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弘揚濟公文化 促進和諧發(fā)展

2010-08-15 00:44許尚樞
臺州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濟公天臺山天臺

許尚樞

(天臺山濟公文化研究會,浙江 天臺 17200)

弘揚濟公文化 促進和諧發(fā)展

許尚樞

(天臺山濟公文化研究會,浙江 天臺 17200)

濟公是一位力促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踐行者,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物與人之間、自我身心之間的關系時,都貫穿著一個“和”字。濟公和諧文化以“戒惡揚善,慈悲度人,和樂處世,無我利他”的濟公精神為核心理念,是對佛教教義、家族風尚和天臺民風“四氣”(硬氣、靈氣、俠氣、和氣)的繼承和發(fā)揚。對于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弘揚;濟公;文化;促進;和諧;發(fā)展;祖國和平統(tǒng)一

和諧幸福的大同世界是全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無數先賢為此而孜孜以求不懈奮斗。作為誕育“和合文化”象征的“和合二仙”的圣地,天臺山擁有豐富的和諧文化的思想資源。舉世聞名、人稱“濟公活佛”的天臺籍禪宗高僧道濟,就是一位力促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踐行者,源遠流長的濟公文化更是一座精彩紛呈的和諧文化的寶庫?,F在就以濟公的相關史料、傳說和藝術作品,闡述濟公精神與和諧文化的內涵,及其對于建設當今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

一、濟公是力促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踐行者

八百年來,各種有關濟公的傳聞軼事,或憑借口傳心授,或見諸典籍記載,或形諸繪畫雕塑,都貫穿著一條“戒惡揚善,慈悲度人,和樂處世,無我利他”的紅線,形成了鮮明的濟公精神,滲透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濟公文化中,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濟公總是“和”字當頭

濟公是天臺籍的禪宗臨濟宗高僧,常住京城。他廣交朋友,上至朝廷高官,下至屠夫走卒,臨安之內,西湖之濱,沒有人不知其名,連擺渡的“篙夫識我不論錢”。良好的人緣使他在朝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為他“救人之死”和“息人之諍”創(chuàng)造了條件[1],提供了方便。在他的眼中,無論是帝王豪門,平民百姓,直至弱小生靈都是平等的眾生,應一視同仁。對于好人受苦受難,濟公在深表同情、好言寬慰之外,給予力所能及的救助。正如他的師侄居簡在《湖隱方圓叟舍利銘》中所記載的,甚至在他自己“暑寒無完衣”、“寢食無定”的情況下,也要 “勇為老病僧辦藥石”。對于人際間的紛 “諍”(“爭訟”、“爭奪”),則本著“以和為貴”的精神做好調解工作。民間廣泛流傳的《濟公活佛圣訓》,諸如“弟兄姊妹皆同氣,爭什么?”“公門里面好修行,兇什么?”“人世難逢開口笑,惱什么?”“人爭閑氣一場空,恨甚么?”“冤冤相報幾時休,仇什么?”“欺人是禍饒人福,卜甚么?”等條目[3],充滿了“和氣”,不啻人們立身行事和修補關系的箴言。

自然,濟公并不是刷漿糊的“和事佬”。和諧是對立的統(tǒng)一,需要通過整合、協(xié)調、調解來實現,但并不排除必要時用斗爭的方式來實現。濟公為人有很強的原則性。有的人唯恐高攀不上高官豪門,而他是“游族姓家,無故強之,不往”[2]。對于那些為富不仁者,他更是不買賬,還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斗爭。濟公的 “救人之死”,亦即挽救人的生命,這“死”可能是自殺,也可能是面臨他殺的危險。在后一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斗爭予以解救。據說濟公還說過“誅惡人即是善念”這樣的話。對此,后世佛門以“除惡亦即修善”的話給予回應,進一步肯定了除惡本身就是一種善舉,因為只有“除暴”才能“安良”,天下才會太平。

