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
當美國人費解,中國父母為何一定要“擁有”好學區(qū)的住房,才能讓孩子就近入學;中國人恐怕也很難理解,美國公立學校為何向年幼的“非法移民”敞開大門;2009年3月,替這個非法社群排憂解難的“夢想法案”(Dream Act)走進了美國國會。
根據(jù)美國國會報告,每年有6.5萬朝氣蓬勃的“非法移民”走出美國大學校門。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幼年隨父母偷渡的小“黑戶”,但是,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卻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路對他們開綠燈,連書本費也不收分文。
聯(lián)想起為人父母的偷渡客“披荊斬棘”來到美國,當他們牽著孩子的小手,送他們走進課堂,那五味雜陳的心情中,想必包含有無限憧憬帶來的甘之如飴,孩子的命運從此改寫,很多美國夢也就此放飛;而中國孩子們的“中國夢”呢?
這個問題把一位國內(nèi)友人的簡短感慨推上了心頭,他說,“孩子們怕開學,卻不知道,我這個爸爸更怕”。
這位朋友為了讓孩子進入一個好的公立學校,勒緊褲帶換購好的學區(qū)房。雖是公立教育,但名目繁多的額外開支:贊助費、擇校費,讓他不堪重負。但與很多中國孩子相比,他恐怕沒有資格抱怨。
我的朋友Ruth是定居在北加州的華人,她的蜜桃基金(Peach Foundation)已經(jīng)資助了超過2000名貧困失學的兒童。這些孩子,有著和其它孩子一樣的求學夢,當中國財力已經(jīng)超英趕美,這個夢想?yún)s仍然“很差錢”。當國內(nèi)熱議本土教育何以無法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也許國人應該先問,中國的夢想鍛造場,何時能給所有孩子提供一個有教無類的共同起點?
有教無類刻不容緩
接納非法移民入學雖然在美國面臨很多爭議,各州規(guī)定也略有不同,但背后遵循的邏輯卻基本都是:公立學校,顧名思義是用公共資源開辦的學校,因此,只要是當?shù)亍熬用瘛?,在當?shù)叵M、繳稅一段時間(例如:一年),就算是公共資源貢獻者,也就享有平等入學權(quán)。
眾所周知,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是稀缺資源。雖然人類不懈努力,但至今也沒能“平均分配”。而獲取這些資源的能力,往往和財力相掛鉤。這似乎讓“擁有”好學區(qū)的住房,才能人讀好學校,看似“正常”。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和其它資源一樣,也分公與私。
正如富裕家庭可以讓孩子學習馬術(shù),普通人家教孩子學腳踏車,私人所能提供的教育條件差異絕對無可厚非,但是公立學校無疑是公共資源,是納稅人的錢共同建立,其分配原則,就和人人都置身其下的法律一樣,也必須強調(diào)和追求“天子與庶民平等”的公平原則,而不能因為財富的多寡,地位的懸殊和納稅的多少存異。
如果一個國家的學區(qū)制,是只有高檔住宅的“擁有者”,才能進入高檔住宅區(qū)的公立學校,首當其沖就難以規(guī)避“公開歧視貧窮”的嫌疑。
這也是一個美國朋友曾經(jīng)拋給我的問題,他問我:“在好的學區(qū)租房為什么不行?中國這樣的規(guī)定不會被認為是歧視貧窮嗎?”
話題之后轉(zhuǎn)移了,但問題一直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雖然我知道這個提問,絕非出于什么優(yōu)越感,而是來自美國社會成員對公平教育的認識和改變美國社會自身弊端的切身體驗。
有一部來自真人真事的電影《Freedom Writer》,可能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故事講的就是為了追求更公平的公共教育資源分配,加州進行的學區(qū)制改革。
美國的學區(qū)經(jīng)費,主要由當?shù)氐姆康禺a(chǎn)稅支持,因此高檔住宅區(qū)的公立小學,往往師資一流可與私校媲美,而低檔住宅區(qū)的公立小學,教育資源自然相對匱乏。雖然租房也一樣可以入學,但畢竟改變不了整體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差距。加州一些地方的政府,為了追求更公平的公共教育資源分配,就把就近入學改為抽簽入學,好讓窮孩子獲得更平等的教育機會。
但是,改革遭遇的最大阻力,往往是習以為常的觀念。那些好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也難一夕間改變歧視,甚至拒絕給窮孩子用新書。而一位白人女教師挺身而出,自費買書,她的種種努力,最終讓那些因窮困和貧賤百事哀的家庭,在沉淪邊緣徘徊的孩子們放下槍、愛上筆。這些孩子自稱Freedom Writer,他們在畢業(yè)前以此為名撰寫的自傳故事最后結(jié)集出版,這個故事不但打動了好萊塢,被搬上熒屏,也打動了美國社會。而這位女教師Erin Gruwell至今仍在推行以此命名的教育項目。
這個故事,也許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美國社會會忽略“合法性”,而在實踐中給所有作為社會成員的孩子一個圓夢的機會。孩子,就是社會的未來;給他們更好的未來,也是給社會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把他們的夢想拒之門外,也是增加這個社會未來的不安定因子。2009年3月,奧巴馬總統(tǒng)更將夢想法案帶進了國會,這些“非法”畢業(yè)生更可能借此獲得美國的合法身份。
一個國家的公立教育體系,應該致力于為全體成員開方便之門,只要有向?qū)W之心,就開求學之路。應該說,美國在這方面能夠提供給中國的啟示不僅僅局限在上面的例子。比方說美國的小區(qū)大學系統(tǒng),無論在職工人、賦閑老人、窮人和因各種原因沒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都可以交納低廉學費后,直接入讀,成績優(yōu)異,還可以轉(zhuǎn)學進入公立大學。比方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因此如果以大學為分界點,中美有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中國式教育前緊后松,而且選拔標準也單一,基本上將千軍萬馬引向一條獨木橋;美國則前松后緊,依靠其多層次的教育體系,人才層層分流,讓錢學森有錢學森學術(shù)氛圍,好護士有好護士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
中國教育有太多值得探討的話題,人們痛心疾首的官場文化和市場文化泛濫的學術(shù)墮落,也感慨立意恢宏的創(chuàng)世界一流專家規(guī)劃的不如人意。中國夢在這個時刻,既有錢非萬能的苦惱,也有沒錢萬萬不能的現(xiàn)實問題亟待解決。教育就是一個國家的夢想鍛造場,遠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檢視美籍華人楊振寧、李政道,再到2008年的日本本土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會發(fā)現(xiàn)驚天動地的科學突破并沒有和巨額經(jīng)費的必然聯(lián)系,但卻都深植于養(yǎng)分充沛的教育體系和目光長遠的國家戰(zhàn)略。何妨從夢起飛的地方人手,先給所有中國夢一個共同的起點。(摘自2009年11月1 9日路透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