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臺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世界與臺州:濱海城市文化建設的現(xiàn)代視野
王正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臺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濱海城市文化因其地域特征而凸顯為“大海”的主題和“港口”的生存方式,以及作為開放性港口城市所裹挾著的商貿(mào)氣息,作為移民城市所攜帶的多元文化因子。凡優(yōu)秀的濱海城市文化,無不涵括著大海主題、親商環(huán)境、城市營銷、歷史街區(qū)、功能區(qū)塊、客廳沙龍和建筑景觀七大要素。臺州市中心區(qū)椒江,在濱海城市文化建設中,應以城市文化的前沿理論為參照,以世界濱海城市的經(jīng)典作品為借鑒,進一步發(fā)掘文化遺產(chǎn),開拓文化資源,構(gòu)建文化地標,從而豐富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打造有個性有特色有品味的濱海城市文化。
世界;臺州;濱海;城市;文化;建設;啟示
言及城市文化,人們自然想起土耳其詩人??嗣诽氐脑挘骸叭说囊簧傆袃蓸訓|西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是母親的面孔,二是城市的面貌。”[1]這里將城市與母親并提,是因為城市在人一生中具有“家園”的意義和價值,她是一個人生存之居所、血緣之根系、精神之故鄉(xiāng)。①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作《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認為城市起源的非物質(zhì)動因就在于人類崇拜祖先而伴陵居住,由此可知城市為人類宗親關系和家族情感之歸屬。濱海城市更以其碧海藍天的清新風韻,彰顯著獨特的魅力。
一
濱海城市,顧名思義即指與海岸線相接的陸域城市,包括沿海城市和海島城市。因其依傍陸地、島嶼敞向大海的地理優(yōu)勢,往往得風氣之先,成為現(xiàn)代化、國際化、商業(yè)化意味較濃的城市形態(tài)。
濱海城市文化指濱海城市特有的價值系統(tǒng)、生活習俗和物質(zhì)形態(tài)的總和。比較而言,它與民族風情文化(拉薩和呼倫貝爾)、歷史名城文化(如北京和西安)具有質(zhì)的區(qū)別:民族風情更多體現(xiàn)為生態(tài)文明和異質(zhì)情調(diào),歷史名城更多體現(xiàn)為歷史內(nèi)涵和名人敘事,而濱海城市凸顯為“大?!钡闹黝}和“漁家”的生存方式,以及作為開放性的港口城市所裹挾著的商貿(mào)氣息,作為移民城市所攜帶的多元文化因子。
具體而言,首先,價值系統(tǒng)呈開放勇健。在人與海的沖突與融合中,長期積淀而成的冒險、強悍、慷慨、豪邁等“漁家”秉性,就逐漸熔煉為濱海市民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精神氣質(zhì)。海明威筆下的硬漢形象,及其“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垮”的傳世格言,就是這種價值觀的文化標本。
其次,生活習俗呈多元共存。生活習俗包括宗教信仰儀式、個人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模式。其中宗教信仰是一切習俗的精神內(nèi)核,是民俗活動背后的理念法則,它直接規(guī)約著人的行為模式與生存目的。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一系列活動,諸如祭海神、送王船、漁汛出海儀式、魚產(chǎn)品的貿(mào)易方式等都構(gòu)成了當?shù)氐拿耖g習俗。這種習俗就某個漁民的自組織系統(tǒng)來說,具有獨特性、神秘性、排異性,而就濱海城市其整體的漸變的發(fā)展史來說,由于移民成分的多元化,其風俗習慣也必然是多元文化落地生根和諧共存的縮影。
其三,物質(zhì)形態(tài)呈清新明媚。充足陽光、迷人海灣、奇礁異石、翠綠森林、潔凈空氣,構(gòu)成了海邊的美麗景色。此外,城市建筑也理應成為濱海城市物質(zhì)形態(tài)的一大特色。空間布局層次分明、視覺走向清晰、高低錯落、形式多樣、個性鮮明的建筑群,無疑將為濱海城市的形象平添獨特的韻味。