另一方面,無論是做調解工作或者是對待壞人壞事,濟公都是“和”字先行,講究策略和方法。對后者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先予以教育、警告,做轉化工作。例如,有位千金小姐病了,財主逼雞足山傳衣寺的老方丈深夜進城診療,鬧得不可開交。濟公出面調解。他一面勸阻老方丈下山,一面訓斥財主,讓他以糧食分一半給本村的老百姓,送兩桶燈油到寺里作為條件,自己親自上門治愈小姐的病。臨別時叮囑財主以后要多做好事,否則舊病還會復發(fā)(《濟公的故事》)①本文所引濟公傳說,除注明外,均引自《西湖民間故事》(杭州市文化局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濟公的傳說》(止戈選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臺州故事卷》(蔡慶生主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天臺卷》(天臺縣民間文學集成編輯部編,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出版,1992年)、《雞足山傳說》(云南出版社,1885年11月)、《濟公傳說》(柯玲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等著述以及網上所載。所引濟公傳說只在括號中注明篇名,恕不一一注明出處。。再如蘇州文士顧文秀向舅媽借得幾件首飾作盤纏進京趕考,舅父“財萬貫”就像剜了自己的心,竟氣瞎了兩眼,到處求醫(yī)拜佛無效。最后找到了濟公,狠下心掏出一千兩銀子,病還是不見好。濟公說:“看來只能找新科狀元試試了。”原來新科狀元就是顧文秀,他命家人捧上十個大元寶,算是還盤纏錢。“財萬貫”高興極了,來回不停地撫摸元寶。濟公說:“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如今見錢眼應開,嘛咪哄!”“財萬貫”頓時眼亮。濟公說:“再發(fā)病我可沒辦法了?!敝灰娖粕茸右粨],元寶被當作布施飛到濟公的懷里(《見錢眼開》)。既是入木三分的諷刺,也是一則寓教于罰的標本。

(二)在對待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上,濟公同樣講求一個“和”字

濟公積極提倡放生活動?!秲舸人轮尽肪陀小盀l湖居民將食螺,已斷其尾。濟顛乞以放之,遂活。今西溪安樂山池中,尚有無尾螺螄,傳為顛手放故物也”的記載[4]。《濟公匿池》傳說則敘述幾個公子哥兒阻止窮老嫗在虎跑寺荷花池里放生,濟公作法幫她將螺螄放到寺外小坑里,并用破蒲扇引去一半池水。這樣既懲罰了惡少,又成全了放生好事,還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臺州也有僧人將已經煮過的紅色“文殊蝦”在府衙前河中放生的記載,人們稱這位僧人為“小濟顛”[5]。作為一位兼職“下火”僧,濟公不僅為僧人與平民火化,而且替蟋蟀和蝦蟆之類小動物營葬,為張?zhí)灸侵粍e名“王鐵槍(后梁名將王彥章的別號)”的名蟀把火時,寫了《瘞促織·鷓鴣天》、《把火詩》、《撒骨詩》哀悼[6],被天臺籍丞相賈似道收入《促織經》之中。所有這些史事和傳說都表現了濟公民胞物與的愛心。

