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十年宋代史學史研究特色綜述

2010-08-15 00:43孫旭紅
關鍵詞:史學史義理史家

孫旭紅

(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241)

近十年來,隨著宋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在宋代史學史領域里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許多成果以專著形式出版,或以單篇論文發(fā)表在各級刊物上。本文試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具體內(nèi)容加以歸納,以多視角地反映十年來宋代史學史研究的特色和發(fā)展趨勢。

一、對宋代史家個案的研究更為全面

研究一個時代的史學,必須先了解一個時代的史家,一個時代的史學思想、特點、發(fā)展歷程以及史學與其他學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互動,這些都體現(xiàn)在一個鮮活的史家生活和他們的著述中。在史學史研究領域,學者們歷來重視對史家的研究,史家的個案研究成為史學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學者們對宋代史家的研究與以往相比,表現(xiàn)得更為“全面”,這里包含兩層含義。

其一,研究對象的拓寬。以前學術界對宋代史家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些著名史學家,如北宋的范祖禹、司馬光、歐陽修,南宋的李燾、李心傳、鄭樵、呂祖謙等。近十年來,宋代史家的研究范圍得到拓寬,一些以往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史家及史學著作開始受到學者們的注意。

例如,孫甫是北宋史壇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之一,其講史、論史、私撰史書《唐史記》,是引經(jīng)入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并在效法《尚書》、《春秋》大義的口號下,強調(diào)史學要為現(xiàn)的補正工作。[1]作者雖然評價《古史》并非如蘇轍本人所期望的能發(fā)明圣人之道,但充分肯定了《古史》對《史記》等書的訂正工作,以及體現(xiàn)義理化史學初興時期特征的地位[2]。

協(xié)助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的劉恕也是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其所著《通鑒外紀》十卷,記敘了自上古傳說時代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前404年)的歷史,與《通鑒》相銜接,在中國史學史上也是一部古史名作。鄔國義的《劉恕與古史研究》具體分析了《通鑒外紀》的撰述緣起、內(nèi)容架構(gòu)、編纂體例和版本流傳,認為《外紀》重要的史料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取材賅博,包羅各家,稽考重據(jù),重視史料的審核,并對劉恕于古史的懷疑和考信精神、民本思想給予充分肯定。[3]

其二,對著名史家及著作研究的多視角化。著名史家與著述往往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發(fā)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他們的史學思想直接或間接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進展,而史學著作則是傳統(tǒng)史學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著名史家的研究在史學史研究領域始終占有重要分量。學者們對宋代著名史家的研究中,借鑒社會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研究成果卓著。

近十年來,學術界對宋代著名史家歐陽修的研究可謂細致入微,佳作迭呈。例如,對其所撰《新五代史》,宋馥香認為歐陽修將《春秋》“不沒其實”的著史原則應用于編修《新五代史》的過程中,不僅使得是非分明,也豐富了史書的編纂形式,擴大了史學的研究領域。[4]其又與王海燕合作撰文考察《新五代史》的編纂特點,以此揭示歷史編纂與史家、時代的關系,該文認為歐陽修以道德、功業(yè)標準評價歷史人物,并將功業(yè)標準作為道德標準承載體的理論;人物傳全部采用類傳的形式,揭示出了北宋中期史學在經(jīng)學影響下以儒家思想為品評人臣標準的傾向。[5]張明華的專著《〈新五代史〉研究》,更是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全面分析了《新五代史》撰寫的社會學術背景、體例、取材與史料價值、義例書法、史論以及《新五代史》所體現(xiàn)的歐陽修的哲學思想,該書可謂《新五代史》研究的集成之作。[6]

除歐陽修以外,范祖禹也是近年來被較多關注的史家。原瑞琴認為范祖禹《唐鑒》在闡述治國安邦之道時,還強調(diào)正君心、任賢能、偃武修文、安定社會以及政令統(tǒng)一、上下有序等國家職能官[7]。朱振宏的研究更是細致,其主要以《唐鑒·太宗》為探討核心,分析《唐鑒》在記時與記事上的缺陷,并認為《唐鑒》在體例上已經(jīng)初具“紀事本末”雛形,只是敘事多簡化、刪削《資治通鑒》原文,以及省略人物職官。另外,作者認為從“太宗卷”的敘事與評論,可以反映出范祖禹反對變法改革的政治思想[8]。黃勇則從范祖禹的《唐鑒》、《帝學》、《古文孝經(jīng)說》等著述的分析中,挖掘范祖禹在歷史文獻編纂和經(jīng)學及金石學等領域作出的貢獻。[9]

