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應達,趙幼立,皮坤乾,王朝軍
( 1.銅仁學院 法律與政史系,貴州 銅仁 554300;2.銅仁地區(qū)政協(xié),貴州 銅仁 554300 )
銅仁土家族的服飾與審美觀
高應達1,趙幼立2,皮坤乾1,王朝軍1
( 1.銅仁學院 法律與政史系,貴州 銅仁 554300;2.銅仁地區(qū)政協(xié),貴州 銅仁 554300 )
通過實地調(diào)查,結(jié)合民族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對銅仁土家族的服飾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與研究,闡釋了銅仁土家族服飾在實用性和裝飾性之外,還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土家族; 服飾; 審美觀; 文化
服飾,是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不僅是這個民族特征的外在表現(xiàn),而且也承載著這個民族的精神與追求。
銅仁土家族在其民族形成的歷史進程中,以一個開放的心胸和大山一樣的精神,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而且還不斷吸收周邊各族的文化為已所用,在武陵山脈的大山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和審美觀。
1.成年男裝
由于長期受漢文化的影響,土家族男裝分為交往生活裝和勞動生活裝。
在歷史演進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土家族由于受先進的漢文化影響,故早在元明時期,就有趨同于漢裝的特色。如嘉靖《思南府志》記,思南境內(nèi)各族“漸被華風”、特別是歸地的漢民“服食體制,與中州同”[1],故而《思南府志》說,土家族民眾“在官應役者,為漢語。今人交接之間,言語俱類中州,素所服習。垂髫之俗,悍勁之性,靡然變易矣。”[1]但是這種社會交往性的服裝,相對于生活于大山之中的銅仁土家族來說,由于真正與外界的交往少,也往往只是讀書人和生意人穿戴,從記載來看,著交往裝的即指那些與官府打交道的土家人。
銅仁土家族人民的勞動生活裝,大致可體現(xiàn)為三大類:一類是布類制作的簡易生活裝,一類是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的生活便裝,一類是取自于動物和家畜的皮制便裝。
布類便裝,以立領對襟衣、點嘟貓(蜻蜓)布扣為主,多為自制土粗棉布制成。早在明初甚或更早,銅仁土家族地區(qū)就“因地產(chǎn)棉花,種之獲利,土人且效其所為”,紛紛種植棉花,致使許多土家族民眾“棄菽、粟而藝棉”[2]。土家族人民發(fā)明了土法紡織和印染事業(yè)。他們用一種天然植物——藍靛(學名:Indigo Naturalis),把土制棉布染成藍色,土家人稱之為“藍干布”。這種布制成的服裝吸汗、透氣都很好,而且堅固耐磨,特別適合于干粗重的農(nóng)活。這種服裝土家人稱為“汗裼”、“汗褡兒”。下裝則表現(xiàn)為褲腰較大,多在四尺以上,穿著時以抄腰束緊;抄腰部分常為土制棉布之本色,不染色,有的還加一腰帶以束其下裝;為滿足下田上挽之需,褲腳寬大,常在二尺以上。明清以后,有錢人家已有以絲織品為原料制作的衣物,其形式與棉制品相類同。
男子頭上常包白折帕,帕長以不超過六尺,折寬以不超過六寸為宜,纏繞于頭上。自明代起,土家族逐漸放棄了“垂髫之俗”,故男子包帕子時沒有女性那樣規(guī)則,形成的是纏繞帕。銅仁土家族一年四季皆包頭帕,男性的頭帕除了趨寒避暑的功能外,還可根據(jù)需要用于擦汗,包裹東西、扛抬重物時墊肩等。
銅仁土家族男子在生活中還有一種著裝,即著青布長圍腰。這種著裝一般在手工業(yè)活動中,如木工、石工等,最為常見,其功能主要一為利索,不使服裝掃來掃去;二為保護衣褲,不致臟損。
