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高中階段,古典詩詞的語文教學中經(jīng)過義務(wù)教育階段的積累后,應(yīng)當力圖擺脫疏通句意、翻譯全詞的套路,轉(zhuǎn)而將分析句法、章法,尋找意象,體會其意境,陶冶情操等因素視為鑒賞詩詞的最終目的。《聲聲慢》正是這樣一首可以為教學提供范本的極為典型的宋詞。
《聲聲慢》寫了詞人李清照秋天在自己家中獨居生活的情景,歷來廣為稱道,并入選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必修課本中。詞作使用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傳遞出一種無法化開、無法排遣的愁緒。但正因為它是一篇全情緒化、近于意識流表達的作品,也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像閱讀及講解柳永的離別詞《雨霖鈴》或者辛棄疾的登臨詞《永遇樂》時那樣有著清晰可辨的思路。
首先,最明顯的是,《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在該詞所在單元內(nèi),甚至在大部分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范圍內(nèi),是十分獨特的。查閱相關(guān)文獻,此句歷來是詞家評論的焦點,爭議頗大,現(xiàn)有資料中最早的當是宋代張端義《貴耳集》中的一段評價:“此詞首下十四個疊字,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下十四個疊字者。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詞筆,殆間氣也?!?P 458,《唐宋人詞話》,孫克強輯,河南文藝出版社)清代張德瀛《詞徵》卷四稱其“句法奇創(chuàng)”(P 4157,《詞話叢編》,唐圭璋輯,中華書局)。詞作首句一氣連用十四個疊詞,每組疊詞都細膩地描繪出當時的情景——尋尋覓覓:動作;冷冷清清:環(huán)境;凄凄慘慘戚戚:心情;因此全句整合出來,便是女詞人一種悵然若失,無所寄托,人生漫無方向,心情凄慘憂戚的生活狀態(tài),使人讀之頓生惆悵,倍感凄然。張端義將其比作杜甫筆下那出神入化的公孫大娘的舞劍,足見其偏愛。誠然,這樣的句子在宋詞中是不多見的,一般說來,以景入情,以情襯景的寫法比較常見,從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到辛棄疾《水龍吟》中的“楚天千里清秋”,更加上蘇軾的絕唱“大江東去”,很少有詞敢于在開頭即單刀直入,抒情到如此痛徹心扉。這《聲聲慢》中獨有的一點——句法之奇,完全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前人的評價,引導學生在單元內(nèi)詞作起句的比較中得出結(jié)論。
其次,句法決定著章法,進而決定著詞境。何為“境”?筆者認為,就是一首詞能引發(fā)讀者建立在本事之上的更高遠的聯(lián)想的特質(zhì)。而晚清著名的詞評家況周頤在《玉棲述雅》中說:“易安詞(《聲聲慢》),只是棖觸景光,排遣愁悶?!?P 4612,《詞話叢編》,唐圭璋輯,中華書局)“棖觸景光,排遣愁悶”——深想一下,是一種雜有家國之悲的百無聊賴之舉。詞人尋尋覓覓的手足無措和終無所依的凄涼境地,過早地將詞作限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nèi),后面也就無法像蘇辛那樣宕開去寫且可放可收了。通觀易安此詞,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均局限于庭院之內(nèi),即取即用,而境界,也其實更多地系于個人遭際之上,畢竟是封建禮教大行其道的古代女子的心胸和視野。也難怪清代《詞綜偶評》對此有尖銳的批評了:“易安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殆不可解。”(P 1578,《詞話叢編》,唐圭璋輯,中華書局)“傖氣”就是寫得俗,缺乏超脫的清致。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則更是對張端義的欣賞口味深表質(zhì)疑:“然此不過奇筆耳,并非高調(diào)。張氏(指張端義)賞之,所見亦淺?!庇终f:“‘到黃昏點點滴滴……間氣也。'此論甚隔。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執(zhí)是以論詞,不免魔障。”(P 3944,《詞話叢編》,唐圭璋輯,中華書局)如果大家都以能否用得上疊字,能否出語驚人來判斷一首詞的好壞,那不但是“隔”——沒有看到、接觸到事物的本質(zhì),甚至是因魔障丟失本心了。
另外,從蔡嵩《柯亭詞論》中可以看到,《聲聲慢》這樣的詞對倚聲填詞的初學者起了一些負面的誤導作用:“疊字句法,創(chuàng)自易安。以聲聲慢系疊字調(diào)名,故當時涉筆成趣。一起連疊十四字,后人以為絕唱。究之非填詞正軌,易流于纖巧一路,只可讓弄才女子偶一為之?!?P 4907,《詞話叢編》,唐圭璋輯,中華書局)這樣的句法學得多了,只能是把詞寫得纖巧,而這樣的詞究竟耐不耐人琢磨,值不值得品味,則另有說法了。其實說回來,還是詞境有限的問題。
因此,這樣的帶有明顯爭議的詞作句法,實際上可以成為一個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古典詩詞判斷能力以及建立詩詞閱讀品味的范例。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增加學生獨立思考和互相討論的比重,在句法上,相信既有學生像明代楊慎《詞品》那樣去盛贊:“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P 450,《詞話叢編》,唐圭璋輯,中華書局)也有學生像上述批評者那樣只是感覺一般;而在詞境上,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詞作者個人的性別、年齡、人生遭際的差距,都是發(fā)揮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的。這幾點,大可以引導學生去向縱深處思考和討論。