二、對宋代史學歷程的整體研究不斷深化

對史家個案的研究勾勒出宋代史學的微觀特征,豐富了宋代史學史的細部內(nèi)容。然而,若從整體上厘清宋代史學史的完整框架,還有待于對整個宋代史學史的宏觀研究。以往學術界對宋代史學的研究多集中于個案,對宋代史學的整體特征,以及史學與相關學術門類的相互涵化影響則關注得相對較少。近年來,一些學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吳懷祺先生編著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以人物為主線,論述了宋代社會、學術與史學思想的關系,通過精研代表時代史學成就的大家的思想,展示宋代史學思想豐富多彩的各方面,將宋代史學發(fā)展歷程與社會政治、學術風氣之間的演變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生動地揭示出宋代史學與時代政治緊密結(jié)合的總體特征。[10]具體言之,該書揭示了宋代史學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亦即史學與整個社會思潮,尤其是與理學的密切關系,宋代史學的各個層面都可以在這種關系中得到說明;其次,該書展現(xiàn)了宋代史學的新氣象。由于時代關系使然,宋代史學義理化傾向明顯,史學家更多地關注時代變遷的大動脈,注重挖掘史學中具有資治勸誡的內(nèi)涵,具有會通的史識和眼光,其它如地方性史學、史志的出現(xiàn),歷史考據(jù)學的發(fā)達,史家關注社稷命運,高度重視當代史的撰述,歷史編纂學思想的發(fā)展,都市通俗歷史的繁盛等,書中都有精審的論述。

以南宋史學為斷限的專著有兩部。一為燕永成的《南宋史學研究》,該書在廣泛吸收前人及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重點按照南宋史學的時代特征、編修形式、史學思想和治史隊伍以及南宋史學的獨特地位和影響等,系統(tǒng)地論述南宋史學的發(fā)展狀況,并且通過比較說明南宋史學在兩宋以及此后史學發(fā)展史中的地位,有利于我們從宏觀方面全面把握南宋史學的基本狀況[11]。另一為羅炳良的《南宋史學史》,該書重點探討了在南宋特定的社會關系下,史學撰述的特征,并主要通過論述南宋士官制度、修史機構(gòu)、史家對前代和當代史、邊疆域外史、志、專門史的撰述來體現(xiàn),最后,作者還探討了南宋理學思潮影響下史學義理化趨向和特征,并敘述了與義理化史學相對應的歷史考證學的發(fā)展。[12]

此外,有不少單篇論文亦立足于宋代史學的整體研究。瞿林東先生的《兩宋史學批評的成就》認為宋代史學在史學觀念方面,表現(xiàn)出廣泛而深入的史學批評意識,把中國古代史學批評推向繁榮階段,其特點是具有自覺史學批評意識的史家越來越多,提出的理論問題越來越深入,開展史學批評的范圍越來越廣泛。[13]杜華認為宋代重視當代史的記述和編修、新的史書題材的出現(xiàn)和史學領域的開拓、疑古與考析之風流行、史學理學化、哲理化。[14]劉瑛、羅炳良認為從史學思想的角度看,宋代史學表現(xiàn)出義理化史學和考據(jù)性史學兩個發(fā)展趨勢,且兩大趨勢間各有特色又相互聯(lián)系,并詳細分析了兩種趨勢各自所具有的特征。[15]郭學信認為,宋代士大夫在史學領域中建構(gòu)的經(jīng)世致用的鑒戒觀,以道德為本位評判歷史的義理觀,有因由革的歷史變易觀,無不凸顯他們關注社會歷史命運的“史學自覺”精神[16]。

從總體上考察宋代史學發(fā)展狀況的還有丁海燕的《宋代史學三厄》,該文別出心裁之處在于,我們大多關注于宋代史學的繁盛和輝煌,作者卻考察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艱辛,其中,王安石變法、權(quán)臣篡改實錄國史以及私家撰史之忌為宋代史學“三厄”,這讓我們對宋代史學的取得的成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17]。此外,張文明撰文論述了宋代史學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18],姜海軍則考察了宋代國史修撰狀況等[19]。