然而,由于種植棉花會占用大量生產(chǎn)用地,導致糧食的匱乏,從而引發(fā)社會騷亂,因此,在明清及以前,著布裝對于銅仁土家族來說,在男性中是比較少的,女性為多。明代就曾發(fā)生過因土家族民眾放棄種糧而改種棉,致使土家族社會出現(xiàn)了“生之寡,食之眾,饑饉存臻”[2]的歷史現(xiàn)象。土家人為了保障生存之需,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稻秧衣。
稻秧衣是用生長于武陵山中的一種野生草,德江土家人名其為“蓑衣草”,沿河土家人名其為“稻秧草”,經(jīng)曬干、捶打、絞繩和編織而成①。這種稻秧衣雖然經(jīng)緯粗而孔大,有衣無袖,但由于其隨處可自采而編織成衣,成為了銅仁土家人的常年所穿之衣服。這在道光《思南府志》記為“農(nóng)袚襫(bò shì)而土瘠”[3]。袚襫,《詞源》釋為“蓑衣”,本研究認為應為稻秧衣。其志又轉(zhuǎn)錄《舊志》說,“民無衣帛,冬不加綿”,也說明銅仁土家族人民常年是少穿棉帛之類的服裝。故而“農(nóng)袚襫”正是銅仁土家人常年所穿之衣服為稻秧衣的歷史記載。而道光以后,銅仁土家人才漸漸出現(xiàn)“城市鄉(xiāng)村,率多素布”[3] 的現(xiàn)象。
過去,銅仁土家族成年人和小孩常年跣足,俗稱“光腳板”,只在老人、與外人交往或出遠門或扛抬重物時才穿鞋。即使現(xiàn)在,銅仁土家人也喜“光腳板”,特別是夏季和下田。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土家人所著之鞋一般為布鞋和草鞋兩類。
土家人所穿的布鞋,皆為女性自制。布鞋的制作工序為撿筍殼、制式樣、鋪棕絲、粘漿殼、納鞋底、上鞋幫等。撿筍殼是把竹筍上剝落的皮撿回、去毛和鋪平等,目的是防止鞋底滲水和增加鞋底的硬度;制式樣,由于土家人從不做相同的鞋樣,只依據(jù)具體的對象采集腳樣而制作鞋底的式樣,故而土家女性在制作鞋子時,必定要采集腳樣后方用筍殼剪出鞋的式樣;鋪棕絲是指在做出的式樣兩面皆鋪出棕樹之皮,以增加鞋底的耐磨性;粘漿殼是指把零碎的布條或布片用漿糊粘接成一整塊的布面,有效地利用制作衣服所不能用的碎料;納鞋底是指先把漿殼粘在用棕絲和筍殼制作的鞋底式樣兩面,四至八層不等,然后再在底面粘上二至四層完整的布面,上面粘上一至二層布面,涼干后,用麻線一針一針地把鞋底板納結(jié)實;上鞋幫,先是用布殼剪出鞋面,再在里外加上一層布面縫制好后,縫制在鞋底上,俗稱“上鞋”,這樣,一雙土家布鞋就算完成了。
這種布鞋盡管材料多為做衣之棄料邊角,過去由于難以尋覽,且耗時又費力,故而相對價值昂貴,一般在家中只有年老和年長之人、與外人交往或出遠門時才會穿在腳上。平常和生產(chǎn)勞動中,土家人除跣足外,所穿的則多為糯谷草鞋、麻耳草鞋、布耳草鞋和竹草鞋。
這幾種草鞋皆以銅仁土家族地區(qū)常見的棕繩為經(jīng),以糯谷草或竹青為緯。其耳如用麻繩所制,則稱麻耳草鞋;用布條所制,則稱布耳草鞋。草鞋或竹草鞋多在扛抬重物和做重活時所穿。由于其材料多取自于當?shù)?,無需另外花費,故絕大多數(shù)土家男性皆會編制草鞋,也有一年四季皆穿這種草鞋的土家人。
皮制服裝較為精致,常為有錢人家所穿,且多與金銀珠寶相配。
2.成年女裝
銅仁土家女性服裝,一般為大滿襟牌子衣服(又名對襟兒)。這種女衣皆縫制為小立領,又稱韭菜領,領子里常加布殼,以保持領子挺括、直立。為減少扣攏時的不舒服感,領子多為圓邊,且特別要量體裁衣。牌子衣往右抄,胸前內(nèi)衣面上??p制布袋,以盛常用小物件,如錢幣、飾物等;女性有時為表現(xiàn)自己的才藝,外衣于頸部左領子相接處始,沿前項下至右胸部,再至右腋下,皆縫制花草邊,直至下擺。上衣較寬大,略為收腰;下擺通常要覆過臀部。衣袖也較寬大,便于上挽。土家女性特喜在袖口、褲腳口另接一段親手繡制的各種花草圖案的袖口、褲腳口,這不僅能展示女性自己的才藝,同時又顯美觀,而且舊了或壞了可以更換。下裝也同男裝一樣,寬大、白腰。
在日常生活中,銅仁土家女性的頭部多包白帕,也可為花帕。但頭帕的包法與男性不同,不能包纏繞式。先要將六尺長的頭帕用米湯漿洗晾干,以增加硬度與平整度。在包上頭之時,要將帕子折疊規(guī)則、整齊。未婚女子包帕子時,發(fā)辮下垂或?qū)l(fā)辮盤于頭頂,并留出長鬢角;已婚女子于后腦勺處盤高巴轉(zhuǎn),然后用網(wǎng)纈罩在高巴轉(zhuǎn)上,再橫插銀質(zhì)的簪子,豎插銀質(zhì)的“別別”(土家語言,筆者注),不留鬢角。老年婦女,則以包青絲帕居多。
