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滿族祖先神像的文化價值及藝術特征研究
陳佳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滿族祖先神像作為圖像資源,在薩滿文化體系中具有重要價值。滿族祖先神像的興起以及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與社會發(fā)展和滿族風俗密切相關,體現(xiàn)了薩滿教在社會生活中的滲透性。
滿族祖先神像;文化價值;藝術特征
在滿族祖先神像中,以圖像形式遺存的文化資源相當豐富,為打開薩滿研究的視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不僅呈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薩滿教文化的底色,而且反映了信仰者的思想情感、心理意識及價值取向。其突出的特征是地方性信仰習俗的原生態(tài)特征,為薩滿藝術研究趨向“人學”的研究目標,以及從“人群”的角度研究薩滿文化,提供了豐富資料。它證實了薩滿教曾滲透于社會人群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薩滿教曾對區(qū)域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過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祭祖在滿族有著悠久的民俗傳統(tǒng),以祈家安年豐為宗旨。每逢年節(jié),滿族人家的西墻上設有祖宗板,板上有祖宗匣,懸掛祖先神像,祖宗板前貼有掛簽。祖先神像、家譜、家訓族規(guī)、祠堂形成祖先崇拜的共同體。在年節(jié)或祭日,祖先神像被當做神靈供奉。如除夕、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祭祖,合稱為“四祭”,都是按禮制定期進行的祭祖儀式。《雙城縣志》載:漢軍旗人祭祀,在院內(nèi)懸掛畫像神位數(shù)軸及家譜,設香案,陳供品,跳單鼓子舞。祭日拜祭先請神像,《綏化縣志》載有“滿族忌日祭于墓”條:“選宜祭祀日”……“同族者咸往致祭,迎祖先像于前祭者之家,供于正室西墻,墻支木板,謂之‘祖宗板’,(供)以黃米飯一盂”[1]。因事故、疾病許愿祭祀稱為“燒香”,也要掛祖先神像。據(jù)《安東縣志》載:“滿人燒香,設祭棚三座或一座。分上、中、下。上棚設天神畫像,次二座設九幽十獄善惡報應諸像”[1]。又如《黑龍江志稿》載:“漢軍家祭,或因事故疾病許致祭者,奉神龕于堂中祭之。前二日,請善畫者新繪神像,裝成軸置于村中土神祠內(nèi)”[1]??梢姖M族民俗中祭祀祖先神像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社會影響。
清代皇帝在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全面吸收漢族宗法性宗教傳統(tǒng),對薩滿教進行了改造。乾隆十二年朝廷頒布《欽定滿族祭天祭神典禮》規(guī)定只許家祭,限制野祭。家祭是以血緣族姓為單位舉行的祭祀祖先活動,在此儀式中滿族祖先神像逐漸興盛起來。在滿族族傳史料《吳氏我射庫祭譜》中有:“神器百類,豈可劃一。黑水常祭,不同韃靼。黃水雙鼓,大小輪奏。鹿野移生,腰不系鈴。娜娜刻神,罕見皮人。近載絹畫,眾部難同”。依史料描述清以后黑龍江一帶諸部族興起用以絲絹繪制的祖先神像,雖然興起較晚,但祖先神像仍含有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民族藝術“存有的連續(xù)”的藝術形式。拜祭祖先神像是祭祖活動在近世變化的表現(xiàn),它是祖先祭祀形勢的變化,其精神實質依舊是古老的祖先崇拜觀念。在家祭儀式中,滿族祖先神像就等于神靈,在祭祀中接受請神、迎神、送神等拜祭儀式。如《望奎縣志》載:“漢軍人家祭祀,在中堂設神龕”,“內(nèi)懸長二尺,寬一尺馀之畫像,中間為關帝、火神、龍王、山神、土地等神,東邊為唐將薛仁貴、王君廓等,西則本家之祖先也。祭之前二日,請善畫者將所有神像重新摹繪,裝裱成軸,置于村中土地祠內(nèi)”。之后,“主祭者率家人子弟竭土地祠請神像”[1]?!爸匦履±L神像”、“以隆重的儀式迎接”體現(xiàn)出祖先崇拜的虔誠之心。
近世滿族祭祖儀式簡化,有些仍供奉祖先神像。目前滿族石姓、牡丹江厲姓、黑河地區(qū)五家子屯何姓、于姓、寧安市伊蘭崗村關姓、遼寧岫巖縣吳姓、遼寧北鎮(zhèn)市正安鎮(zhèn)佟氏等,仍保存或記憶著家神像。滿族祖先神像分為單代祭祖影像和多代祭祖影像。其中夫婦祭像較多。這與滿族薩滿教信仰中成對的神偶較多相似。我們能夠從“活態(tài)”的祭祀儀式中考察滿族祖先神像的藝術特征。從實物資料來看,滿族祖先神像具有如下藝術特征:
(1)滿族祖先神像多由工筆重彩的方式繪制,造型寫實,設色有濃淡變化。
(2)不同地域的滿族祖先神像風格和處理方法不同。動物、植物都具有當?shù)貓D案紋飾的特點。
