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通俗文》方言詞語匯釋補(bǔ)

2010-03-22 15:10馮青青
唐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年3期
關(guān)鍵詞:廣韻音義大詞典

馮青青

(北京大學(xué) 中文系,北京 100871)

陳建敏在《〈通俗文〉方言詞語匯釋》[1]一文中總結(jié)了時賢對《通俗文》的研究情況,并利用《廣韻》、《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等工具書,對《通俗文》中的六個詞語進(jìn)行研究,既考釋了這些詞語在古籍中的用例,又探討了它們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分布情況。從陳文可以看到,段書偉先生、華學(xué)誠先生、林源先生等都研究過《通俗文》的性質(zhì),但得出的結(jié)論并不一致。陳文探討個別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傳承情況,推廣開去,如果能把《通俗文》中的全部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分布情況研究清楚,將有益于認(rèn)清《通俗文》的性質(zhì)。方言用字是方言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游汝杰先生將方言用字分為以下幾類:方言本字、方言訓(xùn)讀字、方言俗字、方言雜字和方言拼音文字[2],其中方言本字的研究最為重要,因?yàn)樗恰艾F(xiàn)代方言與古代語言的音韻和詞匯的歷時比較”[3]。考求方言本字,必須尋找文獻(xiàn)材料作為佐證,而《通俗文》可以作為證明方言本字的重要材料,它對規(guī)范現(xiàn)代漢語方言用字有重要的價值。陳文也指出,《通俗文》方言詞語研究“對了解方言詞語的傳播、方言的文化傳承功能以及方言本字的探究都有重要的意義”。此外,該文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利用韻書、詞典、古籍、方言材料考釋《通俗文》中的詞語,研究角度全面,研究方法科學(xué),研究結(jié)論可信。因此,本文將借鑒陳文的研究方法,繼續(xù)探討《通俗文》中的方言詞語,雖是舉例性的考證,但這樣的考證非常必要。

《通俗文》(一):侏儒曰矬(一切經(jīng)音義二又六又十五又廿五)(按:“矬”是個名詞,指身材矮小的人,即侏儒。)

《廣韻》從母戈韻平聲昨禾切:短也?!稘h語大詞典》中“矬”有五個義項:“身材短小”、“高度較低”、“從高到低向下降”、“容貌丑陋”、“逼迫”。第一個義項和《通俗文》上的解釋相近,只是詞性不同:一個是形容詞,一個是名詞。古籍中“矬”既有形容詞的用法,也有動詞的用法,例如:

“吾形貌矬陋,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師以吾南中有緣,亦不可違也?!保ā杜f唐書》卷一九一)

(旦云)陛下,這人又矬矮,又會旋舞,留著解悶倒好。

(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那馬十分跳躍,不堤防,一個蹶子把一位少年客的腿踢了一下。那少年便痛得了不得,矬了身子,墩下去。(《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前兩個例子中“矬”都是形容詞,指身材矮??;最后一個例子中“矬”是動詞,意思為降低。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了這個詞,特指方言詞,意思是身體短,為形容詞。它可以構(gòu)成“矬子”一詞,是指身材短小的人,即侏儒。這與《通俗文》是相同的。

“矬”在漢語方言中很常見,主要作動詞和形容詞,意思為“矮”。例如:北京[??uo55]他比她~一頭;哈爾濱[??uo24]娘~~一個,爹~~一窩;濟(jì)南[??u?53];太原[??u?45];烏魯木齊[??u?51]個子~;徐州[??u?55]~人肚來有拐;牟平[??uo53]爹~~一個,娘~~一窩;銀川[??u?53]爹高媽~,養(yǎng)的兒子是秤砣;福州[??242]這只鍋鍋野~;東莞[???32]生起矮~?!帮蟆痹跐h語方言里還有“笨拙”的意思。例如:成都[??o21]緊說都不懂,太~了;金華[zu?313]儂格人真當(dāng)~;格個人~猛~猛。也可以指“孬,差”:如成都[??o21]這個學(xué)?!煤堋4送?,“矬”作為動詞,還有兩個意思,一個指“把身體往下縮”:如北京[??uo55]這孩子不讓人領(lǐng)著,直往下~;一個指“消減”:如北京[??uo55]~了他一塊錢工錢。在洛陽、西寧、西安、揚(yáng)州、績溪、建甌、東莞等方言中,“矬”可以作為構(gòu)詞語素,構(gòu)成“矬子、矬不楞登、矮矬矬、矮矬敲、矬頭”等詞或詞組。

