公德維護需要建立社會公平機制

2009-12-31 07:24:20錢廣榮
道德與文明 2009年6期

〔摘要〕 每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都需要在維護和創(chuàng)新兩個基本層面展開,社會公德維護是其建設的中心任務。目前中國社會維護公德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遵守和踐行社會公德往往會使人陷入道德悖論現(xiàn)象的“怪圈”而難以自拔,進而導致“道德冷漠癥”屢見不鮮。維護社會公德的當代課題就是要走出這種“怪圈”,這就需要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原理的指導下,正確認識產(chǎn)生“怪圈”的社會歷史原因,構建維護社會公德的社會公平機制。

〔關鍵詞〕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 社會公德維護 道德悖論現(xiàn)象 社會公平機制

〔中圖分類號〕 B8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1539(2009)06006904

每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都需要在維護和創(chuàng)新兩個基本層面展開,維護的任務主要是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新的任務是提煉和普及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對道德進步提出的新要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之“道”,通常的理解有兩種含義,即“人們在一些事關重大的社會關系、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中,應當遵守并往往由國家提倡或認可的道德規(guī)范”和“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1]?!肮采钜?guī)則”歷來是每個社會最基本的社會之“道”,由此養(yǎng)成的個人之“德”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zhì),其公認性和歷史繼承性的特點在社會道德體系中最為突出,這就使得社會公德維護成為每個社會公德建設的中心任務。本文試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視野里,以“見義不為”為例,運用道德悖論的方法分析目前社會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推導出社會公德維護需要建立社會公平機制。

一、“見義不為”緣于無力走出見義勇為的“怪圈”

鏡頭回放——

鏡頭一:男子稱扶摔倒老太反被告,被判賠四萬余元。2006年11月20日,徐女士自稱被正在下公交車的彭某撞倒;彭某則稱是出于善意將自個兒摔倒的徐女士扶起,并與其親屬一起送徐女士到醫(yī)院,還墊付了200元的醫(yī)藥費,然而事后卻被徐女士告上法庭。法院一審判決彭某賠償40%的醫(yī)療費,計45876元。[2]

鏡頭二:南京小學生下河救落水女子,大人圍觀看熱鬧。2006年12月12日,兩位小學生看到有人落水,向周圍大人求救卻得不到幫助,于是跳下冰冷的水里將落水者救起。事后,圍觀的成年人紛紛推說自己當時不在場。[3]

鏡頭三:老漢跌倒無人敢搭救,大喊是我自己跌的。2009年2月22日,一名75歲的老漢在公交站臺下車時,一頭從公交車后門跌倒在地,當場爬不起來,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漢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甭犃诉@話,眾乘客才上前救他。[4]

鏡頭四:七旬老人暈倒南京街頭20分鐘,無一人敢伸出援手。2009年6月2日,一位七旬老人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動彈不得,可是20分鐘內(nèi),周圍圍了一圈人卻沒人伸出援手。后城管隊員叫來救護車送其入醫(yī)院[5]

這四組鏡頭是在描述見義勇為的一種“怪圈”——“好心不得好報”,為見義勇為者鳴不平,同時也在譴責“見義不為”的公德缺失現(xiàn)象。它們反映的是某一個地方的社會公德問題,但是誠實的人們心里都明白這類缺德現(xiàn)象在目前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里并不鮮見。記者或網(wǎng)絡報道和炒作這種新聞不是要討論什么高深的理論問題,因為無論怎么說見難不幫、見死不救的“見義不為”現(xiàn)象總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發(fā)出一種正義呼聲:目前的社會公德太需要維護了!

這種正義呼聲自然是十分可貴的,因為任何傳統(tǒng)道德與文明的維護都離不開相應的社會輿論。但是事實證明,維護社會公德是一種令人深思的道德兩難問題:社會公共生活需要見義勇為,但見義勇為往往會“好心不得好報”,甚至“好心反得惡報”。這種兩難問題就是社會公德實踐中存在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由此看,維護社會公德不能僅僅依靠制造道義輿論,否則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還可能會誤導社會認知心理,讓人們以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了。要從根本上糾正目前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內(nèi)存在的諸如“見義不為”的不道德現(xiàn)象,以維護社會公德的應有水準,首先就需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運用道德悖論的方法分析維護見義勇為這項社會公德的道德行為存在的自相矛盾。