總之,與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于 “戀土情結(jié)”,追求自足、和諧、穩(wěn)定的土黃色文明不同,濱海城市文化源自“海神崇拜”,追求自由、激情、活力的蔚藍色文明。
二
蔚藍色文明和土黃色文明僅就其文化風格的總體特征而言,無論藍與黃,各具長短,無需揚此抑彼。況且蔚藍色文明是一個大而言之的寬泛概念,倘若深層次地考量一個濱海城市的文化,就需要從一個合適的角度切入。美國學者愛德華·索亞提出了兩個基本的角度,一種是空中視角,即宏觀的立足于國際化的城市理論前沿;另一種是地面視角,即微觀的從個人的城市經(jīng)驗出發(fā)。[2]我們將兩種視角投放到濱海城市的文化建設中,通過兩道目光的交織,梳理出濱海城市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
(一)城市主題在“?!弊稚献鲎阄恼?/p>
在世界城市文化理論的諸多流派中,歷來有洛杉磯學派和芝加哥學派之爭,前者主張文化多元論,后者主張文化中心說。兩種觀點見仁見智,各有道理存焉,但在城市文化建設上,凝煉一個鮮明主題,為城市提供形象識別系統(tǒng),有利于塑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洛杉磯是電影之城,巴黎是時裝之都,牛津是大學城,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皆因文化建設主攻方向明確而形成主導性的文化產(chǎn)業(yè)群,因行業(yè)導向清晰而逐步形成相對成熟的主題,因有成熟的主題而不斷打造知名的品牌,因有知名的品牌而后才有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在國際大都會中,我們不排除有這樣的反例:某些城市不因文化主題明晰而因綜合實力強盛而享譽世界,紐約和上海即為其中范例。但不能據(jù)此反推出主題是無足輕重的結(jié)論,更不能據(jù)此認為實力的構(gòu)建是主題多元化、模糊化的結(jié)果。主題的凝煉對于培育產(chǎn)業(yè)群、提高知名度既是孵化器又是催生劑。青島憑藉三重“依托”──依托自然環(huán)境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國際體育賽事,舉辦以海為主題的系列節(jié)慶活動──青島海洋節(jié)、徐福東渡祭祀活動、青島國際帆船賽等。舟山市推進三類“培育”──培育海島文藝精品、海島特色藝術、海島國際展覽會,努力打響“?!蔽幕放譬ぉぁ爸凵借尮摹薄逗M摁[?!返认群螳@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蒲公英金獎;“舟山漁民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并被國際藝術家收藏,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的報道;連續(xù)舉辦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jié)。毋庸置疑,“海”已經(jīng)成為濱海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符碼。
(二)營建親商的文化環(huán)境
魯迅在論及京派海派的區(qū)別時說:“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比绻f官文化是京都文化的一個主要特征,那么,商文化則是濱海城市文化的一個顯著標志。濱海城市所擁有的優(yōu)良港口,帶來發(fā)達的海上航運系統(tǒng)和高流量的物流系統(tǒng),優(yōu)越的海上資源能否轉(zhuǎn)化為商機,關鍵就在于城市管理者能否引導社會建構(gòu)一種親商的文化環(huán)境。大衛(wèi)·哈維認為現(xiàn)代城市治理策略應該從管理主義向企業(yè)主義轉(zhuǎn)型,以提供“良好的商業(yè)環(huán)境”和創(chuàng)造一切有吸引力的引資條件為宗旨,城市治理的任務就是將具有高流動性和高彈性的生產(chǎn)流、資金流和消費流吸引到自己的地區(qū)。[3]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的建設充分折射出她的超前意識?,F(xiàn)第一、二、三機場可容納7000萬乘客,而實際只有3700多萬乘客,但第四機場已在規(guī)劃中。他們的理念是:機場是國家門面,是國外人士進入國門的第一印象,一定要寬敞、便捷,讓乘客從下飛機到出口所有手續(xù)一律在半小時內(nèi)完成,充分體驗新加坡的高效。在那里,申請一家獨資公司只需15分鐘即可完成整個流程,而一個集裝箱的下線只需24秒鐘?;A設施的完善無疑會降低運行成本,降低運行成本無疑會增加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因此,許多國家的跨國公司都愿意將自己的經(jīng)濟總部設在新加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以城市營銷推進文化傳播
