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宏香
(長春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吉林長春130032)
《辨音纂要》[1]是明代的孤抄本韻書,在語言學(xué)及文獻(xiàn)學(xué)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全書分上下兩卷,一函四冊,各以“元、亨、利、貞”命名?!侗嬉糇胍饭彩珍?909個韻字,原書正讀音標(biāo)注《廣韻》反切,有反切的7762個,無反切的147個。理清《辨音纂要》的語音系統(tǒng)對研究這部孤本韻書的性質(zhì)意義重大。我們在梳理聲母系統(tǒng)中的舌音時發(fā)現(xiàn),《辨音纂要》共記錄舌音字1231個,其中有反切的1207個,無反切的24個。我們從舌音自注、舌音內(nèi)部互注、舌音的一些特殊現(xiàn)象入手,對標(biāo)注反切的1207個韻字進(jìn)行全面分析和探討。
端母自注201例,透母自注156例,定母自注313例,泥母自注84例。
端定2例,透定14例。
舌頭音定母清化16例,定母自注314例,清化數(shù)據(jù)占自注的5.09%。從統(tǒng)計數(shù)字來看,舌頭音的濁音定母尚未達(dá)到音變指數(shù),仍然獨(dú)立存在。從定母現(xiàn)有的清化例來看,全濁定母的清化進(jìn)入次清透母的比例是進(jìn)入全清端母的7倍,這體現(xiàn)了鮮明的南方方言特點(diǎn)。
這種定母清化為透母的現(xiàn)象在朱子語音中非常突出,舌頭音反切音注在濁音清化中體現(xiàn)得較為獨(dú)特,端母和定母互注只有2例,透母和定母互注竟高達(dá)18例。[2]據(jù)馬丹考證,在八卷本《詩集傳》中,端定互葉3次,透定互葉4次。[3]據(jù)王寶珍統(tǒng)計,在二十卷本《詩集傳》中定端互葉13例,定透互葉10例。王力先生對透定互葉舉出兩例:“漙”徒端反,葉土袞反(《野有蔓草》);“蛇”,葉土何反(《斯干》)。
與吳語有相似之處的通泰方言也如此。韓祎考證,受通泰方言影響,清代何萱的《韻史》端定互注19次,透定互注593次,定母字很明顯已經(jīng)清化了,清化后的去向是大部分讀為送氣音透母,一小部分讀為端母。[4]
吳語的濁類聲紐發(fā)音最特別,在大多數(shù)地方這些字都用一個帶音的氣流就是(彎頭h)音。[5]
閩語中也是如此。李如龍先生在研究閩語時發(fā)現(xiàn),屬于古並定澄從崇群等聲母的字約有四分之一在今閩方言多數(shù)點(diǎn)讀為送氣清音。他列舉口語中比較常用的四十個字的讀音,對在福建境內(nèi)有代表性的六個點(diǎn)列表對照,得出結(jié)論:四十個字中,各點(diǎn)都讀送氣音的為三十三字,個別點(diǎn)讀不送氣的只有七個,可見各點(diǎn)讀音的一致性不是偶合[6]。羅杰瑞指出“中古全濁聲母在閩語中的讀音很特別”,以古[d]為例,“閩語古[d]聲母的今讀主要是[t、t á]的送氣與否的不同”,但“看不出分化的條件”。[7]朱熹葉音中反映閩語聲母的全濁清化,清化后讀不送氣音的壓倒多數(shù),這是跟現(xiàn)代閩音完全相對應(yīng)的。[8]
不光是吳語和閩語,贛語也如此。體現(xiàn)出吉安方音的《九經(jīng)直音》,定母自注492次,與端、透互注分別是35次和50次,透定混用達(dá)50次,比端定混用的35次還高。[9]
在北方音中,全濁聲母清化進(jìn)入全清,而在《辨音纂要》中大部分進(jìn)入了次清透母。具體情況如下:端定互注2例,透定互注14例(鑒于篇幅,例證略舉數(shù)例)。
端定互注2例:
締,《辨音廣韻》丁計切,端霽開四去蟹;《宋本廣韻》特計切,定霽開四去蟹。
斷,《辨音廣韻》杜玩切,定換合一去山;《宋本廣韻》丁貫切,端換合一去山。
透定互注14例:
駘,《辨音廣韻》土來切,透咍開一平蟹;《宋本廣韻》徒哀切,定咍開一平蟹。
啍,《辨音廣韻》他昆切,透魂合一平臻;《宋本廣韻》徒渾切,定魂合一平臻。
跳,《辨音廣韻》他吊切,透嘯開四去效;《宋本廣韻》徒聊切,定蕭開四平效。
詑,《辨音廣韻》湯何切,透歌開一平果;《宋本廣韻》徒河切,定歌開一平果。
袉,《辨音廣韻》吐可切,透哿開一上果;《宋本廣韻》徒可切,定哿開一上果。
端透互注4例:
其中2例,完全為端透互注:
艼,《辨音廣韻》都領(lǐng)切,端靜開三上梗;《宋本廣韻》他鼎切,透迥開四上梗。
耼,《辨音廣韻》都含切,端覃開一平咸;《宋本廣韻》他酣切,透談開一平咸。
另外2例,如下:
搭,《辨音廣韻》得合切,端合開一入咸;《宋本廣韻》吐盍切,透盍開一入咸。
按:[《廣韻》吐盍切,入盍,透。][《集韻》德合切,入合,端。]此字若按《集韻》音來看,則不屬全清次清混注,不宜作音變考慮。
跕,《辨音廣韻》丁協(xié)切,端帖開四入咸;《宋本廣韻》他協(xié)切,透帖開四入咸。
