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鵬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伴隨著宜興紫砂在港臺及新加坡等地的盛行,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兩家公司即已推出紫砂壺拍品,大陸地區(qū)對紫砂茗壺的拍賣也伴隨著內地拍賣業(yè)的成長而成熟,至今也已走過了十余年,每年上拍的數(shù)量均呈上升趨勢,這幾年更是呈幾何數(shù)字增長。例如1994年時全年幾大主要的拍賣公司上拍紫砂類拍品僅幾十件,到2006年上拍量突破了600余件。
對紫砂茗壺的收藏與投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經(jīng)歷了一場非理性的炒作后,在藝術品市場一度沉淪,10余年間,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熱點也是幾易其主。就在此時,一些經(jīng)過歷史年輪淘選的明清名家的傳世之作和近現(xiàn)代紫砂工藝大師的作品重新回歸藝術品投資者的視野,大有成為“新熱點”之勢。
尤其8ds紫砂博士,全球最大的紫砂店鋪信息提供者,全球最大的紫砂店鋪,2008年以來,紫砂茗壺在拍賣場上屢創(chuàng)佳績,天價頻現(xiàn)。如中國嘉德4月份在北京舉辦的春拍中推出的顧景舟在1980年代制作的一把“漢鐸壺”拍出78.4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創(chuàng)當場紫砂器拍賣最高成交價;6月在廣州的夏季拍賣會上的一件顧景舟制光素無紋的紫砂壺也以31.36萬元人民幣成交;不久香港佳士得公司在春拍中推出了一把清乾隆剔紅饕餮龍紋紫砂壺以147.7萬港幣成交;時隔幾個月,中國嘉德在北京舉辦的秋拍中又首次推出“至味涵碩·紫玉金砂名品”紫砂專場,全場成交率高達92%,總成交額達604萬元,其中一件由顧景舟與韓美林兩位大師在1988年共同合作的“雨露天星壺”以156.8萬元人民幣成交,摘得全場桂冠。此壺體線條硬朗,于樸拙中見纖巧,融合了顧景舟精湛的制壺技藝和韓美林超前的設計理念,是兩位大師的經(jīng)典之作。壺體雙側鐫刻篆書“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壺上的一枚印章“歷下美林”則為顧景舟上世紀八十年代與韓美林合作專用章,印證著二人的藝緣。此壺一式僅兩把,先后由中國臺灣收藏家和大陸收藏家收藏,珍稀程度自不待言。年底,上海工美拍賣公司秋拍推出的《大石齋藏品專場》拍賣會上,唐云先生舊藏、顧景舟先生于1948年所制的五把名壺之一的“大石瓢壺”,從100萬元開始起拍,最后成交價為315.84萬元人民幣。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嘉德春拍中,一件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元成交,這也是迄今為止有成交記錄以來最貴的一把紫砂壺。據(jù)悉,壺身上均由吳湖帆先生手書,顧景舟先生制,分別贈于吳湖帆、唐云、江寒汀等名家,并先后著錄于《宜興紫砂珍賞漢碼(顧景舟主編)》、《紫砂壺鑒賞》等書,其來源及茗壺本身的傳承均不容質疑。
名家紫砂壺的價值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中,更是延續(xù)了2008年的熱度。如北京翰海2009年春拍“虛中有容一當代紫砂壺、內畫鼻煙壺”專場拍賣會上,紫砂大師顧景舟的“乳鼎壺”以44.8萬元成交;6月西泠印社拍賣公司舉辦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把顧景舟制紫砂壺以29.12萬元人民幣成交;11月北京保利秋拍,顧景舟大師的“上肩圓線壺”,估價35萬一45萬元,最后以61.6萬元人民幣成交;更令人乍舌的還有一套顧景舟制作的“十一頭提梁壺”,估價就高達180萬至250萬元,最終也以313.6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此套為一壺配五碟五盤,壺體比例勻稱,線條簡潔,是當代經(jīng)典的茗壺之一,也是顧老畢生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幾乎同時,中國嘉德秋拍中一把1990年時由唐云供畫稿、顧景舟制壺、沈覺初銘的“報春壺”,估價50萬至60萬元,最終以113.12萬元人民幣成交,此壺的高價成交也說明顧景舟大師和一些近現(xiàn)代書畫名家、金石家共同合作的作品的升值潛力也將會是巨大的。本場拍賣中還有一套顧景舟制11件“三線咖啡具”,估價60萬至80萬元,成交價則高達224萬元人民幣,簡直讓人艷羨。三線咖啡具為顧景舟先生上世紀60年代為紫砂工藝品出口創(chuàng)制的經(jīng)典作品,包括咖啡壺、碟、杯和糖缸、奶杯共十一件,糖缸、奶杯、咖啡杯內壁及碟面均掛白釉,有網(wǎng)狀開片,微微泛黃。此壺用料極為講究,據(jù)傳為顧氏保存多年的“缸底之紫泥”,泥料的色澤對裝飾效果的完善亦起到了關鍵作用,壺底鈐“曼希陶藝”款識,為顧氏早期用印。本套“三線咖啡具”制成后即出口海外,今能“完璧歸趙”實乃幸事啊!