城市營銷,即奉行“視城市為產(chǎn)品(City as a Product)”的理念,通過對城市形象的整體包裝和傳播策略設計,有意識地宣傳本城市的發(fā)展理念、愿景、特色和優(yōu)勢,從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城市營銷的諸要素中,城市形象的設計是其中的核心,而再好的城市形象設計,沒有得體的強勢的宣傳也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城市形象傳播是其中的關鍵。類似于產(chǎn)品的推廣策略,城市形象傳播同樣以盡可能少的經(jīng)濟成本、時間成本來接近受眾。在“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之下,傳播模式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根據(jù)歐洲城市聯(lián)盟2005年的一項對18個國家25個城市所做的調(diào)查,城市營銷經(jīng)常運用的模式有7種,按使用頻率排序分別是貿(mào)易展會(71%)、商務論壇(45%)、媒體宣傳(45%)、文化和體育活動(40%)、網(wǎng)絡宣傳(35%)、定向直接推廣(15%)、路演和游學(15%)。[4]隨著城市營銷理論的不斷發(fā)展,新的營銷模式也會應運而生,七大模式自然不可能囊括一切的傳播現(xiàn)象,不可能以已有的“成型”來包容未來的“無型”。不過,傳播的方式、傳播之技可以變化創(chuàng)新,新招迭出,而傳播的內(nèi)在規(guī)律、傳播之道卻可能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皞鞑o處不在”,讓對象的感官充分浸潤在城市形象傳播的“信息之?!敝?,總是城市營銷的理想境界。城市地圖和各種城市文化活動的活頁指南應該遍布車站、商場、銀行、酒店及其他公共場所的進出口,游客隨手可得,隨時受到宣傳品的刺激,隨處攝取關于城市形象的信息。被稱為“千面之都”(A City with a Thousand Faces)的布達佩斯,在小旅館走廊的墻壁上掛滿了城市指南、宣傳冊和事件單;被稱為“浪漫之都”的大連,到處都是“青山、綠水、現(xiàn)代建筑、海洋生物”的宣傳廣告。這些便是關于城市形象宣傳的“全身運動”,城市營銷的寬路徑、多維度、高頻率的傳播策略,可以深刻地構(gòu)建起客人的“城市印象”。
(四)重點保護歷史文化街區(qū)
當巴黎城里最古老的拱廊之一歌劇院通道被香榭麗舍大街新建的豪斯曼大道(新拱廊)所取代的時候,城市文化理論的權威之一瓦爾特·本雅明曾扼腕嘆息,他在代表作《拱廊計劃》中強調(diào)城市建設在考慮空間布局的同時,不能忽略城市的時間性。城市的時間性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它接續(xù)著悠遠的記憶和文化積淀。廢墟、遺址與城市建筑顯示了過去對現(xiàn)在不斷產(chǎn)生影響的事實,在新城區(qū)高樓林立之旁,有一塊幽僻、古樸、傳統(tǒng)的老城區(qū),令人生發(fā)懷古之幽情?!傲_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觀照城市的時間性,而不是僅僅注意城市的空間布局,也就是尊重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發(fā)掘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證明這個城市具有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的東西。1977年12月國際建筑師們云集秘魯,通過了著名的《馬丘比丘憲章》,明確提出了“文物和歷史遺產(chǎn)的保存和保護”問題,“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tǒng)。”此后,名人故居、重大歷史事件誕生地以及地標性的建筑,被列入永久性保護的文化街區(qū)行列,這成為城市建設的普世原則和國際慣例。法國提出“歷史建筑周邊地區(qū)”的概念,規(guī)定在歷史建筑500米半徑范圍內(nèi)的新建筑必須經(jīng)過額外審查。歷史遺址,有賴于立法,才得以保護和延續(xù)。上海石庫門中共一大會址,就屬于保護得比較好的歷史街區(qū),當年的私家住宅“李公館”儼然定型為今日全黨觀瞻的“紅色經(jīng)典”。
