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建軍
我喜歡俄羅斯文學,像喜歡《史記》和“杜詩”一樣喜歡,像喜歡《紅樓夢》和魯迅一樣喜歡。第一流的俄國文學作品,凡能讀進去的,我都讀了。一個不懂俄語的人,能用自己的母語,毫無窒礙地閱讀俄國大師的作品,這得歸功于那些翻譯家。在我國的文學翻譯家中,俄文翻譯家貢獻大,水平也高。如草嬰、汝龍、滿濤、劉遼逸、力岡等,都是第一流的俄語文學的翻譯家。他們的譯文,“信”、“達”與否,不敢妄斷,但從漢語的角度看,清通流麗,風神秀逸——一個“雅”字,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在所有的俄羅斯長篇小說中,最讓我覺得平易親切的,是《靜靜的頓河》。二十多年前,我初讀這部巨著,就被它吸引。肖洛霍夫?qū)︻D河草原的詩意描寫,對人物不幸的命運的完美敘述,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那種心醉魂迷的體驗,至今想起,仍然令人激動和快樂。尤其是譯者的文筆,自然而優(yōu)美,既有外語的綿密和氣勢,又有漢語的凝練和韻致。厚厚的四卷本小說,仿佛不是從別的語言翻譯過來的,而是直接用典雅的漢語寫出來的。
《靜靜的頓河》的譯者,是翻譯家金人先生,一個人們知之甚少的翻譯家。那么,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么很少有人在文章中提起他?他還健在嗎?生活得好嗎?每當回味《靜靜的頓河》,我就會想到它的譯者,就會想到這些與他相關(guān)的問題。
讓我意外的是,再次與金人先生相遇,竟然是在魯迅先生的著作里。那時,我正像朝圣一樣,一行一行細讀《魯迅全集》,讀到第13卷的時候,忽然看到了“金人”二字。在1935年,從1月29日開始,到8月24日,魯迅在給蕭軍和蕭紅的信中,曾13次提到金人。
在1935年1月29日致蕭軍、蕭紅的信中,魯迅第一次提到了作為“您的朋友”的金人。金人想翻譯屠格涅夫的《前夜》,大概是想通過二蕭,得到魯迅的指導和幫助。魯迅告訴二蕭:“您的朋友要譯,我想不如鼓勵他譯,一面卻要老實告訴他能否出版很難預定,不可用‘空城計’。因為一個人遇了幾回空城計后,就會灰心,或者從此懷疑朋友的?!焙髞?,魯迅對金人有過切實的幫助,曾把他翻譯的左琴科的《滑稽故事》,推薦給了《新小說》月刊,并在當年的7月刊載了出來(事見1935年3月1日魯迅致二蕭信)。
在1935年3月13日致二蕭的信中,魯迅除了繼續(xù)推薦金人的譯作,還評價了他的“文筆”:“金人的譯文看過了,文筆很不差,一篇給了良友,一篇想交給《譯文》?!绷旌?,在單獨寫給蕭軍的信中,魯迅又評價金人《滑稽故事》的譯稿“是很流暢的”。1935年3月25日,魯迅又在給蕭軍的信中評價金人的“譯筆是好的”。
此后,魯迅還幫過金人不少忙,但都是通過蕭軍這個中介,似乎從來不曾直接與金人有過聯(lián)系。我們據(jù)此可以推測金人的性格:他似乎是一個不很善于與人交往的人,即使對自己敬仰的魯迅先生,他也不曾產(chǎn)生直接接觸或者聯(lián)系的沖動。
根據(jù)《魯迅全集》第13卷第71頁的寥寥數(shù)語的介紹,我知道,金人生于1910年,河北南宮人,卒于1971年,活了僅僅61歲。而1971年是一個不祥的年份,但愿他不是死于非命。
關(guān)于金人先生,許多年前,我能得到的信息,就是這些了。
1999年,我博士畢業(yè),分配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人文社是金人先生離開人世前的單位,對他的生死來去,這里的老編輯應該是了解的,然而,我向好幾個年高德劭的前輩打聽,都說不知道金人的情況,有的甚至不知道社里曾經(jīng)有過這個人。
那么,金人先生到底因何而死?死于何地?葬于何處?很長一段時間,我常常會想到這些問題,很想找到答案,雖然我知道,于死者,于他人,這答案并無太大的意義,但對我來講,卻成了一個難以釋懷的牽念,有一種了卻心愿的意思。
天下的事情,常有不期然而至者。有一天,讀韋君宜先生的《思痛錄》,忽然看到了金人先生的名字。我屏住呼吸,緊張地讀完了那段并不長的文字。
金人先生原來死在干校!而且死得無聲無息,仿佛一片落葉飄向大地。
韋君宜《思痛錄》第十四章寫了十個在干校勞改的死者。這一章的標題是《抹不去的記憶——憶向陽湖畔十個無罪者》。“向陽湖”位于湖北咸寧,是“文革”期間的一個條件非常惡劣的“干?!保亲骷覅f(xié)會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單位的“壞分子”勞改的地方,冰心、韋君宜、閻綱、周明、王瑩等作家和編輯家,都曾在這里干過又苦又臟的活。在晚年的韋君宜的回憶中,“向陽湖”仍然是一個可怕的死亡之地:“當年我們一起來到向陽湖,我們這個不過二百人的小小單位,竟有八個忠骨埋在這里。其他單位(連隊)也有。加上鄰居中很熟悉的兩個,我記下了十個完全無罪的葬身于此的人的名字。我本人是個活著回去的‘走資派’?!保ā端纪翠洝ぢ飞穆贰罚ㄗ钚滦抻啺妫幕囆g(shù)出版社,2003年版)
