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靜
(太原師范學院公共外語部,山西太原030012)
淺談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姚雅靜
(太原師范學院公共外語部,山西太原030012)
為了達到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進行教學,才能滿足每個學習者不同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積極學習英語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這是文章討論和回答的主要問題。
英語;課堂教學;融入性和工具性動機
近些年,在二語習得方面對于學習動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基于Gardner和Lambert(1959)早期的研究理論。他們首次提出了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之間的區(qū)別,而這在二語習得領域具有重大影響。
融入性動機是指那種對目的語文化感興趣并希望通過學習目的語而成為目的語文化一部分的動機。(Lambert,1974:98 cited in Ellis,1995)
工具性動機是指那種為通過考試、找到好工作、能夠閱讀目的語資料等而學習目的語的動機。(Lambert,1974,cited in Gardner and MacIntyre,1991)
Gardner and MacIntyre(1991)指出具有融合性動機的學生在語言課堂中表現(xiàn)得更加活躍。他們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且抓住機會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從語言的獲得和熟練程度方面來講,學習語言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Gardner,1985)。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也更強。Scarcella and Oxford(1992)也同樣認為,對母語有著高度積極性和自信的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也會更加積極主動。
這一結果使我進一步聯(lián)想到自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的課堂上,課文中的角色扮演是經(jīng)常被使用的課堂活動。有時也會通過電影對白和英文歌曲進行教學,然而學生們不是很想記憶這些臺詞和歌曲,也不是很積極得練習。大多數(shù)時間,他們只是對于電影中的畫面和故事情節(jié)感興趣,而不是語言本身。同時,我也意識到,曾經(jīng)運用的一些課堂活動因為缺乏真實的環(huán)境,使得學生認為,口語課程對于他們的英語考試和日常生活是沒有任何用處的。這一點,使我認識到,不同的學生學習動機是不一樣的。而我所選擇運用的課堂活動只是滿足了我個人的期望,或者說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學習動機的學生。
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動機,我需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學習動機。因此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對我所教班級的41名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份調查問卷中 ,共包括 8個問題,問題 1、3、5、6、7涉及到融入性動機,其他的題目涉及到工具性動機。問題的答案分為:1.完全同意,2.同意,3.部分同意,4.不同意這4個標準。與融入性動機相關的問題,30.5%的學生選擇了1完全同意或者2部分同意,而在涉及到工具性動機的問題上,24.2%的學生選擇了1完全同意或者2部分同意。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同時選擇了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的問題,可以顯示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兩種學習動機并存。然而也有一部分學生只選擇了4不同意,從而證明他們根本沒有明確的動機學習英語。通過對以上數(shù)據(jù)的分析,盡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屬于融入性動機,但是教師們仍然需要設計運用各式各樣的課堂活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
英國教育部下設的成就評估機構(the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Unit)(1986)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英國只有36%的當?shù)匦W生認為學習法語是有用的。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法語的積極性,在英國的法語教師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法語的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老師們通過宣揚學習第二語言對就業(yè)帶來的種種好處,以及培養(yǎng)學生們對法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興趣等方法,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積極性。通過這些做法,也給我一些啟示,在我國,教師們同樣需要培養(yǎng)學生們學習第二語言的融入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
在深入研究第二語言學習動機之前,我并不認為工具性動機可以促使學習者學好目標語言。這也是我為什么在課堂中總是采用一些綜合性課堂活動的原因。因為在我看來,以考試為主要目的來學習語言的動機不會持續(xù)太久。然而,Gardner(1985,cited in Gardner and MacIntyre,1991)提出很多其他變化的因素都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其中包括工具性動機。一份調查表明,歐洲29%的年輕人想要學習更多種語言,以便提高自己就業(yè)時的競爭力,另外14%的人們學習其他語言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或者出國(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87,cited in Cook,1996:97).實際上,結合自身的觀察而言,融入性動機是促使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要動機,然而在英語演講或者考試前,學生們則會更加努力學習和準備。從這一點來說,工具性動機同樣促進了學生第二語言的學習。
為了進一步研究學習動機,我咨詢了一些有經(jīng)驗的英語老師,看他們是否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另外他們會運用哪些有效的課堂活動和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同樣我設計了一些采訪問題,和老師們一起探討。被采訪者均來自我國高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六年以上。在采訪過程中,有一道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題目是“沒有考試的情況下,你的學生會主動學習英語嗎?”一些老師認為,“沒有考試的情況下,很多學生也會學習英語,但是和考試前的狀態(tài)不一樣”。從這一點分析,大多數(shù)學生同時存在著兩種學習動機。他們對于國外的文化和生活感興趣,但同時考試的壓力也是他們學習的原因。針對這一問題,其他老師也給出他們的看法,“如果學生知道要進行英語測試,他們往往會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如果告訴學生學好英語可以有助于和外國人交流,相反,他們并不是很重視?!边@也正是,為什么目前我國高校聽說課程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大部分學生的聽說能力明顯不如讀寫能力強。
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就口語教學進行進一步討論?!罢f”是語言技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是最難進行評估測試的一項。在非英語國家中,這一問題尤其明顯。所以說學習者很難尋找到口語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與此同時,許多其他影響學習者動機的因素也被老師們提及。幾乎所有被采訪的老師們都提到了文化因素。有人指出,“我們必須考慮到文化影響,亞洲國家的學生會把安靜的坐在課桌前當作一種對老師的尊敬。所以說有時候課堂氣氛不熱烈也并不代表學生的學習動機差?!币灿欣蠋熣J為,“文化差異不僅僅存在于國與國之間,每個家庭的文化也不同。所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中就會顯得更加活躍,有些則相反。”Brown(1989 cited in Z oltan Dornyei,2001)也曾經(jīng)指出,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的。所以說,教授語言的同時應該讓學生對其語言的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另外,有些老師提到“班級上課人數(shù)”也是影響學生動機的因素之一。比如,在我國高校中,一節(jié)英語課的人數(shù)40~100人不等,有些甚至人數(shù)更多。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受同齡人的影響。而且,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很多課堂活動無法有效地開展。再者,教科書也會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老師們建議教材應該設計得更加有趣生動,貼近生活。
以上調查研究表明,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要考慮到考試、文化、班級容量、教材等許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僅僅考慮到這些仍然不夠,我們仍然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責任編輯:馮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