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赟
(紅河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來訪者中心”理論(client-centered theory)是由當代著名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建的一種人本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有自我實現的潛力,能夠了解自身,能夠使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產生建設性的改變,只有在與治療者建立起融洽關系后,這種潛力才能得到充分釋放和發(fā)揮?!皝碓L者中心”理論在一定意義上暗含了當前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功能實現的需要,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啟發(fā)。這種啟發(fā)意義不僅是因為羅杰斯的理論與實踐在西方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他的實踐啟示我們應從更深的層次上去發(fā)掘、開鑿該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智慧。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理論中有關觀點的借鑒來探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以促進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帶來新的思路,提升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人本化水平。
“來訪者中心”理論是對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理論的一個修正,被視為心理咨詢理論中的“第三種勢力”。該理論以一種全新的思路和視角開辟了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嶄新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心理學的發(fā)展和進步。理論的要點主要體現在人性觀、自我理論及心理治療觀三方面。
各種心理治療理論都是以不同的人性假設作為出發(fā)點的。精神分析理論堅持“人之初,性本惡”的人性假設,強調挖掘和釋放潛意識中的經驗或情結。行為主義理論堅持環(huán)境決定論,依據“人之初,性本無”的人性假設,重視治療中外界情境的刺激作用,主張通過一系列正強化或負強化塑造或消退人的一些行為。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理論則另辟蹊徑,堅持“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假設,深信人具有完善機能或自我實現的傾向。羅杰斯說:“我對主張人性本惡,認為性惡的行動是無法自我控制,會導致自我破壞與破壞他人的論調者,毫不欣賞。人的行為是非常理性的,即使在曖昧復雜的狀況下,仍是很精確地朝著目標不斷前進的。我們之中大部分人的悲劇是:自我防衛(wèi)蒙蔽了理性之光,以致個人在意識層次上朝這一方向發(fā)展,而有機體(真實體驗)層次卻朝另一方向發(fā)展!”[1]“人性本善”是羅杰斯非常強烈的一個信念。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的發(fā)展具有建設性傾向。羅杰斯相信,如果能在來訪者和治療師之間建立起融洽的關系,那么,就會獲得領悟和自由,而這些領悟和自由又將會促進來訪者成長和發(fā)展能力以擔負起責任,實現稱心如意的個人變化。
自我理論是羅杰斯人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是其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與核心。羅杰斯認為,自我(self)是人格形成、發(fā)展和改變的基礎,是人格能否正常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在羅杰斯看來,與其說個體是生活在一個客觀現實的環(huán)境中,不如說他生活在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中。“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個人的和主觀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學領域、數學領域或其他相似的領域中,具有最客觀的機能,這也是他的主觀目的和主觀選擇的結果”。[2]也就是說,個體在面對客觀現實環(huán)境時,是如何觀察的、觀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等主觀經驗是不同的,因人而異,羅杰斯把個體所能知覺到的這部分經驗稱之為現象場(phenomenological field)。每個人的現象場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自己才能意識到。根據現象場理論,羅杰斯認為,要想了解當事人,只有走進當事人的這個現象場才可以。由此,羅杰斯非常強調共情的重要性,強調咨詢師應站在來訪者的角度看問題。
羅杰斯的“自我”其實就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理解,即自我概念(self-concept)。它是通過與環(huán)境,特別是與其他人對自己評價的相互作用發(fā)展起來的,其作用在于使人有一種行動目標或人生理想。一旦達到這種目標,獨立性、自我指導、自我依賴、自我創(chuàng)造等就會出現,這便是自我實現。概而言之,自我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和看法,也是人對自己和環(huán)境關系的知覺和看法。一個人隨著經驗的增加,會逐漸豐富和改變對自我的認識。
按照羅杰斯的治療觀,治療師應相信來訪者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只要治療師提供支持、溫暖的氣氛,使來訪者提高對被尊重的體驗,就可以達到自我的了解與發(fā)展。所以,整個心理治療過程都著眼于“此時此刻”,而不是像精神分析師那樣關注來訪者的“過去”經驗。這樣,來訪者就可以不理會過去的失敗,就可以奔向好的目標,開發(fā)潛能。所以,羅杰斯把他的治療觀視為一種人生哲學,而不是對“異常的治療”,這種哲學使得來訪者學會自我解決問題。[3]
“來訪者中心”理論的心理治療觀主要體現在治療目標與治療條件上。首先,羅杰斯認為心理治療的目標就是讓來訪者的人格得到成長、發(fā)展和改變,使來訪者真正成為一個機能完善者,它的最終效果在于人性的自我實現和人格的改變。比如,減少內在的沖突、對自己看法比較客觀;接納自己和自己的感受;有積極的自我評價;行為成熟,能適應社會,等等。按羅杰斯的觀點:“咨詢和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填平自我概念與自我經驗的溝壑?!保?]其次,與其它心理治療不同的是,羅杰斯非常重視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心理氣氛”的建立。他認為,形成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最佳的咨詢氛圍,顯然是最重要的治療條件。此外,“來訪者中心”理論強調把整個心理治療看成是來訪者逐漸轉變的過程,還強調咨詢者應持有非指導性的心理咨詢技巧等特點,以使來訪者在融洽、溫暖的氛圍中達到自我成長。
“來訪者中心”理論是一個龐大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體系,本文對其相關觀點的引用只是冰山一角,借鑒此,要義在于:在以人為本成為教育理念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相信大學生能夠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應尊重大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情感和意見;應主動去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給他們以積極關懷,使他們產生安全感和自信心,免除他們各種精神上的威脅和挫折,這將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把心理咨詢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造和貢獻。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兩者結合無論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咨詢工作都是有價值的。羅杰斯的“來訪者中心”理論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心理咨詢中的運用,其契合了當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的需要。通過對“來訪者中心”理論相關觀點的借鑒,其對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如下。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建立什么樣的學生觀,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而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又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如前文所述,“來訪者中心”理論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人性觀基礎之上,羅杰斯信奉“人性本善”,并認為在條件適合時,個體能努力使自身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他認為這種傾向使人不僅要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滿足,而且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在他看來,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生積極建設性變化的巨大潛能,這種潛能使人得以發(fā)展和進行自我塑造。因此,借鑒“來訪者中心”理論有關“人性本善”的假設,以及現代教育理論的觀點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不純粹是教育客體,而是教育主體。也就是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更加相信每個大學生都有潛能,都有積極向上的一面。雖然每個學生的潛能不盡相同,但可以通過教育,使每個大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fā)。
