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軍 羅士云
(河北省遷安市衛(wèi)生局農(nóng)村衛(wèi)生科,河北 遷安 064400)
臨床中常常見到一些胃納如?;蚴秤?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瀉,表現(xiàn)出胃納強而脾運弱的一種臨床病證,常被稱之為胃強脾弱證[1,2]。2007-02—2009-10,我們運用自擬益氣養(yǎng)血補脾和肝方治療胃強脾弱證 56例,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例患者均為遷安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門診患者,男 32例,女 24例;年齡 29~65歲,平均 41.6歲;病程 6個月 ~6.7年,平均 3.4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1,2]制定。①胃強如中消,脾弱似五更瀉:常見納食旺盛如消渴的消谷善饑的中消證,食不知飽,即使胃部脹滿,食欲照樣存在。大便常完谷不化,夾有大量食物殘渣;或出現(xiàn)溏薄泄便,或現(xiàn)腹脹而痛;有時五更即欲便,狀若五更瀉。②胃旺苔黃膩,脾弱舌胖嫩:苔黃而膩,但非全舌滿布,而多見于舌中、舌根,有時為白膩;舌尖、舌邊往往無苔,或見薄白苔。舌質(zhì)常見為胖嫩邊有齒印,以晨起所見明顯,病程日久,舌質(zhì)淡而無華。③關脈浮滑,重按無力。
1.3 治療方法 予自擬益氣養(yǎng)血補脾和肝方。藥物組成:人參 10 g,白術(shù) 15g,茯苓15 g,山藥 30 g,黃芪 20 g,熟地黃 15 g,當歸 15 g,白芍藥15 g,川芎 15 g,茯神 15 g,柴胡 10 g,香 附 10g,枳殼 10g,延胡索 10g,梔子 15g,甘草 10g。日 1劑,水煎早晚 2次分服。連服 1周為 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3]。痊愈:證候基本消失,證候有效率較治療前改善相比,減少達到 95%至 100%;顯效:證候有效率較治療前改善相比,減少 75%以上;有效:證候有效率較治療前改善相比,減少55%以上;無效:證候有效率較治療前改善相比,減少50%以下。以痊愈、顯效、有效統(tǒng)計總有效率。
本組 56例,痊愈 16例,顯效 21例,有效 15例,無效 4例,總有效率 92.86%。
中醫(yī)學多認為胃強脾弱證為早期飲食失節(jié),導致胃陰不足,脾虛不運,后期則影響氣血的生成,導致氣血兩虛,或多臟虛損。清°葉天士評述《脾胃論》曰:“蓋東垣之法,不過詳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書立說,竟將脾胃總論,即以治脾之藥,籠統(tǒng)治胃,舉世皆然?!比~天士認為“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這為胃強脾弱證的辨治指明了基本大法,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故治宜以益氣健脾除濕,養(yǎng)血和胃,兼理氣疏肝為法。益氣養(yǎng)血補脾和肝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黃芪益氣健脾,脾健則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體內(nèi)濕濁之邪可除;熟地黃、當歸、白芍藥、川芎養(yǎng)血柔肝且滋陰養(yǎng)胃,肝得柔,胃得養(yǎng),則胃的受納功能正常,中消諸癥可得到治療,飲食如常;同時,氣血雙補,則全身氣血充盈,諸臟得養(yǎng),功能正常;茯神養(yǎng)血寧心,安神除煩,補心火而強脾土,起“母能令子實”之作用;柴胡、香附、枳殼、延胡索疏肝解郁兼除中滿和腹脹,起“土得木而達”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梔子清除體內(nèi)之郁熱;甘草健脾,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補脾、和肝之效,則胃得養(yǎng),脾得運,諸癥可除。
綜上所述,益氣養(yǎng)血補脾和肝方治療胃強脾弱證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1] 董漢良.胃強脾弱證的辨治體會[J].中醫(yī)雜志,1998,39(2):75-76.
[2] 秦英.胃強脾弱證的辨證論治[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27(3):31-32.
[3] 危北海,陳治水,張萬岱.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4,12(11):27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