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華,徐明芳,李瑞春
(九江市中醫(y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產后尿潴留是一種婦女產后常見疾病,為產科四大急重癥之一,其臨床表現以排尿困難、小腹脹急等為主。該病的治療手段較多,如肌注新斯的明、開塞露納肛、留置導尿、局部熱敷、宮底按摩、誘導排尿等,一般皆可奏效,但少數患者病情頑固,經上述各種治療仍不能自行排便。筆者于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4月期間采用電針為主治療頑固性產后尿潴留 28例,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28例患者中,18例為九江市婦幼保健院住院部產科會診病人,10例為九江市中醫(yī)院病人(門診病人 8例,住院病人 2例);年齡 23~35歲;病程最短 5日,最長 40日,平均 7日;順產 9例,難產 19例;剖宮產 5例,陰道分娩 23例;初產婦 26例,經產婦 2例。以上患者產前均無泌尿系疾患病史,且經熱敷、按摩、肌注新斯的明、開塞露納肛法等治療無效,并行 2次以上留置導尿后小便仍不能自行排出。
2.1.1 剖宮產患者 取穴以腰骶部、雙下肢腧穴為主。針刺處方:主穴:次髎;配穴:關元俞、陰陵泉、血海、三陰交,均取雙側穴位。操作方法:患者取側臥位,穴位皮膚用 0.5%碘伏消毒,各穴使用直徑 0.30 mm,長40~50 cm針灸針直刺 30~40 cm,行提插捻轉約 1 min,得氣后對主穴加用電針儀治療,選用疏密波型,電壓 6 V,頻率 10次/min,逐漸增大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每次治療 30 min,每日治療 1次。留置導尿的患者連續(xù)治療 3次后拔除導尿管觀察療效;針刺時未行導尿的患者則于第 1次治療后囑其排尿,能自行排尿則停止治療,排尿障礙未解除的則行留置導尿并繼續(xù)治療 2日。
2.1.2 陰道分娩患者 取穴以腹部、雙下肢腧穴為主。針刺處方:主穴:氣海、中極;配穴:雙側水道、陰陵泉、足三里、太沖。操作方法:取仰臥位,留置導尿患者針刺前放尿 1次,中極、水道取 30°斜刺,針尖朝向恥骨聯合,針刺深度 20~30 cm,以患者出現脹感為度,忌大幅度提插手法,針刺后主穴加用電針刺激,皮膚消毒方法、針具選擇、電針參數選擇、療程等同剖宮產組。
2.2.1 中藥外熏法 取艾葉 30 g、蔥白 15 g置于桶內或盆內,注入沸水約 2~3 l,加蓋約 5 min后外熏會陰部,每次約 15 min,每日 2次。
2.2.2 熱敷、按摩 陰道分娩患者行小腹熱敷、按摩;剖宮產患者則行腰骶部熱敷、按摩,每日 2次,每次 20 min。
2.2.3 心理疏導 多與患者交談,消除其害怕排尿時疼痛及擔心排尿不出的緊張、焦慮等心理;鼓勵患者多下床活動、多飲水;治療后首次排尿時囑外人回避,盡量采用下床蹲式或產婦自己平時習慣的排尿體位。
痊愈:能自動排尿,膀胱功能和排尿次數正常,殘余尿在正常范圍內;顯效:能自動排尿,排尿功能穩(wěn)定,但膀胱內殘余尿超出正常范圍;有效:排尿功能不穩(wěn)定,次數增多,膀胱內殘余尿超出正常范圍,靠間歇性導尿排空膀胱殘余尿;無效:仍不能自動排尿,靠導尿管等其他方法排尿。
經 1~3次治療,痊愈 16例,占 57.14%;顯效 12例,占 42.86%;愈顯率 100%;總有效率 100%。其中治療 1次即痊愈的為 6例。
現代醫(yī)學認為,產后尿潴留的發(fā)生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①第 2產程過長、膀胱三角區(qū)受壓,致膀胱粘膜充血水腫、平滑肌收縮功能故障;②產后會陰部充血、水腫,排尿時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致使膀胱頸部以下嚴重梗阻、膀胱尿液過度充盈、逼尿肌發(fā)生彈性疲勞;③剖宮產麻醉藥阻滯作用;④平臥解小便不習慣等。有資料報道,該病發(fā)生率約占分娩總數的 4~14%[1]。膀胱內長時間尿液潴留,不僅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還易引起腎積水、泌尿系統感染、產后大出血等疾患。中國醫(yī)學將本病歸屬于“癃閉”范疇,認為該病系因產后氣血虧虛、瘀血內阻致膀胱氣化不利、不能通調水道所致。筆者認為,因生產方式等的不同,剖宮產與陰道分娩的產婦發(fā)生尿潴留的中醫(yī)機理亦有所不同:剖宮產患者常見血虛與血瘀并重,難產患者則偏于氣虛與氣滯共存,產婦體質的偏“虛”與局部的“實”常同時存在,病癥屬虛中夾實。