從上面可以看出,《通俗文》中名詞性的“矬”在漢語方言里雖然沒有保存,但是變成了形容詞和動詞,是詞性的轉(zhuǎn)移,它們的意義還是相關(guān)的。

《通俗文》(一):足跌傷曰踒(一切經(jīng)音義十三)(按:“踒”是一個動詞,指腳扭傷。)

《廣韻》影母戈韻平聲烏禾切:躅也?!稘h語大詞典》中“踒”有兩個義項:足骨折斷,泛指骨折;通“痿”,風(fēng)痺病。第一個義項與《通俗文》相同。古籍中也有用例,只是有的意思稍有變化,如:

“子非失相也。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夫踶馬也者,舉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舉。”(《韓非子·說林下》第二十三)

俗有戲婦法,於稠眾中,問以丑言,或蹙以楚撻,系腳倒懸,酒客酗醟,不知限齊,至有踒折支體者,非峻刑不能止也。(《風(fēng)俗通義·軼文》)

足屢踒而姿遊,目半盲而兢張。(湯顯祖《哀偉朋賦》)

前兩個例子中,踒有骨折的意思,并不特指足跌傷。第三個例子是足跌傷的意思。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收錄了“踒”,是動詞,指(手、腳等)猛折而筋骨受傷:腳~了。此與《通俗文》中的意義一致。

在很多方言里,我們?nèi)阅苷业奖硎九x的“踒”,例如:萬榮[u?51](手、腳等)猛折而筋骨受傷:不小心把腳~啦,不能走;西安[uo21](手、腳等)猛折而筋骨受傷:走路沒小心,把腳給~咧;雷州[??31]扭傷(腳):冥頭夜晚行路落放牛骹窟牛腳踩成的坑里~骹倒;??赱o213](手、腳、腰)扭傷:~腰上好久無好。而在有的方言里,“踒”的意思發(fā)生了變化,指“瘸,走路不穩(wěn)”,例如鎮(zhèn)江[u?213]:瘸子走路,一~一~的;福州話里的“踒”[k?uo53]也有相同的意思。

從上面可以看出,《通俗文》中表示跌傷意義的“踒”在漢代很多方言中仍然使用,只是在少數(shù)方言中意義出現(xiàn)引申變化。

《通俗文》(二):直視曰眙(一切經(jīng)音義七又二十)(按:“眙”在古代是個動詞,有“看”的意思。)

《廣韻》徹母之韻去聲丑吏切。《方言》中收錄此詞:傺,眙,逗也。南楚謂之傺,西秦謂之眙。逗,其通語也。晉郭璞注:“眙”謂注視也。西秦、酒泉、燉煌、張掖是也。《漢語大詞典》中動詞性的“眙”有三個義項:(1)直視;瞪眼看;(2)驚視;(3)驚愕貌。第一個義項與《通俗文》中的意義相同。古籍中表示“直視”義的“眙”用例很多,如:

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史記·滑稽列傳》)

陳遯字鴻節(jié),閩之侯官人也。貸富人金為遠(yuǎn)游。抵陪京。過桃葉渡,遇曲中諸姬,揄長袂,著薄裝,酒闌促坐,目眙手握,以為果媚己也。(《柳如是別傳》第四章)

市朝而并納,橫阛阓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并都鄙而為一。士女佇眙,商賈駢坒。纻衣絺服,雜沓傱萃。(《昭明文選》卷第五)

《漢代漢語詞典》中雖收此詞,但它是名詞,只用于“盱眙”這一地名中,沒有收表示“直視”義的“眙”。

但是在近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我們還能找到動詞性的“眙”,在膠遼官話區(qū)的遼寧莊河、吳語區(qū)的浙江溫州、贛語區(qū)的江西西北部,都有表示“看、注視、瞪著眼看”等意義的“眙”。