三、對宋代史學的專題研究得到拓展和深化

“義理化”史學是宋代史學的重要特征,因此,理學與史學的關系也是宋代史學研究的重點。關于“義理化”史學,錢茂偉撰文為其釋義,并分析了理學化史學的特征,認為義理化史學不符合史學近代化趨勢,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封建腐朽史學[20]。羅炳良認為,在《春秋》學的影響下,宋元明史家不恰當?shù)乜浯罅巳寮伊x理思想的作用,突出了史學倫理褒貶性質(zhì),過分強調(diào)史學勸懲資治功能,而對于史實考證不求其詳,不重其實,致使中國傳統(tǒng)史學出現(xiàn)了義理化發(fā)展趨勢,史學面臨淪為經(jīng)學附庸的情況[21]。姜鵬則從經(jīng)筵進讀與史學義理化的關系入手,認為宋代歷史詮釋的一個明顯特征在于對當下政治的關懷。而于經(jīng)筵講讀儒家經(jīng)典與歷史經(jīng)驗,為帝王提供治國理據(jù)與借鑒的制度安排,也為士大夫提供了利用歷史詮釋表達政治觀念的合理途徑,作者以《資治通鑒》和《唐鑒》為例,分析了史家在具體政治環(huán)境的刺激下,以唯道德主義為檢驗標準的觀念體系的成熟,并如何將之滲透到歷史編纂中,使史學詮釋產(chǎn)生明顯的“義理化”傾向。[22]

關于宋代理學與史學的關系,范立舟所著《宋代理學與中國傳統(tǒng)歷史觀念》一書則是迄今最為系統(tǒng)的著作,該書從理學特征入手,分析宋儒歷史觀念的特征,以及在此觀念指導下對理想社會的建構(gòu)及形成的史學思想。吳懷祺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于“導論”中認為宋代理學對歷史編纂學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史法、史例和史書體裁上,并認為理學各個流派的不同,也會影響史學的發(fā)展,如歐陽修的廬陵史學、考亭史學、浙東史學等,并提醒注意理學與史學的辯證聯(lián)接。陳谷嘉認為北宋時期史學研究新潮的興起對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具有引領作用,[23]該文以史學對理學的影響為出發(fā)點,是較為新穎的思路。

《春秋》學與宋代史學的關系被學者們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吳懷祺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于“導論”中對宋代《春秋》學對歷史編纂學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褒貶筆法、正統(tǒng)論和《春秋》義例,并于歐陽修史學的個案中進行了具體分析。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一書,專設一章討論宋代《春秋》學與史學,該書論述了《春秋》學與史學的歷史因緣,并以尹洙、歐陽修、孫甫、范祖禹、司馬光、呂祖謙、胡寅、朱熹等人的著述為例而具體闡發(fā),論述詳備而入微。[24]劉麗、張劍光從對呂夏卿《唐書直筆》與歐陽修《新唐書》的書法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兩書的體例并非完全一致。[25]周遠斌從儒家倫理的角度論述《春秋》學對中國文史著作的影響,史學著作中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著述為例。[26]宋馥香、石曉明認為,北宋時期歷史著作是以《春秋》所倡導的等級名分為核心內(nèi)容的立法原則為基礎,突出強調(diào)其“尊王攘夷”的思想,并將之作為“史意”的出發(fā)點和實現(xiàn)史學明政教、彰世變之社會功用的途徑,而且通過歷史編纂的形式來體現(xiàn)這一原則,但同時,由于過分重視史書編纂體例和《春秋》書法,其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27]

宋代佛教史學研究也有新進展,馮國棟認為宋代佛教史學著作數(shù)量豐富,各體兼?zhèn)?,并?chuàng)造出紀傳體、編年體教史和藏經(jīng)解題目錄等新體例,因此其撰文從考察宋代佛教史學的狀況,并指出在世俗史學的刺激、皇家對沙門著書的重視與褒獎以及大藏經(jīng)的刻印與流傳是宋代佛教史學繁榮的原因。[28]曹剛?cè)A的《宋代佛教史籍研究》是宋代佛教史學文獻研究的專著,該書繼承了陳垣先生關于佛教史籍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全面考察了宋代佛教史籍的刊刻與流傳、體裁與體例、思想文化內(nèi)涵、史學價值、對后世文獻編纂的影響以及歷史地位等,開創(chuàng)了宋代史學史研究的新領域。[29]