“來訪者中心”理論屬于非指導性心理治療理論,基于上述“人性本善”的假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尊重和信任大學生。同時更要注意,對大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發(fā)自內心地、無條件地去珍愛和關懷。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與大學生分享成功時的喜悅,又能化解大學生面對挫折時的擔憂與恐懼;既能接納并體會有益于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感受,又能理解不利于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因素;既能接受大學生自律自覺,又能接受大學生偶爾的分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每一位學生持有“積極關注”的態(tài)度,那么,在融洽的教育氛圍中,就能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大學生們才敢自由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才有助于實現全面發(fā)展的潛能。
羅杰斯的“自我”其實就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理解,即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在個體發(fā)展中實際上發(fā)揮著自我調節(jié)行為的作用,因為一切外部影響力量要內化為個人的品質,都需要經過這一中介。自我概念是“來訪者中心”理論的核心概念,其理論的發(fā)展不斷加深了我們對人的自我認識和實踐活動關系的理解。
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大學生建立在對現實自我的認識基礎上的,也是全面客觀的,它是個體對自我的認同、接納,是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是個體對經驗持自信和樂觀的態(tài)度。羅杰斯強調學習方法的學習和掌握,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求個體在學習中應獲得對各種經驗的不斷感受和應對各種變化的承受性,對經驗要始終持開放態(tài)度,并有效地提高自我的學習自主能力,即重視個體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的發(fā)揮。這是因為我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持有開放的態(tài)度,積極累積各類生活經驗,且保持自信和樂觀態(tài)度,是積極自我概念的集中體現。“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必然會促進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積極自我概念反過來又會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
可見,自我概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內在關聯,只有那些經過個人自我價值審定之后,自覺選擇并被納入自我概念結構內,成為自我概念的有機組成部分的信念與相關的行為,才可能真正轉化為不需要外在強化力量支持的個性品質。大學時代是“自我概念”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產生“自我概念”問題最多的時期。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對自己缺乏全面準確認識、對自我評價偏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本身就會阻礙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思想政治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往往需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基礎上。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自我概念,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要、重要條件之一。
羅杰斯是第一位在治療者—患者關系中引入人本主義概念的人。在“來訪者中心”理論中,咨訪關系被視為是來訪者改變和成長的原動力,治療師與來訪者在這種關系中進行人格碰撞。羅杰斯指出:“有意義的積極的人格改變只能發(fā)生在這種關系中,否則就不會出現。”[5]而咨詢的各種技巧都是次要的。認識到咨詢師與來訪者關系的重要性,以及發(fā)現制約關系的要素,是羅杰斯對于現代心理治療的主要貢獻之一。羅杰斯“來訪者中心”理論以來訪者為中心,重視融洽咨訪關系的建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關注師生情感的聯結有重要啟示。
師生關系是人與人在教育領域中發(fā)生的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經常的人際關系系統。它是因教育而生,又為教育而存的特殊的人際關系。羅杰斯在“來訪者中心”理論中非常重視咨訪關系,主張咨詢師應以真誠、關懷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來訪者。按此理念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教師以真誠、關懷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以融洽的、有助于情感交流的方式建立師生關系,才能分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體驗。只有教師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對教學工作的看法,并尊重和信任他們,才能為順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保障。因為教師所擁有的真誠、關懷和理解的態(tài)度能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和自信心,能避免其自我概念受到威脅,其潛在的學習動機才會自然地表現出來。[6]同時,只有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才能給予他們自我選擇、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評估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權利,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羅杰斯認為:“促進意義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某些態(tài)度品質。”[7]即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共感理解三大咨詢特質。
可見,隨著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態(tài)度比方法更重要”的思想,以建立真誠、互信的情感型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充分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特殊的人際關系,并且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關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積極的情感,以充分發(fā)揮“我—你”的情感聯結作用,那么許多問題便會隨著當事人的自我探索而迎刃而解。
綜上所述,借鑒“來訪者中心”理論的相關觀點,初衷在于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不適應新時期發(fā)展的特點,目的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此理論的局限之處,如對主觀經驗過于重視,具有個人本位主義傾向;對積極人性觀的界定主觀性太強;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中立態(tài)度,等等。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來訪者中心”理論,兩者的結合不是簡單地拼湊、疊加或不加分析、無條件地照搬,而是揚棄、改造、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是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的過程。
[1]Rogers,C.R.A note on the nature ofman.J.Counseling Psychlo,1957,4(3):199-203.
[2]Rogers,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 S.Koch (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Vol.III.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New York:McGraw-Hill,1959:184.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75.
[4]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27.
[5]李孟潮等.如何理解心理治療中的治療關系及其特點[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2):138.
[6][7]姬興濤,葉存春.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格觀及教育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