宋代時,從西湖的長橋到太子灣五里南新路,長松夾道,蒼翠蔭人,這就是可以與“錢塘十景”中的“九里云松”媲美的“南屏喬松”,姓趙的知府卻要將它砍伐掉造屋。濟公聞訊賦詩二首為古松陳情,深深感動了對方,使之收回成命。在《王水娘潭》傳說中,濟公見富孀因為袈裟罩去她十灣十垅地的大樹而心疼大哭,就一邊說:“我只化你十年時光,十年后我還你滿目青山?!币贿呌檬忠粨],那些杉樹梢頭倏地直立自動插入土中。緊接著一場雨水,樹梢都蕾出了新枝,富孀轉悲為喜。諸暨、東陽一帶也有類似的傳說。濟公為修葺大智禪寺募化木料,施主盧萬山要他在半年之內補齊樹苗。濟公說用“倒插法”只要一個月就能成活抽芽,三個月長成樹苗。萬山怎么也不肯相信,就跟濟公打賭,結果是濟公贏了。直到現在,據說那些地方,倒插杉樹梢頭還真能插活成林,比種子實播成苗還要快[7]。這是解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也隨之而解決,達到了皆大歡喜的結局。還有一個傳說,濟公生活的年代,正是奸相秦檜的孫子秦熹掌權的時候。一次去雞足山,在松樹林遇到一群豺狼,把濟公團團圍住,狂嚎著撲上前來。濟公連忙運氣,一掌打得領頭的大灰狼慘叫著倒地喘息,其余豺狼嚇得往后縮。濟公笑笑,用手把大灰狼輕輕推了一下,說:“請吧,請吧,此乃迦葉道場、佛教名山,你等不可在這里放肆!”大灰狼翻身爬起,夾著尾巴帶著狼群一溜煙跑了(《松林伏豺》)。濟公沒有對狼群采取斬盡殺絕的極端手段,既體現了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和普度眾生的慈悲,也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

(三)在處理人的自我關系上,濟公選擇了身心“和樂”

關于濟公的為人,居簡的 《湖隱方圓叟舍利銘》中有這樣一段話:

狂而疏,介而潔,著語不刊削,要未盡合準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臺、雁宕、康廬、潛皖,題墨尤雋永。暑寒無完衣,予之,尋付酒家保。寢食無定,勇為老病僧辦藥石。游族姓家,無故強之,不往。與蜀僧祖覺大略相類。覺尤詼諧。

既指出濟公是一位高水平、有操守的長者,也肯定了他的疏狂不羈的個性。這位出身豪門過慣錦衣玉食生活、身上又有嗜酒遺傳基因的禪僧,無視清規(guī)戒律,喝酒吃肉,四處行腳,任性浮沉市井,飽覽古跡山水,出語幽默詼諧,活得十分瀟灑。與他要求居簡寫的祭高僧祖覺一文中說的“公也不羈,諧謔峻機,不循常度,輒不逾矩。白足孤征,蕭然蛻塵”,并無二致。這樣,濟公就以驚世駭俗的言行,突現其不愿作“擔枷帶鎖漢”,而求“大自在”的狂狷,頗有維摩詰居士“行於非道,通達於佛道”的風范。特別是醉酒之時吟詩作偈,更有一種他人無法享受到的“禪悅”。

但在另一方面,濟公畢竟出身于世代信佛的家庭,心存佛祖普度眾生的教導。每當年老體衰的僧人有病時,就會伸出援助之手,熱情置辦藥物悉心治療。這完全是由他的人生觀決定的,亦即祖覺所說的:“于戲,吾法以了生死之際驗所學故,曰生死事大,大達大觀。為去來,為夜旦,顛沛造次,無非定,死而亂耶。譬諸逆旅宿食,事畢,翩然于邁,豈復滯留?!卑讶松醋饕淮螏в腥蝿盏穆眯?,事畢就輕快地回去。社會的責任感(心)和灑脫的生活方式(身)得到了統(tǒng)一。

由于家族飲酒的基因遺傳,與理想和現實矛盾等多方面原因,酒是濟公不可須臾離開的愛物,詩酒相伴、葷素不拘成為他的人生一大樂趣。他甚至希望西湖化為酒,“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但是也有例外。當“身”(生理)之所需與“心”(理念)之追求二者發(fā)生矛盾時,濟公會毅然決然戒酒茹素。相傳濟公云游到寧夏涇源延齡寺,幫助老方丈重振寺院,后來接任住持,見附近百姓生活困苦,寺院香火不盛。他就一改往日懶散舊習,把酒葫蘆拋入河中,每天一早起來不停地勞作,像換了個人似的。幾個月下來,將寺院修葺得煥然一新,并采藥為百姓治風濕病,送衣物錢財救貧。當他看到自己拋掉嗜欲換來被救助者臉上綻開的笑容時,不禁心中充滿了法喜,獲得遠超生理之上的另一種快樂[8]。在清初《歷代神仙通鑒(演義)》也有濟公“年至六十,忽不食葷酒”、將庖魚“悉傾于水中,雖焦灼斷尾,無不鼓鰭悠然”的記載[9]。晚年戒除,也許真有其事。