按:[《廣韻》他協(xié)切,入帖,透。][《廣韻》丁愜切,入帖,端。]若按又音來看,此例也不屬于全清次清混注,但根據(jù)韻字所在位置,此例讀音應(yīng)該是“他協(xié)切,入帖,透”,故屬于全清與次清相混,應(yīng)該作為音變現(xiàn)象考慮。
知母自注50例,徹母自注45例,澄母自注138例,娘母自注25例。
舌上音澄母清化5例,透澄互注1例,澄母自注138例,清化數(shù)據(jù)占自注的4.35%。從統(tǒng)計數(shù)字來看,舌上音的濁音尚未達(dá)到音變指數(shù),仍然獨(dú)立存在。具體情況如下:
知澄互注5例:
駐,《辨音廣韻》治據(jù)切,澄御合三去遇;《宋本廣韻》中句切,知遇合三去遇。
著,《辨音廣韻》直畧切,澄藥開三入宕;《宋本廣韻》張略切,知藥開三入宕。
蠋,《辨音廣韻》知六切,知屋合三入通;《宋本廣韻》直録切,澄燭合三入通。
致,《辨音廣韻》知意切,知志開三去止;《宋本廣韻》直利切,澄至開三去止。
柱,《辨音廣韻》陟慮切,知御合三去遇;《宋本廣韻》直主切,澄麌合三上遇。
透澄互注1例:
朾,《辨音廣韻》他經(jīng)切,透青開四平梗;《宋本廣韻》宅耕切,澄耕開二平梗。
娘母自注25例,泥母自注85例,泥娘互注31例,泥娘互注的數(shù)量比娘母自注的數(shù)量還要多,占泥母自注的36.47%,泥母與娘母自注共110例,泥娘互注占自注總數(shù)的28.18%。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統(tǒng)計,都可以認(rèn)定《辨音纂要》中泥娘不分。具體情況如下:
泥娘互注31例:
尼,《辨音廣韻》年題切,泥齊開四平蟹;《宋本廣韻》女夷切,娘脂開三平脂。
碾,《辨音廣韻》乃殄切,泥銑開四上山;《宋本廣韻》女箭切,娘線開三去山。
女,《辨音廣韻》尼呂切,娘語合三上遇;《宋本廣韻》尼呂切,泥語合三上遇。
奈,《辨音廣韻》尼帶切,娘泰開一去蟹;《宋本廣韻》奴帶切,泥泰開一去蟹。
耐,《辨音廣韻》尼帶切,娘泰開一去蟹;《宋本廣韻》奴代切,泥代開一去蟹。
知徹互注1例:
咤,《辨音廣韻》丑亞切,徹祃開二去假;《宋本廣韻》陟駕切,知祃開二去假。
按:咤字有三音,[《廣韻》陟駕切,去祃,知。][《廣韻》陟加切,平麻,知。][《字匯》丑亞切]另外,“咤”通“詫”,詫,[《廣韻》丑亞切,去祃,徹。]若按《字匯》音考慮,此例屬于徹母自注例,不宜作音變考慮。
端組和知組相混5例,其中,端知1例,透徹1例,端澄1例,泥知2例。
端組和知組相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現(xiàn)代吉安方音中這種端知混用現(xiàn)象依然存在?!毒沤?jīng)直音》中端知混用13次,透徹混用4次,端組和知組混用達(dá)27次。李無未、李紅認(rèn)為,這與《九經(jīng)直音》的直音來源有關(guān),也體現(xiàn)了作者方言中的古音遺存。[9]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指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者,則與端透定無別……”(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這種端知類隔互注可能就是這種現(xiàn)象的遺留。
“豬竹桌著~衣~棋”等知組字閩語白讀同端組,南部吳語的不少地方也有此音韻現(xiàn)象。如處衢片“豬竹桌著”等字讀為t聲母,“蟲腸長沉”等字讀為d聲母。這是閩語對南部吳語的影響。[10]盡管《辨音纂要》中端知相混數(shù)量極少,但這也體現(xiàn)了作者方言中的古音留存。具體情況如下:
端知互注1例:
爹,《辨音廣韻》丁邪切,端麻開三平假;《宋本廣韻》陟邪切,知麻開三平假。
按:爹有兩個讀音,[《廣韻》徒可切,上哿,定。][《廣韻》陟邪切,平麻,知。]
經(jīng)陳燕考證,“徒可切”是“爹”最早的讀音,源自北方,今天北方方言還稱爹作“大”;“陟邪切”始見于《廣韻》,是知母麻韻三等字。但打開《韻鏡》,我們會發(fā)現(xiàn)“陟邪切”應(yīng)在的韻圖地位是空圍,而在麻韻四等赫然列著“爹”字。據(jù)韻圖規(guī)定,這應(yīng)該是假四等。作者的意圖是“爹”是端母字,利用韻圖來修正反切。用“陟”作端母反切上字是端知尚未分化的歷史遺存,而《韻鏡》將“爹”明確地置于端母位置,表明端知已經(jīng)分化。[11]反切中出現(xiàn)的以“知”切“端”的現(xiàn)象,在音韻學(xué)上叫“端知類隔”,是語音分化的結(jié)果。