所謂道德悖論現(xiàn)象,是指主體(個體或社會)依據(jù)一定社會的道德價值判斷標準選擇行為和實現(xiàn)道德價值的過程同時出現(xiàn)善與惡兩種截然相反的自相矛盾的結果可參見錢廣榮:《道德悖論的基本問題》(《哲學研究》2006年第19期)、《道德悖論界說及其意義》(《哲學動態(tài)》2007年第7期)、《把握道德悖論概念需要注意的學理性問題》(《道德與文明》2008年第6期)等。。道德悖論現(xiàn)象是這樣一種“矛盾等價式”的“怪圈”:“不講道德不對”,“講道德也不對”,行為之善必然導出行為之惡,因此承認行為之善就必須同時承認行為之惡,反之亦是。在道德選擇和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中,道德悖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難以避免的,同時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主要是因為道德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本身可能存在迷誤對象的問題、主體選擇和實現(xiàn)道德價值存在智慧和能力不相適應的問題、選擇和實現(xiàn)道德價值的過程存在諸多不利于道德價值實現(xiàn)的可變性或不確定性的客觀情況和環(huán)境因素問題等這種可變的、不確定的客觀情況和環(huán)境因素包括道德選擇和價值實現(xiàn)的對象的不良品行,也可以造成道德悖論現(xiàn)象,讓行為者陷入難以自拔的“怪圈”。鏡頭三中的那位老人深諳此理,所以大聲申明“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以此來排解人們的顧慮。他的申明實際上是在為他人選擇見義勇為的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進行“解?!?實行自救。。

鏡頭一的彭某之所以會陷入道德悖論現(xiàn)象的“怪圈”,從客觀原因來看是人群中本來就有一些愛占便宜、不講道德的人,這樣的人愛坐享或利用他人講道德的成果。從主觀因素分析,他沒有注意和不能認清自己遇到的受助者是一個不講道德的人,而又持“好人做到底”的道德態(tài)度,在受助者親屬到達現(xiàn)場后沒有適時脫身,繼而做了不該做或完全可以不做的善事。一句話,他缺乏見義勇為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的經(jīng)驗。

因為見義勇為而身陷“怪圈”的倫理困境本質(zhì)上是一個“怎樣講道德”的問題。這種問題在自然狀態(tài)下即在沒有給予科學分析和說明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的后果:身陷過“怪圈”的人勢必會“吃一塹,長一智”,其此后的道德選擇會從中總結出講道德的能力和經(jīng)驗,從此學會了“怎樣講道德”,既愿意維護社會公德又不會讓自己陷入道德悖論的“怪圈”,或者從“好心不得好報”的反面吸收了教訓,從此繞開“怪圈”走,放棄具體倫理情境中的道德選擇,走向“道德冷漠”,成為“怪圈”的旁觀者,于是就會出現(xiàn)如同鏡頭二和四那樣的┣榫啊

二、走出“怪圈”的認識論理路

揭示和描述任何道德悖論現(xiàn)象的“怪圈”,目的都是為了“解?!?幫助人們正確進行道德價值選擇,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道德價值,維護和創(chuàng)新社會道德規(guī)范,而要如此就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理,厘清走出“怪圈”的認識論理路。

很多人將“見義不為”之類的缺德現(xiàn)象歸因于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效應”,說中國本是一個“禮儀之邦”,如今讓市場經(jīng)濟等價交換的法則把人情變薄了,該講“禮儀”的地方也不講“禮儀”了。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錯覺,把道德與經(jīng)濟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弄顛倒了。我們不應否認市場經(jīng)濟確實有其負面的作用,它污染了我們的精神生活環(huán)境,使我們失卻了一些傳統(tǒng)美德包括“公共生活規(guī)則”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我以為,造成“見義勇為”之類“公共生活規(guī)則”缺失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謂的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效應”損害了傳統(tǒng)“禮儀”,而恰恰是市場經(jīng)濟的正面效應沒有被認真揭示和敘述出來,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創(chuàng)建出體現(xiàn)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客觀要求的新“禮儀”。

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里,社會公德的水準(不論是社會之“道”還是個人之“德”) 與其他道德一樣,根本上是由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關系決定的。恩格斯說:“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chǎn)和交換的經(jīng)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sup>[6]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里,“生產(chǎn)和交換的經(jīng)濟關系”及其“物質(zhì)活動”圍繞的軸心是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人們偶然出沒于一些公共生活場所也多是為了謀求“生計”,或者是如同《茶館》描述的那樣是出于尋求某種情感和心靈的交換與共享,這就決定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里的公共生活空間十分有限,而且多在“熟人社會”里進行??梢?“禮儀之邦”之“禮儀”實際上多是“熟人社會”里的“潛規(guī)則”和風俗習慣。而在陌生人的公共生活場所,中國人并沒有真正形成遵守“公共生活規(guī)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不是那么講究“禮儀”的。上列幾組鏡頭所揭露的“見義不為”的缺德現(xiàn)象,反映的正是這種“先天不足”的歷史┤畢蕁*