佛道不主張苦修。釋迦牟尼曾經修過苦行,但指出“苦行非道”,同時也反對放逸享樂,而主張善待眾生、善待自己、珍惜物力,用有限的生命,高效務實地為自己開拓無限的菩提大道。這是一種安樂中道。濟公的“和樂處世”的苦樂觀與之相近。

二、濟公為傳統(tǒng)和諧文化光前裕后

豐富多彩的濟公和諧文化,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在多方面、多渠道地繼承傳統(tǒng)和諧文化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揚光大的產物。

(一)對佛教教義教規(guī)的信守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緣起”說,認為宇宙間萬事萬物都由內因外緣和合而成。它們“互為因果”,如同牽一點而動全身的網,一榮共榮,一損俱損。所以,人我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同舟共濟,同甘共苦。正是出于對佛教“五戒”、“四攝”與“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諸法門的信仰和信守,與眾生平等的仁愛觀的貫徹,濟公效法釋迦牟尼,為解脫眾生諸苦,毅然決然舍棄百萬家財出家為僧,與人和平相處,將自己有限的財物施舍給窮人。

但是,濟公并不是一位墨守成規(guī)的僧人。他根據現實的情況,契理契機,對佛陀的教義作了變通的理解。濟公塔院有一副相傳是濟公自撰的對聯(lián):“小變沙門戒律;大展佛法宏圖。”這位平日難耐坐禪,不喜誦經;嗜酒食肉,不修邊幅;浮沉市井,到處游方;類若瘋狂,涉嫌犯戒的佛門異類,盡管有人非議,他卻依然故我。如果不是表面地看問題,而是從本質上分析,所有這一切無不是濟公對佛門戒律的“小變”,游戲人間的外表蘊涵著內在的高尚的理想追求。作為大乘佛教的信徒,濟公是以“小變”由梁武帝“欽定”的“沙門戒律”為手段,和光混俗,以便更好地彰善罰惡,實現其“大展”普渡天下眾生的“鴻圖”這個“佛法”的最終目標。這副對聯(lián)把原則性和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體現了濟公對佛教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對積善家風和禪宗宗風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濟公俗姓李,名修元,天臺城北永寧村人氏。出家于“易教為禪”的國清寺,受具足戒于杭州靈隱寺,常住于凈慈寺。追溯其家史,祖上為宋帝駙馬李遵勖,世代仕宦,且為將門,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多人名列《宋史》。祖父輩李涓更是出家錢犒軍在抗金第一線犧牲的民族英雄。而且李家不以勛戚驕人,唯以歷代信佛,行善積德名世,出了不少著名居士,族叔李貫道(雪巢法一)還出家為僧,擔任天臺山萬年寺住持[10]。這就是為什么濟公從小信佛,為人正直,蔑視權貴,成為禪宗楊岐派的得道高僧的原因所在。后期禪宗由前期禪宗的即心即佛,進一步發(fā)展為佛性的物化與泛化,所謂一花一葉,無不從佛性中自然流出,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禪機。加上中國大規(guī)模放生活動是由南陳時智者大師從天臺山麓開始的。受此家風和宗風影響,濟公尊重一切有情生命,積極提倡放生活動。