(五)“感官”成為布局文化區(qū)塊的依據(jù)
濱海城市的可讀性不僅在于歷史主義的懷舊情感,靠歷史遺址和名人故居來傳遞歷史記憶,還在于感官主義的精細分析。本·哈莫就從城市的運動和節(jié)律角度,研究城市空間安排的延續(xù)性與瞬間關系。[5]透過公寓的窗戶,可以觀察到行人與交通運輸?shù)墓?jié)奏、通訊網(wǎng)絡的節(jié)奏、國際金融的節(jié)奏、街上表演者的節(jié)奏、植物的節(jié)奏、晝夜與四季的節(jié)奏,有張有弛,有疾有徐。濱海城市恰恰因為有多重韻律,才有不同文化意象的相互嵌合,不同的文化意象構(gòu)成了不同的文化區(qū)間,而不同的文化區(qū)間構(gòu)成了不同的城市內(nèi)涵。西美爾則認為“氣味”和“嗅覺”是感官體驗城市時最敏感的部分,甚至認為納粹殘殺猶太人就是因為猶太人身上“臭氣熏天”,這或許夸大其詞,但嗅覺比起視聽覺來,具有“不可容忍性”和“引起無法克服的厭惡感”卻是事實。[6]惡心的氣味實際上是城市工業(yè)社會不可避免的副產(chǎn)品。垃圾場、污水處理廠、肉食加工廠、工業(yè)車間等等都是難聞氣味集中的地方,為了隔離它們,基本上是把它們修建在城市邊緣地區(qū)。分區(qū)制成為城市公共政策的一個基本要素。新加坡的城市規(guī)劃被公認為科學性強、品位高,城區(qū)劃分成住宅區(qū)、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他們將化工廠建在外島,將煉油基地和垃圾場設在更遙遠的外島,以確保本島安全和市民的身心健康。我們通常以為分區(qū)制純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所進行的城市區(qū)塊的科學性規(guī)劃,殊不料建立城市分區(qū)制的心理動因卻來源于氣味分隔的生理需求。
(六)名流匯聚客廳沙龍
一個有品味的濱海城市,一定有一個上流社會在作精英式的引導,上流社會以物以類聚的文化交流方式在柔性地影響著這個城市的文化氣質(zhì)?!皬垚哿釙r期的上?!笨隙ㄊ侵咐仙虾N娜私煌纳鏍顟B(tài)。當年上海由俄國人在法租界經(jīng)營的巴爾干牛奶店,就是一家吸引文人前來討論現(xiàn)代文學大師如喬伊斯之流的咖啡館,是社會名流談文論藝的根據(jù)地。沈從文就認為海派文化是在“重實利”的“商業(yè)競賣”之外,還有著“重風雅”的“名人才情”。一個成熟的濱海城市,“上流社會的客廳”應該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這是因為:第一,上流社會和平民社會是社會的兩個不同階層,生活情趣與生存方式距離遙遠。如果兩者永不交融,各行其是,那么,貧富差距無法縮短,文化品味也無法提升。第二,上流社會的單體無論多么高貴和高雅,都是孤獨的精神貴族,不能構(gòu)成對社會的引領和主導作用,無法構(gòu)成一種潮流,對社會產(chǎn)生沖擊力、輻射力、號召力、影響力。第三,倘若上流社會因情趣相投而結(jié)盟,采取松散而穩(wěn)定的討論方式,達成共識,每個人都成為帶動下一輪社會創(chuàng)業(yè)的“文化領袖”,而這些個體思想的匯流與凝聚,就產(chǎn)生了讓個體成為群體,讓思想成為思潮,讓時髦成為時尚的震蕩社會的影響力,產(chǎn)生一種群體追慕乃至追摩的效應,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他社會階層競相仿效的范式。按照鄭也夫的說法,還有日本學者祖父江孝男的許多實地調(diào)研,向上趨同是社會的普遍心理特征。[7]第四,上流文化沙龍以客廳交流為傳播形式,顯然不是封閉式內(nèi)斂式的自戀行為,而是具有一種流播的功能。平民階層順流而行,以上流的趣味為自己的趣味,上對下引領,下對上趨同,不斷地引領和趨同,文化就會漸漸地相濡濕、相融合,邁上高一級層次。第五,上流社會,也唯有上流社會,才能影響政府要員,才能注入巨額資金,強力推進文化理想的實現(xiàn)。