關(guān)于金人先生的獲罪和死亡,韋君宜的敘述,攏共不到300字:“第七個是金人,這一位翻譯家,本來并無什么罪狀,在社里又和大部分群眾水米無交。他之所以作為‘反革命’被揪出來,是由于造反派普查人們的歷史,查出了他當年原是共產(chǎn)黨員,還是沈陽市的負責人。蘇聯(lián)部隊和國民黨部隊進沈陽時,把他找出來,不知叫他辦了個什么手續(xù),這下子把黨籍弄掉了。他自己對此從不隱諱,本無可斗,但還是循例斗了,戴上帽子,趕到向陽湖。他年齡既老,身體又壞,造反派手中沒材料,本來就對他沒多大興趣,于是讓他跟一群老弱病殘去丹江。丹江是我們干校喪失勞動力的人的收容處,免了這群老弱病殘的生產(chǎn)任務,卻讓他們自己種菜、拉煤、做飯。中年人都不去。誰知道他們怎么干的?反正金人就死在那里了?!保ㄍ?,第146-147頁)
剛六十出頭,實在說不上老;但體弱,多病,無論對于老者,還是年輕人,都是苦難,如果還得不到寬恕和照顧,還要被強制勞動,那實在等于置之死地,斷無活路。而作為“人民的敵人”,如金人先生者,活著有罪,死有余辜,一條命賤得與螻蟻無異。所以,金人如何死的,他人自然無須縈懷,韋君宜也無法得知更多。
那么,在網(wǎng)上查查如何?看看,關(guān)于金人先生,是否能得到更多的信息。點擊谷歌的搜索引擎,關(guān)于他的經(jīng)歷,倒是有一條信息,比之紙媒上的介紹,稍微詳細了些:
金人(1910-1971),原名張少巖,后改名張君悌,又名張愷年,筆名金人。文學翻譯家。直隸(今河北)南宮人。哈爾濱特區(qū)法學院肄業(yè)。金人曾任上海培成女子中學教師,蘇北《抗敵報》、蘇中《蘇中報》編輯,蘇中行政委員會法制委員會主任,東北文藝協(xié)會研究部副部長、出版部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司法部秘書處處長。建國后,歷任出版總署編譯局副局長,時代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譯。譯有(蘇)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潘菲洛夫《磨刀石農(nóng)莊》、柯切托夫《茹爾賓一家人》、茹爾巴《普通一兵——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等。
1933年起,始見哈爾濱《國際協(xié)報》、《哈爾濱公報》等報副刊。后見《國聞周報》、《譯文》、《魯迅風》等。田風(見1937《光明》)、近仁(見1938《申報.自由談》。出版《第二年》亦署)、高曼(抗戰(zhàn)前在哈爾濱用)、GM(見1934哈爾濱《國際協(xié)報.文藝》)。抗戰(zhàn)前在哈爾濱法院任俄文翻譯。1937年初,從東北逃亡到上海。1942年到蘇北,任職于《抗戰(zhàn)報》,后任蘇北行政公署司法處處長。1946年到東北文協(xié),任東北司法部秘書處處長。解放后參加中國作家協(xié)會。譯有《克里姆·薩姆金》、《列寧的童年》等等。
其實,關(guān)于他的譯作,這里的介紹,并不完整,因為,我手頭上就有他翻譯的一本契訶夫的小說集,是三卷本中的一本,光明書局出版。不過,在他的四個筆名里,“近仁”尤其耐人尋味——“金人”是“近仁”的諧音。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第十三》)意思是說:意志剛強、性格果決、秉性樸實、言語謹慎,這些接近仁。金人先生的道德理想,是作一個心性溫厚、謙光自抑的仁者。然而,他不幸生活在一個時時處處與好人為難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做一個于人有益、與世無爭的人,竟然成了一種奢望,而運交華蓋、客死異鄉(xiāng),則是一種在劫難逃的命運。
在《靜靜的頓河》里,被子彈射中的阿克西尼亞,死在葛利高里的懷抱里。葛利高里用馬刀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心愛的人埋葬了:“太陽在熱風陣陣的晨霧中升到溝涯上空。陽光照在葛利高里沒戴帽子的頭上,照得他那濃密的白發(fā)銀光閃閃,滑過他那蒼白的、呆板、可怕的臉。仿佛是從噩夢中驚醒,他抬起頭,看見頭頂上黑沉沉的天空和一輪閃著黑色光芒的太陽。”天空和太陽一瞬間都變成了黑色的,但是,肖洛霍夫的文字,卻發(fā)出了照亮世界、溫暖人心的光芒。
我不知道,臨死的時候,金人先生是否想起了不幸的阿克西尼亞,是否想起了命運多舛的葛利高里,是否想起了那輪可怕的黑色的太陽;但是,我可以斷定,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只要還有人閱讀《靜靜的頓河》,金人先生就會像阿克西尼亞和葛利高里一樣,活在一個寧靜而永恒的世界里,在那里,沒有殘酷的斗爭,沒有無情的折磨,只有無邊的愛和無盡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