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濤(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
語文教學之傳統(tǒng)與革新
/錢金濤(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
處在當今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作為語文老師,既是幸運,也是不幸。言其“幸運”,是因為教育變革帶給我們更多的機遇、更多的活力;言其“不幸”,是因為教育變革也帶給我們很多混亂、很多迷惑。但是,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語文教改自在其中。大潮之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真思考,謹慎選擇。
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正是對語文教學思想貧乏、言談空洞、認識膚淺、審美意識薄弱、探究能力欠缺等弊病的矯治。語文的課程性質被界定成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無疑是重新?lián)P起了語文教育中的人文主義精神。盡人皆知,中華文明的主流,一向是重視人文精神的。當然,西方的人文性和人文精神也大有來頭,大略可追溯至希臘時期。希臘文化,崇拜美和善,重視理性、均衡、節(jié)制等等。一言以蔽之,中外古典教育,都是非常重視人文性的。當下的語文教育應該張揚怎樣的人文精神呢?從語文新課標的新理念中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提倡:強調(diào)人文知識的熏陶,重視文化生命的延續(xù),注重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加強自我潛能的開發(fā)等等。所以,語文教育必須充分重視人格培養(yǎng),哲學熏陶,文化積淀,思維開發(fā),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與此同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語文的本質是“言語”。從語文課程這個角度來說,語文的人文性自然必須通過言語來實現(xiàn)。語文課雖然可以與倫理學、哲學、思維學、政治學等課程相互補充、融會、整合,從而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改變學生思想貧乏、言談空洞、認識膚淺、審美意識薄弱、探究能力欠缺等現(xiàn)狀,但是,語文課必須始終堅持的仍然是以“言語”為本質,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仍然應該是語文課程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任務。圍繞“言語”的“習得”,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內(nèi)涵、文化底蘊、認識深度、審美意識、探究能力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當下,最令人困惑的是,各種教學流派所倡導和力行的各種教學方法名目繁雜,花招迭出。站在方法論的高度來看,大家的努力顯然都有各自的合理性,至少在某一方面為語文教學方法的發(fā)展與革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但是,如果我們的主流探索始終是處于“偏在一隅”的狀態(tài),始終是抓枝葉不抓根本的話,長此以往,我擔心我們的語文教育會陷入一種“在方法上逡巡”的尷尬局面。因此,我們的語文教法探索,應該多在教法的根本、本質上進行強有力的攻堅。也就是說,應該在語文教學方法最本質、最高追求上多多著力。那么,什么是當前語文教法應該堅持的最高追求呢?我認為,在班級教學尤其是大班額教學的現(xiàn)狀下,教學方法的最高追求,仍然是并且也只能是四個字:“因材施教”。據(jù)我看來,各種教學流派推出的教學方法,不管其花樣多么新鮮,其招法多么玄妙,其核心還是要解決在我國目前的大班額教學中,如何才能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問題。也就是說,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大同教育”與“因材施教”的完美融合?;诖?,對于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除了把它看成是對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主體性發(fā)揮很有效的一種提倡之外,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對“如何促進因材施教高效發(fā)揮”的一種良好探索。
我個人認為,要比較完美地解決班級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問題,很可能需要借助網(wǎng)絡教育來實現(xiàn)。因為網(wǎng)絡教育的互動性、及時性、開放性和全球共享性,讓我看到了當代班級授課制前提下的“因材施教”的燦爛曙光。因此,有網(wǎng)絡教育條件的學校和老師,如果現(xiàn)在沒有把網(wǎng)絡教育充分利用起來,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當然,我所說的網(wǎng)絡教育不等同于課件制作,不等同于多媒體教學,甚至不等同于遠程教育,它的定義只能是“基于網(wǎng)絡的教育”,“是充分應用網(wǎng)絡而不是單純制作課件和單純展示多媒體的教育”。舉一個不太恰當?shù)睦?,比如網(wǎng)絡論壇,由于它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人極快速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時候快到相當于同時發(fā)表意見,這就達到了群體性的頭腦風暴的效果,相互之間快速的碰撞、啟發(fā),形成了每個人都在對另外一個人進行“因材施教”的理想情景,而不光是老師可以快速地對一群學生及時地進行“因材施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更愿意把網(wǎng)絡論壇看做是將來的網(wǎng)絡教育的一種雛形。比如作文教學,我們完全可以建立起了一個網(wǎng)絡寫吧。在網(wǎng)絡寫吧里,教師對學生的寫作點撥、師生之間的群體互動、教學情況的及時反饋,比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來得更快,反饋得更及時更豐富,“因材施教”也來得高效?;谶@樣的理解,我甚至愿意做出如下的預測:且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定是網(wǎng)絡教育的天下!
我們還應該看到,新課程標準提倡民主教育,“對話理論”已經(jīng)成了我國當今教育的一種時尚?!皩υ挕庇迷诮虒W交流和教學反饋中,是一種較好的互動方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就是一種即時的表達,就是一種“在場”的狀態(tài)。因此,討論課、辯論課、爭鳴課等課型既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又體現(xiàn)了教師民主意識,已經(jīng)成為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選擇。然而,也要看到,在有些課堂里,討論、辯論、爭鳴走形式,“對話理論”常常被形式化,這的確讓人深感憂慮。譚學純的《人與人的對話》說:“人與人的對話,是與存在在講和。通過對話,傾聽不同的聲音的交響,調(diào)適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調(diào)整自我的‘在場’的姿態(tài),重建自我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人類理性生存的標志。對話不僅是語言饋贈、思想碰撞、感覺交換,同時也包含了人類不同生存狀態(tài)的相互參照,不同人群的生命安頓,在敞開自我、敞開他人、走進自我、走進他人的對話中相互追問、相互聆聽,共同尋找生命的意義,體現(xiàn)最高層次的生命關懷。”多么誘人的境界??!可是,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嗎?也許有人在力圖這樣做,想真正地通過“對話”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精神關懷。但是實際上,更多的表現(xiàn)是,根本沒有這種生命意義上的關懷:要么是形式上的情感交流和關切,要么是根本就沒有情感的投入,更有甚者則是在對話過程中表現(xiàn)出教師習慣性的霸氣,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討論、去思考,不去仔細聆聽學生的反饋,甚至武斷地打斷學生的言談——這就使教學中的“對話”充滿作秀與矯情。所以,我們呼喚教育民主和民主教育,因為“對話”教學的最本質的意義就是民主,就是要尊重學生,尊重個性。
“教材只是個例子”,是葉老的名言;“課堂是精品生活”,是我的淺見。不管是以何種理念為指導來編寫的語文教材,都只是“例子”。編寫者只是希望通過這些典范的“例子”,讓學生獲得某種熏陶、體驗、收獲,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教材只是個例子,我們對教材的處理不能太死板、太拘泥。作為語文教師,只要你在總體上把握住了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基本內(nèi)容和基本框架,具體篇目的選擇、對每一篇課文的處理,完全可以由你自己做主。
在強調(diào)“教材只是例子”的同時,我們更要堅守“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個“課堂生活化論”,把課堂學習體驗與日常生活體驗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日常生活中那樣的有血有肉、豐富充盈的“語文”,而不是干枯單調(diào)的課堂說教。但是,必須高度重視的是,課堂中的“語文”必須是高于原生狀態(tài)、精于原生狀態(tài)的生活,是生活的提煉和修繕。所以,我們不能把“課堂生活化理論”庸俗化、膚淺化,不能把生活中的一地雞毛照搬到課堂上去。我們必須始終牢記“課堂是精品生活”這一觀念,因為課堂是種范例,是學生學習后能夠去“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百”的那個“一”,必須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