(三)集天臺“四氣”于一身

中華文化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各個地域又各具特色。天臺,作為浙東名邑,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天臺山文化,與特有的民風——臺州式的硬氣、靈氣、俠氣與和氣,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折光。濟公出生在天臺山,久居京城臨安。淳樸剛健的浙東民風熔鑄了他一身傲骨,“佛宗仙源”的神秀山水塑造了他睿智的靈魂和民胞物與的胸懷,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一樣,他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游俠的色彩,從而使他的性格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在他的身上,天臺人的“四氣”,集中體現為“慈悲仁慧,無我利他”的品性和“戒惡揚善,扶貧濟困,和樂處世”的行為。

濟公在寺院和社會上地位并不高,他卻是耿介疏狂,隨任本性,我行我素。盡管名宦富室慕名競相與之訂交,他卻輕易不入侯門,更不隨人俯仰,而是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他為人就是如此“硬氣”,有原則性。究其原因,與天臺多山,石氣所鐘,民風剛烈強悍,多忠臣義士烈女,受到“臺州式的硬氣”的熏陶有關。

天臺居民來自全國各地,北方人的豪邁大氣和南方人的柔順精細的相反相成,嫁接出一種以兼容創(chuàng)新為特色的“靈氣”。遠有智綜合北禪南義將印度佛教中國化,開創(chuàng)天臺宗;近有高道張伯端集內丹學之大成,開創(chuàng)道教南宗。濟公多才多藝,且不乏佛家神通,常以游戲人間的方式,在“戲謔談笑間”懲惡揚善,解民倒懸,正是這種靈氣的集中表現。

天臺是誕育“和合文化”的象征“和合二仙”的發(fā)祥地,“和氣”自是濟公和諧文化最突出的內涵,而且因著濟公活潑隨和的性格,幽默詼諧的言語,不拘一格的方法而尤具特色。如“救人”、“息諍”本來是一件嚴肅、嚴重的事情,但濟公卻能夠“為之于戲謔談笑間”,輕松愉快地解決矛盾,造成和樂圓滿的結局。

在濟公“四氣”中,硬氣顯其高潔剛勁的志趣,靈氣顯其靈活機動的手段,俠氣顯其主動入世的態(tài)度,和氣顯其包容萬有的胸襟,而這一切又來源于他“慈悲仁慧,無我利他”的情懷。也只有這種情懷,才能有這四種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的氣度,從而融會成為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境界,達到“和樂”處事的目的。

三、以濟公精神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fā)展

在宋代,濟公竭盡全力促進社會和諧并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在其生命的最后時刻在《西歸口頌》中發(fā)出“世法難有”的感嘆。但是,作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與天臺山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的濟公文化和濟公精神,對于天臺人性格的形成,對于浙江精神乃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對于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以至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yǎng),仍不失其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弘揚無我利他的精神,以“濟”結“緣”,推動慈善事業(yè)發(fā)展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以慈悲與智慧普度眾生。南宋社會,內憂外患,窮人饑寒交迫,從北方南逃的流民更是掙扎在死亡線上。一出生就與佛有緣的濟公,舍棄皇親后裔蔭補為官的特權和萬貫家產而毅然出家。出家后,不顧清規(guī)戒律,經常浮沉市井,做了許多為民造福的好事。還發(fā)揮其醫(yī)藥專長,施診贈藥,將有限的碎銀衣物,布施予窮人,為后世慈善事業(yè)樹立了楷模。民國初,在上海成立的中國濟生會,不僅是民間信仰組織,而且是一個全國性的宗教慈善團體。它通過自籌和以濟公臨壇扶乩點名紳商認捐等形式籌集錢物,施醫(yī)舍藥,為災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11]。各地紛紛效法,建立分會。天臺知事李錦梅,與幾位前清秀才等濟公信徒一起,組織了天臺濟公會,以扶乩降神等形式設壇,托名濟公為人釋憂疑、卜吉兇、診病施藥,成為一個信仰兼慈善的組織,該會另有一個天臺慈善總會的名稱,廣有信徒[12]。在濟公“無我利他”和佛教“慈善仁慈”精神的熏陶下,天臺逐漸形成富于慈善互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濃厚的慈善氛圍和獨特的慈善文化根基。