王力先生認(rèn)為,這是知母古音的殘留。閩方言(閩北,閩南)仍舊保留著知徹的古讀t和t‘。[12]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如吳語、湘語、客家語、閩語等,陟邪切的聲母都是[t],可以說“爹”的聲母一直是端母。《漢語方音字匯》43頁,列“爹”字,中古音為“知麻開三平假”,在現(xiàn)代蘇州音中讀[t]?!侗嬉糇胍吩谑谄铰暥四噶小暗弊?,體現(xiàn)出了作者方言中的古音留存。
端澄互注1例:
搥,《辨音廣韻》直追切,澄脂合三平止;《宋本廣韻》都回切,端灰合一平蟹。
泥知互注2例:
輾,《辨音廣韻》乃殄切,泥銑開四上山;《宋本廣韻》知演切,知狝開三上山。
按:[《廣韻》知演切,上狝,知。][《廣韻》女箭切,去線,娘。][《集韻》尼展切,上狝,娘。]此例在《辨》十一銑上聲,按《集韻》音,則屬于泥娘互注例,不宜作音變考慮。
蹍,《辨音廣韻》乃殄切,泥銑開四上山;《宋本廣韻》知輦切,知狝開三上山。
按:[《集韻》知輦切,上狝,知。][《集韻》尼展切,上狝,泥。]此例按《集韻》音,則屬于泥母自注,不宜作音變考慮。
舌音與其他組聲母互注共計6例,包括知見1例,徹來1例,端疑1例,端喻四1例,透禪1例,定來1例。具體情況如下:
知見互注1例:
猘,《辨音廣韻》知意切,知志開三去止;《宋本廣韻》居例切,見祭開三去蟹。
按:[《廣韻》居例切,去祭,見。][《集韻》征例切,去祭,章。]此例若按《集韻》音,則屬于知章互注例。
端喻四互注1例:
檐,《辨音廣韻》都監(jiān)切,端銜開二平咸;《宋本廣韻》余鹽切,以鹽開三平咸。
按:[《廣韻》余廉切,平鹽,以。][《集韻》都濫切,去闞,端。]此例若按《集韻》音,則屬于端母自注例,不宜作音變考慮。
透禪互注1例:
焞,《辨音廣韻》他昆切,透魂合一平臻;《宋本廣韻》常倫切,禪諄合三平臻。
按:焞有三音,[《廣韻》常倫切,平諄,禪。][《集韻》他昆切,平魂,透。][《集韻》通回切,平灰,透。]若按《集韻》音考慮,此例屬于透母自注例,不宜作為音變考慮。
端疑互注1例:
歹,《辨音廣韻》多乃切,端海開一上蟹;《宋本廣韻》五割切,疑曷入。(è)
按:歹(dǎi),《廣韻》無音;歹(è),《廣韻》五割切,是“歺”的古字。故此字不宜作為音變考慮。
徹來互注1例:
縭,《辨音廣韻》抽知切,徹支開三平止;《宋本廣韻》呂支切,來支開三平止。
按:《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并音離。又《正韻》抽知切,音摛。按《正韻》音來看,此字不宜作為音變考慮。
定來互注1例:
沴,《辨音廣韻》徒典切,定銑開四上山;《宋本廣韻》郎計切,來霽開四去蟹。
按:沴,《唐韻》《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并音麗。又《集韻》《韻會》《正韻》并徒典切,音殄。故此字不宜作為音變考慮。
綜上所述,《辨音纂要》舌音基本保留著全濁音,最突出的特點(diǎn)是定母清化為透母比例大,有少量方音混雜。從整體上來看,端、透、定、知、徹獨(dú)立,泥娘不分。因此,舌音可擬為端、透、定、泥、知、徹、澄七個聲母。
[1]辨音纂要[M].東北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部善本書,編號:533/017.
[2]李紅.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語音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1:29.
[3]馬丹.《詩集傳》八卷本音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9:12.
[4]韓祎.何萱《韻史》音韻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2011:75.
[5]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6:27.
[6]李如龍.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J].語言研究,1985(1):139.
[7][美]羅杰瑞.漢語概說.張惠英譯[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200-202.
[8]劉曉南:朱熹詩經(jīng)楚辭葉音中的閩音聲母[J].方言,2002(4):317.
[9]李無未;李紅.宋元吉安方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43.
[10]侯精一.現(xiàn)代漢語方言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1.
[11]陳燕.“爹”字二音考[J].辭書研究,2003(3).
[1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