銅仁土家女性多在胸前衣外加一略長于衣擺(也可齊衣下擺)的短圍腰;也可以是上齊衣領、下抵膝下的長圍腰。女性圍腰以藍布為主,間有花布。土家女性圍腰,不僅僅是實用,即在勞動中保護衣服不受損壞和染上不易洗去的污漬,更多是展現(xiàn)女性自身的心靈手巧和聰明才智的最佳物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土家女性圍腰,其主人要精心在上面繡上自己喜愛的花草、鴛鴦鳥等色彩斑斕的圖案,并要配以銀環(huán)帶子(土家人稱“花草腰帶”或“圍腰帶”)。
銅仁土家人成年女性皆著鞋。故在許多地方,稱已婚婦女為“穿鞋的”。其鞋的制作與男式布鞋制作工序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女式布鞋前端微尖,在鞋幫上有刺或挑的花朵或花枝。
為增加布鞋的使用時間,即讓鞋底里面的面子布不受損壞,土家女性常制作鞋墊,俗稱“鞋(讀為hái)底板”。鞋底板一般要繡上“花樣”,如卐字格、福字或一些較易完成而又代表吉祥美好的花草等圖案;如果鞋底板是為心儀之異性朋友所做,則其“花樣”較為復雜,如百“福”、牡丹、桃花、芍藥等吉祥之簇花圖案,再復雜就是仙鳥、神獸,以及各類神仙圖案;如是為未婚夫制作,則多為鴛鴦、雙魚圖、八哥、并蒂蓮、雙喜等圖案;如果為家人所做則多為福祿壽喜。而且這些圖案制作,皆為制作鞋墊的女性憑心中的想象和設計,用心制成,盡管從表面來看,似乎相同,但仔細觀察卻沒有相同的第二件作品。特別是未婚的姑娘,更是在這上面無不盡展其聰明與才藝。土家老人以自家有一個這樣的女孩為榮;丈夫則以有這樣的妻子為美;少年則以有這樣的姐妹為樂;未婚青年則以有這樣一位異性朋友為高。所以土家布鞋的鞋墊,與土家女性圍腰一起,集中反映了土家人日常衣飾的重要特征。這日常衣飾中的一隱一顯現(xiàn)象,也反映了土家族人的追求與精神。
1.童裝
土家族兒童的服裝,分為三大階段:初生至三四歲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土家族兒童的服裝往往是土家人最重視的;第二階段,是三四歲至七八九歲不等,根據(jù)家庭條件而定,是童裝第一階段向成年服裝過渡的時期,七八九歲至十四歲,基本也類似于成年服裝。由于土家族人對下一代的成長特別關心和重視,兒童服飾的好壞是土家人不能輕視的,故而出現(xiàn)“大人穿得差一點可以,但無論如何不能讓小孩穿得太差,一般過年都要給小孩縫置新衣服”的集體意識。即使現(xiàn)在每逢過年,盡管孩子有較多的衣服,銅仁土家族人亦要為其購置新衣服,或送至親、好友家的小孩新衣服。由于第一階段的童裝更能體現(xiàn)銅仁土家族人民的追求與文化精神,故本文主要介紹這個階段的童裝特點。
銅仁土家族傳統(tǒng)的童裝分為帽子、衣裳和鞋三部分。在這三部分中,帽子最為受土家族人的重視。兒童帽子通常稱為虎頭佛帽,亦有稱為狗尾帽的。在小孩未出生前幾個月,小孩的外婆就開始為其縫制帽子。
童帽常為圓形,分帽沿、帽身、帽頂,有前后之別。前部帽沿從眉心至兩耳,皆飾以銀質(zhì)佛像,而眉心則為觀音坐像,以十三尊坐佛為數(shù)。佛像兩側(cè)則各以兩銀鏈懸以各種小件銀飾品;也有懸珍珠串為飾的;也有懸以彩色絲線絨球為飾的;也有掛以五角彩色包,五角包各個角再懸掛五色小穗為飾的。后部帽沿則先飾以黃色絲穗,再懸以銀鏈、銅鏈或者珍珠鏈的銀質(zhì)鈴鐺,以五、七、九為數(shù)。帽身以黑質(zhì)底布,四周繡彩色云紋、卷浪紋或富貴形花蕊紋對稱圖案。帽身前部常有富貴雙全的銀質(zhì)花片一個,位于觀音像的上方。帽頂部一般為黑質(zhì)絨布構(gòu)成,頂部正中常飾以各色絲絨構(gòu)成的絨球。女童帽的差異,就在于后面的懸掛鈴鐺為雙數(shù),以四、六、八為數(shù),有的還要佩帶銀質(zhì)長命掛鎖。這種童帽目的不是顯富,主要是佑子成人。當小孩出生報喜后,小孩外婆就要把早先準備好的嬰兒服和童帽,連同各類禮物挑至外孫家,并親手把童帽給外孫戴上,同時還要給外孫祝福。童帽一般較大,因有的要戴到兩三歲之故。