據(jù)上海著名的 “張愛玲專家”陳子善先生介紹,客廳文化沙龍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年的知識分子就有這么一個傳統(tǒng)。在北京有徐志摩的新月社、林徽因的太太客廳等沙龍;在上海,胡適、林語堂也有這樣的沙龍?!钡拇_,才女林徽因的“太太客廳”在三十年代的文壇具有特殊地位。金岳霖曾回憶:“三十年代,我們一些朋友每到星期六有個聚會,稱為‘星期六聚會’。事實證明,這種以獨立創(chuàng)作、學術交流為主旨的‘互動’,因為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隨意性,往往成為優(yōu)秀思想的發(fā)源地?!倍娙松垆涝谏虾O硷w路附近的公寓客廳,幾乎是藝術收藏和交流的展廳,“壁上掛的那張從邦貝火山石古城中掘出來的希臘女詩人莎弗像真跡,估價在五千金以上。還有那一架英國詩人史文朋集的手卷,是用二十萬金鎊的代價在倫敦拍賣來的”,鋼琴邊上“一堆像寶塔一般高的樂譜,都用翡翠色的蛇皮裝訂”。[8]早在17世紀,“法國沙龍的女人”便是上流社會的文化組織者。年屆60歲的德·朗貝爾夫人整修了馬薩林宮豪華的寓所,請了像華托這樣的藝術家來負責裝飾,然后她精挑細選地聚集起一群文人,形成一個文士圈,他們以討論文學的語言來談論天體恒星,仿佛一個17世紀風流華彩回光返照的世外桃源。當時的一位評論家說:“學者文人是這個沙龍的主導因素。他們中午吃過正餐后,余下的時間就用于談話、閱讀、討論文學和科學問題。這里沒有牌桌,智慧就是每個人的貢獻。”[9]
(七)標志性的建筑景觀
所謂城市景觀特色,是一些形成獨特視覺的環(huán)境因素,它們可能是一組建筑、一個廣場、一條街、一道河,或是具有地方形態(tài)的小品、樹木等。就像在北京看到的四合院、上海看到的外灘,這些由視覺引起文化聯(lián)想的景致,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風貌特征。
縱觀世界濱海城市的發(fā)展脈絡及城市特色,大多依勢造型,結(jié)合自然地理特征、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人們對城市環(huán)境的審美需求。每個時代的城市發(fā)展特征,都深深印在城市的建筑中,形成了城市不同時期的建筑景觀。如法國巴黎塞納河的兩岸風光與美麗建筑;倫敦泰晤士河上古老的塔橋,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建筑群,上海繁華的外灘,大連迷人的海濱等。這些城市特色都結(jié)合了自然特征的優(yōu)勢,形成了不同時期的標志性建筑,以構(gòu)成令人難以忘懷的城市形象。??谑虚L堤路的一段街景可謂“西洋古典建筑一條街”,鐘樓的作用十分突出,成為區(qū)域標志性建筑物。新開發(fā)的濱海大道的一段街景則以高層現(xiàn)代建筑為主,其中不乏名家大院作品,突出反映了??诔鞘薪ㄔO的發(fā)展。一些路邊綠地和公園盡管沒有精心設計,但椰子樹、蒲葵、棕櫚等典型熱帶植物形成的綠化景觀,賦予城市以“椰風海韻”的極大魅力。近年某些地方的城市規(guī)劃及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把最好的“海景一線”留給別墅區(qū),打造所謂的濱?;▓@別墅,以此獲得高利潤,大量的城市居民和游人被拒之門外,無法接觸美麗的沙灘和大海。這種開發(fā)方式與規(guī)劃設計,損害了廣大居民和游人的利益,其所謂的高利潤,也是一次性消費的短期功利行為,隨著海岸線被別墅區(qū)所遮擋、封閉,城市品位降低,城市整體升值的空間也隨之縮小,此種布局似巧實拙,不足取。
三
單就文化資源的角度說,地處浙東沿海的臺州椒江擁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章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戚繼光祠和解放一江山島紀念塔,還有大量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重量級地標性的文化街區(qū)為數(shù)不少。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shù)章安歷史文化街區(qū)中的“八大文化”,規(guī)劃中還要在原章安港遺址上建立“首航臺灣章安始發(fā)港紀念碑”,在章安古街開辟“民俗一條街”,申請擴建戚繼光紀念館等。不可否認,海港、海防、海塘、海島諸方面都是椒江“海文化”的題中之義,但比較而言,海港顯然是其具有歷史影響力的文化招牌。據(jù)清代洪頤煊《臺州札記》所考,《三國志·吳主傳》云“(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洲”,《資治通鑒·卷七十一》亦有“春,吳主使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洲,欲俘其民以益眾”的記載,可作為史料互證?!耙闹蕖奔唇裰芭_灣”。