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金蘭
老子“人欲觀”新解
冷金蘭
老子從分析人的本性入手,論證了欲望不是人性的內(nèi)容;通過分析人欲的弊端,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通過節(jié)欲、寡欲來免除外在的禍害與不幸,保持人淳樸的本性。只有無欲、不爭,萬物才能順其自然地發(fā)展。老子關(guān)于人欲的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其人性論的基礎(chǔ)。深入研究老子的人欲理論,對于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和諧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老子;人欲;本性;不爭
“欲”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在古代有想要、欲望的意思,它不僅指物質(zhì)的欲求,而且還包括精神上的欲求。關(guān)于人欲的思想,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多數(shù)學者論述,其中儒道兩家的人欲觀最具有代表性。儒家的孟子荀子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并指出其消極的方面;道家以老子為代表,根據(jù)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正確地分析了多欲的危害性,進而主張“無欲”、“少欲”、“檢欲”。老子的人欲觀具有較強的社會現(xiàn)實性,具有堅實的現(xiàn)實依據(jù),其思想不僅對個人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而且對于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在今天,重新審視古代人欲觀,尤其是老子的“無欲”、“無為”思想,對于學術(shù)界關(guān)于“人”、“欲”、“人欲”以及“人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是動物的一種,具有各種基本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追求欲望是人和動物的本能和共性。動物都有基本的物質(zhì)需要和情感需要,比如吃飽、穿暖、關(guān)懷、幫助等,這是包括人在內(nèi)的一切動物的基本需求,是人不可缺少的合理的欲望。從人是動物、具有動物的一切本能的角度來說,基本的欲望是人的合理追求。所以,荀子主張“人生而有欲”(《荀子·禮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意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是有意識、有精神的動物,這是人這一動物所獨有的。人有精神,相應(yīng)地就會有精神追求,即精神欲望,這也是人性的內(nèi)容。但是,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人的欲望也是有限的。無止境地追求欲望,就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并造成社會混亂,因此,有限度地追求欲望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歷史上提倡“節(jié)欲”、“無欲”的哲學家有很多,他們各自有不同的論述??鬃釉唬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論語·里仁》)孔子主張用正確的方法去追求欲望,反對不擇手段、無止境的逐欲行為。儒家朱熹在人欲觀上比較極端,曰:“人之一心,天理有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朱子語類》卷十三)他認為,天理人欲不可兩立,主張“存天理,滅人欲”。
道家同樣有其系統(tǒng)的人欲觀。老子“檢欲”、“不盈欲”的思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儒道兩家的共同點是肯定多欲的危害性,認為多欲會使人類內(nèi)部矛盾激化,造成混亂;主張通過節(jié)欲或寡欲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但是,老子的人欲觀點與儒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說儒家強調(diào)“欲”為人的本性的一面,那么道家則側(cè)重于強調(diào)“欲”為后天之情和外在之物;如果說儒家是致力于制定禮樂等倫理規(guī)范來節(jié)制欲望,而道家則重視超越欲望的一面。
