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志華 文/于翔漢 編輯/陳 陸
在川、鄂、湘地區(qū),火塘是農(nóng)家居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謂火塘,一般選擇在農(nóng)家?guī)旆績?nèi)的地上挖成坑,四周壘上石塊,中間生火。火塘的主要功能是熏制臘肉,兼任做飯、燒水、取暖,可謂一舉多得。
冬春之季,三峽山高苦寒?!靶⊙边^后,進(jìn)入臘月。此間,三峽人家開始?xì)⒛曦i。純樸、節(jié)儉的山里人請親朋們熱熱鬧鬧地吃過“泡湯肉”后,留些鮮肉過年,其余的豬肉,則用食鹽、花椒、白酒等入缸腌制10余天,在太陽下將水分曬干,再用繩索串掛于火塘上方,讓煙火慢慢熏烤。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火塘中的火日夜不熄兩個多月,才能完成臘肉的熏制過程。
此間,火塘處成了山里人家的廚房、水房;吃飯、喝酒的“吧臺”;烤火取暖的所在;招待客人的客廳。
在昏暗的燈光下和忽上忽下的火苗旁,一家人圍坐在火塘旁喝酒、吃肉、喝茶、擺“龍門陣”,三峽農(nóng)家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其樂無窮。
對身在三峽的山里人來說,火塘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那些走出大山在外闖蕩的游子而言,火塘邊有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歡樂,火塘寄托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全部記憶。而那肥而不膩、精而無渣、吃起來清香滿口,回味無窮的火塘臘肉,則是故鄉(xiāng)留給他們永遠(yuǎn)揮之不去的家的味道,是那么的醇香而溫暖。
攝影師也難抵火塘邊濃濃的親情
三峽大山里獵手的啟蒙課,往往在火塘邊完成
火塘間掛著的臘肉,散發(fā)著三峽人家特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