當代慈善事業(yè)繼承前賢而又光大之。2003年12月成立的天臺縣慈善總會,同時又名天臺縣濟公慈善總會。該會聘請香港澳門東井圓佛會會長、“活濟公”林東先生為永遠名譽會長,聘請濟公信徒、泰國第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卓明先生為名譽顧問,就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揚濟公扶貧濟困的精神??倳訂T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籌募善款善物,開展社會救助活動。在助寡、助孤、助殘、助醫(yī)、助學、賑災等各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授權經營管理濟公故居,作為弘揚濟公精神,傳播濟公文化,發(fā)展慈善事業(yè),開展對外交流的窗口,把一個經濟欠發(fā)達縣的慈善勸募搞得有聲有色,開拓了從地域文化的優(yōu)勢中探索“慈善淵源”,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慈善文化”品牌價值,推動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好路子。廣大干部群眾自愿靈活的互幫互助,臺州市佛教協(xié)會護法慈善功德會的規(guī)模施助,與連續(xù)五年獲“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的陳逢干等企業(yè)家的無私捐獻,匯成了濟公家鄉(xiāng)的慈善救助大軍。在汶川大地震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天臺,捐募款項據臺州九縣市區(qū)第一[15],即是一例。天臺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慈善事業(yè)的經驗,受起了廣泛關注和好評,被作為先進典型推介。

(二)整合資源,以“濟”促“合”,打響“仙山養(yǎng)生地,佛國濟公家”的品牌

天臺山是華夏名山,自東晉孫綽寫下擲地金聲的《游天臺山賦》以后,即遐邇聞名,當代又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首批4A級景區(qū)。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與其地位并不相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能夠涵蓋和統(tǒng)率豐富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資源的品牌。

所謂文化旅游品牌,最重要的一是要有特色,二是要響亮。天臺,位于華夏東南沿海,夙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浙東名邑之譽,自然條件非常優(yōu)越,養(yǎng)生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儒釋道養(yǎng)生家輩出,壽星眾多,有的年齡竟高達143、151歲,創(chuàng)造了各種卓有成效的養(yǎng)生方法,撰寫了諸如 《小止觀》、《坐忘論》、《悟真篇》等公認的養(yǎng)生名著,國家體育總局向全國推廣首批4種健身氣功新功法中的《易筋經》,即為晚明由天臺山紫凝道人宗衡創(chuàng)修;《六字訣》則是憩居天臺山的陶宏景、智者大師所整理修訂。還是全國第一個圍棋之鄉(xiāng)、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田徑之鄉(xiāng)。濟公也是一位壽登耄耋(筆者擬定為虛齡81歲)[13]、精通醫(yī)術、活得瀟灑的高人。打濟公牌具有唯一性、原生性和獨特性的優(yōu)勢,而且它與天臺的山水養(yǎng)生、佛道養(yǎng)生、醫(yī)衛(wèi)養(yǎng)生、體育養(yǎng)生、飲食養(yǎng)生、藝術養(yǎng)生等養(yǎng)生資源具有品種齊備、品位高卓和兼容互補的優(yōu)點,是建設中國養(yǎng)生之都的絕佳組合。

天臺打養(yǎng)生牌既能整合豐富、高檔次的文化旅游資源,又符合國人追求健康長壽的現實需要。因此,我們要不失時機地趁天臺被批準為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的東風,推出“仙山養(yǎng)生地,佛國濟公家”的金名片,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一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打造養(yǎng)生之都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宣傳教育的熱潮,將這些品牌和前述資源一起加以整合,制訂出既有前瞻性又切實可行的長遠規(guī)劃和分期目標,經上級批準和人大立法后付諸實施。在重修南宗祖庭桐柏宮的方案中的養(yǎng)生院,應該也可以建設成為天臺養(yǎng)生示范基地和研發(fā)中心。近期則以加大保護生態(tài)和排污力度、建設若干基礎設施為主,進一步發(fā)展鐵皮楓斗、天臺烏藥、黃精、濟公紅酒和天臺山云霧茶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珍品產業(yè),做好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首批四種功法的推廣工作,切實辦好天臺山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研修班。