在小孩幼小時期,其服裝以彩色為主,多以藍花布或花布棉襖為主。土家童裝,一般為無扣衣、岔岔褲(開襠褲);帽子為布質(zhì)收頂帽或頂子帽。小女孩可穿裙子。童鞋則以軟底花布鞋為主,在鞋前部和后跟多飾以銀鈴鐺。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式童裝色調(diào)趨于單一,而女式服裝則以自染的花布為主。女孩在十歲以后,開始在服裝上類成人而著花草(“花草”,銅仁土家人對銀飾品的稱謂——筆者注)。
2.老人裝
銅仁土家族老人裝分兩類:一是生活裝,一是老衣。老人生活裝在服色上偏重于青色(黑色),其他與成人生活裝相類,常由兒女為其制作。老衣則不同,一般是自己為自己準備在死后穿的服裝。銅仁土家族老人特別重視老衣的制作。土家人在步入老年后,就開始準備自己死后所穿的老衣。有的在四十多歲就開始準備。作者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在沿河黃土肖家壩,就遇到一位八十多歲的土家老太,她四十歲時(20世紀70年代)開始制作老衣?,F(xiàn)四十多年過去了,她每年都要把這一套老衣拿出來晾曬,以保持其干凈整潔。其兒孫皆愿為她重做一套老衣,可就是不見她開口。可見土家人對老衣的重視。
銅仁土家人老衣包括:青絲帕一條(六尺長)、青色或藍色對襟長衫和褲子兩套、自制棉襪一雙、自制老鞋一雙。老衣無扣,純色。男式老鞋圓頭、白底、青或藍色鞋面;女式老鞋尖頭、白底、紅花面、青口,鞋面上還可以繡上自己喜愛的花鳥獸草。這種老鞋,制作時針腳稀疏寬大,皆無鞋帶,只于后跟處縫一提拌兒;鞋底也不加筍殼和漿殼,以保持其松軟。土家人的老衣非常儉樸,這是源于土家人認為人死入土是不能帶金屬類物品隨葬,否則以為大不吉,就連棺材也不用釘子,因而土家人只有蓋棺之說,沒有釘棺之說。所以,土家人生前的金銀飾物皆留傳給下一代。在今天流行穿皮鞋的時代,土家人依然只穿布鞋入斂。
銅仁土家族人在成婚和接見貴賓時要著盛裝。在端午看龍舟、七月十五女兒會等重要節(jié)日常著盛裝,其他節(jié)日時間,如過年、趕集、會友、走親也著能表現(xiàn)財富和才藝的濃裝。
土家族盛裝,有男女之別,其制作工序十分復雜。一般是當家中的小孩行成人禮后,便要為其準備一套土家盛裝。從準備布料,到請繡娘和銀匠到家制作,常需時半年,甚至一年方能完成。
一套完整的土家族女式盛裝,包括頭飾、耳飾、項鏈、手飾、上衣下裳及各種銀飾、圍腰、鞋飾。
土家人的盛裝中的頭飾稱為插花草,是把一枝枝做好的銀質(zhì)花草插在白色的包頭帕上。如滿頭花的插法是:先在發(fā)髻上斜插各式花草,與長長的發(fā)簪交相輝映,以蓋滿所有頭發(fā)為好;然后在包頭帕與發(fā)際之間豎插一圈花草,前額至兩耳以花草為主,兩耳之后,則插以花草和有鈴鐺的飾品(土家人稱“響鈴”)。也有只插兩耳至額前的,腦后不插,這種插法要特別注意花草與白帕子的流線型美感,即額前的花較長,向兩邊依次插較短的花,使其不至突兀。
耳飾有銀質(zhì)的耳環(huán)、耳圈、耳墜、耳花等。項鏈皆為銀質(zhì),多在胸前掛上一些如花草類物件,也有掛長命鎖的。
銅仁土家人盛裝中的手飾稱“滿天星”,其飾法為:十個指頭皆要戴上戒指,土家人稱之“圜圜兒”;兩手戴手鐲,稱“圈子”;手鐲配有小鈴鐺,常為九個,多則為十三個。
銅仁土家人盛裝中的衣服與圍腰,其式樣與生活裝并無太大區(qū)別,依然在相同的部位繡上各式各樣的花草,不同的是沿衣扣邊鑲一圈銀質(zhì)“米?;ā?;衣扣由布扣改為銀質(zhì)“花扣”;布的底色可染為紅色青邊;在袖口與袖子接連處飾有“花臂”,花臂上有五或七個銀質(zhì)鈴鐺。
盛裝的褲子式樣仍然是大襠、白腰、大褲腳。與生活裝不同的是褲腳為三段:在膝蓋處有一圈銀質(zhì)“米?;ā?,并在腿前掛有五個或七個銀質(zhì)小鈴鐺或“瓜瓜米”(太陽花子粒);膝下褲腳與繡有各種式樣的花草的褲腳口相接處也有一圈銀質(zhì)“米粒花”,并掛一圈(十三個)銀質(zhì)小鈴鐺或“瓜瓜米”。
盛裝中的鞋飾,其式樣與平常鞋無異,不同的是在鞋的前端鑲有銀質(zhì)花草;在鞋口前端的花草上掛有五個銀質(zhì)小鈴鐺,后跟上也有三或五個小鈴鐺。
除此之外,銅仁土家人的盛裝還有掛于右胸前第一個衣扣上的“花牌”?;ㄅ埔灿勉y打造,以一根銀鏈掛一個花牌,花牌下掛各式小物件,如鈴鐺、“瓜瓜米”、針夾、剪刀、牙簽、裝飾性鑰匙等,有二臺花牌、三臺花牌和五臺花牌之分。二臺即有兩個花牌,也就是在第一個花牌之下再掛一個花牌。三臺、五臺類推。有的在第二個衣扣上還要掛一個,以顯其富。