老子系統(tǒng)地分析了人欲的負面影響,認為“欲”會“使民相爭”、“使民心亂”,“欲”是使人性由善變?yōu)閻旱母?。他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達到不失赤子之心,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在人倫關(guān)系方面,老子主張“知足者富”、“與世無爭”,達到和諧的社會安定局面。老子認為人的本來之性是一種赤子之心的狀態(tài),“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持守著本性的人就像處于嬰兒般的初始狀態(tài)——無知、無欲、無為,這就從側(cè)面肯定了“欲,非人之本性也”。老子特別強調(diào)道的品性,認為人的本性也猶如大道一樣的無為無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qū)o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保ā独献印さ谌哒隆罚├献又鲝垺盁o為、無欲”,反復強調(diào)“無為”的意義。這里的“無為”即自然,以自然產(chǎn)生萬物、推動萬物生長。老子所說的“無欲、無為”是萬物和人的本然之性,人因無欲而減少矛盾,與世無爭,清凈逍遙。由此,在老子的哲學中“欲”不是人的本性,相反,“無欲、無為”才是人的本然狀態(tài)。但是,我們深入分析《老子》原著內(nèi)容就會發(fā)現(xiàn),提倡“無欲、無為”的老子也不是完全地否定人欲,他所謂的“無欲”,重點是強調(diào)人應(yīng)“超越”欲望,不可為人欲所控制。這種思想的主要目的和儒家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避免人被欲望所累,引起人們之間的紛爭,導致社會混亂。但是,老子針對人類后天欲望的無止境增長而提出“無欲”、“寡欲”的主張,這就比較極端地否定了人的欲望。
對于老子的 “無欲”,我們應(yīng)作深入的分析和發(fā)掘。表面上看,這種“無欲”與其說是對人的一切欲望的否定,毋寧說是對欲望的一種超越。雖然這種超越只能在精神上實現(xiàn),但這種超越在老子那里,是對那些紛繁復雜的外界物質(zhì)和情感的擺脫而保持一種清凈無為的自然狀態(tài)??偟膩碚f,道家以“清凈無為”為理論主旨,提倡“無欲”就是道家的必然之點。道家的理論目標是使人回歸本來之性,超越欲望也就成了人復歸本性的必然之路。
老子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人性之所以有“惡”,是因為人后天有了“知”和“欲”,會采用智術(shù)以及爭奪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欲望,這時人的本性就由原先的質(zhì)樸轉(zhuǎn)變?yōu)閻?。他由此得出結(jié)論:欲望是產(chǎn)生惡的根源。老子主張純樸,反對虛華;提倡無欲,反對多欲;并具體地分析了欲望的負面作用: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欲是個人修養(yǎng)的“屏障”,強調(diào)“少私寡欲,見素抱樸”(《老子·第十九章》);在社會因素方面,“欲”是人性由善變?yōu)閻旱母矗彩巧鐣芎蜕鐣靵y產(chǎn)生的根源。
世界是繽紛多彩的。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與精神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欲望的出現(xiàn)。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都是容易使人迷失的外物,令人神往。“外物”、“外欲”使人心發(fā)狂,使人失去理智,使人的行為變壞,最終會把人引向邪惡之道。生活需要物質(zhì)與欲望來維持,正常的享受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過分追求、過于奢侈,就難免為外物所約束和牽引,從而為物所累、為欲所傷。圣人是明智的,“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懂得摒棄欲望、獲取實惠的需求,保持純樸的本性。又曰:“禍莫大于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ā独献印さ谒氖隆罚┑湜]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過失沒有比貪欲更大的了。只有知道滿足,才能永遠滿足。人要適應(yīng)自然和社會,就必須知道“知足”;如果人人貪得無厭,索求無度,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會發(fā)生爭端,造成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這里,老子得出一個重要結(jié)論:人與人相爭、社會混亂的根源,都是由欲望引起的?!柏澯睍е氯诵缘你郎绾偷赖碌臄?,是人類社會的倒退?!爸阒?,常足矣”,這是極有道理的。
老子把人欲問題上升至政治問題,強烈指出了統(tǒng)治者罪惡的貪欲,“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老子·第五十三章》)老子從人欲層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罪惡與貪禁。統(tǒng)治者為了追求個人欲望,搜刮人民財富,不顧民生,這是人的欲望在作怪。欲望導致“暴政”,因此只有提倡“無欲”、“檢欲”,才能達到“仁政”的和諧政治局面。這一思想對于當今“利為民所謀”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理念的發(fā)揚與實踐具有理論基礎(chǔ)作用,能夠時刻警醒當今的執(zhí)政人及領(lǐng)導者關(guān)心人民,注重民生。
