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華
2022年3月19日,商務(wù)印書館文津讀書會公眾號推送了署名涵江《史學史的“四大重鎮(zhèn)”》一文,介紹20世紀起,培養(yǎng)中國史學史學科人才的“四大重鎮(zhèn)”——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及其學科帶頭人白壽彝、尹達、吳澤、楊翼驤四位先生。文后推介商務(wù)印書館版中國史學史專業(yè)書籍,包括即將出版的瞿林東著《中國史學史舉要》、2020年2月出版的劉節(jié)著《中國史學史稿》、2016年10月出版的謝保成著《增訂中國史學史》等。
涵江寫道:“1949年以后,中國史學史的教學研究一度陷入低谷,僅在1961年后有過短暫的學習熱潮?!边@個結(jié)論似可商榷。
劉節(jié)(1901-1977),字子植,號青松,浙江永嘉(今溫州市鹿城區(qū))人。1926年于上海國民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受業(yè)于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dǎo)師”。1928年清華畢業(yè),歷任南開大學、河南大學、燕京大學、大夏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等校教職,1949年至1955年兼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上世紀30年代曾任國立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兼金石部代主任,抗戰(zhàn)期間曾任中英庚款會協(xié)助研究員。劉節(jié)的治學范疇包括中國古代思想史、先秦古史、金石學、考古學、古器物學、古音韻學、古語言文字學、人類學、民俗學、中國史學史等多方面。
《中國史學史稿》(以下簡稱《史稿》)是劉節(jié)20世紀50年代在中山大學為本科生開設(shè)選修課的講義,1982年中州書畫社(后更名中州古籍出版社)初版,1984年第二次印刷。1986年,臺北弘文館出版社推出繁體版。2020年,商務(wù)印書館再版。
劉節(jié)與人民出版社長期合作,《史稿》最早是托其出版的。
1956年4月,劉節(jié)應(yīng)約幫助人民出版社審?!稓v史圖說》秦漢部分。7月,赴京參加高等教育部文史教學大綱審訂會議,同時參加了人民出版社關(guān)于《歷史圖說》一書的座談會。其間,出版社兩次派人到賓館拜訪約稿。1956年至1957年間,劉節(jié)重新審訂歷年發(fā)表的20篇考據(jù)學舊稿,集為一冊,于1957年7月27日交人民出版社,此即1958年2月所出之《古史考存》。1958年,劉節(jié)將《中國史學史稿》書稿交人民出版社。4月13日日記:“今日作函寄北京人民出版社預(yù)約史學史稿?!?月20日:“下午寄人民出版社講義?!保ū疚乃齽⒐?jié)日記,皆見《劉節(jié)日記1939-1977》,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頁碼此略。)
后來,《史稿》被批判,出版社壓下書稿未付梓。劉節(jié)在《工作筆記》中記錄他在1959年一次會議上,回應(yīng)已取代他擔任中大歷史系主任的楊榮國所作批評:“總之我應(yīng)該感謝楊先生,假定沒經(jīng)過他這樣一批判,我的講稿害人更多。現(xiàn)在批判了之后,我已經(jīng)同意人民出版社的提議,暫時不出版了,以后再說?!保▌⒐?jié)《關(guān)于中國史學史稿答楊榮國諸同事》,載《甌風》第22集,文匯出版社2022年版)?這“以后”,就到了他逝世四年后的1982年。
中州社初版《史稿》編后話介紹說:“《中國史學史稿》是中山大學劉節(jié)教授的遺著。書中征引廣博,史料翔實,精于考辨,多所闡發(fā),常具獨到的見解,自成一家之言,很有學術(shù)價值。”“因劉節(jié)先生已經(jīng)逝世,現(xiàn)經(jīng)曾慶鑒、林道南同志整理、校對,劉繼章同志抄正,交我社編輯出版。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在一些地方,對資料做了訂正,對文字稍加點竄?!?/p>
從《劉節(jié)日記》可知:1957年10月17日“下午改講稿付印”,22日“晚校改講義油印紙”,1958年5月11日又一次“校改講稿付印”,所校改者應(yīng)該都是史學史講義。因劉節(jié)日記缺佚嚴重,《史稿》究竟以哪一次油印本為底本則未能斷定,但刊印本只有十九章,估計不是此前的《史料學與史學史》講義。而劉節(jié)1958年7月20日寄給人民出版社的書稿,有可能是該年5月11日那一次所校改付印的講義。