宋代史館是中國古代官方修史機構(gòu)發(fā)展的成熟階段,充分吸收了此前歷代官方修史的經(jīng)驗,史館建制比較完備,因此,官修史學十分興盛。林平、張紀亮從宋代官修史學文獻的編撰機構(gòu)、文獻類型和突出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30]宋立民從兩個方面對宋代史官制度進行全面研究,縱向上是于每一修史機構(gòu)及其制度的淵源沿革詳述,橫向上對每一修史機構(gòu)的史官編制、史書體例、編寫方法及各項制度作一全面分析,并力求于歷史比較研究中厘定宋代史官制度與前代的差異[31]。王盛恩的《宋代官方史學研究》更為系統(tǒng)考察了宋代的史學政策,史館人員設置、職責、史館內(nèi)部機構(gòu)的組成、分工、職能和章程等,清晰地勾勒出宋代官方史學的全貌,同時也指明、分析了宋代官方史學的特征和不足。[32]

以上所述為近十年來學術界在宋代史學史研究領域中的新發(fā)展和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仍有不少優(yōu)秀之作難以一一羅列,從這些代表性研究成果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窺見近年來宋代史學史研究的整體特征。但瑜中求瑕,仍不免有所缺憾。例如,對于宋代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地域隔閡、師門傳承等原因,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地方性史學流派,此一研究則十分缺乏;另外,宋代方志、金石、考據(jù)等專門史的研究十分發(fā)達,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顯然不能與之比肩的現(xiàn)象等,這都是我們今后需要繼續(xù)努力的方向。

[1]王盛恩.孫甫史學法發(fā)微[J].史學史研究,2003(3).

[2]張偉.蘇轍與《古史》[J].史學史研究,2003(3).

[3]鄔國義.劉恕與古史研究[J].社會科學,2005(7).

[4]宋馥香.《新五代史》對“不沒其實”原則的具體應用[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2).

[5]宋馥香,王海燕.論歐陽修《新五代史》的編纂特點[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6]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7]原瑞琴.《唐鑒》史論的政治思想——兼論范祖禹的國家職能觀[J].學習與探索,2007(2).

[8]朱振宏.范祖禹《唐鑒》的編纂特點及其內(nèi)容特點[J].史學史研究,2008(4).

[9]黃勇.淺論范祖禹的文獻學貢獻[J].前沿,2007(2).

[10]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M].黃山:黃山書社,2002.

[11]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12]羅炳良.南宋史學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瞿林東.兩宋史學批評的成就[J].河北學刊,1999(2).

[14]杜華.簡論宋代史學的特點[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00(3).

[15]劉瑛,羅炳良.宋代史學的兩個發(fā)展趨勢及其相互關系[N].光明日報,2003-07-15.

[16]郭學信.略論宋代士大夫的“史學自覺”精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

[17]丁海燕.宋代史學三厄[J].史學月刊,2004(3).

[18]張文明.論宋代史學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J].天中學刊,2003(6).

[19]姜海軍.宋代國史修撰考略[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4).

[20]錢茂偉.關于理學化史學的一些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

[21]羅炳良.從宋代義理化史學道清代實證性史學的轉(zhuǎn)變[J].史學月刊,2003(2).

[22]姜鵬.經(jīng)筵講讀與史學義理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3]陳谷嘉.北宋時期史學研究新潮的興起及其對理學的引領[J].學術探索,2003(9).

[24]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5]劉麗,張劍光.《唐書直筆》與《新唐書》的書法探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26]周遠斌.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M].濟南:齊魯書社,2008.

[27]宋馥香,石曉明.《春秋》對北宋歷史編纂之影響探微[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28]馮國棟.宋代佛教史學略論[J].史學史研究,2005,(2).

[29]曹剛?cè)A.宋代佛教史籍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0]林平,張紀亮.宋代官修史學文獻概述[J].四川圖書館學報,1999(5).

[31]宋立民.宋代史官制度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2]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史學史義理史家
這個結(jié)論應可商榷
身邊雷鋒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新論
“《明英宗實錄》誹謗景帝說”考釋——兼論明代史家史權(quán)意識的復蘇
論楊衒之的生平仕履與史家意識
公共理性與整全義理
論白壽彝先生對范曄和《后漢書》的研究
王船山《周易內(nèi)傳發(fā)例》義理演析
“全能”爸爸
賈樟柯電影的義理、倫理和地理
军事| 富阳市| 江安县| 重庆市| 临海市| 大同县| 封开县| 包头市| 札达县| 句容市| 泸溪县| 喀喇| 济宁市| 始兴县| 文山县| 革吉县| 南投县| 哈巴河县| 丰台区| 融水| 榕江县| 宣汉县| 蓬安县| 东港市| 永仁县| 龙泉市| 奎屯市| 南漳县| 清水河县| 泽库县| 长岛县| 元阳县| 安国市| 麻栗坡县| 庄河市| 黄浦区| 长泰县| 双江| 曲阳县| 白河县|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