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互文性與典籍英譯*

2010-08-15 00:43:01鄢宏福
外語與翻譯 2010年3期
關(guān)鍵詞:互文性典籍譯本

鄢宏福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互文性與典籍英譯*

鄢宏福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通過對典籍文本互文性的考察,指出我國典籍英譯過程中應當加強譯者交流和典籍譯本研究,尋找互文文本之間在語篇類型、語言片段、文化等方面的共性和規(guī)律,進而促進典籍英譯實踐。

互文性;典籍英譯;實踐

近年來,典籍英譯及研究在我國迅速發(fā)展。有學者就我國典籍英譯中如何提高譯文質(zhì)量進行了探討。陸振慧(2006)認為,要提高我國典籍英譯的質(zhì)量,應當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研讀典籍文本;2)充分利用前人的典籍研究成果;3)積極參照國內(nèi)外成功的前譯;4)與漢語典籍專家合作;5)與英語為母語的學者合作[1]。陸振慧女士對典籍英譯質(zhì)量改進提出了幾點中肯的建議,但是其建議立足經(jīng)驗、泛泛而談,既缺乏充分的理據(jù),又沒有具體可行的策略。在當前形勢下,選取系統(tǒng)性的理論對既成典籍譯作進行研究,進而尋找典籍譯本的共性以及典籍英譯活動的規(guī)律,對于指導進一步的翻譯實踐具有實際意義。正如卓振英教授所說,應當“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地開展典籍英譯工作及相關(guān)研究”[2]。所謂“計劃”、“組織”、“指導”,可理解為典籍譯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一致與共識。互文性理論發(fā)展和研究業(yè)已取得的成果為典籍文本間的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提供了廣闊的視野;與此同時,也為也為典籍英譯活動的實踐操作編制了指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一、互文性與典籍文本的特點

按照互文性理論主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和巴特的觀點,“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與賦予該文本意義的知識、代碼和表意實踐之總和的關(guān)系,而這些知識、代碼和表意實踐形成了一個潛力無限的網(wǎng)絡”[3]。

既然互文性體現(xiàn)于“任何文本”之中,那么對廣泛的互涉文本的研究勢必有助于翻譯活動過程中的理解和表達。這一論斷對于典籍英譯尤其如此。典籍文本具有其獨特的性征,具體表現(xiàn)在:1)年代久遠、難于理解;2)譯注紛呈、莫衷一是; 2)內(nèi)涵豐富、再現(xiàn)乏術(shù);4)文體多樣,風格迥異。

熊錫源在《互文性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一文中認為,互文性可以分為:1)指語篇類型上的關(guān)聯(lián)性。2)指文本內(nèi)部各部分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如語義邏輯上的連貫和句法結(jié)構(gòu)上的銜接。3)不同文本間語言片段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用典、戲訪、拼貼、改寫、引用。4)文本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4]。筆者認為,將互文性理論研究的這一具體分類體系應用到典籍英譯研究之中,即有助于探索典籍譯本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和規(guī)律。然而,對于第2)點,實際上,譯者在處理文本內(nèi)部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中操作相對較為簡便,篇幅所限,本文不作詳述。

二、典籍文本互文性分析

下文就不同的典籍文本在語篇類型、語言片斷、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進行考察。所引譯本多數(shù)來自《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典籍譯本。

(一)語篇類型

對于語篇類型的分類,我們不妨采用一種樸素的模式。馬祖毅(1997)在研究漢籍外譯史時將漢籍簡要分為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和自然科學著作。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進而細分為:《四書》《五經(jīng)》諸子及其他哲學著作、歷史書籍、經(jīng)濟學著作、社會學著作、語言學著作、藝術(shù)作品和理論、文學作品和其他社科類著作[5]。僅就《大中華文庫》目前業(yè)已出版的數(shù)十種漢語典籍譯本來看,語篇類型非常有限,《四書》《五經(jīng)》諸子及其他哲學著作和文學作品占到了絕大多數(shù),而文學作品中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均有涉及。并且,所譯作品多以敘事體裁為主,故事性、獨立性較強,在譯介過程中便于操作。針對目前典籍英譯題材有限且相對集中的情況,在翻譯過程中對相似文本的語篇特征展開研究,非常必要。