相對女子來說,銅仁土家族男子盛裝要簡單得多,頭上銀飾僅為銀簪,手上和腿上、鞋上皆沒有鈴鐺和懸墜物件,而且衣服底色只用青色和藍色;女子衣服不用皮革,而男子追求以羊皮為衣。除這些以外其他飾件基本與女子相同。
銅仁土家族濃裝,其式樣與盛裝無別,只是在制作上有差異。濃裝的銀飾多是到市集上或銀匠鋪里根據(jù)自己的喜愛購置;衣服的制作和服裝上的繡飾是土家女子自己千針萬線慢慢縫制而成。在外人來看,盛裝和濃裝并無差異。然而銅仁土家族盛裝,反映的是土家民族的追求和精神,更是涉及兒女們的婚事和一生的幸福;在明清時期,土司朝貢必著盛裝;家族中有重大事件,如祭祀和參與國家的征戰(zhàn)必著盛裝。因此,盛裝要請專門的繡娘和銀匠到家,依人定做。銅仁土家族濃裝則更注重個人的精神和追求,相對來說要隨意一些,大多數(shù)土家族人都愿在一生中親手為自己做一套漂亮的服裝。
銅仁土家族服飾特點中還在一個值得一提,那就是在傳統(tǒng)過年時,成了家的土家人男女必須為老人和小孩制作新衣服。其特征自然是“新”,其色彩老人的服裝以青色或藍色為主,小孩則以色彩鮮艷為主。
民族服飾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化追求與精神。銅仁土家族服飾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承載著該民族歷史悠久、絢爛多彩、開放豁達、積淀豐厚的民族文化,更體現(xiàn)了銅仁土家人在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歷史進程中,對人生幸福和未來的追求。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土家族長期生活在深山峽谷、溪河密布、林海莽莽、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區(qū),土家原始先民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nèi),在對周圍環(huán)境作出探索和思考時,認為自然有一個“原生宇宙”和“再生宇宙”。在原生宇宙中,天地各別,同時也存在天神、人和動植物,他們共同構(gòu)成了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是有生命的自然實體,天地也是有生命的自然實體。原生宇宙由于天地靠得太近,結(jié)構(gòu)不合理,也就導致了最終天地毀而人滅。于是天神再造天地,體現(xiàn)了合理結(jié)構(gòu),使人類的繁衍有了適宜條件。這種認識使土家人認為,天地的存在是因為合理而存在,否則就要毀滅,人類在這合理的天地結(jié)構(gòu)中才能生存,就必須順從天意,因天、地、人三者同屬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與天地的協(xié)調(diào)才不會有災禍發(fā)生[4]。因而土家人產(chǎn)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崇尚自然,崇拜自然界中的一切。由于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土家人認為祖先故去,僅僅是身體的消逝,他的靈魂重歸于自然,如白虎、鷹、蛇。特別是土家人傳說中的始祖廩君化為白虎,使白虎成為了土家族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對象。土家人常把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健康長壽的愿望,寄希望于“天地神靈”、“祖先神靈”。如在銅仁土家民間至今流行這樣的一種風俗,五月端午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扯百草來煎“百草湯”洗澡浴身,以健身除病,灑雄黃大蒜水以防疫;還說這天從山坡上采集帶露水的百草、蛇蟲螞蟻都可治病[5],皆是效法自然、崇尚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土家哲學觀念。
