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艷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幾個難點問題
姚紅艷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當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部分任課老師面臨著一些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困難??陀^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為自身知識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不協(xié)調;而主觀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為把握不好個人專業(yè)興趣的限度、把握不住教材的“質”與“量”限度、協(xié)調不好個性化教學和共享資源的關系。提高教學質量,既需要克服客觀方面的困難,也需要克服主觀方面的困惑。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難點問題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 [2005]5號)及其實施方案 (教[2005]9號)精神,2006年 1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出了《關于全國普通高校從 2007年春季開始對2006級學生普遍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的通知》(教社科司 [2006]4號),要求從2007年春季開始在全國普通高校 2006級本科學生中普遍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至今,三年多過去了。在這三年多時間里,通過培訓、觀摩和實際教學,許多教師對這門課的認識越來越準確和深刻,疑難問題也越來越少,可以肯定地說,對這門課的把握比剛開始要得心應手得多。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仍然感到授課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妨礙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此,筆者一并提出,以求教于各位同行。這些困難概括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客觀的,即課程改革所帶來的適應滯后問題;一類是主觀的,即觀念認識的調整不到位所帶來的困惑。
客觀方面的困難主要是指一些相對“恒定”的矛盾或困惑,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知識、能力與教材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困難。一些人習慣地認為,《綱要》課教學并不難,因為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專業(yè)性不是很強,理論深度要求也不高,所以《綱要》課的教師并不需要具備豐厚的知識,也無需具備很強的能力,只要具備一定的課堂教學技巧就可以了。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綱要》課教材的綜合性很強,涵蓋的范圍很廣,從鴉片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歷史跨度達 160多年之久,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層面。教材的貫通性、交叉性也比較突出,不僅涉及到多個學科,而且牽涉到一些十分宏大的理論問題:中國人民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飛躍”又是怎樣實現(xiàn)的……這些問題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充滿時代特色。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沒能對每個問題作出詳盡的闡述,這就給授課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構成了《綱要》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中所遇到的一個客觀困難。這一困難所反映出來的實質問題就是教師歷史知識和政治理論知識的儲備、教學能力與教材要求之間存在著矛盾。而解決這一困難的根本方式只能是加厚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積極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努力縮小自身知識能力的相對不足與教材要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對于自己所熟悉或有一定研究的問題,處理起來比較自如和得心應手,但對于自己比較陌生的或一知半解的問題,講起課來則底氣不足。所以認真研究教材,把教學與科研統(tǒng)一起來,也是我們解決上述結構性矛盾一個重要舉措。可長期以來,《綱要》課教師面臨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和科研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比較明顯。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般教師在《綱要》教材中找不到科研的契入點,發(fā)現(xiàn)不了科研的選題,即使一些教師找到了一些選題,但在實際研究中也常常不能很好地把科研目標與教學目標協(xié)調起來。這種狀況也必然會影響《綱要》課教師自如地完成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化。
“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的重要前提?!盵1]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性很強的課程,其教材編寫不僅要充分體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而且還要解決學科定位、專業(yè)歸宿和科研歸宿等問題。而“05方案”所編寫的《綱要》教材不僅能滿足教師授課的需要,而且也留下了一些科研空間,即通過對教材的研究足以搭建起教師科研的平臺,也就是說教師通過對《綱要》課教材中的一些問題的深入研究,既可以實現(xiàn)科研目標,又可以順暢地完成《綱要》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化。
現(xiàn)就教材內容,并結合自己科研實際,試做以下提示:《綱要》上編共設三章,主要講述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民進行了怎樣的斗爭。要把上述問題講好、講透,必須進一步拓展帝國主義的入侵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各階級和派別為什么不能為實現(xiàn)中國的獨立和富強指明真正出路的研究空間,深入研究諸如中國人民反侵略戰(zhàn)爭的意義和經驗教訓、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正義性和進步性?!毒V要》中編共設四章,主要講述中國的先進分子怎樣經過艱苦求索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最終推翻反動統(tǒng)治的斗爭。這一編也有不少研究空間,比如,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一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什么就煥然一新、中國革命要贏得勝利為什么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成為全民族抗戰(zhàn)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毒V要》下編共設三章,主要講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這一編研究的空間更大,比如,建國初期中國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于承認錯誤和善于修正錯誤的政黨、西方社會思潮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如果《綱要》教師能以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認真探討這些問題,必然會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對我們上好這門課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目前在《綱要》課教學方面除了上述客觀方面的困難之外,還存在著主觀因素所導致的困難,即由一些任課教師觀念上的錯位所造成的困難。
