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003 廣州軍區(qū)桂林療養(yǎng)院 胡惠 李艷娟
體位改變對心電圖的影響少見報道。本文較全面地分析了62例飛行員體位變化對心電圖的各種影響。
1.1 對象 本組飛行員共62例,均為男性;年齡22~47歲,平均(31.2±6.1)歲。機種包括運輸機15例,轟炸機15例,教練機12例,直升機10例,殲擊機6例,強擊機4例。
1.2 方法 首先平臥位描記心電圖常規(guī)12個導聯(lián),再于翌晨起床前描記平臥位、站立位即刻及立位3 min心電圖各1次(只記錄Ⅱ?qū)?。測量各次心電圖,觀察體位變化對心電圖的影響。
2.1 心率 常規(guī)、早晨平臥位、立位即刻及立位3 min,4次心電圖平均心率分別為71次/min、53次/min、83次/min及72次/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常規(guī)心電圖28例呈竇性心動過緩,而早晨平臥位時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增至45例。立位即刻59例心率較平臥時加快,原45例竇性心動過緩消失,且2例呈竇性心動過速。立位3 min后,51例心率較立位即刻時減慢,11例仍繼續(xù)增快。
2.2 P-R間期 常規(guī)、早晨平臥位、立位即刻、立位3 min心電圖P-R間期平均分別為0.16″、0.179″、0.158″、0.1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常規(guī)心電圖有4例P-R間期>0.20″,而早晨平臥時有8例>0.20″。立位即刻及立位3 min P-R間期除1例延長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圍。
2.3 P波、QRS波和T波 4次心電圖P波形態(tài)正常,振幅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立位即刻P波振幅平均為0.076 mV,較平臥0.046 mV明顯增高。QRS波群的形態(tài)和振幅在體位改變時無明顯變化。T波的改變十分顯著,心率快時,振幅降低,心率慢時振幅增高,常規(guī)及早晨平臥位心電圖T波全部直立,振幅平均為0.284 mV;立位即刻T波振幅普遍降低,平均為0.188 mV,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中3例倒置,2例雙向,無一例增高。立位3 min后,T波振幅與常規(guī)心電圖近似。
本組飛行員62例常規(guī)心電圖心率平均為60次/min,28例為竇性心動過緩,4例為Ⅰ度房室傳導阻滯。這可能是因為飛行員堅持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迷走神經(jīng)張力較高,具有運動員的心電圖特征。
早晨平臥位心電圖與常規(guī)心電圖比較,心率減慢,45例為竇性心動過緩,8例為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其機制是早晨起床前迷走神經(jīng)張力較平時增高所致。
立位后3 min心電圖與常規(guī)心電圖近似,這是因為立位3 min后,機體通過各種調(diào)節(jié)機制,血壓恢復正常,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降低,機體達到了新的平衡。但個體間不一致,如心率,立位3 min有51例較立位即刻時減慢,而有11例反而加快,這可能是自主神經(jīng)敏感性存在個體差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