如何做到“節(jié)欲”、“檢欲”?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保ā独献印さ谌隆罚┤酥宰非笥?,是因為欲望可貴難求。老子給出的方法是:如果每個人都不去崇尚高貴財富,不去追逐它,從而就不會產(chǎn)生欲望。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人們不重視,就不會熱心追求,執(zhí)迷不悟。應(yīng)該說,老子的“無欲”“檢欲”觀點對于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道德的教育有一定積極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老子的節(jié)欲思想是為其理論中心——“無為而無不為”服務(wù)的。老子思想的個人目標和歸宿是使人成為至善的圣賢之人,而“見素抱樸”、質(zhì)樸無欲是善性的本質(zhì)要求,因此,“不盈欲”、“少私寡欲”就是回歸善性、成就圣人的必經(jīng)之道。
老子用無私否定了人的私欲,他提倡圣人應(yīng)無私無欲,民也應(yīng)無私無欲?!兜赖陆?jīng)》第十九章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痹诶献涌磥恚ト耸紫纫且粋€懂得知足的人,正所謂“知足者富”(《老子·第三十三章》),只有知道滿足,才會逃脫欲望的迷網(wǎng)?!笆且允ト巳ド?、去奢、去泰?!保ā独献印さ诙耪隆罚┮粋€人如果過分追求欲望的滿足,心智就會被蒙蔽,所以圣人不會過度追求奢侈的行為。因此,圣人不過于追求外欲,而是安于現(xiàn)狀,保持其赤子之心。其次,圣人應(yīng)是一個謙虛好靜、與世無爭的人。圣人具有大道一樣“為公”、“無私”的品性,“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十章》)“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保ā独献印さ谑逭隆罚┤说睦碇峭挥鶢恳铍y逃開的又是情欲、色欲、性欲的束縛,這些是人性的枷鎖。只有圣人才能在欲望面前保持清醒與理智,才能掙脫人性的枷鎖。“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保ā独献印さ诹恼隆罚笆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說明圣人的高貴品行,不私自積累財富,不貪求欲望,大公無私,樂于幫助別人,不求功德,這也說明了人的本性之善在于無私無欲。
老子認為,保持質(zhì)樸的本性、無為無欲,人民就會被圣人所化,達到天下大治?!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保ā独献印さ谌哒隆罚┮馑际钦f,道是無為無欲的,但它能達到無所不為,使萬物歸來。治國者如果能堅持這一原則,萬物將自然化育,去掉欲望。自然化育之后如果仍有欲望發(fā)作,治國者就用“道”來鎮(zhèn)服他?!暗馈本哂懈^欲望的本領(lǐng)。根絕了欲望,萬物就會安靜,天下則大治。又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民眾向善的關(guān)鍵在于圣人的引導,在于圣人做到“無為”、“無欲”。圣人以無為之道感化人民,人民就會向圣人那樣保持質(zhì)樸無欲。這里,老子強調(diào)了圣人的品行與精神對人民的感化作用,意在說明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無欲無為,以純樸的善性去教化和感化人民。老子充分說明了圣人的治國之道。
老子的“無欲”、“無為”是一種高尚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神品格,是其人生哲學與處世哲學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老子所說的“圣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是執(zhí)政之正道;“無欲”是一種豁達的修養(yǎng)與智慧。老子的無知、無欲、無為最終是為其社會學說服務(wù)的,目的是使天下和諧。
總的來說,老子的無欲觀點雖然具有一定的極端主義的特點,但是他通過把人性與人欲相聯(lián)系、進而提出無欲為人之本性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他對人欲弊端的分析是合理的、充分的。老子的人欲觀對于學術(shù)界關(guān)于人性、人欲、德性的研究具有借鑒價值;他提出的“知足者富”、“少私寡欲”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和社會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羅偉國.永遠的老子[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B223.1
A
1673-1999(2010)06-0023-03
冷金蘭(1985-),女,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039)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道家與生命哲學。
2009-12-08