在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紫砂壺只是作為日常飲茶器具在內地市場流通,價格并不高,當時宜興“七輔導”之一顧景舟所制的一把商品壺,才賣區(qū)區(qū)五角錢,在廣交會上一把外銷壺不過也就一兩美元。到了80年代初期,顧景舟的作品已經(jīng)是5千元一把,徐漢棠的作品是3千元一把,在現(xiàn)在看來那時就能有這樣的價格,也幾乎與現(xiàn)在的百萬元是相當?shù)?。改革開放30年,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紫砂茗壺的需求隨之增長,各種檔次的紫砂茗壺的價格也開始提升,尤其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內地民間收藏的升溫和民間資本的強勢介入,名家制作的紫砂壺和清代、民國紫砂壺的價格快速回升,并屢創(chuàng)新高,成為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一個新亮點。
據(jù)雅昌藝術網(wǎng)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紫砂類拍品的前20名拍賣記錄中,有一半為當代的名家壺,其中3把是顧景舟的作品,而且這10把當代名家壺都是在2008年后成交的,拍賣成交價格居前5位的也全部產生于2008年后。另據(jù)《收藏界》雜志刊登的2001年到2008年的紫砂壺拍賣記錄可知,排名前20位的紫砂壺價格,從52.14萬元到315.8萬元不等,其中一半是明清的,其余的就是顧景舟、蔣蓉、何道洪等現(xiàn)當代紫砂工藝大師的,但成交價居冠亞軍者均為顧景舟大師的作品,由此可見,其“壺藝泰斗”的地位已為世人所公認,絕非空有虛名。
可見,在藝術品投資領域,“價格體現(xiàn)價值”仍是一條不變的真理。那就簡單介紹一下紫砂工藝大師顧景舟。顧景舟1915年出生在中國江蘇省宜興市川埠鄉(xiāng)上袁村一個紫砂世家,祖母是他的啟蒙老師,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18歲時憑借其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嚴謹?shù)闹茐毓に囈慌e成名,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躋身壺藝名家行列。他曾被上海郎氏藝苑聘請制做仿古陶,新中國成立后,顧景舟多次參加宜興地區(qū)古窯址的發(fā)掘,對紫砂陶的歷史沿革、名人傳記、古陶鑒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資料收集工作,后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對將紫砂藝術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做出巨大貢獻。
顧老年輕時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后與書畫界名家交往甚密,開始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向,經(jīng)過與知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為紫砂壺的發(fā)展注入現(xiàn)代美學觀念,開創(chuàng)了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云、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壺、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壺、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并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顧景舟高超的壺藝境界,與他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有沒有文化積累,是民間藝人從藝歷程中最重要的門檻,也是“一代大家”與“一般匠人”的重要區(qū)別。他重視這個淵源,并為之努力了一生,幾十年來,他不斷地求師于文學家、書畫家、金石家等,這使他在藝術格調和創(chuàng)作風格上不斷有新的突破。他一改清初以來繁瑣、堆砌的浮華之氣,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形成了“重造型、輕裝飾”的獨特藝術風格,完全靠造型美、線條美、色調美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品多以古樸典雅見長,線條雄健嚴謹,大雅而深意無窮,所制之器儀態(tài)紛呈,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所享聲譽堪比明代的時大彬。近年來,“顧壺”的身價日高一日,收藏家們不惜以比紫砂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要昂貴的價格收藏之。
另外,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列為全國12種燒制陶瓷技藝之首。2009年初夏,宜興的“紫砂陶工藝”已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成功入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榜。這些信息都足以說明根植于我國民間的紫砂藝術已經(jīng)被世界范圍廣泛認可,從而對紫砂壺價值的再次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