從上面可以看出,動詞性的“眙”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意義消失,更多是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其原義“直視”只保持在個別的方言中。

《通俗文》(三):痛聲曰痏(于罪反,一切經(jīng)音義十五)(按:“痏”是個名詞,指使人疼痛的感覺。)

《廣韻》云母上聲旨韻榮美切:瘡痏。《漢語大詞典》“痏”有五個義項:“毆人皮破血流者為‘痏’”、“受創(chuàng)傷”、“中醫(yī)指針刺創(chuàng)痕”、“瘡,指癰疽之類”、“瘢痕”,并沒有《通俗文》上面“痏”的意思。古籍中“痏”多和“瘡”連用,都指“瘡”,例如:

客土無氣,與地脈不相連,今總填之,亦猶人有瘡痏,縱以他肉補(bǔ)之,終無益。(《太平廣記》卷七七)

其舊勛故老,棄而不任,蠻蛋之人,痛深瘡痏。(《舊五代史》卷一三六)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了這個詞,解釋為:書面語,瘡;傷口。這與《通俗文》中的解釋也不相同。

在漢語方言里“痏”作為動詞,是翻胃、咽不下的意思。如屬于西南官話區(qū)的四川云陽:“胃翻曰~,食下咽不受也。”屬于贛語區(qū)的湖南常寧,清唐訓(xùn)方《里語徵實(shí)》:“吐食曰~。”在現(xiàn)代建甌方言里“痏”是一個構(gòu)詞語素,構(gòu)成“痏人”[iu55nei?33]一詞,意思是被人胳肢的感覺。

從上面可以看出,《通俗文》中“痏”的意思在漢語方言里已經(jīng)不存在了,建甌方言里“感覺”的意義或許還可以作為“痛聲”意義的遺存。

《通俗文》(三):含吸曰欶(所角反,一切經(jīng)音義二兩引又四又九又十一又十四又十五又十六又十七又十九)(按:“欶”是動詞性,表“吮吸”義。)

《廣韻》生母覺韻入聲所角切:口噏也。《說文》“欶”歸欠部,吮也?!额惼贰皻F”所六切,吮也?!稘h語大詞典》中“欶”只有一個義項,即吮吸。古籍中也有用例,如:

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欶吮之。(《前漢書》卷九十三)

蕩蕩正青若有鐘乳狀乃仰欶飲之。(《后漢書》卷十上)

車馬獲同驅(qū),酒醪欣共欶。惟憂棄菅蒯,敢望侍帷幄。(韓愈《納涼聯(lián)句》)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沒有收錄這個詞。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欶”仍保留了“吸”的意思,例如:廣州[s?k33]吸,吮:~骨髓;崇明[s?k5]吮吸:~田螺肉吃;武漢[so213/?io213]吮吸:毛毛嬰兒~媽乳汁;上海[s??55]吮吸:~螺螄;鎮(zhèn)江[suɑ?4]、揚(yáng)州[sua?4]、嘉興[so?55]、定海[so?5]、寧波[s??4]、汕頭[su?4]等地的“欶”都有“吮吸”的意思。在有的方言里,“欶”還可以作為構(gòu)詞語素,如梅縣“欶[sok1]汗”:吸汗:熱天著這種布衫最自然舒適,布衫~。上海方言里“欶”還可以重疊使用,“蹄髈篤篤,螺螄~~”:形容生活富足,悠閑自得。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許多南方方言中“欶”的原義還保存著,沒有發(fā)生變化。

《通俗文》(四):手捏曰撚(一切經(jīng)音義十四)(按:“撚”是個動詞,指用手捏或拿。)

《廣韻》泥母先韻上聲乃殄切,以指撚物?!墩f文·手部》:“撚,執(zhí)也?!薄稘h語大詞典》中“撚”有七個義項,分別是:(1)執(zhí),持取;(2)揉搓,搓捻;(3)指揉搓而成的卷兒;(4)蹂,踐踏;(5)接續(xù),系。(6)彈撥琵琶的一種指法;(7)攆,驅(qū)逐。“撚”既有動詞義也有名詞義,第一個義項與《通俗文》一致。在古籍中表示“用手拿”義的“撚”也有用例,如:

