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雙
我們這些在亞洲生活的人連自己亞洲的鄰邦都不了解,反而了解更多的是歐洲或者是美國,如果對于亞洲人這個身份要負責任一點的話,我們的知識實在是太過欠缺了。
中印關系在當下意味著什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歷史學教授Vinay Lal在一篇文章中談到,雖然中印的經濟角逐目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但是其實歷史關系卻不是那樣的。Lal的文章中回顧了20世紀上半期中印友誼的代表人物柯棣華以及尼赫魯對于中國的友情,證明中印關系歷史上并不是以邊界糾紛以及經濟競爭為主旋律的。比如尼赫魯曾在1950年拒絕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席位,并且宣稱中國才是亞洲的領袖,據說尼赫魯的這一舉動是為了抗議聯合國對于中國的不接納。Lal的觀點是我最近有幸接觸的一批來自印度的作家藝術家所比較能夠認同的。我讀了之后也覺得能夠認同,但同時也覺得僅僅從國際關系的角度來考察中印關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帝國主義是一個很可惡的東西,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討論在帝國的體制之下生活的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比如說美國的確是一個新型的帝國,但是恰恰因為它是一個帝國,所以很多文化人文化產品都聚集在這里。我們這些在美國生活的人就能有幸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的流通當然反映了帝國的模式,但是也具備一定的豐富性。老實說,我對于印度的興趣是取道紐約而形成的。我的一些南亞的朋友給我介紹了不少印度電影、印度作家,以及印度飲食,更關鍵的是,在美國人眼中,我就是一個亞洲人。但是有趣的是,什么是亞洲人,我們這些在亞洲生活的人連自己亞洲的鄰邦都不了解,反而了解更多的是歐洲或者是美國,如果對于亞洲人這個身份要負責任一點的話,我們的知識實在是太過欠缺了。美國學界對于印度文化的興趣實際上也是非常功利性的。我們在研究院里學了一大堆理論,但是對于印度歷史和文化完全要在課外自己補課。所以這次見到印度學者我深深地意識到我自己的無知。首先是以前國內只知道跟從英美的文化走向,獲得布克獎的印度作家的作品在中國很快就翻譯出版了,這個做法實際上是把印度文學當作歐美文學來看待。但是印度有一些英語作家實際上并不是以西方讀者作為理想的對象的。比如用英文寫作的小說家艾倫·西里(Allan Sealy)的長篇小說《TrotterNama》也是一本對于印度的史詩式的寫作,就比拉什迪的《午夜之子》要復雜得多,而且對于印度的考察也不只局限于獨立前后。這部小說,我還不能整體上作出評說,但是看得出印度的英語作家對于英語與印度的關系有很多深入的思考。
我覺得文化交流最難的是在日常生活層面上的接觸。我與這些印度作家共處的幾天之中,深深感到我們中國人在記憶的深層里與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相近之處。同行的一個印度人是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手臂骨折了,于是每天早晨幾個略為年輕的女人會為她梳頭。有一天,同行的電影導演看到了這一幕,就捅捅我說,這是非常典型的一幅印度生活畫面。我想其實傳統中國也有這樣的一幅畫面。還有一位非常出色的音樂家,我多么希望對他所彈奏的音樂有更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位非常優(yōu)雅非常有品位非常體貼的人。他的家族是一個有著二十代音樂傳統的老家族。我曾經問過他對于其他的音樂傳統以及音樂形式怎么看。他回答得很好。他說在年輕的時候對什么音樂都感興趣,流行的古典的,東方的西方的,但是一旦開始了正式的Dhrupad的訓練,他就不會僅僅因為喜好去欣賞其他音樂了。他去聽音樂會,聽的是樂師的創(chuàng)造性,是他的靈魂。在朱家角聽一位賣唱的女人唱歌,他也覺得很真誠。最難得的是,這樣一個藝術家同時又特別謙恭特別平易近人,有一天在一個朗誦會上,他不惜跪在地上,給一個印度詩人舉著麥克風,以求更好的聲音效果。
印度的藝術家有一種對于自己的藝術的專注和追求超越的欲望。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某些社會中,環(huán)境太混亂了,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力沒有別的出路就只能向內向上發(fā)展了。其實中國的某些時刻也是這樣。不過我同時懷疑這個結論,因為藝術家們是很容易陶醉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仿佛他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