(三)加強文化交流,以“濟”促“統(tǒng)”,架設通向祖國統(tǒng)一大道的金橋

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濟公飄洋過海,廣交五洲朋友的同時,讓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的紐帶結得更加緊密。祖國寶島臺灣的濟公信仰和濟公文化源自大陸。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的《臺北市寺廟神祗源流》載:臺灣地區(qū)崇祀“濟公活佛”始于清光緒七年(1881)甲午中法戰(zhàn)爭時。來自浙江省的增援部隊,把濟公當作保護神隨軍供奉,濟公傳說也隨之而傳到臺灣[14]。上世紀50年代起,濟公信仰逐步推廣到全島。臺灣不少寺廟以大陸地名和寺院命名。如高雄縣就有六黽天臺山天臺宮、甲仙鄉(xiāng)天臺山靈隱寺、修緣寺、凈慈寺等。臺灣有4000多處供奉濟公的廟、堂、壇、殿;至少有200多萬臺灣同胞是濟公信徒。各種有關濟公的眾多神物、神書和神畫,以及被稱作“濟公師父”的成千上萬“乩童”,為人治病、預告吉兇、指點迷津,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年1月,來自臺灣本島22個縣市的89家濟公廟宇還共同組建了“濟公活佛交流會”。

“海峽兩岸同胞同宗共祖,濟公活佛信仰一脈相承”,從1988年起,臺灣信徒不斷組團來杭州、天臺接香和參拜祖庭。2006年,參拜赤城山濟公院的達63個團1014人;參拜濟公故居的僅2007年頭9個月的就有90個團1241人次。近年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更加頻繁。2005年5月,故居濟佛殿隆重舉行濟公佛像開光大典,臺灣信徒與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老撾、文萊等國和香港、澳門的近千名信眾出席,并參加了全國首次濟公文化節(jié)巡游展示活動。2007年5月,云錦杜鵑千花競放,以“交流、合作、和平、發(fā)展”為主題,經國家臺灣事務辦公室立項的 “走進濟公故居——天臺山海峽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勝利舉行,兩岸信徒以佛為媒,通過對濟公活佛的公祭,加深了同根共祖的血肉情誼;兩岸學者以文為媒,通過對濟公及其文化現象的研討,共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岸人民以藝為媒,通過對濟公形象的共同欣賞,攜手描繪美好的家園;兩岸游客以景為媒,通過對濟公勝跡的共同考察,推動多個領域的友好合作,架設了推動兩岸交往、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金橋。2009年6月,是濟公圓寂八百周年,港、臺地區(qū)和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濟公信徒近千人通過參加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海峽兩岸濟公文化學術論壇、紀念濟公音樂會、濟公故里圣跡游等一系列活動,共同紀念濟公這位拯弱濟困、祛邪扶正,身體力行實踐中華“和合”精神的“俠僧”,為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與建設和諧世界而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貢獻。

(四)采取多種形式,以“濟”育“兒”,讓濟公精神代代相傳

感受地域文化的潛在信息,對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少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濟公文化和濟公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與天臺山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反過來對于天臺人性格的形成,對于浙江精神乃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如何對少年兒童進行濟公文化的啟蒙教育,讓濟公精神深入人心,扎根開花,就成為當前思想宣傳和教育戰(zhàn)線上一項必須引起重視的工作。