市場經(jīng)濟本性開放,客觀上要求有相對成熟的公共生活空間與之相適應,因而也就要求有相應的社會公德。市場經(jīng)濟是交換經(jīng)濟,生產(chǎn)是為了交換,交換是在公共生活場所或以公共生活方式進行的,而交換的唯一法則就是公平,這就決定了公平法則既是市場經(jīng)濟關系的構成要素,也是市場經(jīng)濟賴以生存的公共倫理關系的構成要素。由此推論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健全的市場經(jīng)濟運作體制必須有成熟的公共倫理關系與之相適應,而成熟的公共倫理關系必須有公平機制來進行建構和維護。這樣的客觀要求,不僅應表現(xiàn)為“人們在一些事關重大的社會關系、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中,應當遵守并往往由國家提倡或認可的道德規(guī)范”,也應表現(xiàn)為“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而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是,這兩個方面的公德要求都存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建設與發(fā)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就是說,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里,目前社會公共生活場所出現(xiàn)的見難不幫、見義不為的“道德失范”現(xiàn)象,本質(zhì)上不是什么市場經(jīng)濟的所謂“負面效應”造成的“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道德淪喪”問題,而是需要立足于建立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實現(xiàn)社會公德理論及其規(guī)則體系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問題。

不難理解,見義勇為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一般不會發(fā)生在“熟人社會”里,即使發(fā)生也不難“解?!薄R驗樵凇笆烊松鐣崩?主體踐行和維護公德的行為一般是自覺的或是自愿的,崇尚“友情為重”、“將心比心”,而行為的對象也是崇尚“友情為重”、“將心比心”的人,如果自己吃虧也會心甘情愿,或情有可原。就是說,在“熟人社會”的公共生活場所發(fā)生的道德悖論現(xiàn)象,依靠人們的自覺意識和情感一般就可以得到調(diào)節(jié)。而在“陌生人社會”則不一樣,人們相互之間不存在崇尚“友情為重”的倫理關系和道德共識,“將心比心”的良知在許多情況下也是不對等的,在“陌生人社會”中也就不會出現(xiàn)“熟人社會”那樣的道德認同和情感體驗。這就要求,對“陌生人社會”的公共生活場所發(fā)生的“吃虧”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說明,并在此前提下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路徑,不然,就勢必會從根本上影響到社會公德維護,動搖人們維護和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性及社會公認度和公信力,由見義勇為走向見義不為。

三、解決道德悖論的關鍵是要建立社會公平┗制

前文已說及,對于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出現(xiàn)“見義不為”之類的不講道德現(xiàn)象,僅是給予“曝光”和輿論譴責是不夠的,長吁短嘆也是無濟于事的,借機鼓吹“道德無用”更不應該,正確的態(tài)度應當是積極尋找“解悖”的方法和途徑。這樣的方法和路徑,總的來說,在個人要提倡道德智慧和道德能力,即“既注重講道德,又學會和善于講道德”,在行善的同時避免出現(xiàn)惡,或減少惡的糾纏和影響;而在社會,則要建構和培育一種幫助人們“解悖”的公平機制,不讓真心講道德的人吃虧,同時鞭笞不講道德的丑惡現(xiàn)象。

機制這一概念在我國學界使用率很高,但不少人只是在制度或體制的意義上來理解和使用,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它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時常會產(chǎn)生誤導,以為有了制度和體制這樣的“硬件”就可以暢行無阻。機制應是一個集合性的概念,結構上應是由制度、觀念和機構三個層面構成的,本質(zhì)上應是由這三個層面整合而成的工作機理或原理。三個層面之間,制度是“硬件”,觀念是“軟件”,機構則是執(zhí)行制度和培育觀念、整合“硬件”和“軟件”以發(fā)揮其整體效應的管理中樞。制度只是機制的一個構成要素,而不是機制的全部;體制一般是指制度與機構的結合體,是工作的硬條件而不是工作的機理或原理。所以,不能僅僅在制度或體制的意義上來理解和把握機制。

在道德建設問題上,長期以來我們忽視相應的機制建設,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陷。造成這一大缺陷的認識原因主要是沒有在學理上分清道德與道德建設的界限。道德與道德建設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道德是知識和價值領域,需要依托文本敘述,屬于認識論范疇,道德建設是認知和活動領域,依靠實踐過程,屬于實踐論范疇。認識上的誤差導致實踐上走進誤區(qū):道德是憑借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nèi)心信念發(fā)揮作用的,于是就將道德建設主要訴諸造輿論、說道理和啟發(fā)人們的良心。這是社會公德建設與維護乃至整個道德建設與維護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道德的建設和維護需要機制,社會公德的建設和維護更需要機制,這樣的機制必須以公平為核心。