筆者對剖宮產與自然分娩患者針刺取穴有所不同,腧穴的選擇除與患者針刺適宜的部位有關,亦與各自發(fā)病中西醫(yī)機制有關。剖宮產尿潴留患者避免選用腹部穴位,而以腰骶部及下肢穴位為主。方中主穴次髎屬膀胱經,具有活血行氣、調節(jié)膀胱氣化之功,其穴位解剖位置為第 2骶神經后支,針刺該穴并配合電針刺激,有助于解除麻醉藥對盆骶神經、陰部神經、低級排尿中樞的抑制作用[2],反射性興奮脊髓及高級排尿中樞,使排尿中樞發(fā)放沖動下行至膀胱,支配逼尿肌及膀胱內括約肌,促進二者協調運動而完成排尿反射[3]。而自然分娩患者針刺以腹部、下肢穴位為主。中極乃膀胱募穴,是膀胱經氣結聚之處,亦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功偏瀉實,長于理氣利水[4];氣海為肓之原,功偏補虛,有較強的補氣之功。兩穴均居下腹近膀胱,取穴直中病所,配合電針刺激,更能有效地刺激膀胱肌的收縮,疏通經氣,通調膀胱以利小便。配穴陰陵泉乃脾經合穴,為健脾祛濕利水之要穴,《雜病穴法歌》云:“小便不通陰陵泉?!薄夺樉拇蟪伞芬噍d:“小便不通,陰陵泉、氣海、三陰交……”配穴中血海、三陰交合用有補血活血之功;足三里、太沖合用則能健脾益氣、疏肝理氣 ;水道、關元俞為局部取穴,既能輸導膀胱經氣,又有較強的全身調理作用。諸穴合用,遠近配穴,具有補虛益氣、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之功,使膀胱開闔有度[5]。針灸穴位局部解剖研究表明,本針刺處方所選的穴位其穴下神經的傳入支均與膀胱尿道的神經支配有一定程度的重疊,針刺這些穴位可調節(jié)神經興奮性,進而調節(jié)膀胱尿道功能。
中藥熏蒸所用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活血止痛、散寒逐濕、行氣開郁、消腫散結之功;蔥白則能通利水道,熏蒸時熱力與藥力的雙重作用可使會陰部充血、水腫改善,尿道括約肌痙攣緩解,對解除排尿障礙大有裨益。而腰骶部熱敷、按摩與電針等療法合用,則能加速改善膀胱肌血液循環(huán)、減輕膀胱內口粘膜水腫、恢復膀胱平滑肌收縮功能。尿潴留患者多伴顧慮多、易緊張、害怕疼痛等心理特點,適當的心理開導對疾病的恢復有積極的作用。本療法針對引起頑固性尿潴留的生理、心理等各種因素而設計,數法合用,對恢復膀胱逼尿肌收縮功能的恢復,緩解尿道括約肌痙攣效果顯著。
本療法能夠縮短尿管留置時間,對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該法無藥物毒副作用,對產婦哺乳無不良影響(數例產后無乳、乳少患者于針刺后出現乳汁明顯增多現象),且簡單易行、痛苦小、適于臨床推廣應用。如果病情允許,針灸醫(yī)生應及早介入產后尿潴留的治療,如此可有效減少頑固性尿潴留的出現。
[1] 王淑清,王敏.產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8,5(4):62
[2] 徐慧卿,張風敏.針灸次髎穴治療尿潴留[J].中國針灸,2001,21(11):670
[3] 周凌云,李杰,李春梅.電針八髎、會陽治療脊髓損傷性尿潴留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4):237
[4] 尹鴻博,王盛春.針刺療法治療手術后非梗阻性尿潴留 60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7,47(26):106
[5] 胡芳.針灸合熏療治療產后尿潴留 19例[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