例如,在翻譯說理散文時,時代相同、體裁相似的《論語》與《孟子》的對比研究就切實可行?!罢Z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gòu)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6];“《孟子》散文也是語錄體,全書不僅記錄孟子的只言片語,更有一些章節(jié)就一個中心論點反復論述,形成了對話體的論辯文”[6]。在《論語》的眾多譯本中,韋利所譯“文字比較簡練,接近原文風格,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力爭逼肖原文”,“譯本中的引言、注釋以及名詞解釋極有學術(shù)價值”[7]。如此,《孟子》的英譯或可采韋氏之長。類似地,翻譯敘事散文時,時代相近、文風若類的《戰(zhàn)國策》與《史記》就可相互借鑒。如前所述,有“計劃”、“組織”、“指導”地對漢籍經(jīng)典進行譯介,對于提高譯文質(zhì)量、傳播中國文化頗有裨益。

(二)語言片段

不同文本間語言片斷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體現(xiàn)在用典、戲訪、拼貼、改寫、引用等形式。在引用方面,以《孟子》為例,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全書大量引用此前的典籍:其中引《詩》多達33處,引《書》18處,引《禮》2處,引《志》2處,引《傳》1處。漢語典籍引用其他典籍的頻次由此可見一斑。其實,引用的內(nèi)容還可以擴展至常見的成語、諺語、歇后語、俗語、俚語等。典籍文本中這類表達頗為常見。譯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直譯,或直譯加注釋,或意譯,或直接在目的語中尋找對應的表達,通過種種努力,積累了不少好的譯文。

對于引用的片斷,筆者認為,可以對善譯直接引用并注明出處,也可以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如此既可以提高典籍英譯的質(zhì)量,又能在譯文之間體現(xiàn)出相互聯(lián)系,在譯文中間形成互文,方便讀者理解。對于同一表達,若是譯得五花八門、質(zhì)量參差,既不利于提高翻譯效率,又勢必給讀者增添困惑。

(三)文化

漢語典籍共同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生成于相同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歷著同樣的歷史演進,因此,其文本無論指人、言物、說事、論理都有著共同的源泉。然而,文化的內(nèi)涵豐富似無所不包。僅以漢籍歷史人名的翻譯為例:

例1:

流共工于幽,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尚書·舜典》)

理雅各譯:

He banished the Minister of Works to Y island;confined Hwan-tau on mount Khung;drove(the chief of)San-miao (and his people)into San-wei,and kept them there;and held Khwn a prisoner till death on mount Yü.These four criminals being thus dealtwith,all under heaven acknowledged the justice(of Shun’s administration).

Hwan-tau and the Minister ofWorks in the Book as great criminals.Khwn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the father of Yü,who afterwards coped successfully with the inundation.We are told that he was earl of Khung,corresponding to the present district of H,in Shen-hs.San-miao was the name of a territory,embracing the present departments ofW-khang in H-pei,Yo-kau in Hu-nan,and Ki-kiang in Kiang-hs.

例2:

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大仁者,修治天下。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大惡者,擾亂天下[8]。

楊憲益、戴乃迭譯:

Examples of the first are Yao,Shun,Yu and Tang,King Wen and King Wu,Duke Zhou and Duke Shao,Confucius and Mencius,Dong Zhongshu,Han Yu,Zhou Dunyi,the Cheng brothers,Zhang Zai,and Zhu Xi.Examplesof the second are Chi You,Gong Gong,Jie,Zhou,Qin Shihuang,Wang Mang,Cao Cao,HuanWen,An Lushan and Qin Hui.

Yao and Shun were legendary sage kings of ancient China; Yu,founderof the XiaDynasty(21st-16th centuryB.C.),was the legendary pacifier of flood;Tang founded the Shang Dynasty (16th-11thcentury);KingWen and KingWu founded theWestern Zhou Dynasty(11th century-771 B.C.).

Gong Gong,a legendary figure,was considered a rebel by China’s feudal rulers;Jie and Zhouwere the last rulersof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例3:

昔者神農(nóng)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重,武王伐紂,齊桓任戰(zhàn)而伯天下[9]。

翟江月譯:

Previously,ShenNong attacked Bu Sui.The Yellow emperor launched military operations in Zhuolu to attack Chi You and held him captive.Yao attacked Huan Dou.Shun attacked San Miao. Yu attacked Gong Gong.Tang attacked the Xia Dynasty.King Wen attacked the state of Chong.King Wu attacked Zhou,the last king of the ShangDynasty.