手撚金仆姑,腰懸玉轆轤。爬頭峰北正好去,系取可汗鉗作奴。六宮雖念相如賦,其那防邊重武夫。(杜牧《重送》)

“見一騎馬悄如飛到,撚一柄丈二長槍,騁粗豪,妝就十分惡。”(《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二)

賈充呼成濟(jì)曰:“司馬公養(yǎng)你何用?正為今日之事也!”濟(jì)乃綽戟在手,回顧充曰:“當(dāng)殺耶?當(dāng)縛耶?”充曰:“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背蓾?jì)撚戟直奔輦前。髦大喝曰:“匹夫敢無禮乎!”(《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四回)

《漢代漢語詞典》中收錄這個詞,但是作為“捻”的異體字收錄的,詞義也不是“手捏”,當(dāng)動詞時指用手指搓,當(dāng)名詞時指捻子。

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只有部分地區(qū)保存了“撚”的原義,如:廣州[nin35]捏:~爛咗個氣球把氣球捏破了;黎川[ni?n44]用兩個手指頭使勁夾:~伢兒個耳朵;萍鄉(xiāng)[?ie35]手執(zhí):~脈;建甌[ni?42]用手指捏。雖然有的方言有“撚”這個詞,但意思發(fā)生變化,如:東莞[n?n35]有三個義項:擺弄;打扮;捉弄。更多的方言中寫成“捻”,或當(dāng)動詞,指用手指搓,如:萬榮[?i?55]、洛陽[nian53]、太原[nie53]、上海[?ie53]、福州[nou?53]、廈門[liam31]、雷州[lie?31]、海口[niam35]等;或當(dāng)名詞,指用線搓成的條狀物或用線織成的帶狀物,如:牟平[?ian213]、西安[ni?53]、徐州[ni?51]、南京[lien11]、武漢[ni?n42]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與《通俗文》中的意思相比,“撚”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意思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少部分方言還保存著“撚”的原義。

《通俗文》(十一):去汁曰潷(一切經(jīng)音義五)(按:“潷”是一個動詞,“去汁”即“取汁”,把汁取出來。)

《廣韻》幫母質(zhì)韻入聲鄙密切:去滓。《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擋住渣滓把液體倒出來,舉的例子就有服虔的《通俗文》,還舉了《新兒女英雄傳》中的一個例子:“大水看藥吊子里熬剩半罐兒了,就潷出來,滿滿一小碗?!保棕?、袁靜第七回)它可以構(gòu)成“潷取”一詞,指撇開沉淀物,舀出液體。如:

在酒醅中潷取上層清酒,在沉淀物上面撇去上層清水,在水面上掠取上浮物質(zhì),在《要術(shù)》都叫做“接”。(《齊民要術(shù)》卷第六)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了這個詞,意思是:動詞,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湯藥|把湯~出去。這與《通俗文》中“潷”的意義是相同的。

在漢語方言中保留了“潷”的這個意義,而普通話也從方言中吸收了這個詞。萬榮[pei55]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粉條丟下,把水~嘮;金華[pi??4]擋住固體,把液體倒出:水~掉去;鹽城[p???5]:請你弄勺子把湯鍋里的血沫子~得了;阜寧[p???5]:把湯鍋里的沫~掉;巢湖[pi]:~油水?!皾А边€有比喻義,比喻便溺不暢,勉強(qiáng)擠出來,如浙江蒼南金鄉(xiāng)[pie?54]:尿攋不出,~點(diǎn)~點(diǎn)。

從上面可以看出,漢語方言中保留了“潷”的原始意義,還發(fā)展出了一個比喻義。

《通俗文》(十一):然火曰焫(一切經(jīng)音義十一又十九)(按:“焫”是個動詞,指焚燒。)

《廣韻》日母薛韻入聲如劣切:燒也。《漢語大詞典》中“焫”有兩個義項,一個是作動詞,指焚燒;一個是作名詞,指中醫(yī)的一種療法。第一個義項與《通俗文》完全相同。古籍中“焫”也多指焚燒的意思,如:

