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玲 余鳳慈 梁淑貞
霰粒腫(瞼板腺囊腫,chalazion)中醫(yī)稱為胞生痰核。是指胞瞼內生硬核,觸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1]霰粒腫是兒童常見病癥,中醫(yī)學認為本病雖表現(xiàn)在眼瞼,實則病在臟腑。而傳統(tǒng)治法多從脾淪治,本文擬從小兒的生理特點、小兒霰粒腫的發(fā)病機制、治療及其與肝脾生理病理關系進行論述,為小兒霰粒腫從肝脾論治提供依據(jù)。
歷代醫(yī)家對小兒的生理特點早有論述,如隋代《諸病源候論》提出:“小兒臟腑嬌弱”;明代《育嬰家秘》也說:“血氣未充…精神怯弱”。金元時代的朱丹溪,首倡“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明代醫(yī)家薛己指出:“在小兒雖得乳食,水谷之氣未全,尤仗胃氣,胃氣一虛,則四臟俱失所養(yǎng),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泵鞔鷥嚎漆t(yī)家萬全,對小兒五臟特點的研究更全面,如《幼科發(fā)揮》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也。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及少陽生長之氣,漸而壯,故有余也。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不足也?!蓖瑫r《育嬰家秘》中指出:“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故曰不足者,乃水谷之自然不足也?!保?]說明在小兒時期的生理特點表現(xiàn)和肝脾都有密切關系。
2.1 小兒霰粒腫病因 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正氣不壯,抗病力較差,感邪后容易發(fā)病,邪氣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致病因素,與六淫外邪、飲食、情志等因素有關。以往的理論認為小兒缺少七情六欲的變化,故情志因素導致的疾病在兒童中很少發(fā)生。[3]但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情志因素在小兒霰粒腫的發(fā)病中亦起著重要的作用。學者官月秋、陳婷對霰粒腫兒童的不良生活習慣分析結果中、性格急躁的占67.27%、是發(fā)生霰粒腫的誘因。[4]究其原因,多因獨生子女嬌縱任性,稍不如意則怒多、或小兒活潑好動天性被壓抑,肝氣郁滯,或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眾多家長給子女濫用補品,飲食失節(jié),膏粱厚味受納過盛等,而致本病發(fā)生。
2.2 小兒霰粒腫發(fā)病機制與肝脾的生理病理關系
2.2.1 本病表現(xiàn)在胞瞼,胞瞼在臟屬脾。而肝和脾生理上相互為用,肝屬木,肝藏血而主疏泄,脾屬土,脾主運化,主統(tǒng)血,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行中有“木克土”之說《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惫省澳究墒柰痢薄巴恋媚径_”。而木植于土,木賴土榮,肝膽依賴著脾胃的營養(yǎng)滋生?!秲冉洝吩啤笆橙胗谖福⒕诟?,淫氣于筋?!薄侗孀C奇聞·卷八》中說:“脾胃居中而運化精微,以灌注于四臟,是四臟之所仰望者,全在脾胃之氣也?!惫省侗怡o心書·卷上》云:“脾為五臟之母?!?。綜上可見,脾得肝之疏泄。運化功能才健旺;肝得脾所輸布的精微滋養(yǎng)以后,疏泄功能才能正常;二者互相制約,相輔相成。
2.2.2 小兒霰粒腫的病機 ①脾虛,健運失調,不能運化水濕,致濕痰互結積聚胞瞼而致本病;②怒傷肝,疏泄失常,樞機不利,致木不疏土,脾失健運,遂成積滯,上阻胞瞼脈絡與氣血混結而致本病;③飲食失節(jié),膏粱厚味受納過盛,胃腸食積,郁而化熱,灼濕生痰,痰熱互結,積聚胞瞼起核發(fā)為本病。
在病理情況下,肝病可以傳脾,脾病也可及肝,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肝氣太旺,橫克脾土,常導致脾胃虛弱;肝氣虛弱則不能升發(fā),疏泄失常,從而導致脾失健運生化之功能,肝氣郁結,疏泄功能失常,往往導致脾氣壅滯。相反,脾虛氣血生化乏源,或脾不統(tǒng)血,失血過多,均可導致肝血不足;脾氣壅滯,又可影響肝氣不舒,[5]可見,肝脾兩臟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小兒霰粒腫發(fā)病機制和肝脾病變密切關系。
從多年臨證所見,許多霰粒腫小兒,素喜肥甘厚膩之品、雖有食少納呆,體倦乏力,食后或午后腹脹,精神不佳等“虛”象,但常伴見脾氣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脈弦等癥。肝和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著難以分割的關系,所以在證候上相互關聯(lián)。作者認為在小兒霰粒腫治療中根據(jù)辨證常用。①健脾養(yǎng)肝法:本法適用于脾氣虛弱,化源不足,肝血虧虛的肝脾兩虛證,證見脅脹隱痛,納少腹脹,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頭昏目眩,視物模糊,爪甲無華,舌淡,脈虛細等。代表方為歸芍六君子湯;②疏肝健脾法:本法適用于肝郁脾虛證,證見胸脅脹滿疼痛,精神抑郁或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納差食少,腹脹便溏,苔薄白,脈弦而虛等。代表方為逍遙散;③補脾瀉肝法:適用于脾土虛弱、肝木乘脾的脾虛肝旺證,見食少納差,脘腹脹痛,大便不調,倦怠乏力,胸脅脹悶,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緩無力等。代表方為柴芍六君子湯。[5]以上組方中并酌情選用全蟲、僵蠶、海藻、昆布、山甲、角刺等消痰散結之品。共奏調起到調和肝脾、消痰散結之功效。
從歷代醫(yī)家對肝脾相關理論和治療經驗論述可知,肝脾同治屢見不鮮,而小兒霰粒腫發(fā)病機制與證候表現(xiàn)上都與肝脾相互關聯(lián)。因此從肝脾論治小兒霰粒腫是有據(jù)可依的,故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
[1] 曾慶華.中醫(yī)眼科學.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09.
[2] 朱立鳴,左先邦.萬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論學術思想探析.中醫(yī)兒科,2007,3(6):6-7.
[3] 韓海燕,韓桃.情志變化與兒童功能性胃腸疾病的關系.吉林中醫(yī)藥,2008,28(3):160-161.
[4] 官月秋,陳婷.小兒霰粒腫發(fā)病的相關因素分析.第三屆全球華人眼科學術大會暨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2006.
[5] 崔振生.試論肝和脾胃之關系.陜西中醫(yī),2002,23(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