眾所周知,《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時作品,當時金兵侵據(jù)中原,國破家亡的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關(guān)于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學生從“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直抒胸臆中就可以很準確地把握到。那么在接下來的具體分析中,如果讓學生來復(fù)述一下該詞,會出現(xiàn)一個非常明顯的分歧——這首詞是不是從早晨寫到了晚上?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詩詞大家的觀點:
其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fù)。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前錄《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 》等各本,作“曉來”。(P 143,《唐宋詞選釋》,俞平伯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詞是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凄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lǐng)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P 27,《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梁啟超著,臺灣中華書局)
全篇用賦法,寫?yīng)毺幥榫?抒滿腔愁緒。上片從早晨寫起,卻以十四疊字發(fā)端,其中前四字寫人動態(tài),中四字寫尋覓時氛圍,后六字寫尋覓無所得,徒覺悲戚。下片寫到黃昏,取滿地黃花、雨里梧桐兩景以作點染,或象征,或烘托……(P 264,《宋詞三百首注評》,〔清〕上彊村民選編,王兆鵬、黃崇浩注評,鳳凰出版社)
這幾種說法大同小異,按照此中思路,我們可以把該詞描繪成詞人早上起來即開始尋尋覓覓,未果后小飲幾杯淡酒,而后在微冷的急風中依次又看到了過雁、黃花,后來詞人又獨坐窗前,終于熬到黃昏,此時天氣又來了點綿綿不絕的小雨,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地下在梧桐葉上,這種愁緒不知何時可以停息。這種說法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說源于對一個版本問題的考證,詞作的第三句:“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晚”,有的版本作“曉來”,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后面又有詳細的分析: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fù)。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瓋杀K淡酒'是早酒,古人晨起于卯時(7-9點)飲酒,又稱‘扶頭卯酒'?!?P 143,《唐宋詞選釋》,俞平伯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然而,是不是古典詩詞中出現(xiàn)的酒,一定都是早酒呢?或者說李清照的其他詞作里酒是以扶頭卯酒的身份出現(xiàn),于是此處也定為早酒呢?
但是也存在著沒有將詞作的敘事解實的評析,比如吳熊和、蕭瑞峰編選的《唐宋詞精選》以及沈祖棻《宋詞賞析》等相關(guān)篇幅。即詞人在一天中的某個時段(可以是早晨一起床,也可以是中午,也可以是快要接近傍晚時分)里,突然爆發(fā)出一種郁積的情緒,而正是從尋尋覓覓開始的。接著,詞人點出節(jié)令是“乍暖還寒時候”,忽暖忽冷的季節(jié),氣候變化無常,身體也難以調(diào)養(yǎng)——最難將息。于是開始飲酒、觀雁、惜花、聽雨。
兩種思路的本質(zhì)就是,全詞是否是從早晨寫到晚上一天的生活。前一種說法由于支持者眾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讀詞或講詞時就直接借鑒,拿來一用,講解起來也更為簡潔明了;后一種說法相較來說敘事輪廓更模糊一些,只能靠分析意象的組合與堆疊來導出或強調(diào)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講解起來也可以重點突出。說得更簡略些,作“曉來”的話,全詞即可解為“實寫”(從早到晚一整天);而作“晚來”,則全詞可以解為虛寫(某個時段)。
綜上,此處“曉”與“晚”的討論,還不同于一般的古典詩詞中煉字或推敲的討論,它直接關(guān)系到對全詞的整體理解,因此也就有兩種的講解思路,那么哪條思路更好一點,可依具體學情選擇,而對于基礎(chǔ)較好一些的學生,甚至可以通過對這個關(guān)鍵字的版本討論引導他們自己去挖掘出這兩種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