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紅,閆 榮,丁榮霜
(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濟南 250117)
2009年 1月 ~2010年 2月,我們應用濕潤燒傷膏外敷聯(lián)合氧療治療Ⅱ度放射性皮炎 40例,效果良好?,F(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同期收治的Ⅱ度放射性皮炎患者 60例,男23例,女 37例;年齡 25~72歲,中位年齡 46.8歲。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組織高度水腫﹑充血﹑水泡形成,有滲出液﹑表皮糜爛;原發(fā)病為鼻咽癌 20例,乳腺癌 32例,頸部轉移癌 6例,腹股溝轉移癌 2例;放療劑量為 4 000~5 500 cGy,照射野面積為 4 cm×4 cm~25 cm×20 cm。將 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 40例和對照組 20例,其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兩組均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能量飲食及補液支持療法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濕潤燒傷膏外敷聯(lián)合氧療法:用消毒棉簽將皮炎創(chuàng)面擦拭干凈,將濕潤燒傷膏均勻涂在創(chuàng)面及周圍皮膚上(厚度約 1mm),并以 6~10 L/m in呈螺旋式吹氧(氧氣無需濕化)10~20 min,3次/d;每次換藥前先將殘留藥物及滲出液擦凈,有水泡者用無菌注射器將水泡液抽吸干凈,早期不去腐皮、不清創(chuàng)。對照組采用慶大霉素和氫化考的松溶液換藥,3次/d,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療效判斷標準:治療后 12h癥狀好轉,2~5 d治愈(皮膚干燥光滑、無痂皮、疼痛癥狀消失,未影響放療)為顯效;2~3 d創(chuàng)面逐漸縮小,5~14 d治愈為有效;≥14 d癥狀仍無明顯好轉,局部滲出液增多,潰瘍加深不能完成放療為無效。應用 SSP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率的比較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觀察組顯效 12例、有效 25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顯效 +有效)為92.5%,對照組分別為 6、8、6例和 70.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頸部、腋下、腹股溝放射性皮炎治愈時間分別為(7.6±0.6)、(9.6±0.5)、(9.0±0.3)d,對照組分別為(14.8±0.5)、(17.8±0.6)、(16.5±0.4)d,組間比較 P均 <0.01。
討論:放射性皮炎的嚴重程度取決于照射劑量及受照射皮膚的范圍和部位,主要發(fā)生在頸部、腋下、會陰部等。臨床上放射性皮炎分兩種,即Ⅰ度反應(干性反應)及Ⅱ度反應(濕性反應)。出現(xiàn)Ⅰ度反應者可局部涂冰片淀粉等消炎、止癢,一般不影響放療。Ⅱ度反應由于疼痛劇烈、局部糜爛、潰瘍合并感染,往往要中斷甚至終止放療。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應用利福平、慶大霉素溶液或龍膽紫、氫化考的松等激素類換藥,痊愈時間需 14~30 d,且多數(shù)患者用藥后有不同程度疼痛、痂下化膿。本資料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不同部位治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赡軝C制:①濕潤燒傷膏主要成分為黃岑、黃柏、黃連等,具有非特異性抗菌作用,可促使致病菌產生變異或降低其毒性及侵襲力,降低創(chuàng)面感染機會及感染程度;其構成框架的蜂蠟具有親水性,而含有效成分的油滴可在框架中自由通過,可形成自動引流機制,避免細菌繁殖及創(chuàng)面積聚膿液;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強創(chuàng)面組織免疫修復能力,并具有解毒、去腐、生肌、活血、化淤作用,并可使創(chuàng)面周圍間生態(tài)組織向健康組織轉化;可使創(chuàng)面保持濕潤,避免感覺神經暴露、脫水、壞死及降低神經末梢敏感性,減少組織內有害物質和炎癥介質刺激。②氧療可提高創(chuàng)面組織中氧供應量,改善有氧代謝,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組織肉芽形成和生長;能抑制厭氧菌生長,控制感染發(fā)生,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
總之,濕潤燒傷膏聯(lián)合氧療治療Ⅱ度放射性皮炎效果好、見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