沈瑩在《臨海水土異物志》中界定其地理位置為“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就該書所詳記夷洲之風物民俗而論,衛(wèi)溫大軍不僅抵達臺灣,且有深入的交往?!度龂尽?、《資治通鑒》和《后漢書·東夷列傳》均認為當時赴夷洲是“由會稽東冶縣入海行”,《通典·州郡志》載:“漢冶縣地,后改為章安”,可見,章安港口為有文字記載的首航臺灣的始發(fā)港。因此,以海港作為文化建設的抓手和著力點,優(yōu)勢明顯:一是因為它與海主題高度吻合,可以強化濱海城市文化建設,而不是強化一般的文化建設。二是它有歷史依據(jù),歷史內(nèi)涵豐富,具有挖掘的潛力。從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六七百年間,章安作為北起遼東、南到海南的海上航運的重要樞紐,史實充分,已為大家所接受和認同,操作起來阻力少,且容易得到政府的資助。以此為主題,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統(tǒng)合文化資源的作用。地方志辦公室編印的《海門鎮(zhèn)志稿》里有詳盡的關于港口防御、航運的歷史記載以及風土民情的全景式記錄,可以發(fā)揮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優(yōu)勢,進行歷史稽考與鉤沉,既辨析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充實歷史依據(jù),又厘清事件之間的歷史關聯(lián)度,以示歷史內(nèi)涵的豐贍與厚重。
與與此相輔相成的是,椒江已有計劃地開辟海防文化考察路線。明清時期,海門衛(wèi)成為浙東地區(qū)的海防重鎮(zhèn)。清代刑部侍郎馮《募修海門衛(wèi)城疏》稱之為“吾郡之有海門衛(wèi),洵六邑之門戶也”,董寶榮《溫臺海疆弭盜說》更是將海門衛(wèi)提高到“不獨為溫臺二郡海疆之屏障,抑且可固浙中六郡海疆之藩籬”的重要地位,項士元《海門鎮(zhèn)志·卷一》認為“海門一帶,夙稱天險,為臺州第一門戶”,比寧波鎮(zhèn)海更重要,“為一郡之咽喉”,“臨海命脈,實樞紐于茲”,足見其在軍事上的舉足輕重作用。應充分利用戚繼光紀念館、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一江山島登陸戰(zhàn)紀念館以及大陳島上的戰(zhàn)爭遺址等文化資源,結(jié)合大陳島、一江山島的海島自然風光,深入挖掘海防文化內(nèi)涵,融合戚家軍“九戰(zhàn)九捷”、三軍首次合作解放一江山島的英勇事跡以及大陳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開拓精神,打造一條集海島觀光、休閑和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龔平在《一條鮮為人知的第二戰(zhàn)線》一文中曾提供過一位地下黨員馮鈺鍇打入敵部竊取情報為解放一江山島作出巨大貢獻的信息[10],對解放一江山島的這段歷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提出了新的觀點,其學術價值很高。可以進一步挖掘、救活一江山島登陸之前我黨地下黨員的口述資料,豐富紀念館中的歷史細節(jié)與故事魅力。加大投入,建立團中央墾荒隊員紀念館,努力成為全國性的紅色之旅教育基地。
在濱海城市文化建設中,椒江區(qū)既重視保護歷史街區(qū),開發(fā)和整合章安古鎮(zhèn)的八大文化,又注意構(gòu)筑濱海城市的現(xiàn)代元素。因為一方面老建筑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不可或缺,它構(gòu)成了城市的多樣性以及活力[11],另一方面,“我國對于居室之傳統(tǒng)觀念,有如衣服,鮮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無存者?!保?2]尤其是普通的民居,新舊建筑不斷更替、代代相續(x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城市的歷史進程也就是各個時代多種樣式的建筑混合呈現(xiàn)的能動過程。而廣場和公園是城市的“靈性之眼”,是寬敞透氣的休閑空間,要符合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渴望和人際交往的需求,道路應沿著自然環(huán)境設計成蜿蜒曲折的形狀,那些無需大量修剪的樹木要有自然生長的充足空間。[13]椒江新建的江濱公園,就是這樣一座現(xiàn)代的開放式休閑公園,被稱為臺州外灘。該公園地處椒江南岸,緊臨防洪大堤,兼具防洪與休閑的雙重功能,公園綠蔭披覆,視野開闊,美麗的海港盡收眼底,浙東千里海塘紀念碑成為公園里的標志性建筑。與此相適應,椒江的現(xiàn)代城市建設應制定中長期規(guī)劃,城市的生活區(qū)、文化區(qū)、商貿(mào)區(qū)、工業(yè)區(qū)相對分隔,文化區(qū)塊的布局相對合理,在居民區(qū)打開窗戶撲鼻而來的那種煤煙味、化工味會逐漸淡出,嗅覺的不良刺激會得到緩解乃至祛除。與此相應地,鳥語花香,原始植物的清新之氣應該是日漸濃郁;標志性的建筑物也應該逐漸增多。