一要有社會公德的公平觀念。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多學科的概念,但其相通的要義所反映的則是義務和權利之間特定的對應關系。中國倫理學界至今沒有普遍確認公平的學科地位,長期在義務論的意義上倡導道德主張,在社會公德倡導方面也是這樣,事實證明這在一般情況下是難以奏效的。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維護社會公德必須以公平觀念為前提和基礎。

二要有反映和體現(xiàn)公平觀念的制度。首先是法律制度,法律應有這樣的明確規(guī)定:對諸如見義勇為的維護社會公德的行為給予確認,對諸如“見義不為”的嚴重的不作為現(xiàn)象予以懲罰,以此表明法律維護社會基本道義的正義立場。鏡頭一中的彭某行為本來是見義勇為,但卻被法官裁定付給徐女士四萬多元的所謂醫(yī)療賠償金,其判決書的“司法解釋”之所以能夠不顧證據(jù)學的常識,進行隨意性的“推理”,直至荒唐之極有人披露,給予彭某處罰的“司法解釋”的文字是這樣“推理”的:1.“根據(jù)被告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jù)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jīng)過并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y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原、被告素不認識,一般不會貿(mào)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稱為借款,在有承擔事故責任之虞時,也應請公交站臺上無利害關系的其他人證明,或者向原告親屬說明情況后索取借條(或說明)等書面材料。但是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況,而且在原告家屬陪同前往醫(yī)院的情況下,由其借款給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傷他人,則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墊付款項?!?.“從現(xiàn)有證據(jù)看,被告在本院庭審前及第一次庭審中均未提及其是見義勇為的情節(jié),而是在二次庭審時方才陳述。如果真是見義勇為,在爭議期間不可能不首先作為抗辯理由,陳述的時機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對其自稱是見義勇為的主張不予采信?!?參見:http://www.txrjy.com/viewthread.php?tid=243470),原因就在于缺乏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讓偏私和徇私的不道德欲念鉆了空子。其次是倫理制度,即介于法律規(guī)范和行政制度之間的表揚和批評制度,其功用在于以“硬性規(guī)定”的范式保障社會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得以實行。維護社會公德主要不應依靠人們的自覺和良知,而要依靠體現(xiàn)“公平合理”的倫理制度。如公共場所不準抽煙,但有的人就是不遵守,于是一些公共場所的管理機構就作出“違者罰款”的規(guī)定,這就是倫理制度。對于見義勇為的公德維護,應當與對于“見義不為”的懲罰結合起來,不僅要有相關的表彰和懲罰性的倫理制度,也應探討建立相關的可行法規(guī)。

三要有圍繞公平觀念維護社會公德的專門機構,其職責在于堅持開展關于公平觀念的教育和宣傳,以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形成維護公平、崇尚公平的正義輿論,在于研究、制訂和監(jiān)督體現(xiàn)公平觀念的制度。

上述三個層次,營造崇尚公平觀念的社會氛圍是基礎,體現(xiàn)公平的法律和倫理制度是主體,圍繞倡導公平觀念與為執(zhí)行制度而建立的專門機構是關鍵。在健全這種機構的過程中同時整合三個方面之間的實踐邏輯關系,以形成公平機制的整體效應,應是維護社會公德的基本的實踐路徑。

(作者:錢廣榮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安徽蕪湖241000)

參考文獻

[1] 羅國杰.倫理學名詞解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

[2] 曾玉燕. 男子稱扶摔倒老太反被告.法院判其賠四萬[EB/OL].(20070906)〔20070622〕.http://news.sohu3.com/20070906/n251994979.html.

[3] 黃艷. 南京小學生下河救落水女子,大人圍觀看熱鬧[EB/OL].(20061215)〔20090622〕.http://news.sina.com.cn/s/2006-12-15/093010779910s.shtml.

[4] 宋宏俊.老漢跌倒無人敢搭救,大喊是我自己跌的[EO/OL].(20090223)[20090622].http://news.sina.com.cn/s/2009-02-23/071217268869.shtml.

[5] 何明,等.七旬老人暈倒南京街頭20分鐘,無一人敢伸出援手[EB/OL].(20090604)[20090622].http://news.163.com/09/0604/08/5AUTLPPS00011229.html.

[6]

揭东县| 宁城县| 新兴县| 清新县| 嵊州市| 洛扎县| 四平市| 都江堰市| 阳朔县| 荃湾区| 南召县| 新津县| 东平县| 东明县| 萨嘎县| 藁城市| 桦南县| 景德镇市| 汶川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中山市| 东至县| 淮安市| 宜城市| 卢湾区| 公主岭市| 江都市| 芷江| 涪陵区| 濮阳县| 和顺县| 措美县| 望奎县| 腾冲县| 临汾市| 左贡县| 和顺县| 大丰市| 永城市| 平南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