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列子·周穆王》)

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后,雷震虎步,并集虜庭,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而沃熛炭,有何不消滅者哉?。ā度龂尽肪砹?/p>

入火蹈水,不焫不濡。(宋濂《陳彥正丹室銘》)

“中國無事于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日知錄》卷二十九)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收錄這個詞,但作為“爇”的異體字,詞義為“點(diǎn)燃;焚燒”。

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部分地區(qū)保存“焫”,但詞義發(fā)生變化,如:南寧[nat3]烙:煙頭~著渠喇;東莞[n?k22]有兩個義項,一個作動詞,指“燙、灼”:因住小心被滾水開水~著;一個作形容詞,指“滾燙的”:呢碗湯好~,慢慢飲啦。廣州[nat33]與東莞意義和用法相同。

從上面可以看出,“焫”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意義發(fā)生了變化,原義消失,保留引申義。

《通俗文》(十三):以刀去陰曰犍(一切經(jīng)音義十一又十四)(按:“犍”是個動詞,指閹割。)

《廣韻》見母元韻平聲居言切。《說文新附·牛部》:“犍,犗牛也?!薄稘h語大詞典》中“犍”有五個義項,分別是:(1)閹過的牛;(2)閹割;(3)“犍椎 ”的省稱,指佛教用的鐘或磬之類;(4)古代樗蒲戲的采名;(5)通“揵 ”、“楗 ”,閉塞,堵塞。第二個義項與《通俗文》相同,第一個義項范圍小,是特指。古籍中“犍”指閹割或閹割的牛。例如:

今身犍豬狗者死墮尖石地獄中。(《佛說善惡因果經(jīng)》)

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後犍。(《齊民要術(shù)·養(yǎng)豬》)

江干高居堅關(guān)扃,犍耕躬稼角掛經(jīng)。(蘇軾《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

犍牛對牝馬,水淺對山深。(《聲律啟蒙》下卷)

家中有個絕大的犍牛,正在那里耕地,倒下不肯起來,打了幾鞭,當(dāng)時絕氣。(《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三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收錄這個詞,特指閹割過的公牛。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犍”廣泛分布于北方方言區(qū),但它只作為構(gòu)詞語素,構(gòu)成“犍?!被颉瓣印钡仍~,詞義都為“閹割過的公?!薄Uf“犍牛”的方言點(diǎn)如:哈爾濱[?ian53niou24]、銀川[?ian44ni?u0]、烏魯木齊[?ian213-13?i?u51]、西寧[?i?44?i?24-44]、西安[?i?21niou24]、忻州[?i?313-33ni?u31]、文水[?ien22-11?iou22-35]、太谷[?ie45ni??22]、陽曲[?i?213nieu22]、長治[?iɑ?44i?u24]、呼和浩特[c?iecni?u]、淄博[?iɑ213-31ni?u2]、廣靈[?i?53ni?u0]、合肥[?i?212-21li?55]等;說“犍子”的方言點(diǎn)如:濟(jì)南[?i?213-21??0]、保定[c?ian·??]、壽光[?i?213-21??0]、利津[c?iɑ??]、桓臺[?iɑ213-31??2]、牟平[cian51t?0]、煙臺[cian31r?21]、臨朐[?i?21tθ?0]、長島[ciɑn31??0]、徐州[?i?51??0]、費(fèi)縣[c?iɑ??]、東平[?i?214-21??55]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犍”的意思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從泛指變成特指,用法上從獨(dú)立成詞變成了構(gòu)詞語素。

猜你喜歡
廣韻音義大詞典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之“衰”字音義的詞源學(xué)解釋
《漢語大詞典》“籀”釋義辨證
王國維《廣韻》批校與治學(xué)精神
《漢語大詞典·火部》書證斷句獻(xiàn)疑
佛經(jīng)音義同形字輯釋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從《離騷》看《楚辭補(bǔ)注》與《廣韻》反切注音的差異
《新論》詞語釋義:兼論《漢語大詞典》之義項疏漏
關(guān)于《突厥語大詞典》漢字譯寫偏誤研究
明孤抄本韻書《辨音纂要》舌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