在濱海城市文化建設中,上流社會客廳里文化沙龍的貢獻尤其不能忽視。椒江的企業(yè)家沙龍由來已久,但大多屬于政府部門為了打出“民營經(jīng)濟發(fā)祥地”的名片而人為組織有意為之的結(jié)果,缺少那種自由思想相互碰撞、精神趣味相互交融、藝術靈感相互啟迪的寬松氛圍和閑適情調(diào),企業(yè)巨擘和一流知識分子自身也缺乏一種 “精英引領社會”的自覺性,他們的潛能被抑制,他們的社會理想和藝術妙思由于未能合成一種思潮去推進社會發(fā)展而胎死腹中。椒江缺少的就是自發(fā)性的高品位的文化沙龍,因而也就少了一份紳士氣、貴族氣,少了商業(yè)運作和政治運籌中的“詩意”。
在濱海城市文化建設中,城市營銷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營銷的方式方法靈活多變,以有效為原則。應利用城市營銷手段強力推介吳子熊玻璃藝術館和臺繡藝術館,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椒江的演出市場一直比較景氣,而普通的電影、演唱會占據(jù)著較大比例,與濱海城市文化主題有關的文化娛樂活動需要進一步加強。下階段可以推出“海之韻”系列文化項目:(一)“海之涯”文化探源系列:尋訪發(fā)現(xiàn)歷史文化遺痕。(二)“海之子”文化名人系列:舉辦名人展和建立名人紀念館。(三)“海之思”文化掌故系列:編撰古鎮(zhèn)、名人、方言、民俗等系列叢書。(四)“海之夢”文化創(chuàng)意系列:海主題的詩歌、繪畫、攝影、設計等比賽活動。(五)“海之戀”文化虛擬系列:漂流瓶許愿活動、單身族海邊“青春之約”“玫瑰之約”聯(lián)誼活動。(六)“海之歌”文化演出系列:海門地方戲、海主題的各種文藝演出、漁家樂之海上漁歌比賽。(七)“海之舞”文化民俗系列:送大暑船節(jié)慶禮儀等。(八)“海之春”文化旅游系列:藍色帶──甲午巖觀景臺,海灣銀沙灘,海島風情;金色帶──大陳島野生黃魚節(jié),國際貝殼節(jié)(或珍珠節(jié));紅色帶──一江山島軍事紀念館、團中央墾荒隊員紀念館。(九)“海之秋”文化博覽系列:海產(chǎn)品博覽會、海主題的飲食文化節(jié)、海產(chǎn)品貿(mào)易中心。(十)“海之夜”文化懷舊系列:將“七號碼頭”改為懷舊式的外灘景觀。在提倡建設“一鎮(zhèn)一品”特色文化的同時,將平均用力的“力”適當收回,形成全區(qū)文化建設的合力,著力打造一兩個椒江特色的文化品牌,成熟之后再以品牌為范型,逐漸擴散,形成特色文化系列乃至特色文化項目群。
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在《序曲》第七章中寫道:有一種感受屬于大城市,在熙熙攘攘的街頭,“經(jīng)過我的每個人的面孔,都是一個謎!”現(xiàn)代人對于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不免有身陷迷陣四顧茫然之嘆。身處現(xiàn)代濱海城市,如何才能避免陌生化,恢復我們返回故鄉(xiāng)重溫母親關愛的親切感,重新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皈依,使當下的城市不再是暫居的梁園,而是我們永久依戀的家園?這非常艱難,但這,恰恰是濱海城市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
[1]肖復興.藍調(diào)城南[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封面.
[2]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ed.)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Malden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3]〔美〕大衛(wèi)·哈維.從管理主義到企業(yè)主義:晚期資本主義城市治理的轉(zhuǎn)型[M]//汪民安等.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