中州社初版《史稿》編輯莊昭是劉節(jié)的學生,1962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歷史系。曾慶鑒1955年入中大歷史系任助教,亦治中國史學史。林道南、劉繼章皆為劉節(jié)學生,畢業(yè)于20世紀50年代。
劉繼章憶述:“我是劉節(jié)老師的及門弟子。從1947年到1951年,聽過劉老師《殷周史》和《中國史學史》兩門課?!币蛐轮袊闪⑶昂蟮?949-1950學年特別短,“劉老師所開的《中國史學史》這門課的內(nèi)容無法講完。后來,劉老師給下一屆開這門課時,就通知我回校一起聽課。使我能聽完這門功課的內(nèi)容”。(劉繼章《縷析殷周史,眉批武穆評》,載《溫州讀書報》2001年11月期)?這“下一屆”,也就是在1951年秋至1952年夏之間了。
1955年考入中大歷史系的姜伯勤回憶說,他在1957年選修過劉老師中國史學史課。(姜伯勤《回憶劉老師的教誨》,見《劉景晨劉節(jié)紀念集》,香港出版社,2002年版)
為《史稿》撰寫導(dǎo)讀文章《史學史學科“必傳之作”》的陳其泰,1957年入讀中大歷史系,1962年考取劉節(jié)的研究生,專業(yè)為中國史學史。據(jù)他說,劉老師“多年開設(shè)史料學和史學史課程”。(陳其泰《劉節(jié)先生日記序》,見《劉節(jié)日記》卷首)
而根據(jù)南開大學朱洪斌的研究,劉繼章聽的課可能叫“史料學與史學史”,而不是“中國史學史”。他說,劉節(jié)“1952年1月29日、30日的日記有:‘晚出史料目錄學試題’。所謂‘史料目錄學’,即‘史料學與史學史’一課的前半部分。”(朱洪斌《中國史學史經(jīng)典范式的傳承、演變及創(chuàng)新——重讀劉節(jié)先生〈中國史學史稿〉,載《河北學刊》2020年第1期)
經(jīng)查,《劉節(jié)日記》中留存了講授“史料學”“史學史”或“史料學與史學史”課程的多次記錄:
1956年9月3日(周一):“下午上史料學與史學史課。”
1956年9月5日(周三):“下午上史料學與史學史課?!?/p>
1956年9月17日(周一):“下午上史學史課。”
1956年12月30日(周日):“上午上史學史二小時。”
1957年9月24日(周二):“上午上史學史一小時?!?/p>
1957年9月26日(周四):“上午上史學史二小時。”
1957年10月3日(周四):“上午上史料學二小時?!?/p>
由此不難看出,劉節(jié)在上世紀50年代開授“史料學與史學史”或“中國史學史”課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nèi)一直處于正常狀態(tài)。僅此一點足以說明,上世紀50年代,至少在中大,中國史學史的教學并沒有“陷入低谷”。
那么,全國的情況又如何呢?我們先來看看國家高等教育部的相關(guān)文件。
劉節(jié)遺物中,有一份中大油印傳達的1955年6月30日高教部“綜字第25號”文件——《綜合大學歷史系教學計劃》(以下簡稱“25號文”)。25號文明確要求,有能力的綜合大學歷史系,所開選修課程應(yīng)該包括史料學和史學史。與高教部將史料學與史學史分列相一致,劉節(jié)1957年既“上史料學”,又“上史學史”。
25號文強調(diào),史學史包括中國史學史和世界史學史,首重中國史學史。如果不開中國史學史,則不可以單開世界史學史。所附“說明”這樣寫道:“史學史一課可以開設(shè)中國史學史,或世界史學史,或者兩者同時開設(shè)。但如開世界史學史時,必須開設(shè)中國史學史?!?/p>
劉節(jié)在1958年的一份材料中寫道,他在“1956-1958年教了兩年中國史學史”。(劉節(jié)《工作筆記》,未刊稿)?這里清楚地寫出了“中國史學史”全名,可以補充《劉節(jié)日記》中的簡寫。也可借而看出,中大確已根據(jù)25號文的指示,將“史料學與史學史”分設(shè)為“史料學”和“中國史學史”兩門課。
再來看《工作筆記》中的另外兩則記錄:
其一,劉節(jié)1953年4月21日所記《兩周來系務(wù)工作》(時劉節(jié)仍兼任歷史系主任),“專門化”課程包括中國史學史:“……中國史教研組工作:……古代史專門化課暫擬五門,a.中國史學史……。”按:“專門化”,應(yīng)該是獨立成科的意思。
其二,1956年4月16日中山大學《歷史系一九五六——五八年工作計劃具體項目(討論綱要)》,“一、教學改革工作”,第(乙)項:“系內(nèi)每一門課程應(yīng)配備三至四個教師,并大力培育師資;目前系內(nèi)師資力量,安排如下:……史料學及史學史:劉節(jié)?!币馑际且岳蠋拢ε囵B(yǎng)年輕教師。史料學和史學史課程,由劉節(jié)負責。
