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蘭 王春波 孫蘊慧
隨著圍生醫(yī)學研究進展,孕產婦及圍生兒病死率都有明顯下降,但產后出血仍為產婦死亡之首位[1]。因此如何快速而有效地止血、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病率,仍然是當前產科面臨的重要課題。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共發(fā)生產后出血82例,現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及防治措施。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住院分娩產婦3345例,發(fā)生產后出血82例(2.45%),均符合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1]?;颊吣挲g20~42歲,平均31歲。初產婦44例,占53.7%;經產婦38例,占46.3%。單胎77例,雙胎5例;分娩孕周36~43周,平均38.2周,剖宮產分娩36例,陰道分娩46例。新生兒平均體重3145g,有并發(fā)癥者29例,占產后出血的35.4%。
1.2 產后出血測量方法 (1)陰道分娩的產婦在胎兒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器,胎盤娩出、會陰傷口處理完畢后用面積法計算血紗布及血染產單上的血量。會陰墊用稱重法計算出血量。(2)剖宮產分娩切開子宮壁后先吸盡羊水棄之,然后用負壓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測量方法與陰道分娩相同。
1.3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輸血治療,輸血量200~2500mL。其中63例經過按摩子宮及應用宮縮劑治療,17例經陰道行軟產道裂傷修補術,2例行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
1.4 觀察項目 觀察產后出血的發(fā)生時間、出血量,并分析出血原因。
82例患者中產后2h內發(fā)生出血者48例(58.5%),產后2~4h發(fā)生出血者30例(36.6%),產后4h以上發(fā)生出血者4例(4.9%)。產后出血量510~3000mL,發(fā)生產后出血休克7例,占8.5%。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宮縮乏力44例(53.7%),胎盤因素25例(30.5%),軟產道損傷11例(13.4%),凝血功能障礙2例(2.4%)。82例患者經治療出血均好轉,無一例死亡。
引起產后出血的因素主要為宮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
傷及凝血功能障礙[2],與本文統(tǒng)計結果一致。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產生出血最為常見的原因,造成子宮收縮乏力的原因包括子宮壁過度膨脹,如雙胎、巨大兒、羊水過多等,急產、產程延長以及多產次也可引起子宮收縮乏力,本文中有44例產婦的出血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胎膜殘留、粘連、胎盤植入、人工剝離胎盤、分娩時第三產程處理不當均可發(fā)生產后出血,本文胎盤因素導致出血者25例。會陰側切和軟產道裂傷可波及子宮、宮頸、陰道和外陰,多因產程進展過快或未加控制引起,隨著婦產科醫(yī)師技術水平的提高,因軟產道操作導致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逐漸降低,本文報道為13.4%。
產后出血病程經過兇險,短時間可致休克。本組7例發(fā)生出血性休克,最多1例出血3000mL。產后出血若不及時糾正,會造成嚴重并發(fā)癥。通常產后2h內的出血量占產后出血量的3/4,因此產后2h內觀察和處理特別重要[3]。本院采取產后2h在產房觀察第四產程,包括血壓、脈搏、宮縮、陰道出血等,以及早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關于產后出血的治療,應針對原因進行處理,宮縮乏力者可采取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宮腔填紗、子宮動脈結扎、局部縫扎,若無效行子宮切除術;胎盤、胎膜滯留者應行人工剝離、清宮;若子宮收縮好而陰道出血不止,尤其對陰道手術產,必須檢查陰道、宮頸和穹窿,必要時在麻醉條件下探查宮腔;若出血不止,且存在靜脈凝集現象,應警惕DIC發(fā)生,必須進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及時輸血及抗凝治療。
總之,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較多,要求從婚前教育、孕期保健、產時保健及產后24h內的觀察和處理,每個環(huán)節(jié)必須認真、及時,采取綜合的干預措施,提高產科質量,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5.
[2]李青.171例產后出血原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17):112-113.
[3]胡亞莉.產后大出血危險因素與防治[J].江蘇醫(yī)藥雜志,2002,28(11):8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