銅仁土家人服飾中的審美觀也大量承載了土家人的這種哲學觀念。土家人衣服、圍腰、童帽上所選擇的各式花草圖案,絕大多數(shù)取自身邊的自然物種,如桐子花、芍藥花、金蒜花和梅花,以及各種不知名的花和不知名的草,皆可成為土家人衣飾上的花草。特別是桐子花,是銅仁土家人傳統(tǒng)服飾的主要飾花,其原因是這種植物不但是銅仁土家族聚居區(qū)大量自生而又有重要經(jīng)濟價值的物種,在明清時期是銅仁土家土司朝貢的重要貢品,而且也是春天時銅仁土家山區(qū)大面積開放的春花。桐子花有粉紅、淡紅、粉白幾種,香味濃烈,也是自然掛飾的最佳花種。芍藥花,土家人名其為紅苕花,芍藥(學名:Paeonia lactiflora)現(xiàn)在被列為中國六大名花之一,不僅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有相當重要的藥用價值。芍藥因其花形嫵媚,花色艷麗,故占得形容美好容貌的“婥約”之諧音,名為“芍藥”。芍藥不僅是名花,而且可以入藥。貴州四川是芍藥的原產(chǎn)地之一,山中野生芍藥隨處可見,銅仁土家人早也把其作為重要的觀賞花卉和治病的良藥。芍藥有“補血補氣,趕氣止痛”之效,并成為土家人“治療傳染性肝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肝氣不和,胸肋育,痛經(jīng)等”[6]主藥之一。芍藥周身都是寶,其種子可榨油以制肥皂和摻合油漆以作涂料;其根和葉可用作土農(nóng)藥,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銹病等,因而得到土家人的崇尚。同時,早在《詩經(jīng)·鄭風》篇就有:“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之說,在銅仁土家族的歷史上也有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之俗,用以表達結(jié)情之約或惜別之情。石蒜花(學名:Lycoris radiata)土家人名其為金蒜花,其花色為黃色或紅黃色,由于這種花不擇土地的肥瘠,而花柄獨立修長,表現(xiàn)出特立又高雅的精神而深受土家人喜愛。梅花傲雪,銅仁土家人名其為狗腳印花,是土家人君子的象征。這四種花同時還表達了土家人對一年四季變化特征的認識與寄托。因而在土家人的衣飾花型中最為常見。
但土家人在衣飾和銀飾中所繪制的花草圖案,不求形似而求意合,是銅仁土家服飾最大特點。如童帽中的虎頭帽上的“佛”像,土家人稱其為“佛豆豆”,甚或稱“銀豆豆”,或干脆稱為“豆豆”;銀匠制作時稱為“修佛”,不稱“打”和“造”。如你要仔細觀察其形狀特征,則都不是漢地所傳的佛像。如觀音像,造型上遠看似佛,近看卻有濃濃的胡須。而且每尊佛像都有一個大大而凸起的肚臍眼??傊?,這像似佛似仙又似怪,但人們卻都稱其為佛;其原因有二,一是“佛”與“虎”音同,表達了土家人對白虎的崇拜。在古代的虎頭帽上常要繡制代表虎的王字紋,現(xiàn)在卻少見,故土家人心中用“佛”代“虎”,傳承著土家人的歷史記憶;同時也增加了童帽的美觀。再如土家人所配戴的“花牌”,在小小的花牌上,不僅有各式各樣的花草圖案,而且還有仙鳥仙獸,復雜而又細致。遠看時,花鳥獸活靈活現(xiàn),立體層次感極強,其盛花如剛開,其花蕾欲吐放,其鳥似飛翔,其獸似花草中漫游。而近看卻不名其花草,也難說其鳥獸,似像而非,似非而像。你如果要請土家人說出具體的名稱,他會告訴你,這花呀、草呀、鳥呀、獸呀,山中隨處可見,皆源于自然,都是土家人心中源于自然而發(fā)的想象。