由此又可見,上世紀50年代,至少在中大歷史系,中國史學史的教學、研究以及培育師資的工作并沒有停頓。
劉節(jié)《工作日記》有記工作時程安排如下:“每日上午八時至十時——甲:史料學與史學史(年內(nèi)上午批判胡適思想)……”此則筆記雖未注明時間,因批胡運動始于1954年末,故可推知寫于1955年。就文意看,估計是指每日上午八時至十時無課,計劃用來撰寫《史料學與史學史》。
已刊《劉節(jié)日記》仍為殘本,1950年、1951年、1955年、1959年整年缺失,1953年7月3日至年底、1954年4月25日至年底、1958年10月10日至年底,一并缺佚。盡管如此,依然能夠找到撰寫《史料學》《史料學與史學史》《史學史》的記錄:
1956年1月4日:“晚寫史料學稿。”
1月6日:“下午寫史料學?!?/p>
4月25日:“草史料學及史學史。”
4月26日、27日:“草史料學與史學史?!?/p>
4月28日:“上午草史料學。”
6月25日:“上午草史料學畢?!?/p>
8月1日:“整理史料學講義?!?/p>
8月2日:“整理史料學?!?/p>
該年撰寫、整理《史料學》的記錄,共計41則。
隨后,從1956年8月17日上午開始,劉節(jié)轉(zhuǎn)入《史學史》的撰寫。直到1957年7月9日,“上午草史學史第十九章畢”。第十九章正是《史稿》的最后一章“章學誠的史學”。在不到一年的日記里,撰寫《史學史》的記錄多達170次。此外,現(xiàn)存1956年至1958年的劉節(jié)日記,尚有多處“準備功課”“寫講稿”“看講稿”“校講稿”之類的記錄。這些“功課”“講稿”,可能就有“史料學與史學史”“史料學”或“中國史學史”。
朱洪斌在其《重讀劉節(jié)先生〈中國史學史稿〉》一文中,引劉節(jié)著《中國史料學與史學史》講義目次(刊于《中國史學史參考資料·中國史學史目錄十種》1961年6月),說明劉節(jié)所授“史料學與史學史”有兩部分。查此講義目次,包括上部“史料學”7章,計劃六周講完;下部“史學史”22章,上下部整個課程一學年講完。劉節(jié)1956年8月18日日記:“下午填史料學與史學史本學期日歷?!边@個“學期日歷”,應(yīng)該就是根據(jù)《中國史料學與史學史》講義來安排的。
根據(jù)劉繼章所言,劉節(jié)最遲在1950年已開設(shè)“史料學與史學史”。按照劉節(jié)的習慣,開課前先擬好講義大綱,然后一邊寫講義,一邊上課,課程講完,整套講義也有了。下次開講,再修訂講義,上課前一天,“準備功課”。
1939年七八月間,四川省教育廳在成都為中學歷史教師開辦暑期培訓(xùn)班,劉節(jié)應(yīng)邀講授史料目錄學,其授課進程和內(nèi)容在日記里略有留存:“演講題目為史料目錄學。分成三講,對史料搜集之標準、史料搜集之方法,及史料目錄進步之三階段?!保?939年7月30日) 而筆者所存之18紙大綱遺稿則為:第一講、史料收集;第二講、史料分類;第三講、史料目錄之應(yīng)用。(未發(fā)表)?劉節(jié)《史料學與史學史》中史料學的目次:一、序言,史料的意義和價值,二、史料搜集的標準和范圍,三、史料搜集的方法,四、史料的分類和編纂,五、史料的目錄,六、史料的考訂,七、有關(guān)史料學的其他學科。對比可知,1939年劉節(jié)所授之史料目錄學,包含在他后來所授的史料學之中。
到1956年“草史料學與史學史”,應(yīng)該是將此前講義稿整理成書。根據(jù)劉節(jié)《中國史料學與史學史》講義目次,“史學史”除《史稿》中十九章外,另有以下三章:二十、經(jīng)學小學與史學,二十一、新史料與新史學,二十二、結(jié)論。
筆者推論,根據(jù)25號文的指示,將史料學和史學史分為兩門課講授后,劉節(jié)也把《史料學與史學史》中的中國史學史部分十九章單獨成書,寄給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應(yīng)該是與出版社商議之后的結(jié)果。至于劉節(jié)1958年4月25日日記所言“計劃寫經(jīng)學、小學與史學一部分講義”,4月27日所稱“下午計劃草經(jīng)學、小學與史學”,朱洪斌認為,“經(jīng)學、小學與史學”“僅有‘計劃’,可能并未完成?!惫P者則以為,他是在原講義基礎(chǔ)上的“寫”和“草”,不僅僅是“計劃”,因為《中國史料學與史學史》題下編者注曰:“中山大學油印講義,印刷年月不詳?!保üP者:編輯為何未與作者核實?),估計是編輯部根據(jù)劉節(jié)講義摘錄的目次,而不會有目無文。以《中國史料學與史學史》的架構(gòu)出版全書,方為劉節(jié)本意。
從以上資料可知,涵江“1949年以后,中國史學史的教學研究一度陷入低谷”的說法并不確切。