(3)滿族祖先神像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碑亭、家俱(供桌、椅子等)、生活器皿、家畜、侍從,從這些物品及人物衣著可看出神靈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宗教內(nèi)容的圖畫中使用了裝飾日用品的圖案。這些圖案豐富了滿族祖先神像的生活氣息[2]。以其繪畫的藝術形式,再現(xiàn)了北方民族的社會風俗,在表現(xiàn)人的體貌特征,服飾、生活器物、社會角色尊卑關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由此可見,薩滿文化滲透于民族社會與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般民間祖先遺像力求寫實,希望再現(xiàn)祖先生前的體貌、神態(tài)、氣質特征。畫匠中流傳“邈影如生”“粉繪真同”等口訣,作為評定祖先遺像的繪制標準。而且祖先遺像具有程式化的畫法。畫面主體人物突出“頂天立地”,大多無陪襯?!霸诋嫾埳嫌锰織l定好十字線,定出眉心、鼻、人中等中心位置,再定出肩部的高度,力求造型板正?!薄芭輴好?,為畫像者忌”[3]。雇主面對傳神的祖先神像會油然而生對祖先長輩的懷念與敬仰。與祖先神像不同,滿族祖先神像再現(xiàn)的是祖先生活在神靈世界中的情景。滿族祖先神像在族眾的心目中就是神靈,是能夠給家族帶來吉祥好運的保佑神,因此祖先神像在祭祀中接受請神、迎神、送神等拜祭儀式,有時因為宗教禁忌,供奉后要焚毀。據(jù)《訥河縣志》載:“漢軍族人祭祖,先晚設香案院內(nèi),掛畫像神位五軸,左設家變更。招跳單鼓者冠神帽,著長裙,手執(zhí)皮鼓,唱且舞,俾得先祖歡心之意。跳舞畢,移神像于室內(nèi)。次日跳單鼓者復來跳舞,口唱小曲;日暮主人備冥鏹,將神像送至大路焚之[1]”。因祖先神被認定為族規(guī)、習俗的監(jiān)督者、指導者。薩滿祖先神像具有作用于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性。薩滿祖先神像在薩滿教文化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教化功能,它是溝通人神的媒介,利用信仰協(xié)調著二者之間的關系。
薩滿祖先神像中的具體事物有其抽象的含義。黑格爾《美學》論述:“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不過在單純的符號里,意義和它表現(xiàn)的聯(lián)系是一種完全任意構成的拼湊。這里的表現(xiàn),即感性事物或形象,很少讓人只就它本身來看,而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種本來外在于它的內(nèi)容意義”[4]。滿族祖先神像中所繪的事物與族眾的虔誠信仰和趨吉求利的美好愿望緊密聯(lián)系。祖先神像與薩滿文化體系中其他神器、法具一樣,具有同一性,具有審美功能下的多重復合功能,或者說,有通過審美而進一步傳達宗教觀念的目標。
滿族祖先神像是薩滿文化中的重要研究對象,它是反映滿族薩滿教思維方式、民族意識形態(tài)及民族文化模式的民俗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滿族在祖先崇拜觀念下的民族凝聚力的形式依托。滿族祖先神像在薩滿文化體系中不僅起著裝飾、教化等服務于宗教的功能,在當代研究中滿族祖先神像起著記錄歷史,承載滿族薩滿教基本思想和觀念的作用,其興起、發(fā)展都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體現(xiàn)了薩滿教在社會生活中的滲透性。
[1] 色音.東北亞的薩滿教——韓日中俄蒙薩滿教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 余輝.十七、八世紀的市民肖像畫[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 (3):38-39.
[3] 陳佳.薩滿服飾符號研究[J].大眾文藝,2010(5).123.
[4] 黑格爾.美學[M].先光潛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責任編輯:李鳳英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valu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nchu ancestral portraits
CHEN Jia
(Art Institut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s picture resources,Manchu ancestral portraits have a significant value in Shaman cultural system.The emergence of Manchu ancestral portraits and its peculia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nchu customs,which reflects the penetrability of Shamanism in social life.
Manchu ancestral portrait;cultural value;artistic characteristic
J19
A
1009-3907(2010)07-0111-02
2010-05-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9YJC760020)
陳佳(1978-),女,遼寧遼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書法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