銅仁土家族服飾中體現(xiàn)了土家人的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神靈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就圖騰崇拜來看,土家人自古崇拜白虎,以虎為圖騰?!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瓘[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7]這表明土家族從原始的白虎崇拜,即萬物有靈論轉(zhuǎn)向了祖先崇拜,把族群原始宗教崇拜與自然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使祖先與自然神靈合二為一,使原始宗教發(fā)展到了更高一級的宗教信仰階段。
秦漢以后,隨著漢族先進文化的沖擊,土家族民眾接納了漢族人民帶入的各種宗教文化,并漸漸使這些文化成為了土家族人所崇拜的重要文化,如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儒家倫理道德等,并將這些文化融入到本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土家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在銅仁土家族服飾文化中,形成了土家人獨特的服飾文化。如佛教文化,土家人把白虎崇拜與佛結(jié)合了起來,創(chuàng)造出了外人看來是佛,而實質(zhì)是虎的崇拜物象。土家花草飾物中更多的則又與漢文化中所尊崇的道教文化相似,回歸自然,享受自然,在土家服飾中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正是在土家人的花草飾物上所懸掛的刀槍劍等十八般武器形象,又反映了土家人進取的儒家入世心態(tài)。它浸透著土家人豐富的情感觀念和審美心態(tài)。
銅仁土家族人民盡管長期生活在深山峽谷、溪河密布、林海莽莽、交通不便的相對封閉偏僻山區(qū),土家人幾千年來也基本沒有經(jīng)歷過大面積的遷徙,然而土家人并不封閉自己。其根本的原因是,銅仁土家人生活的地區(qū)是我國北方漢人、南方越人、東部苗蠻和西部羌氐部族遷移的大通道,同時又是中原各個政權(quán)爭奪的軍事重地,因而,土家人對進入土家族地區(qū)的各種民族以及他們的文化皆兼收并蓄,特別是中原漢文化更是被土家人所全面吸收,完全融入了土家族自身的文化之中,成為土家族人的重要文化精神。因而,當走進土家人生活的區(qū)域內(nèi)時,如果不細心審視或沒有土家人的介紹,你是很難發(fā)現(xiàn)土家人的文化特征的。故而會籠統(tǒng)地認為是漢化了的文化。
這種現(xiàn)象正是土家人用像大山一樣的胸懷,把所有優(yōu)秀的東西都拿來為我所用,體現(xiàn)了土家人的心胸豁達而又開放的精神。而體現(xiàn)在服飾上,如前所述,儒、佛、道文化在其服飾中得以充分的展現(xiàn),就是最好的例證。但土家人并不是簡單的利用,而是把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注入到這些服飾之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服飾的各種功能,體現(xiàn)了實用性和美感。
總之,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外在的主要特征,它不僅是民族精神和物質(zhì)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而且是社會的、集體的審美創(chuàng)造。銅仁土家族服飾除了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還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和生產(chǎn)活動中形成,經(jīng)過了歷史的變遷,不僅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更是承載著土家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注 釋:
① 稻秧衣曾在民國年間和解放后都還流行于德江和沿河的土家族中?,F(xiàn)沿河黃土一帶的土家族,還有會制作的老年藝人。