瞿林東在《近五十年來中國史學史研究的進展》(載《史學月刊》2003年第10期)中寫道,上世紀50年代“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低潮”,“除了金毓黻的《中國史學史》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修訂本(1957年)以外,幾乎沒有新的著作問世。一些個案研究成果的發(fā)表,終究未能引起人們較多的關(guān)注?!?/p>
瞿文所稱“低潮”,是指“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低潮”,而非教學上的低潮。如前所述,不僅教學活動沒有停頓,而且主管部門對中國史學史開課還有明確的要求。
牛潤珍在《20世紀中國史學史著作述評》(載《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1年第8期)也道出當時的實際情形:“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史學的教學和研究又有新的發(fā)展,楊翼驤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白壽彝在北京師范大學,吳澤在華東師范大學,劉節(jié)在中山大學,各主講席?!?/p>
牛文所說的“新中國建立后”,當然沒有排除上世紀50年代。劉節(jié)在此期間開設(shè)課程,1958年將中國史學史研究成果《史稿》寄給出版社,都反映出那段時期教學、研究并未中輟的歷史事實。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guān)于討論和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的指示》,在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討論試行《高教六十條》(即此“工作條例”)。次年3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二屆三次會議上宣布: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都應(yīng)試行《高教六十條》。這就是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重視教學質(zhì)量的“小陽春”。在此背景下,中國史學史研究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瞿林東是著名史學家白壽彝的研究生,他的總結(jié)尤應(yīng)留意: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多年間,中國史學史研究經(jīng)歷了兩落兩起的發(fā)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史學史研究,與三四十年代相比,顯得比較寥落。60年代前期,中國史學史研究出現(xiàn)了十分活躍的局面,論者蜂起,百家爭鳴,令人鼓舞。
在羅列了先后組織或參加中國古代史學史問題討論的陳垣、尹達、白壽彝、劉節(jié)、吳澤等專家名單后,瞿林東接著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參加這些討論會的歷史學者,可謂極一時之選。此種盛況,前所未有,確是20世紀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一段佳話 。”(見上引瞿文)
這一時期,報刊上發(fā)表了劉節(jié)的《談史料學和史學史》(上?!段膮R報》1962年6月14日)等不少高水平的專題研究論文。而金毓黻的《中國史學史》,也于1962年6月由中華書局推出新1版。
洋洋數(shù)千言,只因涵江《史學史的“四大重鎮(zhèn)”》文中一句話,筆者似有小題大做之嫌。其實不然,因為歷史須以實證說話。行筆至此,想起筆者2019年4月12日在上?!段膮R報》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一張屢被誤作錢稻孫像的照片》。此前數(shù)日,該報刊登了《一封關(guān)于錢稻孫創(chuàng)泉壽東文書庫的信》文,其公眾號推送時的配圖,錯用了劉節(jié)的照片。錢稻孫是劉節(jié)的岳父,這真是錯到“家”了,頗覺好玩。但從史實來說,當然不應(yīng)走樣。世界進入信息爆炸時代,接受可靠的資訊尤為重要。信息源出錯,以訛傳訛,影響可能很深遠,落筆不可不慎。
(作者系心理學博士,劉節(jié)研究專家,現(xiàn)供職于澳門城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