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百生 丁長青
1 江蘇省豐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221700)
2 江蘇省豐縣人民醫(yī)院影像科(221700)
局灶性腸管周圍炎臨床并非罕見,患者常以腹部局部疼痛及發(fā)熱就診,盡管多數(shù)行抗炎治療后痊愈,由于很少行CT檢查,本癥常難以獲得較為肯定的診斷。筆者搜集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以來經內科治愈的資料完整的12例報告如下,以提高對本癥的認識。
本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24~87歲,平均63歲。均有發(fā)熱、腹部局灶性疼痛和或壓痛,9例伴腹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2例診斷性腹穿均未抽出腹水。
使用GE Prospeed AⅡ螺旋CT機,掃描前先訓練呼吸。先行常規(guī)腹部掃描,病情急重者不必禁食及腸道準備,輕者檢查前禁飲禁食4h,口服2%復方泛影葡胺800mL。掃描范圍盡可能包括全腹部,層間距及層厚7~10mm,螺距為1,根據需要局部2~3mm薄層。常規(guī)以腹部窗寬及窗位攝片,并同時以寬窗寬(300±)及窄窗位(0±)攝片觀察。CT檢查時間距癥狀出現(xiàn)時間2~5d。
所有治療均獲得患者或其家人知情同意,治療中密切觀察病情。使用2聯(lián)抗生素(以三代頭孢及喹諾酮類為主),口服或靜脈滴注,根據肝腎功能情況調整劑量,療程7~12d。同時予以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等綜合治療。
全部病例均顯示腸管周圍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以絮狀增厚、粗細網狀增厚、條索狀增厚為主。增厚的腹膜邊緣模糊,增強后有強化。常規(guī)腹窗(窗寬、窗位分別為300±,40±)僅3例顯示腹膜密度稍高,寬窗寬及窄窗位均能很好顯示上述征象。本組腸管未見腫瘤、糞石、腸管梗阻等病變征象,未見腸血管病變及腹水等征象。
本組均為顯效,符合以下標準:體溫正常,無腹痛,CT復查征象消失。
腹腔腸管內部炎癥、穿孔、外傷等引起[1],本組全部由腸管內部炎癥引起,臨床與影像均已排除其他所致。
空腔腸管炎癥,致病細菌可通過腸壁進入腹腔后,機體產生免疫反應。若致病菌毒力弱,病理損害輕或處于進展中的疾病早期,病變可局限于腹腔內某一部位而形成局限性臟器周圍炎。本組均為急性發(fā)病,均有病變附近腹膜刺激征:腹痛,腹部壓痛、反跳痛和腹肌緊張。因多處于腹膜炎早期,腹腔多無明顯液體積聚,故診斷性腹穿均未抽出腹水。本組全部病例均顯示腹膜或臟器周圍脂肪間隙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其中以絮狀增厚、粗細網狀增厚、索狀增厚及結節(jié)狀或餅狀(大網膜為主)增厚為主。增厚的腹膜邊緣模糊,增強后有強化。常規(guī)腹窗(窗寬、窗位分別為)常難以顯示,但結合寬窗寬及窄窗位均能很好顯示上述征象[2]。
本組病例全部符合以下標準:有腹部局灶性疼痛和(或)壓痛;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CT提示與疼痛對應處的腹腔臟器周圍局灶性索條、絮狀等密度增高影(一般需合適的窗寬及窗位方能顯示);經短期抗炎治療后以上情況均消失。
本癥常見,但CT易誤、漏診。主要與常規(guī)腹窗幾乎沒有顯示病變及觀察不仔細有關。本組與腹部最痛處對應的區(qū)域均出現(xiàn)了上述CT征象,影像診斷醫(yī)師重視臨床表現(xiàn)也是減少誤漏診的途徑之一[2]。
[1] 李松年.現(xiàn)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1:655.
[2] 丁長青,丁愛蘭.局灶性腹腔臟器周圍炎急腹癥的CT診斷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2009,23(5):49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