[1] (明)鐘添纂修.(嘉靖)思南府志(卷一,風俗)[M].上海古籍書店,1962,影印本.
[2] (明)鐘添纂修.(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遺志)[M].上海古籍書店,1962,影印本.
[3] 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道光)思南府志(地理門·風俗)[M].1991.
[4] 曹毅.土家族民間文化散論·土家族原始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生命原點意識·哲學觀念:天人一體)[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03-105.
[5] 朱國豪.土家族醫(yī)藥·土家族醫(yī)藥的起源(第一章第三節(jié))[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6:11.
[6] 朱國豪.土家族醫(yī)藥·土家族藥物的品種·芍藥蓮(第四章第三節(jié))[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6:219-220.
[7]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M].刻本.
Abstract: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combined with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Tujia costume in Tongren is sorted out and studied in detail. Besides unique and rich cultural content, the practicability and the decoration function of it are interpreted.
Key words:Tujia people; costume; aesthetics; culture
(責任編輯 朱存紅)
Costume and Aesthetics of Tujia People in Tongren
GAO Ying-da1, ZHAO You-li2, PI Kun-qian1, WANG Zhao-jun1
( 1. Department of Politics History and Law,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0003, China;2. CPPCC of Tongren Prefecture, Tongren, Guizhou 550003, China )
K28
A
1673-9639 (2010) 04-0007-06
2010-05-14
本文為貴州省省長研究基金2009年支助項目《銅仁土家族歷史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高應達,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講師,黔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明清時代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文化。
趙幼立,銅仁地區(qū)政協(xié)工委秘書長,兼任貴州省土家學會副會長、湖北民族學院土家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銅仁職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
皮坤乾,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副教授。
王朝軍,碩士,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