(一)對個人研究興趣的限度把握問題
現(xiàn)如今從事《綱要》課教學的老師,大多數(shù)是以前教“兩課”的或教歷史的。這支隊伍的學歷很高,職稱也不低。這些為上好這門課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這就是如何擺脫思維定勢和專業(yè)背景束縛的問題,即正確掌握好研究興趣的限度問題。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都難以擺脫這樣的認知和判斷習慣:熟悉的東西說起來滔滔不絕,做起來得心應手。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在《綱要》課教學中,常常把握不好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和專業(yè)興趣的限度:有的教師經常把自己所熟悉的東西夸大,甚至拒斥與自己的理解不同的思想和觀點,硬把自己所熟悉的一些思想觀點嫁接到教材之中,比如,過去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師,在講《綱要》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時,不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傳播過程來講,而是大講特講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這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歷史的必然”這一教學目的;還有的教師不是按照《綱要》課的教學大綱來授課,而是按照個人的興趣來講授或安排課時,比如,以前教歷史課的老師,在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講特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盛典狀況及細節(jié),而對“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經驗”講述得較少,從而忘記了《綱要》課教學的根本目的。
《綱要》課的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盵2]任何《綱要》課教師都應該把自己的授課內容和專業(yè)興趣統(tǒng)一在這樣的目標中,必須放棄個人在專業(yè)上的“任性”。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身上擔負著“特殊的使命”。
(二)對教學內容“質”與“量”的限度把握問題
為了切實加強《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教育部頒布了教學大綱,印發(fā)了全國統(tǒng)一的教材。但由于該教材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體系化,其內容往往是面面俱到,知識深度明顯不足,而且與中小學歷史有較多的重復。這就要求教師按照“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3]的原則,對教學內容作適度的取舍,確定哪些內容要略講、哪些內容要加深或拓寬、對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作何取舍。可是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內容和課時的安排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實際上,按照《綱要》教學目的的要求,在課堂講解上應主要講“三個選擇”,不僅要講清楚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和人民“怎樣做出了三個選擇”,更要講清楚“為什么做出三個選擇”、“三個選擇”在歷史過程中有何必然性以及必然性在什么地方;在知識取向上,應該以分析歷史的“取理”為主,而不應該以敘述史實的“取事”為主,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歷史專業(yè)課的根本區(qū)別。
(三)個性化教學與共享資源的協(xié)調問題
《綱要》課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各部門都做了大量工作。事實上,各有關部門也推出了輔導用書和統(tǒng)一的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建設的力度也很大。這些工作對于《綱要》理教師規(guī)范地上好這門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留下了一個問題,即教師上課的個性和特色不便體現(xiàn)。因此,如何利用這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是許多老師感到為難的一件事情。
一堂課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多個要素,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堂好課都是有個性或有特色的。這里所說的“個性”與上面所說的“任性”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任性是一種主觀上的為所欲為,是對原則和普遍性的漠視,它“始終是一種有限的東西,它不具有自由的真理性?!盵4]而個性則是建立在對規(guī)則和普遍性遵從的基礎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品格與氣質。概括地說,任性往往專注于他人所不做的事情,而個性則專注于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因此,在講授《綱要》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豐富的共享性資源,也要做一些加工和吸收,尋找自己的個性展示方式,以突出自己特色教學,否則,會出現(xiàn)很多雷同的教學模式或模仿的教學場景,進而使教師的主體性被完全遮蔽。
以上是筆者對《綱要》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蒼白地呼吁,也提出了一些實質性的應對方式。對于客觀方面的困難,我們只要積極地充實自己,拓展理論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就能夠使課堂成為充分展示思想智慧和理論魅力的陣地。對于主觀方面的困難,我們只要積極調整觀念,深化認識,全身心地投入,就能取得豐碩的收獲。
[1][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 (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15,214.
[2]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1.
G641
A
1671-6469(2010)06-0106-03
2010-09-06
2010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YGJ1032)階段性成果。
姚紅艷(1979-),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責任編輯:陸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