以上所引三例分別出自漢籍經(jīng)典《尚書》、《紅樓夢》和《戰(zhàn)國策》,譯者分別為理雅各,楊憲益夫婦和翟江月。理雅各為蘇格蘭譯者,楊憲益夫婦可謂中西結(jié)合,而翟江月為中國譯者,譯文發(fā)表的時間分別為,1865年于香港,1979年外文出版社和2008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雅各對于人名采用了意譯、音譯等不同方法并輔以注釋,楊憲益、戴乃迭則采用了漢語拼音音譯加注,翟江月主要采用了音譯并無注釋。顯然,不同國別、不同時代的譯者對于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比較三者有何意義呢?目前,我國譯者對于典籍英譯中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普遍采用了漢語拼音音譯的方法,這樣做無疑在典籍英譯中形成了一個共識,有利于翻譯的操作同時又便于在譯文中間形成照應。但是,又不妨兼為讀者考慮,吸收理雅各和楊憲益夫婦音譯加注的做法。

實際上,不妨仿效上文對于語言片斷的做法,對于優(yōu)秀譯家在人名、地名、稱謂、官職、服飾、飲食、建筑、音樂、宗教、教育等文化方面的善譯善注進行研究,或直接引用并注明出處,或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三、互文性對典籍英譯的啟示

總體上說,互文性理論將我們的視野引領(lǐng)到文本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上來。這一理論對于漢語典籍英譯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我國的典籍英譯及文化輸出應當形成一個系統(tǒng),典籍譯者應當加強交流,改進孤立自發(fā)的翻譯行為。正如范岳(2006)所說,“要全面介紹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經(jīng)典著作沒有一個系統(tǒng)也是很難的。目前中國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五花八門,支離破碎,這不能怨譯者。任何一個譯者由于專業(yè)知識不同,審美觀念不同,對一部作品的價值主觀判斷不同,都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卻給主導意識和整體結(jié)構(gòu)帶來負面效應”[10]。那么,典籍英譯究竟要形成一個什么樣的系統(tǒng)呢?筆者以為,系統(tǒng)應當包括以下方面:1)應當有一個翻譯出版的計劃體系,也就是譯什么;2)應當有一個譯者資質(zhì)的審查體系,即誰來譯;3)應當有一個翻譯過程的協(xié)調(diào)體系,也就是怎么譯。當前,隨著我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相應的政治和文化氛圍之中,選取適當?shù)奈幕敵霾呗?用于指導總體的典籍英譯實踐,迫在眉睫。有了這幾個體系組成的系統(tǒng),典籍英譯勢必會由自發(fā)行為變成自覺行為。第二,針對典籍文本在語篇類型、語言片斷及文化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有必要建立典籍譯本的英漢語對比語料庫,并同時建立諸如人名、地名、書名、成語等分類語料庫,方便漢語典籍的系統(tǒng)翻譯和借鑒。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并非認為對于同一語言現(xiàn)象務必采取千篇一律的譯法,典籍英譯中譯者的主體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好的翻譯,的確可以借鑒和引用,且似乎這樣也不一定會破壞譯者翻譯的風格。不僅要建立相應的語料庫,該語料庫系統(tǒng)的建立還應當由國家出資,并作為一項國家文化輸出戰(zhàn)略將所取得的成果免費發(fā)布,如此,既有利于廣大典籍譯者檢索利用,又有利于廣大外語學者學習研究。目前,我國既已翻譯的典籍譯本出版時間跨度大、出版地分布廣泛、價格昂貴,只有發(fā)揮國家對資源的整合能力,才能真正惠及最廣大的群體。第三,應當對典籍譯本進行共時和歷時的研究,找出典籍英譯活動的規(guī)律,藉以指導大規(guī)模的翻譯實踐。

[1]陸振慧.從《尚書》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看典籍英譯問題[J].揚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54-55.

[2]卓振英.典籍英譯:問題與對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25.

[3]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J].外國文學,1996,(1):72-78.

[4]熊錫源.互文性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A].羅選民.文化批評與翻譯研究[C].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5]馬祖毅.漢籍外譯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孔子.論語[M].韋利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8]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9]戰(zhàn)國策[M].翟江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0]范岳.典籍英譯應該形成一個系統(tǒng)[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58-59.

2010-07-13

中南大學2010年度中央高校經(jīng)費課題項目

鄢宏福(1983-),男,河南光山人,碩士,講師。

猜你喜歡
互文性典籍譯本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金橋(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學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典籍翻譯模式的構(gòu)建與啟發(fā)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谷歌退出中國”美方新聞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論與文學批評解析
外語學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11
榆中县| 新闻| 宁乡县| 达孜县| 桑植县| 池州市| 合肥市| 张家川| 玉山县| 洛南县| 长岭县| 涪陵区| 山西省| 绍兴市| 盐亭县| 仁布县| 镇安县| 特克斯县| 伊春市| 陆河县| 大英县| 武穴市| 济阳县| 凤阳县| 北宁市| 河曲县| 安塞县| 华宁县| 韶山市| 多伦县| 武定县| 资兴市| 连江县| 渭源县| 广安市| 阳曲县| 桓台县| 浪卡子县| 高碑店市| 洮南市|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