[4]Gildo Seisdedos,“State of the Art of City Marketing in European Cities”,4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 Congress Paper,2006.
[5]Ben Highmore,Cityscapes:Cultural Readings in the Material and Symbolic City,NY:Palgrave Macmillan,2005.
[6]A Companion to City,(ed.)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USA: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3.
[7]鄭也夫.后物欲時代的來臨[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
[8]〔美〕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M].毛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59-260.
[9]〔美〕艾米麗亞·基爾·梅森.法國沙龍女人[M].郭小言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60.
[10]戰(zhàn)爭親歷者說一江山島之戰(zhàn)[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11]〔加拿大〕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2006:177.
[12]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342.
[13]〔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84.
World and Taizhou:A Modern View 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City
Wang Zhe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With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region and open harbor city,coastal city culture always takes the theme as ocean and harbor life style,which is contained in business and multi-culture elements.All successful coastal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 seven parts as ocean theme, business friendly environment, city marketing,history area,function section,visitor salon and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Jiaojiang,as the capital city of Taizhou, can develop unique city culture in these aspects like digging out culture heritage,developing culture resources,building culture landmark,and enriching culture connotation.
world;Taizhou;coast;city;culture;construction;revelation
G02
A
1672-3708(2010)04-0032-06
2010-06-10
王 正(1964- ),男,浙江臨海人,教授,浙江師范大學2008級MPA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