隨著多部濟公電影、電視連續(xù)劇的播映和戲劇的上演,各種濟公小說和連環(huán)畫的出版,“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哪有不平哪有我”歌謠的傳唱,濟公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對宣傳濟公精神自然是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應該看到,少年兒童對濟公的理解畢竟大多偏重于感性,對濟公“戲佞罰貪”、“除暴安良”的斗爭特別感興趣,而對濟公和諧文化內涵就接觸得比較少,領會也比較淺。因此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可喜的是,天臺不少幼兒園和中小學校都在組織編寫“校本讀本”,把宣傳濟公文化列為重點。他們在小學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資源,以情境化活動為著力點,構建一種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校本課程體系,以弘揚家鄉(xiāng)的文化為主要功能,讓孩子從小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資源,品味家鄉(xiāng)的和諧文化特色,傳遞家鄉(xiāng)的人文精神,從而增強孩子的小主人意識,激發(fā)孩子樹立改造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崇高志向。這方面天臺實驗小學做得尤為突出,在4冊《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系列資源庫》中,抓住“天臺山文化”,設計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濟公形象”,緊緊圍繞三條線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把三個方面滲透到濟公與旅游、濟公與文藝、濟公與文化交流、濟公與民俗、濟公與做人等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中去[15],通過參觀、訪問、看圖、作畫、講故事、讀諺語、做游戲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培養(yǎng)他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自覺維護社會公平、安定的行為和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分力。

[1]明釋明河.補續(xù)高僧傳[M]∥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732.

[2]宋釋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95-294.

[3]洪丕謨.中國佛門大智慧[M]∥中國智慧大觀第二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75-177.

[4]明釋大壑.南屏凈慈寺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300.

[5]清齊周華.臺岳天臺山游記[M]名山藏副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

[6]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M]∥路工編.明清評話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0.

[7]濟公與大智寺[M]∥大智禪寺叢書.浙江東陽:大智禪寺文史研究室2006:134.

[8]王治平,李子杰.濟公修行地涇源張臺石窟[J].固原師專學報1996(2).

[9]徐道撰,程毓續(xù).歷代神仙演義下冊[M].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1167.

[10]明釋居頂.續(xù)傳燈錄卷23臺州萬年雪巢法一禪師[M]∥大正藏.

[11]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下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884.

[12]許尚樞.近代天臺山濟公信仰述評—以《清夜鐘聲》為例[M]//奚德基,許尚樞.濟公與濟公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106.

[13]許尚樞.濟公生平考略[M].東南文化,1997(3).

[14]許文筆.臺灣濟公信仰之救世觀[D].臺灣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打印本),2000:45.

[15]裘相業(yè).濟公文化在小學生中的啟蒙教育實踐[Z].天臺實驗小學校本教材.

Carrying Forward Ji Gong Culture and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Xu Shangshu
(Tiantai Ji Gong Culture Research Committee,Tiantai,Zhejiang 317200)

Ji Gong,as a practicer of promoting society harmony,insists on“harmony”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substance and mind.With core concept of being good,harmonious, optimistic and altruistic to others,Ji Gong cultur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doctrine,family ethics and Tiantai folkway.Furthermore,Ji Gong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country peace.

carry forward;Ji Gong;culture;promote;harmony;development;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

B946.5

A

1672-3708(2010)04-0012-06

2010-3-31

許尚樞(1940- ),男,浙江天臺人,天臺山濟公文化研究會會長,從事天臺山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濟公天臺山天臺
天臺山晨讀(組詩)
天臺山觀景(古體詩)
在天臺(組詩)
天臺山詩頁(組詩)
天臺植物
天臺植物
天臺
雨中尋訪天臺山
濟公傳
濟公傳
南昌市| 英德市| 东乡族自治县| 武穴市| 漳浦县| 四子王旗| 嘉义县| 信宜市| 读书| 曲阜市| 手游| 眉山市| 交城县| 德兴市| 东明县| 正宁县| 通化市| 分宜县| 广丰县| 蕲春县| 浮梁县| 土默特右旗| 集安市| 浑源县| 德钦县| 商水县| 张家口市| 邯郸市| 云安县| 嘉荫县| 开江县| 吴桥县| 项城市| 固原市| 封开县| 屏边| 莆田市| 莒南县| 叙永县| 蒙自县|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